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0 年高考历史之
突破选择题技术性命题之技巧
一、题干
1.读懂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主旨;
2.注意材料显性或隐性的时、空、人,尤其是时间。
3.抓住材料关键词或敏感词。
4.注意材料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如引号的强调、括号的说明、破折号及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等。
5.如果是复句或句群,要注意分句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看是联合式还是偏正式,抓住重心所在。大多数
联合复句要求前后句并重,如平列式并列复句“既-又”,递进复句“不但-而且”等;对举式并列复句“不
是-而是”侧重“而是”。大多数偏正复句要求重“偏”句,如有条件式条件复句“只要-就”“只有-才”、
一致式假设复句“如果-就”、因果复句“因为-所以”“既然-就”等;但偏正复句中的转折复句“虽然-
但是”,特殊的无条件式条件复句“无论-都”、让步式假设复句“即使-也”,重“正”句。
二、选项
1.选项本身:
①选项本身或在题干特殊时空下(尤其是时间)不符合史实;
②用并列词语或标点符号并列两个以上内容的选项,应审慎;
③有片面化、绝对化词语的选项,应审慎;
④有标志性、开端性词语或意思的选项,应审慎;
⑤带阶段特征的选项应注意验证。
2. 选项之间:有两个及以上选项需要排除。
①选项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般应选本质;
②选项之间是根本(主要)与直接(次要)的关系,一般应选根本(主要);
③选项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般应选整体;
④选项之间是对等关系,肯定全错;
⑤选项之间是矛盾关系,必有一正确(对立关系不一定);
⑥一般应选主干知识或熟悉知识的选项;(没办法才用)⑦尊重第一印象的选项(符合记忆规律)。三、题干与选项的关系
1.选项与题干要求无关(题干未提及、未体现);
2.选项不符合题意,甚至相反;
3.选项未能体现题干主旨要求(仅体现部分要求);
4.选项放大或缩小了题干要求(以偏概全);
5.选项故意混淆了题干要求(偷换概念或论题,即张冠李戴);
6.选项与题干因果颠倒或无因果(尤其是时间上);
7.选项立场不符合题干立场(阶级、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十.历史概念类
【题型特点】
历史概念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
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该类选择题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
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
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此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
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择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
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使用概念。
【解题技巧】
此类选择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
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
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
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
此类题多考查一些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
合题意。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露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
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此类题常用方法:
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
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
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
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予以解答。
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
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典型例题】
1.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 1793 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
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
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解析】C 根据“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正式选举议会”“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权力来于人民,同时也是民意的代表,权力服务于人民,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 C 项正确;根据国民
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正式选举会议”“是权威机关”“是法庭”可知国民公会掌握了国家的立法、司法
等国家大权,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 A 项错误;法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1804 年)1793 年颁布共和
国宪法,实行民主共和,不是君主立宪,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雨果小说对国民公会权力至上的描述,
没有提到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故 D 项错误。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
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
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罗马法尽管一次次“隐藏”,但却从未“消失”,而且一次次“重新出现”,这反
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是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故 A 项正确;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它的精神和原则上,而不是具体规范,故 B 项错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部分沿袭了古希腊的民主制
度,而非罗马法,故 C 项错误;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欧洲社会,而非不断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
向,故 D 项错误。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
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
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
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 C 项正确;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
择”,表明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但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且汉代抑制相权的主要方式还是皇
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人参与决策,使丞相成为外朝官,故 A 项错误;“家天下”的观念指的是帝王将国家当
作私产,世代传承的观念,外戚干政反而不利于皇权的集中,故 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且存在于汉初,武帝后同姓诸侯王势力被削减,非题干中的两汉时期,故 D 项错误。
4.(2009·全国卷Ⅰ卷·21)1787 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
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解析】D 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因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
故《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以此表明美国反对世袭。民主体现的是反对专
制、独裁;自由体现的是反对束缚、禁锢;平等体现的是反对等级;共和是指国家元首等由选举产生,体
现的反对世袭制度,故 D 项正确。
模拟题训练:
1.(2020·江苏南通、泰州一模·1)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
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
2.(2019·四川绵阳三模·24)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
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
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3.(2019·四川宜宾二模·24)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出
解释。基于表 1 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 )
表 1
时间 事件
周襄王元年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
周显王三十五年 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互相承认为“王” 周显王四十六年 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也同时称“王”
A.宗法破坏,等级不再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 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
4.(2019·四川泸州一模·24)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
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5.(2019·湖北八市高三 3 月联考·25)表 1 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表 1 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
古国 始封 国都今地 存灭 始置州郡县时期
莒
少昊后赢娃国,周武王
封之于莒。
莒县
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
莒,战国时灭于楚。
秦因置(莒)县
薛
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
车正,禹封为候。
藤州市东
薛城
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
齐。
秦因置郡,西汉
废郡为县。
鲁
用武王封弟用公旦于曲
阜。
曲阜市
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
灭。
西汉置县属鲁国,
西晋始置郡。
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
对表 1 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6.(2020·山西晋城一模·4)下图为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
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
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唐代( ) A.科举取士的形式趋向于僵化 B.书法艺术受到士人推崇
C.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 D.文学素养影响科举功名
7.(2019·湖南五市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
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延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
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
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
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 )
A.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C.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 D.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8.(2019·“四省八校”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25)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
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引寒门隽才,不显人数”。并且出现了“甲
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南
朝梁武帝( )
A.重用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 B.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方式
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9.(2019·“超级全能生”浙江 9 月高考选科联考·1)汉初诸侯王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大的王国可以兼领
数郡;景帝武帝以后,才规定一国只能管辖一郡,并且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
直接派遣。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汉初对中央制度进行了变革 B.汉初专制主义皇权明显加强
C.景帝武帝后加强了中央集权 D.景帝时封国的权力与郡一样大
10.(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4)表 1 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
统计(单位:次)
表 1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晋书》 22 7 1 20
《北史》 7 6 3
《隋书》 21 19 3 17
《宋史》 16 1 14
《金史》 7 5 1
《明史》 11 6 1 8 合计 84 44 5 63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11.(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
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
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12.(2019·百校联盟高三 8 月摸底考试·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
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
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13.(2020·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27)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
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
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羁縻册封
14.(2019·广东湛江 10 月调研测试·27)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
解释正确的是( )
概念 解释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三省六部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 制 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C
行省制 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
境内重大民政事务
D
明朝内阁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
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15.(2020·山东济宁一模·5)图 2 为学者估算的公元 200 年至 1851 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
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
图 2
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
C.1700 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
16.(2019·安徽安庆二模·27)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 GDP 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
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
清代人均 GDP(1650—1840 年)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的频发
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人口爆炸式增长17.(2020·河南、、漯河中学、四校 3 月线上联合考试·25)学者王家范说,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
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18.(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4)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
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对材料中关于宋代社会状况的认
识,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中枢权力制约机制 B.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
C.文化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D.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19.(2019·四川乐山三模·2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
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
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20.(2019·四川泸州二模·28)朝贡体系是公元前 3 世纪到 19 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
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
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B.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C.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D.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
21.(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高三 3 月联考·26)史尧弼在《策问》中认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
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对此现象的合理
解释是( )
A.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促进了文化发展 B.疆域的扩大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C.宋代社会的发展为文化提供一定基础 D.活字印刷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繁荣
22.(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3)雅典法律规定,“凡年过三十岁、不欠国家债务且未曾失去公民权者,
皆有资格担任陪审员一职”。但是,预备的陪审员要经过抽签才能参加民众法庭的审判,听取法庭辩论
并进行投票。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公民皆有权力参与司法审判 B.城邦通过民众法庭控制部落
C.抽签意在保证参政机会平等 D.陪审制度瓦解贵族政治特权
23.(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32)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
“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 323 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
理的解释是( )
A.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 B.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24.(2020·百校联盟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32)美国学者赞恩指出,如果没有罗马法学家若干世
纪致力于罗马法精致体系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我们的法律制度会是什么样子,真是难
以想象。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罗马法( )
A.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法学家 B.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C.形成欧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则 D.其历史价值在于其自然法精神
25.(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18)古罗马西塞罗的法学思想被后世誉为罗马法的精神。他
指出: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实在法)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真正的法律乃
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
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表明罗马法的精神基本特点是( )
A.符合自然理性原则的人文性 B.高于一切民族永恒的适用性
C.突破时间地域界限的普遍性 D.依据法律至上判断的确定性
26.(2019·“超级全能生”浙江 9 月高考选科联考·14)“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
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
的生机和威力一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材料中罗马法的特点是( )
A.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B.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C.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27.(2020·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32)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
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对此合理的解
释是,古代希腊( )
A.人文主义者向奴隶主贵族妥协 B.人文思想受到基督教神学干扰
C.人文主义者侧重研究物质世界 D.人文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28.(2019·浙江之江教育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7)英国 DK 公司在《伟大的绘画》中介绍某画家的一副作
品时作如下描述:“画家为了这幅画设计了整个充满想象力的方案,为这些湿壁画作了上百张的细节
图与初步草图,并在宏大而弯曲的表面巧妙地实现了极为复杂的透视……,当我们仰头望去,我们似
乎看到了一个超出了人类尺度的世界。”下面有关这幅作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此画为教皇装饰“签署厅”而作 B.描绘了末日降临时基督裁决众人命运的场景
C.与壁画《哀悼基督》出自同一人 D.这幅画主要表示了宇宙、人类和邪恶的起源
29.(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19)《椅中圣母>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于 1514—1515年创作的艺术作品,传说画中圣母的原型是拉斐尔在梵蒂冈教堂偶然遇到的一位抱孩子的美丽母亲;
有学者根据圣母相貌宣称,画中圣母正是拉斐尔的恋人芙纳蕾娜。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传说无法证明,第一种说法不足为信 B.《椅中圣母》的原型仍需严谨考证
C.芙纳蕾娜是画中圣母的原型 D.综合考证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30.(2019·哈师大福州、东、二模·33)勒费弗尔说,“传统主义者把法国革命
和理性主义等同起来”,甚至“人们一般把法国革命理解为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产物”。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A.理性主义加速了革命到来 B.启蒙运动主要是政治运动
C.启蒙思想家提倡革命手段 D.理性的价值在于引发革命
31.(2019·湖南永州一模·19)1763 年,一位西班牙记者写道:“通过许多己已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
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人对信仰的冷漠。”1768 年,一位
法国修道士在游历西班牙后说:“西班牙已普遍产生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教。”对上述材料理解准
确的是( )
A.宗教改革开始扩展到整个西欧 B.进化论传播动摇宗教神学权威
C.理性原则得到一些知识分子认同 D.民众觉醒推动资产阶级革命频发
32.(2019·山东临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21
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
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葡萄牙人垄断了美洲白银航线
33.(2020·重庆高三 3 月月考·33)从 18 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
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口口口,“19 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该段
材口口口内容应该是( )
A.新型的工厂制度产生 B.血腥圈地立法的推行
C.农村经济的不断凋敝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34.(2019·广东肇庆三模·34)从 1872 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 年,成立了技术教育
委员会。1880 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
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35.(2019·湖北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考试·34)“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 1819 年;“激
进主义”,1820 年;“社会主义”,1832 年;“保守主义”,1835 年;“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是在 19 世纪 40 年代才出现。到 19 世纪 50 年代,在英语世界中才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法
语中则早得多)对这些历史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主义”都来源于启蒙运动 B.法国的资本主义比英国更先进
C.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6.(2019·四川教考联盟高三毕业班三诊·33)19 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
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提出“欧洲国家应该将它们
的经济领土进行重组,以最大化产出优势”。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 B.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
C.美国崛起威胁到欧洲的地位 D.美欧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37.(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22)“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19 世纪的
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有科学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
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该科学理论可能是( )
A.经典力学 B.万有引力定律 C.狭义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38.(2020·河北高三新时代 NT 抗疫联考Ⅰ·29)有学者认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对此解释合
理的是( )
A.清政府的新政没有进步作用 B.立宪派与革命党都希望建立共和政体
C.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历史必然 D.改良与革命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效果
39.(2019·湖南衡阳三模·29)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了 20 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 160 万
1912 82272 2933387
对上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A.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科举制废除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40.(2019·江苏南京高三期初·6)下表是《1865—1894 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出自于许涤新、吴承
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状况 企业数
(个)
创业资本
总数(两)
企业平均
资本(两)
企业的地区分布 行业
缫丝 97 3723990 38392 上海 8、广东 88、烟台 1
面粉 3 40000 13333 上海、天津、北京各 1
火柴 11 415200 37745 上海 1、广东 3,其余分散各地
造纸 2 237500 118750 上海、广东各 1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经济部门逐渐齐全 B.洋务企业投资占据主体地位
C.近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D.缫丝和造纸业发展最为迅速
41.(2019·山东潍坊一模·29)对图 7、图 8 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 )
图 7 图 8
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
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 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
42.(2019·四川遂宁三模·28)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
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寙(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最贴近该观点
的解释是( )
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B.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
C.女性的主体意识薄弱 D.传播人权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43.(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29)1876 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
有妇女小孩”。1897 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对此解释合理( )
A.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 B.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
C.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 D.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
44.(2019·四川德阳一模·17)20 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
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
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
C.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
45.(2019·浙江宁波高考适应性考试·5)《点石斋画报》(1884 年创刊,1898 年停刊)是近代中国最早、影
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其中有一期题为《飞舟穷北》的画(如图),根据美国的一篇报道,配文曰:
“美国……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详实地报道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B.此刊应与《民报》同时在市面流通
C.传播新知是这一类刊物的首要特征 D.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
46.(2020·河南六市重点高中 3 月联合检测·29)19 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
权、自由、宪政、权利”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时期,
“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剧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47.(2019·广东汕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29)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
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
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C.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48.(2019·湖北黄冈元月调研考试·34)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
释最合理的是( )
A.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B.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D.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49.(2019·河南焦作高三定位考试·21)罗斯福新政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的
新形式,从而突破了资本主义的传统模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斯福新政这一改良了的资本主义被
称为“新自由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放弃了市场竞争机制 B.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
C.清除了危机爆发根源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50.(2019·河南焦作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22)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
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
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 B.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连为一体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显现 D.新科技革命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
51.(2019·广东揭阳二模·34)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 1951 年,各国共产党
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 B.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
C.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 D.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的形象
52.(2020·福建厦门一模·35)1932 年,英国制定帝国特惠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特惠制改称英联邦
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英国和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在贸易上相互优待,提高从成员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
的关税率。但是,1977 年英国却废除了该制度。可解释该制度被废除的首选理由是( )
A.英联邦成员国民族情绪的激化 B.英国已渡过了滞胀危机
C.英国接受了加入欧共体的条件 D.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缓和
53.(2019·安徽蚌埠一模·23)谈及 WTO 的作用时,有专家指出:“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大个
子最喜欢两个人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
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 WTO 的保护 B.在国际贸易纠纷中 WTO 偏袒贸易小国
C.WTO 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 D.WTO 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4.(2020·高考考前演练一·31)“一五”计划期间,社会对农产品需求量增长很快,农产品
的价格却没有多大增长,农民收入增加也相对比较缓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土改使农业产量提高 B.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C.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 D.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
55.(2019·四川成都一模·33)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政府纷纷设立“驻京办”,以满足与中央各职能部门
沟通协调和公务接待的需要。1959 年,国务院为节省行政经费,规定省以下地方政府不得设置“驻京
办”,但诸多“驻京办”却没有一家如期撤销。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 )
A.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强 B.国家物资供给困难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D.政府尝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56.(2019·贵州贵阳高三 8 月摸底·13)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
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
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 B.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C.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D.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57.(2019·山东德州一模·31)下表是 20 世纪 80—90 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
1988 年 1992 年 1996 年 1997 年
个体工商户(万户) 1454.9 159 2703.7 2850
从业人员(万人) 2304.9 2467.7 5017.1 5441
——据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C.个体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58.(2019·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26)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
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
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59.(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15)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
理的是( )
时期 孔子遭遇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末年(李贽) 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晚晴时期(康有为) 尊孔子为改革先师
民国时期(袁世凯) “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时 “打倒孔家店”
改革开放以来 “孔子热”(海外众多孔子学院的建立)
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60.(2018·河北唐山三模·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 3800—3500 年)
考古队队长许宏认为,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推论和假说的范畴。该文化的族属和王
朝的归属问题最终廓清,仍有待于包含丰富信息的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在这里,将二里头文化遗
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是一种( )
A.逻辑推理式的历史解释 B.对新的历史现象的理解
C.对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 D.史料实证式的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图中从商到周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的权力大部分由
同姓公卿占据,体现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即家国同构,故选 A 项;
图中异姓和同姓体现的是血缘差别,不是等级差别,排除 B 项;君主专制是春秋战国以后才建立起来
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D 项。
2.【答案】A 【解析】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
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 A 项;商人尚鬼并不等同于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排除 B 项;
“从未”说法绝对,排除 C 项;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排除 D 项。
3.【答案】B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诸侯国之间出现会盟和相互称王的现象,这与西周的分封制的内
容是相违背的,实质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受破坏,故选 B 项;材料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分封
制和森严的等级秩序受破坏,并不能说明等级制度不存在,排除 A 项;诸侯王是分封到地方的势力,
诸侯国与周王的矛盾不是王室内讧的表现,排除 C 项;分封制受破坏使得社会日益走向分裂动荡而不
是统一,排除 D 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
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 D 项;A 项错在“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
除 A 项;B.C 不符合基本的逻辑,都城都建立了怎么会修不起城墙,怎么会没有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排除 B 和 C 项。
5.【答案】B 【解析】从表中内容看,先秦时代,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这些古国渐趋埋灭,而后继
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选 B 项;材料中只有鲁国是姬姓封国,不能说明姬姓是西
周时期分封的主体,排除 A 项;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形成郡县,有利于中央集权,以此
不能说明严重破坏先秦文明,排除 C 项;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排除 D 项。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可知科举考试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故选 C 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选拔形式,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而非书法艺术,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学素养和科举制间的关系,排
除 D 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汉朝、唐朝、明朝皇帝的做法均体现了,起用近臣,亲信等参与决策,形成
相互牵制的局面,以加强皇权的特点,故选 C 项;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不存在削弱相权,排除 A 项;
形成内朝制度只是汉朝时期的做法,并不能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排除 B 项;废除
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只是明朝时期的做法,同样不具有概括性,排除 D 项。
8.【答案】B 【解析】建有国学,置五经博士,出现了“甲科”,“随才试吏”,说明这一时期政府重视学校
教育,选拔官员时注重考试,故选 B 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梁武帝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排除 A 项;
汉武帝时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排除 C 项;“彻底打破”说法有误,排除 D 项。
9.【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汉朝初年,诸侯王“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大的王国可以兼领数
郡”,而到景帝武帝之后,诸侯王“只能管辖一郡”,并且其统治权也被撤销,通过对比可知,在汉景
帝和汉武帝之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C 项;通过所反映的内容属于对地方制度的变革,
而不是对中央制度进行变革,排除 A 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排除 B 项;通过题干“(景帝武帝以后)……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可知封国的权力与郡不一样,排
除 D 项。
10.【答案】C 【解析】“历史贡献最大”表述绝对,故 A 项错误;同理,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
“合计……63”,在汉代四个皇帝出现频率统计中,出现次数较高,影响较大,故 C 项正确;《晋书》
由唐代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故 D 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这种论断很明显属于对
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故 B 项错误;根
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
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
实行初衷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鼓 C 项正确;材料中根本没有对科举制的相
关提及,鼓 D 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故 A 项错误;科举考试禁锢读书人的思想指的是明清八股
取士,故 B 项错误;唐代科举是选官方式之一,故 C 项错误;从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可以看出科举考
试制度的逐渐完善,故 D 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多封众建,尚用僧徒”、“赖喇嘛与驻藏大臣
共治”等关键词可知元明清时期借助宗教,不断完善地方管理机构,因俗而治,加强对西藏治理,故
选 B 项;政教合一指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我国西藏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解放前也曾存在
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喇嘛教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与材料涉及时间“元明清时期”不符,排
除 A 项;根据材料“多封众建,尚用僧徒”可知此时治藏利用宗教之间相互牵制策略,并非“严密控
制”,排除 C 项;元朝以后取消羁縻册封,排除 D 项。
14.【答案】D 【解析】依所学,重农抑商不是禁止商业活动,而是抑制商业活动的开展,故 A 项错误;
依所学,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三分强化了皇权,故 B 项错误;依所学,行省境内重大民政事务需要向
朝廷奏报,故 C 项错误;依所学,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与
支持,故 D 项正确。15.【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 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亿,此时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
联系加强,故选 B 项;生产技术革命性变化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排除 A 项;1700 年后直
线上升是因为高产农作物引进,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同时也与赋税制度改革有关,但不是根源,排除 C
项;220 年以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是国家分裂时期,但人口是上升的,排除 D 项。
16.【答案】D 【解析】雍正“摊丁入亩”后,人丁税不抽,劳役负担免除,人口爆炸式增长,人均收入也
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故选 D 项;康乾盛世封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排除 A 项;“自然灾害的
频发”属于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 B 项;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与雍正“摊丁入亩”,封建
赋税负担减轻,排除 C 项。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可知强
调小农经济因简单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调其顽强性,故选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顽强性
而非脆弱性,排除 A 项;明朝中后期部分小农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B 项;精耕细作下的小
农经济使得粮食作物和人口实现增长,但并不是快速增长,排除 D 项。
18.【答案】C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扩大,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普及到普通百姓,即文化
出现了世俗化、平民化、人文化倾向,故选 C 项;中枢权力制约机制秦代即已出现,秦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权力互相制约,排除 A 项;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在明末清初,排除 B 项;洋务运动为中
国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标志,排除 D 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
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 B 项;材料仅涉及中西方,
尤其是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宜,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
的高低,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
织品”,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由于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排除 D 项。
20.【答案】D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朝贡
体系的瓦解是在 1879 年琉球亡国后,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近代化
的发展趋势,故 C 项错误;朝贡体系使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形势,故 D 项正确。
21.【答案】C 【解析】“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体现社会发展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故选 C 项;
《策问》《吕居仁集序》没有关于科举发展的内容,排除 A 项;“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
无法得知其疆域的关系,排除 B 项;《策问》《吕居仁集序》的内容与印刷术无关,排除 D 项。
22.【答案】C 【解析】公职人员要经过抽签体现机会平等,故选 C 项;公民要经过抽签参加司法审判,排
除 A 项;民众法庭是司法审判机构,排除 B 项;陪审制度削弱贵族政治特权,不是瓦解,排除 D 项。
23.【答案】A 【解析】亚里士多徳是“色雷斯人”,虽然他生活在雅典但没有公民权,因此缺少对雅典城
邦的认同,毫不犹豫地选择逃走,故选 A 项;雅典法庭对二人的裁决都是通过民主的方式,但材料中
未涉及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排除 B 项;以逃走的方式破坏雅典的民主制,材料未体现理性精神,
排除 C 项;D 项是现象,而非解释,排除 D 项。
24.【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精致体系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对近
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 B 项;罗马法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生产力的进
步,排除 A 项;现代欧美国家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但罗马法
并没有直接形成欧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则,排除 C 项;题干与自然法精神无关,排除 D 项。25.【答案】A 【解析】据材料“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可知罗马法中渗透着自
然法中的理性精神,故选 A 项;罗马法具有普遍永恒的适用性,而未涉及到罗马法的地位高于一切民
族,排除 B 项;“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可知
罗马法并未突破时间地域的普遍性,排除 C 项;“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可
知法律判断依据自然法的理性精神,排除 D 项。
26.【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可知其论述的是万民法,再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制定万民法的初衷就是为了调节其广袤统治区内部的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选 C 项;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属于自然法的内容,排除 A 项;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本土,侧重于
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排除 B 项;“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属于公民法的特
点,排除 D 项。
2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
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可知此时古希腊信仰与理性联系密切,人文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故选 D 项;
据材料“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可知此时古希腊信仰与理性联系密切,人文主
义受传统宗教思维影响,并非“与奴隶主贵族妥协”,排除 A 项;2 世纪时基督教神学产生,与材料所
述时间古希腊不符,排除 B 项;据材料“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
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可知人文主义者侧重研究自然和社会,并非“物质世界”,
排除 C 项。
2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在宏大而弯曲的表面巧妙地实现了极为复杂的透视……,当我们仰头望去,
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超出了人类尺度的世界”,可知这幅画描绘了人类、宇宙等,与 D 项吻合,故选 D
项;在梵蒂冈为教皇签字大厅绘制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那斯山》、《圣典辩论》,无题干无关,
排除 A 项;题干描绘的是宇宙的起源,排除 B 项;题干中应该是拉斐尔的画作,而壁画《哀悼基督》
是米开朗琪罗,排除 C 项。
2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椅中圣母》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但
对于具体的原型史学界并无定论,故选 B 项;传说有一定的合理性,无法完全否定,排除 A 项;关于
画中的原型史学界并无定论,排除 C 项;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30.【答案】A 【解析】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
思想准备,故选 A 项;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非政治运动,排除 B 项;不是所有的启蒙思
想家都提倡革命手段,比如康德,排除 C 项;理性的价值在于使人们用理性思维来看待世界,思考问
题,而不仅仅是引发革命,排除 D 项。
31.【答案】C 【解析】伏尔泰、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他们极力宣扬理性主义,“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
教”说明人们受理性主义的影响,不再迷信宗教,故选 C 项;材料描述的是启蒙运动,排除 A 项;进
化论是 19 世纪出现的,排除 B 项;材料描述的是人们不再迷信于宗教,资产阶级革命频发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排除 D 项。
3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
心”可得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故选 B 项;17 世纪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排除 A 项;新航
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排除 C 项;材料主旨为白银的影响,未涉及白银的主导权,
排除 D 项。
3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可知其指的是工
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故选 A 项;圈地立法只是促使农民离开土地,并未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排除 B 项;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排除 C 项;
“19 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反映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并非原因,
排除 D 项。
34.【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72 年—1880 年”和“徒工学校”结合所学可知是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培
养技术工人,故选 C 项;材料“徒工学校”说明只是针对工人,不能体现对人的关注,排除 A 项;培
养工人的技术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不是争取工人的权利,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培养工人的职业素养不是
国民的公民素质,排除 D 项。
35.【答案】C 【解析】各种主义出现在工业革命前后说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较早运用资本主义这
个词说明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故选 C 项;各种主义的出现都在工业革命前后,与工业革命密切相
关,排除 A 项;工业革命始于英国,英国的资本主义比法国先进,排除 B 项;材料一定程度能够体现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但政治发展不均衡证据不充分,排除 D 项。
3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 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致的谴责美
国,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根据所学知识,19 世纪末,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第
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挑战以英国为主导的欧洲经
济中心地位,故选 C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但欧洲并未丧失世界经济
领导权,排除 A 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于 20 世纪 50 年代,而非 19 世纪末,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
是美欧之间经济矛盾的激化而非政治矛盾激化,排除 D 项。
37.【答案】C 【解析】17 世纪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故 A 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由牛顿于 1687 年在《自然
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故 B 项错误;由材料“19 世纪的物理学家”、“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
单的解释”可知为狭义相对论,故 C 项正确;广义相对论提出于 20 世纪初期,故 D 项错误。
38.【答案】C 【解析】“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
的选择”强调推翻清政府的必然性,故选 C 项;“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宪派
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这里没有涉及到新政的内容和影响问题,排除 A 项;“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
汇流”没有说明立宪派的目的是什么,但他不是共和政体,否则就不叫立宪派了,排除 B 项;“革命,
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不是强调革命与改革的结合,而是强调革命的必
然,排除 D 项。
3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 1902—1912 年,新式学堂数量与学生总数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近
代新式教育不断发展,联系史实可知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因果导致士人
接受新式教育,故选 B 项;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推动民众觉醒,但这与材料中时间 1902—1912 年不
符,排除 A 项;1911 年武昌起义,1912 年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但这与材料中时间 1902—1912
年不符,排除 C 项;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展,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但这与材料中时
间 1902—1912 年不符,排除 D 项。
40.【答案】C 【解析】中国企业的地区分布主要在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内地发展慢,这说明近
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与材料中“企业的地区分布”相符,故选 C 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办新
式企业主要是轻工业,结构不合理,排除 A 项;B 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B 项;材料中除缫丝业外,火
柴业、面粉业发展也很迅速,排除 D 项。
41.【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从多个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且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影响力较大的也
出现在洋务运动开展的地区,说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故选 D 项;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排除 A 项;根据图示辛亥革命爆发地多与洋务运动开展地区重合,排除 B 项;清末新政编练新军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武装力量,排除 C 项。
42.【答案】B 【解析】严复认为变法必先革除社会习俗,故选 B 项;严复认为社会习俗变革推动社会改革,
排除 A 项;严复认为应当禁止吸食鸦片和缠足,而非提及女性主体意识,排除 C 项;严复强调变革社
会习俗而非传播人权意识,排除 D 项。
43.【答案】C 【解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可知近
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影响人们的出行观念,故选 C 项;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与分化,排除 A 项;
“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地位提高,但
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淞沪京津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 D 项。
44.【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及女学兴起、女性独立解放且在大都市明显,联系 20 世纪历经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妇女解放,故选 C 项;题干只提及女性解放在上海
尤为剧烈,未提及上海女性最先解放,且不构成逻辑解释,排除 A 项;题干只是提及女性独立,特别
是大都市女性,农村女性未独立,且当时不可能实现男女平等,排除 B 项;导致传统礼教崩溃应该是
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 D 项。
45.【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可以联系到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从用词“如鸟革状、穷北极、
广眼界”体现了对其工业文明的向往之情,故选 D 项;报道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体现不了“详实”,
排除 A 项;《民报》创刊于 1905 年,排除 B 项;新闻画报体现新闻传播,不能说明传播新知是“首要
特征”,排除 C 项。
4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 19 世纪中后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历程,即由学习西方
的制度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果, 民族危机加剧推动
了民主观念的变化,故选 D 项;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中国都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体
制,而是杂揉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对西方制度与文化学习的不断深化,
未体现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排除 B 项;实现民主共和只体现材料中一个阶段,不能
全面反映材料主题,排除 C 项。
4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
可知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偏向于唯物史观而忽略剩余价值学说,结合所学可知,剩余价值学说解释资
本家剥削工人的原因,中国工业不发达,中国要求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适用于阶级斗争学说,故选 A
项;国共两党合作是 1924 年不是十月革命后,排除 B 项;据材料“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
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可知是李大钊、陈独秀宣传时选择不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排除 C 项;十
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对剩余价值说的肯定,排除 D 项。
48.【答案】A 【解析】“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
之一”可见广告是政府行为,说明消费能力下降,故选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
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无法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 B 项;“20 世纪 50 年代初”没有新经
济政策,排除 C 项;“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不能说明农业的成就,排除 D
项。
49.【答案】B 【解析】据材料“罗斯福新政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形式,
从而突破了资本主义的传统模式”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加强干预,开创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形式,
故选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未放弃市场机制,排除 A 项;经济危机的根源为资本主义的
基本矛盾,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未改变,排除 C 项;美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D 项。5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社会流动性加强,可知是二战后第三次科
技革命发展,带来生产方式领域科技程度更高,智能化生产对专业化、科技化人才需求增加,故社会
职业上科技含量高的职业与科技含量低的职业明显分化,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选 D 项;材料反
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结构流动性增强,职业分化明显,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变化,排
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没有体现全球
经济连为一体,排除 B 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属于生产关系调整,材料中社
会流动增加,职业分层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的,排除 C 项。
51.【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及二战后初期西欧共产党影响力上升到 1951 年其势力衰落,结合马歇尔
计划使西欧迅速复苏,故选 A 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代表就有法国共产党人和意大利共产党人,
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压制共产党活动教材未提及,主要原因是西欧经济复苏,社会转而支持资
产阶级政权,排除 C 项;1951 年苏东政局稳定,排除 D 项。
52.【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32 年,英国制定帝国特惠制;……但是,1977 年英国却废除了该制度”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特惠制树立了英国和英帝国的广大范围的关税壁垒,将其他国家排斥在外,
后英国接受了加入欧共体自由贸易原则的条件,废除了该制度,故选 C 项;英联邦内各成员国主权平
等、经济互惠,并非“民族情绪的激化”,排除 A 项;“滞胀危机”是国家过度干预调节经济的直接结
果,与“帝国特惠制”无关,排除 B 项;“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缓和”是外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53.【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针对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落后国家
主张“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这反映出落后国家
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 WTO 的保护,由 WTO 来主持公道,故选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WTO 的宗
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不偏袒任何一方,
排除 B 项;“WTO 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
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不是 WTO,排除 D 项。
5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社会对农产品需求量增长很快,农产品的价格却没
有多大增长,农民收入增加也相对比较缓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故选 C 项;建国初期实行土改使农业产量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一五’计
划期间”不符,排除 A 项;“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为外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B 项;1971 年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与材料所述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不符,排
除 D 项。
55.【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驻京办”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与中央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和公
务接待的需要,反映了地方经常性依赖中央物资调配,到了 1959 年,却规定“省以下地方政府不得设
置”“驻京办”,这反映了国家物资供应不足和供给困难,故选 B 项;当时国家经济落后,地方对中央
的物资依赖性较强,“驻京办”未能如期撤销是地方依赖中央的表现,而不是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强,排
除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出现“左”倾错误,当时调整并没有完成,排除 C 项;通过所
学知识可知,政府尝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 D 项。
5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并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故选 B 项;据材料“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
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可知小岗村包产到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功大于过,排除 A 项;
材料强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国有经济,排除 C 项;“小和不足”强调的是农村经济缺少集约化
经营,而不是劳动力欠缺,相反劳动力富余,排除 D 项。57.【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20 世纪 80—90 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均呈上
升趋势,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人发展,故选 A 项;1978 年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排除 B 项;公有
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C 项;材料主旨强调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
势,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未比较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排除 D 项。
58.【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昆仑奴来自东非、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南亚印度洋地区等,并且广泛
分布在唐朝的几个大都市,说明唐朝对外是高度开放的,故选 D 项;除去陆上丝绸之路之外,他们还
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的,排除 A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没有参与海上贩奴活动,排除 B
项;题干没有提及昆仑奴在唐朝几个大都市中从事何种职业,排除 C 项。
59.【答案】B 【解析】根据常识我们不难得知,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在一定程度上的重现,并非仅是“一
家之言”,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从西汉至当代,孔子在不同时期的“遭遇”是大相径
庭甚至截然相反,但有一方面是相同的,这些孔子的不同形象,都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故 B
项正确;历史是一定时期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军事、外交等的大综合,故 C 项错误;历史
并非完全是主观的,更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故 D 项错误。
6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许宏认为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推论和假说,二里头文
化的族属于和王朝的归属问题最终廓清还有待于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因而今天我们将二里头文化
遗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仍属于一种逻辑推理式的历史解释,故 A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目前确立二里
头文化遗址的族属和归属问题还需更多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说明目前将二里头文化遗址视为夏朝
存在的标志并非是对新历史现象的理解,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目前确立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族属和
归属问题还需更多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说明目前将二里头文化遗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并非是对
是对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目前确立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族属和归属问题还需
更多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说明目前二里头文化研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因而前将二里头文化遗址
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并非是对是史料实证式的历史解释,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