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直线运动
一、选择题
1.(多选)北京时间 2018 年 12 月 8 日 2 时 23 分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第四颗月球探测器“嫦
娥四号”。与“嫦娥三号”在月球西经 19.51 度、北纬 44.12 度的虹湾以东区域着陆不同,“嫦
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018 年 12 月 8 日是时间,2 时 23 分是时刻
B.西经 19.51 度、北纬 44.12 度表示位置
C.在观测“嫦娥四号”绕月球运行状态时可将其看成质点
D.若以地球为参考系来描述,“嫦娥四号”绕月球应做椭圆运动,
1.BC 解析:2018 年 12 月 8 日 2 时 23 分整体表示时刻,A 错
误;西经 19.51 度、北纬 44.12 度表示位置,B 正确;观测其绕月
球飞行周期可将其看成质点,C 正确;“嫦娥四号”绕月球做椭圆运动是以月球中心为参考系
来描述的,D 错误。
2.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伽利略无法直接对落体运动进行实验研究,而今天即
使在中学实验室里,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落体运动的规律。如图所示为某
次实验中获得质量为 m 的小球下落时的频闪照片,频闪间隔是 。根据此照
片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小球做匀加速下落运动
B.小球在 8.71 cm 位置处的速度大小 1.31m/s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 8.56m/s2
D.小球在 13.60 cm 位置处的速度大小为 1.31m/s
2.C 解析:频闪照相每隔相同时间间隔曝光一次,小球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越来越大所
以小球做加速运动,由于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近似相等,所以小球的下落运动是匀加
速直线运动,选项 A 正确;从上向下,给小球编号,即为 1、2、3、4、5,那么 4 是 3 到 5
的中间时刻,相邻两个计数点时间 T= ,故有 ,
选项 B 正确;点 1 到点 3 间的位移为 x1,点 3 到点 5 间的位移为 x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推 论 : 得 , , 解 得 g=9.77m/s2 , 选 项 C 错 误 ; 根 据
,选项 D 正确。
2x gt∆ = 2
2 1x x gt− =
1
15t s=
s30
1
s30
1
m/s31.1m/s
30
12
0490.0136.0
2
35
4 =
×
−==
T
xv
smgTvv /64.145 =+=3.在平直公路上一辆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与位置关系 v-x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
A.t=0 时刻,车的速度为 5m/s
B.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2m/s2
C.当车的速度为 v=10m/s 时,位置应为 x=37.5m
D.从位置 x=14m 处运动到 x=50m 过程所需时间为 3s
3.答案:BD
解析:题图是车的速度与位置关系 v-x 图象,可知在位置 x=0 处,v1=5m/s,A 项错误;车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有 ,根据题图可知在位置
x=50m 处,v2=15m/s,解得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2m/s2,B 项正确;同理,可解得当车的速度
为 v=10m/s 时,位置为 x=18.75m,C 项错误;同理,可解得 x=14m 处时,车的速度为
v3=9m/s,故从 x=14m 处运动到 x=50m 过程所需时间为 3s,D 项正确。
4.某实验小组为研究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 A、B 运动情况,在实验室借助于位移
传感器与计算机,描绘出两个物体的 x-t 图象如图所示,其中 a 为直线,b 为抛物线,且交
点对应坐标为(1s,3.0m),(3s,6.0m)。关于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 A 做速度为 3m/s 的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 A 初位置坐标为(0,1m)
C.物体 B 的位移公式为
D.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遇两次
4.D 解析:因为物体 A 对应的 x-t 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可判断物体 A 做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 a 的斜率表示其速度大小 m/s,选项 A 错误;1s 时,物体 A 的位移为
3m,故初位置位于原点正向 3m-1.5×1m=1.5m,其坐标应为(0,1.5m) ,选项 B 错误;令物
体 B 对应 x-t 图象的方程为 ,结合两个坐标值可联立解得 v0=3.5m/s,a=-1m/s2,
a
vvx 2
2
1
2
2 −=
=−=
a
vvt t 0
25.3 ttx −=
5.1=∆
∆=
t
xv
2
0 2
1 attvx +=
x/m
v/m·s-1
0
图
20 40
15
5
10
10 30 50
t/s
x/m
0 3 1
6.0
3.0
a
b所以物体 B 的位移公式为 ,选项 C 错误;由图可知,在运动过程中两物体的
位移有两次相同,故两物体相遇两次,选项 D 正确。
5.2019 年 1 月 13 日达喀尔拉力赛中,如图所示为某选手在越野自行车训练中的路线图。
他用地图计算出始发地 A 和目的地 B 的直线距离为 15 km,实际从 A 运动到 B 用时 45 min,
实际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比直线距离多了 12 km,当他经过某路标 C 时,车上速度计指示的
示数为 40 km/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经过路标 C 时自行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40 km/h
B.经过路标 C 时自行车的速度方向为由 A 指向 B
C.整个过程中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20km/h
D.整个过程中自行车的平均速率为 36 km/h
5.B 解析:速度计显示的是瞬时速度大小,A 正确;经过路标 C 时自行车的速度方向沿实
际运动路线的切线指向运动方向,B 错误;从 A 到 B,自行车的位移为 15 km,路程为 27
km,用时 0.75 h,由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定义可得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20
km/h,平均速率为 36 km/h,C、D 正确。
6.如图所示在 2018 年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 500m 决赛中,中国选手武大靖从出发便占
据第一位,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以绝对实力第一个冲过终点,他的比赛成绩定格在了
39.800s,打破了尘封 6 年的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的首枚
金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研究武大靖的技术动作时,可以把武大靖看成质点
B.“39.800s”指的是时刻
C.在转弯过程中,以武大靖的冰刀为参考系,他是运动的
D.武大靖 500m 短道速滑的平均速率约为 12.6 m/s
6.D 解析: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
很小时,物体才可以看做质点,所以研究武大靖的技术动作时,他的形状不能忽略,即武大
靖不能看做质点,A 错误;时间间隔指一段时间,对应一过程,故 39.800s 为时间间隔,B
2
2
15.3 ttx −=错误;在转弯过程中,以武大靖的冰刀为参考系,他是静止的,C 错误;根据平均速速率定
义式 m/s,D 正确。
二、计算题
7.一物块在水平粗糙地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已知物块在第 1 s 内位
移为 8.0 m,在第 3 s 内位移为 0.5 m。求:
(1)物块的加速度大小
(2)物块初速度。
7.答案:(1)4.0 m/s2 ;(2) 10 m/s
解析:(1)假设物体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第 3 s 末未停下来,根据匀变速直线
运动规律可知,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 t1=0.5 s 时
刻的瞬时速度 v1=8.0 m/s,t2=2.5 s 时刻的瞬时速度为 v2=0.5 m/s,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
得加速度大小为 a1=v1-v2
t2-t1 =3.75 m/s2,则物体从 0.5 s 时刻开始到停下来所用时间为 t=v1
a1
=32
15 s,即物体整个运动时间为 0.5 s+32
15 s<3 s,故假设不成立,v2 并非 2.5 s 时刻的瞬时
速度,物体一定在 3 s 时刻之前停止运动。
故设物体在 2 s 时刻后再运动 t0 时间停下,则 v1=a(1.5 s+t0),从 2 s 时刻开始到物体停
下来的这段时间内,即 t0 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 x=1
2at20=0.5 m,解得 t0=0.5 s,a=4 m/s2。
(2)故物块实际上在 t=2.5 s 时刻停止运动,此后静止。
故物块初速度为 v0=at=10 m/s
8.跳伞运动以自身的惊险和挑战性,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一跳伞运
动员进行某次跳伞训练,他从离地面的高度为 h=323.5 m 的高空中,以恒定速度 v0=10
m/s 的速度竖直上升的直升飞机上跳出。他先上升后又下降到一定高度时,立即打开降落伞,
并以加速度大小为 a=12 m/s2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落地时的速度不大于 6 m/s。若运动员打
开降落伞之前,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求:
(1)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瞬间的速度大小;
(2)跳出直升机后,跳伞运动员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8.答案:(1)60 m/s ; (2)11.5 s
解析:(1)设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 v1,从跳出到降落伞打开,跳伞运动员下降的高度
为 h1,打开降落伞的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h2,落地时的临界速度大小取 v2=6 m/s,则
v12-v02=2gh1
6.12≈=
t
svv22-v12=2(-a)h2
h=h1+h2=323.5 m
代入数据联立解得 v1=60 m/s
(2)运动员从直升飞机上跳出到降落伞打开的时间
t1= =7 s
从打开降落伞到落地的时间为
t2= =4.5 s
跳伞运动员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 t=t1+t2=11.5 s
g
vv 01 −
a
vv
−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