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梅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24589

大小:97.8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 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 明宗法制 A. 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C.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 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对于徽商发展重要作用,强调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D 选项符合 题意;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 选项说法错误;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 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控制的问题,C 选项排除。 2.战国时期,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而同时代的 孟子则认为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的现象。孟子的这一主张 A. 阻碍了农业 发展 B. 背离了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 C. 具有社会分工倾向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家孟子思想。由材料中“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劳心 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的现象”可知,许行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孟子认 为脑力劳动者统治体力劳动者是合理的,这说明孟子的主张具有社会分工倾向,C 项正确。社 会分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 A 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孟子背离了传统儒家的民本 思想,故 B 排除;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而不是儒家思想,故 D 排 除。 的【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的现象”,学生 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孟子主张劳心者、劳力者的社会分工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 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 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A. 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 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 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宋代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以及宋太祖时建立重视保护士大夫关心 政治的积极性和“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可知 B 项正确。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 的时代,这样做并不能实现 A 项的“长治久安”,C 项“完善监察制度”的说法与材料的传统 等不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核心是服务君主专制,D 项与其史实不符。 4.修昔底德在分析雅典民主时指出,普通人常常容易不用批判的方式去接受所有古代的故事, “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据此可 知,修昔底德 A. 主张雅典城邦实行精英政治 B. 否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功绩 C. 认为雅典民主忽视个体权利 D. 认为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 了”,在修昔底德笔下,大多数人容易受人蛊惑、煽动,性情多变,政策缺乏连续性,普通民 众缺少政治智慧和判断能力,只能接受拥有智慧的精英人物的领导,故 A 正确;材料反映出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并非否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功绩,排除 B;材料反映出普通民众缺少政治智慧和判断能力,并非说明雅典民主忽视个体权利,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已失 去政治热情”,排除 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 事就相信它了”,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 5.19 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协会领导人唐宁指出:“由于罢工是工人所能使用的最后一种武器, 代价高昂且对劳资双方利益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只有对罢工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评 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罢工付诸实践。”这一言论 A. 说明英国工人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 英国工会领导人已成了资本家代言人 C. 反映英国工人运动走向理性 D. 不利于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只有对罢工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评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 罢工付诸实践。”说明工人罢工从单纯捣毁机器开始,到“合理评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 方式”,表明工人罢工开始走向理性,C 正确;此时工人运动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A 错误;工会并不是资本家代言人,B 错误;此运动和宣言有利于政治地位的提高,D 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20 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 15 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 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A. 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 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 从而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故 C 正确;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到繁荣 阶段是在一战期间,故 A 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19 世纪末,故 B 错误;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故 D 错误。 7.1928 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 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A. 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 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 “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 不利局面”,这说明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是阶级矛盾,是敌我矛盾,这是“左”倾思想的 反映,故 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在 1921 年就结束了,故 A 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 1929 年,故 C 项错误;这不是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故 D 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20 世纪 30 年代后,美国联邦项目的反对者在对项目审核时,也许会对其构成、 人事或者成本持有异议,但却很少有人认为本质上而言,联邦政府层面不能从事这些项目。 这体现出 A. 美国联邦政府项目受到严格审核 B. 美国联邦政府获得了企业经营权 C.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受到了认可 D.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已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项目虽然受到反对者各方面的审核,但本质上认为联邦政 府应该从事这些项目,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受到了认可,故 C 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 美国联邦政府项目受到了严格审核,但 A 选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和本质问题,A 项错误;联邦政府项目属于政府启动的各种公共项目,不是企业经营权,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 体制受到破坏,D 项错误。 9.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 “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 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B. 主张走农村包城市的道路 C. 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 D. 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军队走向井冈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 D。材料显示共产国际之所以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 一些“稳固”的地区去,是为了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即表示其仍坚持城市中心道路,没有全 面地分析城市敌我力量的悬殊,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故 ABC 说法均错误,排除。 10.下图反映了 1983—2008 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 B. 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D.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答案】D【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2004—2008 年时我国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三,这主要是因为 2001 年 11 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我国货物贸易 迅速发展,故 D 项正确;图示中没有体现我国 进出口对比,不能说明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不能说明是否是顺差,A 项错误;仅凭我国 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居世界第三位不能说明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 项错误;图示内容反映 了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不能体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C 项错误。 1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的英国出现了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随后, 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这些文学流派 A. 重点批判工业化带来的危害 B. 反映青年对理想世界 追求 C. 体现二战后社会矛盾的变化 D. 均带有反社会反传统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中“愤怒的青年”“垮掉的一代”这些文学流派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它们对于当时西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满,进而进行批判,表现出反社会反传统的特 点,故 D 项正确;批判工业化带来的危害是 19 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故 A 项排除; 这些文学流派主要反映青年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慨、迷惘,故 B 项排除;二战后社会矛盾 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 C 项表述错误。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 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 质疑的出现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主流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的 的【详解】材料中西方学术肯定的是国家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 集团化是超越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材料中研究对象受到质疑的原因,国家的主体地位受到质 疑,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故 A 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加 强国家力量和国家意识,与材料对主权国家地位的质疑不符,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国家 主体地位的质疑,没有涉及冷战对抗方式的信息,C 项错误;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 在 20 世纪 90 年代,D 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始于隋,成于唐”,衰亡于明清。作为封建社会中人才录用的典范,科举 制度使古代中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唐朝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诗赋、词章,策论 即时务等。北宋王安石取消制举、明经等科,仅存进士一科,学校作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 之一,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评价标准就一導于“朱子学”,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试 程序 材料二 1689 年,葡萄牙来华传教士撰文介绍,中国人所获三种科名含义与西方的博士、 项士和学士相当,并称其为培养“统治艺术和优良举止的方法”。18 世纪,欧洲出现“中国文 化热”科举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为知识界所熟知。19 世纪中叶之前,英、美等国政坛均实 行“政党分赃”,即一般由执政党根据录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和经济支持来决定官员 取舍。于接照单一政治标准的选官制存在明显不足,英国于 1853 年率先进行官制改革,效仿 科举制,但考试试题均为量学、法律、国际关系等与各种文官职位密切相关的学科学问。英 国所建立的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考选制”,开启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变革之先河。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确立现代文官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海峰《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科举制推行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被西方国家接受的原 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西传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科举制持续时间长;逐渐完备,程序严格;考试内容逐渐固定为儒家经 典;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逐渐相结合。 作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打破特权垄断,扩大 人才来源,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场面。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较高素质的文官;近代政党政 治易于造成官场腐败和政府不稳定,借鉴科举制有助于形成相对隐定的文官队伍;科举制所 蕴含的公平、客观、择优录取等原则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相契合。 (3)积极意义:促进近代西方民主化进程;推动高素质官员队伍建设,有助于各国社会阶层 流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始于隋,成于唐’,衰亡于明清”得出科举制持续时间长;根据 “科举制度使古代中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试程序”得出逐渐完 备,程序严格;根据“评价标准就一導于‘朱子学’”得出考试内容逐渐固定为儒家经典; 根据“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得出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逐渐相结合。 作用:结合所学,可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人才来源、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回答科 举制的作用。 (2)原因:根据“19 世纪中叶之前”,结合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的需要;根据“即一般由执政党根据录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和经济支持来决定官 员取舍”分析得出近代政党政治易于造成官场腐败和政府不稳定;根据所学得出,科举制所 蕴含的公平、客观、择优录取等原则。 (3)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二,可从促进近代西方民主化、推动官员队伍建设、促进社会阶层 流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元素”的记载 公元 前 1 世纪 凯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 4 世 纪 ”赛里斯国疆城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品繁而量众。““那里 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13 ~14 世纪) 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 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 (15 ~17 世纪) 传教士们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 使之成为了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的起点,为其后在欧洲持 绘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 (18 世纪初~ 18 世纪中 叶) 1687 年,柏应理、殷怿泽等四位神父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一书在 巴黎出版。此书一出版便风靡一时,因为它第一次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 哲学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向西方展现了 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 18 世纪中后 期 中国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政治上是专制的、历史是停滞的, 此时的中国形象,完全演变成了为了映村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需 要而生的对照物。 ——摘编自《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误读中国 1000 年》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 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物质层面深入精神层面。 阐述:中西由于距离比较遥远,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主要通过中间人倒卖的中国物品以及对中 国的描述来感知中国。如中国的瓷器、丝绸以及繁荣的情况。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大量西 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带入到西方,并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理论等。 示例二: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赞美转向批判。 阐述:在古代由于中国文明领先于世界,更多的是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传人到西方,因此西 方对中国的认识更多的是敬仰和赞美。到了 17 世纪左右,启蒙思想家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 了理性工具,被积极吸收了。但随着西方文明的进步,而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从 而西方更多的是对中国的批判。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在不同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依据材料信息可从不同方面来归纳, 认识中国的过程,认识中国的方式等多角度来分析,也可从中国角度来分析,在提炼出观点 后在结合相关史实来论述说明。如前 1 世纪“恺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 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到 13-14 世纪“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 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到 18 世 纪“1687 年,柏应理、殷铎泽等四位神父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书在巴黎出版。 此书一出便风靡一时,因为它第一次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孔子的儒家思 想。”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物质层面深入精神层面。在论述此论题时 可以从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 15.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观念是将法院简单地混同于一般国家机关。1988 年 6 月, 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法院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随着 1995 年《法 官法》的颁布和 1996 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人们对司法权的理念逐步深化,对司法权的 独立性、中立性、终局性和法官的职业性、特殊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法院的角色从原来 的“专政工具"向公正中立的裁判者、权利的保障者转换,法官的专业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案件与日俱增,人们对法院的公平与效率的需求日益强烈。最高法 院于 1999 年颁布了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从深化审判方式、建立科学的审判组 织形式、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摘编自鄂振辉《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40 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司法观念的长期落后;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 展的要求;人民改善司法工作的强烈愿望。 (2)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司法制度;改变了法院工作的角色和观念;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进 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观念是将法院简单地混同于一般国家机关” 可知,我国司法观念的长期落后;根据材料“1988 年 6 月,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法院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可知,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随着 1995 年……人们对司法权的理念逐步深化,对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终局性和法官的职业性、 特殊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深入,人们对 司法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根据材料“人们对法院的公平与效率的需求日益强烈”可知,人 民改善司法工作的强烈愿望。 (2)根据材料“最高法院于 1999 年颁布了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从深 化审判方式、建立科学的审判组织形式、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监督 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可知,中国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司法制 度;根据材料“法院的角色从原来的‘专政工具’向公正中立的裁判者、权利的保障者转换, 法官的专业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可知,改变了法院工作的角色和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司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为 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等从改善司法制度、加快民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回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