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语文·模拟试卷(八)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语文·模拟试卷(八)

ID:424912

大小:61.4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 I 卷) 语文·模拟试卷(八) 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 品;严格意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哪一种界定,少数 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 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 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少数 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 产生文化影响、提升国家认同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 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 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 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 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 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 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创作中所使用的文字仅仅是一种工具,不应被看作是文学的特征。因此,应该鼓励少数民族作家使 用汉字甚至未来用英语进行创作,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和理解。 ④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自我身份认 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 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 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 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 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如果丧失了这些资源,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也就没有了和世界对话的资本。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 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⑤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越是民族的越 是世界的”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 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 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 与非主流的争论。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 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 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 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文化这只手 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们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 B.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向而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 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 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 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 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的 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 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藏族作家阿来 1994 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然而直到 1998 年,由 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 100 多万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 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 式。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 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 2000 年前的古代 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 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材料二 汉字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 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 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2001 年,网站上线。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57 岁时,他失业了。他 的汉宇字源网办的越久,生活就越清贫。 2011 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 100 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 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 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 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 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 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 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 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 《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 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 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 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 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 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 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 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 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 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 (摘编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材料四 我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 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 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 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 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 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 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表意文字,它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 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被称为“汉字叔叔”并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 到了中国人的认可。 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对汉字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 多的兴趣和潜能。 D.材料四介绍了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书画同源的特点以及艺术展在美国 展出的社会意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 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B.汉字并不好学,斯睿德雇人把《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里所有的字源上传到 网站供网友查询。 C.张一清认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宋旦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以表现汉字的形体之美,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 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 6.根据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踵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 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 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 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 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慢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 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 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 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 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 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 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 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 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 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 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愣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 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 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 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愣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忽 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跟。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 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跟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 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向一面奔去,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看到 自己的胸脯上有一片汗,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 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跟,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 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 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 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 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 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 嘻嘻地看他们。“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 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楚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瞌睡地叫喊——“热 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重在对人物“动态化”的展现,人物最有“特点”的动作只有一个:“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 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B.胖孩子的“叫卖”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馒头早已“冷冷”的,“毫无热气”,而胖孩子依旧盲目地叫着“热 的”。他的叫卖只是例行公事,他对叫卖的内容根本不关心,就像看客们对“看”的是什么毫不在意一样,这 表现了本该纯真的孩子内心的麻木。 C.小说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群体民众在精神上的庸俗无聊、冰冷可 怕。 D.小说结构匀称单纯,从寂静开始,又归于寂静,如同一幕哑剧,沉默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无法 抗拒,无法呼吸,令人掩卷沉思。 8.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9.“看客”是在鲁迅作品中常见的一类人物,假如这些“看客”们出现在了以下两部作品的场景中,请你任选 一个场景,通过合理的想象,结合这类人物的特点和所选作品的内容,描写他们当时的表现。 场景一:《窦娥冤》中窦娥临刑 场景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发了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 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元帝初即位,诸儒荐之,征待诏宦者署,数言事宴见,天子敬 焉。时,平昌侯王临以宣帝外属侍中,称诏欲从奉学其术。奉不肯与言,而上封事曰:“臣闻之于师,治 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愚臣诚不敢以语邪人。”是岁,关 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 馆稀御幸者勿缮治太仆、少府减食谷马,水衡省食肉兽。明年二月戊午,地震。其夏,齐地人相食。七月 己酉,地复震。上曰:“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朕甚闵焉。已诏吏虚仓廪,开府 臧,振救贫民,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各条奏。悉意陈朕过失,靡有所讳。” 因赦天下,举直言极谏之士。奉奏封事曰:“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 天救邪之道也。今异至不应,灾将随之。唯陛下财察。”上复延问以得失。奉以为祭天地于云阳汾阴,及 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①,皆烦费,违古制。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所繇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末正,乃上疏迁都正本。书奏,天子异其意,答曰:“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 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 臣奉愚戆狂惑,唯陛下裁赦。”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年老以寿终。 (选自《汉书·翼奉传》有删改) (注)①迭毁,古宗庙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设五庙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开国 帝王之庙,世世不毁,余则亲过高祖而毁其庙,迁其牌位于太庙中。亲庙依次而毁,故称“迭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 /稀御幸者勿缮治/ B.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 稀御幸者勿缮治/ C.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 稀御/幸者勿缮治/ D.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 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了防止泄漏,用皂囊封缄。 B.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则指其西地区。 C.己酉:己酉属天干地支纪年法,除此以外古代还有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 D.般庚迁殷:般庚,商朝君主,继位后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般庚迁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翼奉精通经术。他希望能把经术运用于政事,勤奋学习却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元帝即 位后,经儒生推荐,被征召到了宦者署。 B.翼奉为人正直。平昌侯凭借外戚的身份想向翼奉学习经术,翼奉不愿意,他认为平昌侯怀有奸邪之 心,知识越多,危害越大。 C.翼奉直言不讳。因为连年发生灾祸,皇帝忧惧不安,广开言路,翼奉上奏指出,要对诸侯王的园林和 后宫加以缩减裁汰,以此来应天救邪。 D.翼奉忧国忧民。认为长安寝庙不行迭毁礼,花费很多,豪华的宫室苑囿又致民困国虚,他引述历史建 议迁都,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 (2)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5 题。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C.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D.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悲伤凄切而《送柴侍御》却豁达乐观。 15.《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激赏,你认为妙在何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领导人强 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 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一致。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来表现诗人对故人不 再,世事沧桑的感叹。 第 II 卷阅读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________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爆 发, 席卷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 地的 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文化艺术界也积极行动 起来, 为人民鼓劲,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________,为百姓提供线上的精神食粮。 文艺向来是( ),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封城”期间湖北同胞们的生活、病毒肆虐之际科学家们 艰 辛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于是,在这个早春,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 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了。无论是封城日记、一线见 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 MV,抑或是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艺作品,都将目光__________到 抗 击疫情的头号目标上,文艺工作者们正和全国人民一道,__________、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潜 心创 编新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突如其来 助力 聚集 同声相应 B.祸从天降 助力 聚焦 同舟共济 C.突如其来 助威 聚焦 同声相应 D.祸从天降 助威 聚集 同舟共济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 的 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B.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 的 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C.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 的 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D.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 的 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20.下图是某社区预防接种站的工作流程,请你介绍此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 超过 90 个字。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想说一个词时,虽然觉得很熟悉,却突然发现自己想不起来了,怎么 也说不出口?在心理学领域,①______。该如何定义“舌尖现象”这种状态呢?假如无法想起某个你要说的 词语,但是②______,并且感觉它就在自己嘴边,这就说明你正处在“舌尖现象”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 “舌尖现象”呢?心理学家发现,除了词语本身的影响因素,③______。当人们处在压抑的情绪下,可能会 比处在一般的中性情绪状态时产生更多的“舌尖现象”,而且压抑情绪越深,“舌尖现象”的状态就越不容易 缓解。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文亮医生逝世后,网上出现了几种声音。主要分歧在于对他“吹哨人”角色的定位。 一种是,认为他 是“英雄”,为真相挺身而出,吹响了预警疫情的哨声; 另一种是,认为他就是个善良的“普通人”,所发之 言仅是为了保护私圈袍泽,虽有可敬之处,但不 该上升到吹哨英雄的高度; 还有一种是,认为他的贡献 仅在于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最后牺牲在防疫的一线;但他的“吹哨”对疫 情发展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还“干 扰了防疫工作”。 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树人中学”校报以“学习战疫英雄,担当公民职责”为主题发起了一次征文 活 动,请以“声音”为笔名,写一篇文章参与投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 I 卷) 语文·模拟试卷(八)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B 2.B 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4.A 5.D 6.①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 2000 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② 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③汉字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 世界各地,让外国人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文字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 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有助于文化传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踵共 3 小题,15 分) 7.C 8.①细节描写:“狗拖出舌头”“乌老鸦张嘴喘气”,用墨俭省却精准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②联想和想象:“铜盏相击的声音”“酸梅汤”“凉意”,调动多种感官,激发读者想象联想,耐人寻味。 ③环境烘托:开头描写酷夏的闷热,隐喻着人们生活的沉闷,懒散,百无聊赖,构成一种生存环境的背 景,笼罩全篇。 ④反衬:用“铜盏相击的声音”反衬街头环境的寂静沉闷;为下文对看客的讽刺做铺垫。 9.范进只管拍着手叫着“好了,我中了”,四下的人一起涌来,全都张着嘴,似乎也要跟着范进叫着“好 了,我中了”。范进跑着,四下的人也迅速散开,跟着跑着,生怕错过什么似的,其中跑得快的,赶到范进的身边,张着嘴问,“范进,你真是疯了么?”听到的人,也就跟着笑了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10.D 11.B 12.D 13.(1)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 (2)而且宫室园囿,奢侈过度难以供给,以致百姓穷困国库空虚,失去了这么多年的积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D 15.(1)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2)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以化“远” 为“近”,使“两乡”为“一乡”。(3)语意新颖, 出人意料,亦在情理之中,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 情厚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C 18.B 19.A 20.登记室医生核实接种对象,确定没有生病、过敏者后,接种对象到接种室接种疫苗,医生做好接种记 录,并让接种对象在留观室休息,以观察反应。最后医生完成整理、消毒接种现场等后续工作。(意思对 即可) 21.这被称为“舌尖现象” 你觉得很熟悉 还有人的情形也会产生影响 四、写作(60 分) 22.例文 向战疫英雄致敬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是一个永远铭刻在春天里的记忆。让我们满怀敬意,向英雄致以崇高的敬 意。 致敬医德双馨的英雄! 当疫情来袭,面对一个个特殊的患者,李文亮凭借自己多年从医的经验,无比强大敏感的职业嗅觉、 勇敢而坚强的职业担当和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良心,于 2019 年 12 月 30 日小范围发布了“华南海鲜 水果市场发现 7 例 SARS”,从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吹响了警觉的哨声。 李文亮不仅提醒人们注意防范,而且他昼夜奋战在救护的最前线。他在抢救病人而不幸感染病毒后, 继续坚持工作。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与死,想到的是“等我病好了我就会上一线, 现在疫情还在扩散,我不想当逃兵”。这体现了战疫群体里英雄的乐观与顽强。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李文亮和众多的医务工作者 都是含着泪水深爱这片土地的人,是永恒铭刻在人们心间的新时代的伟大英雄。 致敬无私奉献的英雄! 古语说的好: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想说,英雄 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有医者仁心、大公无私的担当与作为,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 的赤胆忠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而这种情 怀,是来自于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还来自于他们心中那份火辣辣的炽热的爱。 从来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只有当人的善良与使命担当完美融合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李文 亮就是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机,腹有良谋、胸怀大志的我们伟大新时代的英雄! 致敬值得尊重与爱戴的英雄!如果说,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那么这些在危急的战役中,带给 我们永远幸福与光明的群英,他们理应得到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理解、爱戴与尊重! 毛主席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文亮们以身殉职,但是他们的死比泰山还 重!他们的精神崇高而伟大,他们的品格无私而高尚,更值得我们怀念、敬仰与尊重。 我们从这些战疫的群英身上,再次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奋战的伟大精神,看到 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以及始终秉承救死扶伤中华优秀儿女的道德良知和职业担当精神,他们都是我 们伟大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大疫无情,但英雄浩气长存,让世人动容。让我们 发自内心再说:向战疫英雄们致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