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高三统一模拟考试 (江苏模拟卷) (二) 历史试题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4月高三统一模拟考试 (江苏模拟卷) (二) 历史试题答案

ID:424551

大小:29.2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 参考答案暨评分标准 一、 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西周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分封制与宗 法制度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在此体制下,家国同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正确选项 是 C 项。 2.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特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耕作制度的 进步,耕作制度的进步属于精耕细作范畴,故 C 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小农经济形 成均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A、D 两项错误;生态环境退化根源于过度开发,这在汉代还 未成为严重问题,故排除 B 项。 3. 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题干 材料“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才德和乡议舆论等多项为选官标准”显示,九品中正制的选 才标准比以往的选官制要全面、客观和严格,故 A 项正确;B、C 两项与材料信息相悖,可 排除;科举制的本质特征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 4.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材料显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情节、思想倾 向等在其成书前已广泛流传,故正确选项是 D 项。民间故事与真实历史有很大的差异,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三国演义》成书前的情况,故 B、C 两项错误。 5. 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史料实证。材料显示,皇帝对军机 大臣高度协调一致,故正确选项是 D 项;材料反映的是乾隆时期的决策机制,不能据此推断 整个国家的行政状况,故 A 项错误;君主专制条件下,皇帝权力从根本上不受任何制度、个 人的监督和制约,故 B、C 两项错误。 6. C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表格显示,两次鸦片战争费用巨大, 这造成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困难,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投入资金,故 C 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 失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落后和政治腐败,故 A 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的结果,故 B 项错误;列强控制中国的财政命脉始于 20 世纪初,故 D 项错误。 7. C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据“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选项是 C 项;“民主”、“科学”是 20 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故 A 项错误;对传统儒学的改造本身意味着反对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故 B 项错误;维新思想对传 统礼教没有进行彻底批判,而且康有为主要强调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故 D 项错误。8.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表格数据显示,1914 至 1920 年间民族工业有快速发展,故正确选项是 B 项;20 世纪初,民族工业仍有一定的发展,而且 清末新政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未 摆脱半殖民地烙印,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重工业非常微弱,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 至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相当多的民族企业在列强的压力下日趋萧条,故 D 项错误。 9. D 【解析】本题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显示,宁波妇女发型在时代变迁 的影响下几度变化,故 D 项正确;“断发易服”最早是清末维新派的呼吁,故 A 项错误;民 俗风情的变化非常复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非单纯由政治思潮决定,故 B 项错误;C 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10. 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考查抗日战争。据“反‘扫荡’”“《新华日报》” 等信息可知该漫画重在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奋勇抗战的壮举,故 B 项正确,其他 选项均可结合时间条件、基本概念排除。 11. B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据“如果不建立和发展钢铁、能源等部门…… 都是办不到的”等信息可知,在工业基础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新中国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符合中国的国情,故 B 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方针借鉴了苏联经验,但主要是从国情出 发的理性选择,并非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 A 项错误;C、D 两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12. 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材料显示,周恩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在 坚持收回主权的条件下,主张暂时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与以后的“一国两制”的精 神实质是一致的,故正确选项是 A 项;据“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可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故 C 项错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下的选择,并不 代表永恒,故 D 项错误。 13. B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和江苏地方史。据 “南通和连云港”等信息可知该 会议涉及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故正确选项是 B 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 末,故 A 项错误;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于 1985 年,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增列江苏的南 通和连云港”属于对外开放,而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14. 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显示,在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奴 隶和外邦人的最基本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故 A 项正确;雅典民主制度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 的民主,故 B 项错误;万民法属于罗马法,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债务奴隶问题,故 D 项错误。 15. 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仔细观察分布图,可知 1832 年议会 选举改革之前,议员名额的分配与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 增强,要求政治上的权利,故 A 项正确。 16. 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据试题的时间条件可推断正确选项是 A 项,排除 B 项;蒸汽轮船的发明仅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个别因素,故 C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以英国居多,而且发明创造属于工业革命的表现,故 D 项错误。 17. D 【解析】据“能量是突然的、不连续的喷射”等信息可推断,该科学家提出了量 子论,故正确选项是 D 项。 18. 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正确选项是 C 项;新经济政策开始于俄共十大, 在十月革命之后,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故 B 项错误; D 项属于苏联模式,故 D 项错误。 19. D 【解析】就英美关系而言,A 项不属于国际环境因素,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美 苏关系,而且很难说当时的“冷战”趋向缓和,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属于多极化 趋势的表现,故 C 项错误,正确选项是 D 项。 20. A 【解析】据材料中“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公共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国际机制和 制度,成为全球治理的适当方式和途径”等信息可推断 A 项正确;材料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愿 望,故 B 项错误;全球治理不可能实现一体化,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作者的意图,可排 除。 二、 非选择题 21.(13 分)(1) 成就和特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大都市商品经济繁荣,坊 市界限被打破;政治、军事仍是制约城市化的关键因素;各地发展不平衡。原因:农业、手 工业发展;两宋经济政策较为宽松。(6 分) (2)趋势:数量逐渐增加。因素:南宋以来,江南始终是我国经济重心;明清时期我国封 建经济仍在持续发展,商品经济一度繁荣;新航路开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江南经济。(4 分) (3)因素: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行政权力制约城市发展;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政策 日趋保守、消极。(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第(1) 问的“成就和特点”据材料一中的“社会经济 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水准相对为高……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都市发展就较少溢 出城墙”等信息,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概述。“原因”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以解答,古 代城市发展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与统治者的政策也有密切关系。第(2)问中的“趋 势”据表格信息,联系有关背景知识概括提炼,“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特别要注意明清时期的世界背景。第(3)问的解答注意宏观思维。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虽有一定 发展,但未突破封建体制。这样考虑,就容易找到突破口。 22. (1) 特点:以学生运动为主;运动有多种形式;运动目标偏重于对外争国权,属于 民族自决运动。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6 分) (2)新发展:全民爱国运动兴起;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更突出地体现反封建性(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由一个对外的民族自决运动转为 一个对内的国民自决运动)。(4 分) (3)对外: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 开始了中国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的过程;对内,五四运动开始了革命由旧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3 分) 【解析】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第(1) 问 中的“特点”的解答,据材料一中的“学生……”“学生在罢课之外更组织演讲团,四处演讲、 抵制日货,同时组织了护鲁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抗御外侮”等信息,可从运动主力、斗 争方式、斗争目标等方面概括。“背景”常考,据所学知识不难提炼;第(2)问的解答,除了 提炼信息之外,要注重比较,只有两个阶段的对比,才能体现出“新”;第(3)问的解答要参 考题干导语及所学知识,从对外关系和革命阶段变化等方面分析。 23. (1) 发展:文艺复兴——理性等同于“人性”;在肯定人性的前提下崇尚理性。启蒙 思想——以“理性”为核心;“理性”指向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要求人本身的解放(普遍自由)。(3 分) 成因:文艺复兴奠定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2 分) (2)评分表: 评分准则 等级 论点方面 (2 分) 论据方面 (5 分) 论证方面 (2 分) 一等 (8~9 分) 明确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 启蒙“理性”有反封建的历史 进步性,但掩盖了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的实质(一分为二,言 之有理即可)(2 分) 论据充分,能联系材料和史实, 对观点进行对应论证。 积极:发展人文主义;冲击封 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统治;直接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代议 制初创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3 分) 局限:过度、片面崇拜理性; 易滑向唯心主义;以抽象的自 由、平等观念掩盖了阶级实质。 理性并非永恒的绝对真理,具 有阶级性、历史性、暂时性(2 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 密;表达通畅。(2 分) (续表) 评分准则 等级 论点方面 (2 分) 论据方面 (5 分) 论证方面 (2 分) 二等 (5~7 分) 隐含有说服力的论点 (1 分) 论据较充分,能联系 史实对观点进行对应 论证 (4 分) 层次较分明,但关联 性不够;史论结合 (1 分) 三等 (2~4) 论点偏颇(0 分) 论据不充分,仅能联 系材料对观点进行论 证(2 分) 非要点式列举;层次 缺乏关联性(1 分) 四等(0~1 分) 缺少论点(0 分) 至少涉及一个要点(1 分) 要点式列举(0 分)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题。江苏省高考小论文题多年较为稳定。第(1) 问是简单的问答, 基础性的考查。第(2)问是论文,问法时有变化,但实质要求不变,无非是围绕论点、论据展 开合理的论证。本题以启蒙思想为考点,考查学生阅读、处理材料的基本能力,兼顾运用唯 物史观的评价能力的考查。第(1) 问的解答据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判别‘理性’的标 准包括自然规律、人本主义观念、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以及推崇经济自由的原则。文 艺复兴时代争取个人解放,启蒙时期争取普遍自由,创造美好的社会制度成了众望之所归”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发展”,“成因”变相考查常考点,注意不要漏点。第(2)问的解 答首先注意尽量反复阅读材料,慎重确定观点。对观点的提炼,材料二是重点,把教材的观 点与材料二的观点综合起来,不难提出“启蒙‘理性’有反封建的历史进步性,但掩盖了资 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这一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当然表述可以灵活点。论证中容易出现 的问题,首先是扣不住观点,写着写着就离开了观点,这依赖平时养成科学的解题习惯。其 次,论据的选择不够具体,大话、空话太多,这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和训练。具体的 解答思路可参考评分表中的“一等”赋分。 24. (1) 理论基础:法家学说。(1 分)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鼓励奖 励告密;轻罪重罚。(4 分) (2)效果: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整体贯彻;民风强悍、军队战斗力强;加速君主专制统治秩 序的形成与稳定;忽视道德教化,导致暴政。(4 分) (3)经验教训:改革要以法治为前提、保障;法治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结合。(2 分) 【解析】江苏省的选修考查紧扣考点,每个考点都已多次考查。相对而言,中国古代改 革中,商鞅变法考查较少。本题以商鞅变法为考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 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 问的“理论基础”较为简单,“措施”的概括要围绕“法 治”方面,依据材料信息,不要偏离主题。第(2)问的解答首先要注意“法治”与整个变法的 关系,然后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大方面组织答案,既要注意积极的效果,也 要注意弊端。第(3)问的解答注意综合两段材料相关信息,也要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 25. (1) 方法:“归纳—演绎”法;“物理—数学”法。特点:实验与数学相结合;重视 定量分析。(4 分) (2)困难:国势衰微;经费筹集;人才调集;技术运用;国际压力等。 创新:创造性设计“之”(或“人”)字形线路;采用直井施工法等。(4 分) (3)牛顿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兴起,西方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发展,故重视原创基础理 论研究;詹天佑处于民族危机严重、国力衰弱的近代中国,以实用技术创新见长。(2 分,突 出不同的国情和社会条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以牛顿、詹天佑为切入口,考查中外科学家及考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 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的文字较为简单、直白,第(1) 问的解答依据试题 要求,仔细提炼概括即可;材料二的文字较难。第(2)问中的“困难”的解答据材料中的“修 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等信息,从经费等方面概括。“创新”偏重于考查 基础知识,运用教材相关表述组织答案。第(3)问的解答涉及综合比较,从中、英两国近代不 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