高二空中课堂语文周末自测 3.22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3 题。
鼠疫(节选)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
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
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
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
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
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 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
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
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
丽的色彩已经 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
且把贝尔纳•里 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
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 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
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 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 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
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 人们总
是过高的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
旅行、发 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
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 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
乎感觉不出在他 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
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 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
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 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
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 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
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
预防措施就行 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
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 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
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
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 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
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 的动作,加
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
词在屋里回荡。 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
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 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
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 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
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 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
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
比的灰暗屋群 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
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 “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
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 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
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 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
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 知道是否有
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
的车间传了进 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
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 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
的谏言与要求。
【注】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
用煞有介 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B.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
写,都暗示 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C.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
决心面对灾 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D.“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
该及时 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2.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
翻译虽然 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B.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
惨烈图景与 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巨大张力。
C.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残
酷的战争 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D. 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
博引,借史 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3. 对文中句子“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
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医生观察到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
B. “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 和媒体刻意隐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意味。
C.从文中“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来看,鼠疫这种疾病会使病人变得好动。
D. 通过细节的描写,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表现出医生的专业素养。(二)现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4-5 题(12 分)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 年 8 月 4 日午于沪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星星》热情赞唱布满夜空的“星星”,它们是那么多,多得不可胜数;它们虽然渺小得
没有名字,却以各自的光圈显示自己的价值。
B.“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作者想到旧中国的黑暗,希望通过仰望星空,寻找
答案和精神的寄托。
C. 对“星星”的真挚歌唱,使读者很自然地联想到广大的人民,想到正是默默无闻的人民大
众以自己的光和热支撑着世界。
D. 而在诗作对于“星星”们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旧中国黑
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人民的新世纪的热切向往。
5.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赞颂
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是那样的纯洁和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
和追求。
B. 全诗采用借代手法,以“星星”代指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在它们中间没有尔虞我诈,却是那样的纯真、团结。
C. 《星星》在写作中运用了朴素的口语般的语言和告别式的口吻,表达了纯真的诗情。诗
作中没有堆砌的词汇和华丽的辞藻,在朴素、自然、清新的感觉中给人以感染。
D. 在诗篇的末尾洋溢着童真的气息,给人以很多的遐想,达到了诗尽而意未尽的境界。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 6-7 题(12 分)
送瘟神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
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虏和疫
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巡天”,正如作者的想象飞腾。从全
诗的结构来说,这两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飞跃。
C.“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红雨”指桃花,这句话是用比喻手法,把千百
万群众的高涨热情,比作到处掀起的红色高潮。
D.本诗思想深刻,意气豪迈。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
和悠久的历史,也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
7.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的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抒发了诗人的悲愤。“绿水青山”与“枉
自多”对举,“华佗”与 “无奈”相联,强烈的反差、对比,寄寓了诗人厚的感情,又饱含了人
民大众的苦楚!
B. 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千村”“万户”极言受灾地域之广,受灾人数
之多;也暗指旧中国到处是人的地狱,鬼的天堂!
C. 要问“瘟神”肆虐之“事”。如何回答呢?诗人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
而成为过去了。这样写,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
含。
D. 诗人以高妙的艺术手腕,只用两句话就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场面,令人叹服。
同时,诗句中还渗透了诗人“力拔山兮”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诗人同时提醒“人
定胜天”也应有度,否则历史上大瘟疫的悲剧就有可能会重演。(四)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
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
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
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
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
天起来-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
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
“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
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
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
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
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8、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9、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10、划线句子有问题,比较下列四种修改,哪个是最合适的( )
A.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B.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C.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D.据我的印象中,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三、作文 40 分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红楼梦》《四世同堂》
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推荐内容,
适当赏析,并陈述推荐理由。200 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