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 1 页,总 27 页
2020 年高考热点专题集训之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
专题 0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单选题
1.孔子断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亚里士多德说:“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
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认识具有偶然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妇女的歧视,是由当时女子在社会中的地
位决定的,即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C 不符合题干的要求,D 本身
说法错误。故答案选 D。
2.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
以商”为贱的风气。在客观上
A.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B.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
C.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
【答案】C
【解析】
在材料所提到的两手打压的情况下,商人开始在一种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活动,再难形成
一股独立于官僚控制之外,能对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势力,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故 C 正确;官营企业生产关系不会变化,A 错误;B 不
是客观影响;抑商政策与小农经济顺利发展关系不大,排除 D。
3.儒家思想在战国受到冷落,秦朝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③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试卷第 2 页,总 27 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并成为社会的主
流思想是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结果的影响,不是偶然的事件,所以③排除,选择①
②④。
4.“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据考证,刘邦最初所斩的是条普
通的蛇,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蛇变成了白蟒,并最终详细记载到《史记》、《汉书》等
正史之中。这说明
A.历史典故因其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B.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
C.历史典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
D.史书当中不应记载神话传说
【答案】C
【解析】材料说的是“斩蛇起义”这个典故由民间传说演变为官方正统记载的过程。这个
过程体现了对刘邦个人的神化,是汉代“君权神授”意识形态的反映,故选 C。历史典故
虽然有的荒诞,但是假相只是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依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故 A 错。历史典故的记载并不是所有的都存在夸张和变形,故 B 错。选择 D 是史书编
纂的态度和要求,和题目无关。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词的兴起和流行、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都与下列哪一因
素密切相关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B.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D.小农经济的成长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导致宋词的兴起和流行、
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故 A 项正确,D 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
故 BC 项排除。
6.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统治为题材,这反映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C.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试卷第 3 页,总 27 页
D.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社会弊端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社会繁
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
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反
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故 A
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 B。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C。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统治为题材,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与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性无关,排除 D。
7.如图两本中外历史名著,都艺术地再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的社会风貌。这表明
A.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 B.中外价值取向趋同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答案】A
【解析】
中外历史名著艺术地再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的社会风貌,说明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
活,故 A 符合题意;中外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价值取向不可能趋同,故 B 不符合题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 C 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近代自然科学尚未产生,
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8.二百多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
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京剧最初是徽汉合流后,与北京地方戏融合,并吸收昆曲和秦腔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
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D正确。社会意识试卷第 4 页,总 27 页
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强调相互作用,A错误。B是事物发展原因分析,排除。C是区分
新旧事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
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 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
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京剧是各种戏曲的大杂烩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了“京剧”这一新事物是在吸收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优秀成果的
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这一原理,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
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因而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从划分新旧事物的标准的角
度说明的,也不符合题意,排除。
10.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正确
的一组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答案】A
【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为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选 A 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杜甫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不会反映盛世气象,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小说是明清的而非宋代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话本是宋代的而非明代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11.明中叶,官僚经商比较普遍,不论大官小官还是皇亲国戚都抢着做买卖,经营手工
工场。这种现象的出现从社会意识变化的角度看是由于
A.统治者重视商业
B.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重商思想普遍出现
C.明朝对商业的抑制放松
D.明朝官员唯利是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官僚经商比较普遍,不论大官小官还是皇亲国戚都抢着做买卖,经营手工试卷第 5 页,总 27 页
工场”说明当时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重农思想受到冲击,重商思想普遍出现,故选 B。
AC 说法错误,明朝统治者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 不符合“社会意识变化的角度”。
12.面对 17、18 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
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
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
A.民主共和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唯物辩证思想 D.离经叛道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
所学的能力。A 项应为鸦片战争后由西方传入,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7、18 世纪”,故排
除;C 项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认识,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
存在的问题”、“儒家的人权观点”,故排除;D 项应为 16 世纪中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的
观点,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7、18 世纪”,故排除;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倡导“经
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即“儒家思想关于个人
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儒家的人权观点......呼之欲出”,故选 B。
1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
大招风”的。这说明古代中国人
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
C.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地位问题,所以 A、C、D 的说法均不正确,材料
强调的是不要太突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体现了一种避世的思想,压抑了人的积极
性,所以选 B
14.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
儿当自强。”这反映了
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
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
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
【答案】D
【解析】试卷第 6 页,总 27 页
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排除 A;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知识分
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排除 C;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可知科举制
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故 D 正确。
15.吕思勉先生曾把中国古代分为三个阶段: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他的划
分依据是( )
A.五大社会形态理论 B.社会组织形式 C.社会经济形态 D.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发展的历程来看,“部落时代”应该是原始社会氏族部
落时期;“封建时代”指的是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郡县时代”是秦统一以后推行郡县
制度。吕思勉先生划分的依据是社会组织形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6.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此格言体现了
A.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
B.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
C.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
D.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
【答案】A
【解析】
“顺境信儒,逆境崇道”反映了不同的人生处境有不同的信仰,体现了儒道思想能够相互
补充,故 A 项正确;这句格言体现不出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故 B 项错误;这句格
言体现不出理性精神,故 C 项错误;这句格言属于社会意识,体现不出社会存在,故 D
项错误。
1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
史条件包括( )
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试卷第 7 页,总 27 页
新文化运动爆发背景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以
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①②④正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是 1917 年,新文
化运动爆发是 1915 年,排除③,选择 A 正确。
18.如图所示,该宣传画反映了
A.美苏两极支配着世界各种力量
B.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C.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打
倒美帝,打倒苏修”可知这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画,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
纲”,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所以本题答案选 B 项。A、C、D 不符合史实。
19.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
体提供生活必需品。……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
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这说明
A.思想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古希腊社会矛盾持续激化
C.人文主义者言论的虚伪性
D.人文思想在希腊影响力有限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者都是天生的,而且自由人奴
役奴隶是对奴隶有益的也是正义的。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生活在盛行奴隶制民主
的古希腊,属于奴隶主阶级,所以亚里士多德支持奴隶制的思想意识是受到社会存在的
制约,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论述奴隶制的合理性与社会矛盾激化
无关;C 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不能代表所有的人文主义者;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
是社会存在对思想意识的影响,不是人文思想在希腊影响力有限。故正确答案为 A 选
项。试卷第 8 页,总 27 页
20.进化论刚提出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接受,但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成
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说明
A.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新思想观念一开始总是不为人们所接受
C.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滞后性
D.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超前性
【答案】A
【解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材料体现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其他三个选项的说法均过于绝对,例如,新思想观念并非一
开始总是不为人们所接受,说法过于绝对。
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设问限
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
21.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③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④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进化论思想
打击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②③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而欧洲理
性主义即启蒙思想出现于 18 世纪,并且启蒙思想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①④
错误;故A正确;B、C 和 D 项排除。
2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 )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社会意识的影响
B.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人类行为冲突形势加剧
D.人类对理性主义的失望和对资本主义秩序的不满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繁,社会各阶
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浪漫主义文学兴试卷第 9 页,总 27 页
起,故 D 正确;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 15 世纪 70 年代~19 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A 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关系无关,故 B 错误;垄断资
本主义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错误。
23.在 19 世纪中后期,欧洲流行一种关注普通民众的文学现象,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
象如暴力、罢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描写。该文学现象的典型代表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题干有两个信息:其一时间是 19 世纪,其二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如暴力、罢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地描写,这正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
点。A 项是浪漫主义文学;B 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C、D 两项都是现代主义文学,
故 B 项正确。试卷第 10 页,总 27 页
24.1787 年 2 月,美国刚刚独立不久。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写当时的美国社会:邦联
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州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据此分析,当
时美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
A.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国家统一同分裂割据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美国建立之初邦联制导致的弊端,中央政府权力较弱,地方政府权力较大。说
明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 正确。材料不是说明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盾,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意识问题,C错误。材料分析的不是国家分裂问题,D
错误。
25.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
B.英法的殖民侵略
C.马木路克的暴政
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埃及受到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对英国殖民
统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意识,是导致穆罕默德•阿里崛起主要因素,故 A 项
正确;英法的殖民侵略和马木路克的暴政两项是社会现实因素,排除 B 和 C;此时奥斯
曼帝国并没有支持埃及反英斗争,故 D 项错误。
26.19 世纪,欧洲各国面临着国家统一、消灭农奴制、民族独立等各种问题。这些问
题表现在音乐领域,出现了很强的民族性趋势的音乐作品。这一文化现象表明了
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 B.文学艺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
C.音乐家们典型的爱国主义情怀 D.欧洲各国之间冲突与矛盾升级
【答案】A
【解析】
材料从社会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出音乐领域作品的民族性趋势,A 项符合题意。文学艺
术并非都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并非表明音乐家们典型的爱国主
义情怀,故 C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欧洲各国之间冲突与矛盾升级,故 D 不符合
题意。故选 A。试卷第 11 页,总 27 页
27.“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
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
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可能出现在哪
部著作中
A.《神圣家族》
B.《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共产党宣言》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马克思阐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是唯物史观的
基本观点。《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
唯物主义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 A;《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
途径问题的论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B;《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
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故选 C;《共产党宣
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排除 D。
28.马克思、恩格斯作于 1845-1846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
展”等基本原理。这
A.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
B.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
C.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D.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看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5-1846 年对唯物史观的论述,这对 1848 年科
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C 项正确;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秘密的是 19
世纪 60 年代出版的《资本论》,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 A 项错误;B 项说法和材料
无关,排除;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因试卷第 12 页,总 27 页
此 D 项错误。
29.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导致不同力量之间形成对峙,柏林墙的修建是反映了“冷战”导
致
A.古巴导弹危机
B.朝鲜半岛分裂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德国分裂
【答案】D
【解析】柏林墙是苏联修建防止民主德国人跑向联邦德国,体现出德国的分裂,D 正确;
A 是在美洲;B 是在亚洲;C 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活动。
30.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
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
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
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
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
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
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 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
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 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
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名师点睛】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是高考的长效热点问题,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
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
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
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
平演变,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
31.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
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材料说明美国意在
A.防止日本共产主义势力崛起 B.于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地位试卷第 13 页,总 27 页
C.变日本为其反共战略桥头堡 D.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封锁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单独占领”转为“扶
植”,变日本为其反共战略桥头堡,答案选 C 项;A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B
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极权主义”应该指的是中国,排除 D。
32.2010 年 11 月 23 日,韩国西部延坪岛海域于 14 时 30 分左右遭受来自朝鲜方面的
炮击,韩国军队进行了回击。朝鲜半岛局势的持续紧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二
战后,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主要是由于
A.日内瓦会议协议的通过 B.日本的殖民统治
C.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D.美苏“冷战”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结果。1945 年,美苏两国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
岛南部和北部。1947 年,“冷战”开始,受此影响 1948 年,朝鲜南北部各自成立了由美
苏支持的韩国和朝鲜,朝鲜半岛陷入分裂状态。故答案选 D;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
除。
33.从 1948 年 8 月 4 日起,苏联对柏林实施全面封锁。美国克莱将军则坚决主张留在
西柏林,并声称:“一旦柏林失落,西德便是下一个,如果我们想在欧洲抵制共产主义,
我们就不能移动半步……我相信德国的未来需要我们留下来。”这一局势( )
A.使“冷战”范围扩大到欧洲 B.加速了两个德国的形成
C.推动了美苏“冷战”的开始 D.迫使美国修筑了柏林墙
【答案】B
【解析】
苏联对柏林的封锁以及美国坚持留在西柏林,两国的对立加速了德国的分裂,选项 B 正
确;“冷战”一开始就在欧洲,选项 A 排除;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排除 C;柏林墙是东德修建的,排除 D。
34.下面是 1983 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美国社会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 )试卷第 14 页,总 27 页
A.对企业控制力下降 B.贫富分化严重
C.劳资矛盾尖锐 D.工人阶级日益贫困
【答案】B
【解析】
从表格来看,占户数比重很小的富户拥有全部股票的 89.3%,而占总户数 90%的其他家
庭所持股票仅占全部股票的 10.7%,这充分体现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故 B 项正确。
A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5.1991 年 12 月,戈尔巴乔夫在宣布苏联解体时发表演讲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
时代,已经结束‘冷战’,曾对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和道德起破坏作用的军备竞赛和国家
极度军国主义化已经停止,世界大战的威胁已经解除。”此时苏联
A.开始否定斯大林模式
B.开创了革命建设新道路
C.已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的苏共二十大开始否定斯大林模式,故 A 项错误;苏联的
解体意味着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苏联
解体后,国家实行了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
36.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
世界驱动的结果,考查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
人们的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布洛赫旨在说明
A.否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历史学研究应强调思想的重要
性
C.人的心理、思想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D.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要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情况,还要研究人的心理世界,因为历史事实的发生是人们的心理驱动的结果。
这说明人的心理、思想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故选 C。A 项错误,材料并未
否定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BD 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思想的问题或者是史学研究客
观性的问题,而是分析研究事件本身发生时人们的心理。
点评:史学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比较多,除了材料中涉及到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还有史试卷第 15 页,总 27 页
料问题、史观问题等。如就史料来说,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
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
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
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37.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的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答案】D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史论述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问
题难度不大,但是问题比较偏僻。人类的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故选
D;ABC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二、简答题
38.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革”时期是全民
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
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
流话语代言。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
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
《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材料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
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特点:单一化、政治化;多元化、人性化。原因: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
开放;恢复“双百”方针。
【解析】根据材料“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
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主旋律电视剧中
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归纳总结。结合材料““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
癫狂的时代”“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并
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材料分析题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试卷第 16 页,总 27 页
材料具体而言,社会意识指的是一个阶段社会上呈现的道德规范、社会思潮、意识
形态等诸多方面,它是这一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
提供反映的工具和实现手段,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最后的标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公元前 5 世纪中叶,
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促使哲学家关心与人类自
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代表这种新意识倾向的运动主要是智者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由
此而滥觞,进而推动了希腊公民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段淑娟《当下关于社会意识的研究综述》
围绕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其他史实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
题,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扫清阻碍资本主
义发展的封建专制,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等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推
动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历史发展进程。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它(社会意识)是这一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和“二者的
辩证关系是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可以分
析归纳得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
用于社会存在。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证说明,如资本主义经济和文艺复兴、启蒙
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要全面,论证要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40.启蒙运动•唯物史观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我们研究历
史上各种观念形态和思想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认为社会存在是由若干因素
构成的,社会存在的主体是人的社会存在。
﹣﹣摘编自《史学概论》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若干因素”。
材料二 宗教迷信和教权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基督教建立的基础是“最下流
的无赖编造出来的最卑鄙的谎言”
﹣﹣伏尔泰试卷第 17 页,总 27 页
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自身的关怀。人们在签
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
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一
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
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
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依据材料二,归纳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1)“若干因素”:17﹣﹣18 世纪欧洲工场手工业发展,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
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对天主教会压迫与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
义社会(或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压迫与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要求,在思想
领域反映,出现启蒙思想家);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方法;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2)思想主张:抨击天主教会、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要求;人民主权思想、社会契约
论;建立民主政体、实行分权制衡。
【解析】
(1)“若干因素”:依据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结合启蒙运动的产生背景从 17﹣﹣18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
代自然科学发展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等思考回答。
(2)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二“宗教迷信和教权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可知伏尔泰
抨击天主教会以及你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要求;依据材料二“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
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可知伏尔
泰强调人民主权思想和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依据材料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
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可知孟德斯鸠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以及
实行分权制衡。
41.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试卷第 18 页,总 27 页
(1)根据以上图片中人物的思想主张,填充下列表格
人物 孔子 孟子
董仲
舒
程颐
王守
仁
李贽
时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北宋 明朝 明朝
思想
主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未被统治者重视而在汉
代却取得独尊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弱肉强食,在纷争的局面中,统治者需要的是能迅速促
使政权强大的方略,而儒家的思想以柔和为其特征,不适应统治者争霸和国家统一的需
要,因而不被重视。西汉汉武帝时,随着国力的强盛,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
形式发展的需要,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试分析程朱理学形成的社会存在因素。
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也面临着严重的信
仰危机;而宋代“重文”的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氛围,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
的一批学者从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出发,发展了儒学思想,从而创立了程朱理学。
(4)同处明朝时期的王守仁和李贽,为什么在思想上形成尖锐对立?
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决定其思想的差异性
甚至对立性。明代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
习气。同时,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在此背景下,试卷第 19 页,总 27 页
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他们鄙视礼法,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
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愿望。著名思家李贽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而王守仁则站
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力图以心学更新理学。
【答案】(1)
人物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程颐 王守仁 李贽
时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北宋 明朝 明朝
思想主张
“仁”和“礼”,
“克己复
礼”,“为政
以德”。
仁政学说,
王道之治,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
气”。
“天人感
应”,“罢黜
百家,独尊
儒术”。
“理”是世
界本原,
“格物致
知”,“存天
理,灭人欲”
以心学更
新理学,
自我修身
以“致良知”
人皆有私,
个性自然
发展,万
物皆生于
两,更不
言一,亦
不言理。
(2)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弱肉强食,在纷争的局面中,统治者需要的是能迅速
促使政权强大的方略,而儒家的思想以柔和为其特征,不适应统治者争霸和国家统一的
需要,因而不被重视。西汉汉武帝时,随着国力的强盛,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
权形式发展的需要,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
位。
(3)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也面临着严重的
信仰危机;而宋代“重文”的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氛围,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
表的一批学者从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出发,发展了儒学思想,从而创立了程朱理学。
(4)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决定其思想的差异
性甚至对立性。明代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的习气。同时,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在此背景下,
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他们鄙视礼法,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
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愿望。著名思家李贽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而王守仁则站
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力图以心学更新理学。
【解析】
(1)此题是填空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代表
人物,其思想和主张需要十分熟练的记忆。作答时,要分别列举孔子、孟子、董仲舒、试卷第 20 页,总 27 页
程颐、王守仁和李贽的思想主张即可。
(2)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重视和在西汉时期被重视的主要原因要从当时的环
境进行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统一、仁爱等思想不符合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但
是在西汉时期已经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儒家文化维护专制统治的内容在加上董仲舒的
发展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文化领域里的主流。
(3)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也
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而宋代“重文”的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氛围,以程颢、程
颐、朱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出发,发展了儒学思想,从而创立了
程朱理学。
(4)由材料可知,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决定
其思想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明代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
旧、陈腐不化的习气。同时,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在此背景下,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他们鄙视礼法,要求冲破传统儒学
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愿望。著名思家李贽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而王守仁则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力图以心学更新理学。
4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
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对农村不同阶级的细致和理智的
分析;其次,经过实实在在的工作,确定在一定的革命时期和哪些阶级合作,反对哪些
阶级;第三,中共在农村工作中的角色只应该是一个向导者或催化剂,而不是一个全知
全能者。
——世界知识出版社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注:费正清是美国最有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1955—1973 年任哈佛大学东亚
研究中心主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撰写的关于阶级关系和
农民运动的作品及其观点、结论。
材料二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什么呢?一个恰当的回答是:他既不是军委主席,
也不是政治局主席,他只是政治局常委委员。另一个恰当的回答是:毛泽东得到了很
多……更重要的是他成了过去党的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将来能领导党和军队取得胜利
的唯一人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炳章著《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遵义会议中毛泽东“成为过去党的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试卷第 21 页,总 27 页
请结合 1927.7—1935.1 时期的中国革命史实来说明。
材料三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
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是一个前途。第二个前
途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废止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将中国建设成
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 年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对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产生的影响。
(4)综上,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
【答案】(1)作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
结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理解:他的革命思想与实践符合中国国情。
说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带领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
利;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他的革命实践证明“工农武装割据”的路线符合中国国
情。
(3)影响: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人民要求的民主与和平,先是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
签订《双十协定》;后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签订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由于国民党坚
持内战和独裁,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
(4)中国革命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导,毛泽东思想正是顺应中国革命潮流出现,并且指
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对农村不同阶级的细致和理智的分
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著作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第二问,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结合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其思
想主张与当时中国国情相结合,是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二问,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3)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人民要求的民
主与和平,先是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后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签
订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由于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民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
(4)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和中国革命的发展需试卷第 22 页,总 27 页
要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两个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4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材料一 汉武帝及其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
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
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
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理学”。欧洲步入近代社会以后,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
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
“理性时代”。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
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理论化。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的“理学”和近代欧洲的“理性”的不同
内涵;并指出两种不同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结合所学,对材料三所蕴含的
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答案】(1)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官僚集团的行为;关注国计民生,稳定了
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理学:“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即儒家的道德伦理;理学是儒、佛、
道三家融合的新儒学体系。
理性:理性是指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政治民主、反
对专制;主张个人自由、权利平等,尊重科学。
积极影响:①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②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救亡图存和近代化。
(3)【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依靠工农群众,探试卷第 23 页,总 27 页
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赢得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逐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积极探寻适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建立起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完成三大改造,推进工业化
建设,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实;拨乱反正,完善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用改革创新的视
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领导中国革命、建
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家
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的信
息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儒家学者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信息归纳中国特
点,依据材料二“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
为基础的社会”归纳西方特点;第二小问影响中国从社会责任感回答,西方从推动了近
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以及促进了中国救亡图存和近代化角度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
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思考回答。
点睛:探究开放型非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1. 情景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
分析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解答这类题时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原理和史学常识解答。
2. 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开放
题,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注意
解答时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整理。
四、论述题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试卷第 24 页,总 27 页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
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
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西汉初期,
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
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
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
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
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
响;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
爱美、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
【解析】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体现的古代命名
的相关信息可知,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然后依据试卷第 25 页,总 27 页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西汉初期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
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东汉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
命名的青睐;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取名偏爱德、善、行等字。其他答案结合所学
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
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
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
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
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
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
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代时代背景的反映
论述:明中期以来,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程朱
理学和八股取士扼杀人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产生了异端思想家李贽的思想,如反对
孔子的权威,肯定人性;14 世纪以来,西欧天主教的统治阻社会进步,伴随着西欧资
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黑死病促进人们的反省,在意大利首先兴起了以人
性反对神性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反对天主教的统治,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和发
财致富等思想。
结论:一定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一定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进步。
示例二论题:先进的社会思想能否推动社会进步取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论述:明中期虽然出现了李贽的进步思想,但由于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经济
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缓又主要集中在沿海部分地区,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
传统的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因此李贽的思想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无法推动
中国社会的转型;文艺复兴由意大利开始后迅速传播到欧洲,推动了地理发现和宗教改
革,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启蒙运动,因此文艺复兴推动
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结论:进步的思想推动时代进步,时代的进步反过来又推动进步思想的产生,但进步思试卷第 26 页,总 27 页
想能否推动社会转型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水平等因素。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材料内容并根据所学提取论点,再引用相关史实对该论点进行论证。
如根据“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
的欧洲式的人物”可知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反映,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
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作答;又如“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
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可知先进
的社会思想能否推动社会进步取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作答即
可。总结论点准确,论证严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的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其主要观点
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②侵略——革命模式,其主
要观点是由于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激起中国人民反抗;③“早期启蒙”模式,其主要观点
是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其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和发展,引发近代化
的方式。
运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就其中一个模式进行论
证,也可以对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
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行一系列的反应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
“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激起中国人民的
反抗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早期启蒙”模式
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主要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思想成为近代
进步思想的先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证。如对“冲击——反应”模式观点,若赞成。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
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
手回答。若反对。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
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
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
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得
分。
【解析】试卷第 27 页,总 27 页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就其中一种模式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进行解答,可见出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的能力,具有角
度的自主性。“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 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
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但是对“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
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这个观点不赞同。其观点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
素,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
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
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
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
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并不缺
乏内部动力,中国社会内部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