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全真模拟卷(新课标03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全真模拟卷(新课标03卷)(解析版)

ID:425038

大小:212.8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 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全真模拟卷 0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C C D C A A D A D C B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王国维《商制度论》记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大子犹后世诸 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股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 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这一变 化 A.建立起天子的集权统治 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 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可以得出,分封制下诸侯名义上为天子的臣下,相比 之前没有君臣之分,可以得出天子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 B 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故 A 不正确;夏朝开始即实行世袭制,贵族政治已经存在,故 C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和文化认同的 相关信息,故 D 不正确。 25.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 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导 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是 A.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 B.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2 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 D.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 【答案】C 【解析】面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本能的选择了闭关、海禁,西方殖民者侵扰才导致“海洋观 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属于主观因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了对海洋的“认识”也属于主观因素,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自己制定的 国策属于主观因素而非客观因素,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名师点睛】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西方殖民者侵扰是其客观因素,是典型的孤 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 26.北宋初期的柳永,其词作以描写都市生活著称,“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状元郎 黄裳,其所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这一现象表明 A.坊市界限打破有利于词曲流行 B.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 C.时代变迁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 D.宋代词曲因脱离群众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此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通俗文学作品需求强烈,所以风雅之词无 人传唱,这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不能解释材料中的传播差异, 排除;B 选项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D 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 C。 27.研究 18 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一方面长 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 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 A.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 B.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 C.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 D.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 【答案】D 【解析】由“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 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可知,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以权宜之计苟 且敷衍,故 D 正确;A、B 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紧扣关键信息分析 解答即可。 28.1878 年,李鸿章在天津创设广仁堂济贫教养机构。1907 年,清朝民政部指出,从前各种善堂、善局多 重养轻教,国家物力日绌,要求“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中附设工艺所,“ 兴养立教”。 这表明 A.政府延续传统的社会救助措施 B.清政府开始注重救济弱势群体 C.我国传统救济事业向近代转化 D.洋务运动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由“重养轻教”到“兴养立教”体现了我国救济事业内容的变化,说明我国传统救济事业开始向近代转 化,故选 C;A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开始”说法有误,排除;D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 C。 29.1918 年,陈独秀认为义和团是“可笑可惊可恼可悲的往事”。1924 年,陈独秀提出“义和团藐视条约,排 斥外力外货及基督教,义和团排斥帝国主义者之走狗,都无可非难”。这一变化 A.意在号召民众反帝反封建 B.符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适应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D.表明陈独秀存在右倾主义倾向 【答案】A 【解析】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由贬低到赞扬,体现了他利用义和团号召民众反帝反封建的意图,故选 A; 贬低义和团不符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 B;此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陈独 秀的右倾主义倾向,排除 D。故选 A。 30.在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意义时,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对于促进时代主题转换起 了巨大作用。这一“转换”理应是 A.从“战争、革命”到“和平、发展” B.从世界大战到冷战对峙 C.从资本主义统治到社会主义洪流 D.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答案】A 【解析】抗美援朝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世界出现相对安全的和平环境,为中国的发展建设争4 取到了宝贵的战略空间,即从“战争、革命”到“和平、发展”,故 A 正确;冷战对峙形成于二战后,与材料 时间不符,B 错误;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31.如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B.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C.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D.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1963 年国家工作人员从北京到河南开具证明信,携带全国通用“粮票”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当时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 项正确;粮食凭票供应是具体现象,不是实质问题,A 项错误;单位给外出人 员开具证明,不能说明工作人员遵纪守法,B 项错误;从一张证明信和粮票,不能说明粮食供应比较紧张,C 项错误。 32.公元前 216 年,因保卫卡苏里努姆时异常勇敢,元老院拟授予普莱雷斯提士兵罗马公民权,但被普莱 雷斯提人断然拒绝。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因接受罗马公民权而舍弃本邦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 A.罗马公民权具有排他性 B.罗马显贵阶层的相对封闭性 C.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D.罗马公民权的吸引力在减弱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罗马城邦的公民权与其他城邦的公民权无法兼容,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 此 A 选项正确。罗马公民不等于显贵阶层,B 选项错误;C 选项与材料设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选项 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故选 A。 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5 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 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 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 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 生产方式,故选 D;A、C 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 项排除。 34.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C 【解析】消费品的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 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35.二战后初期,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在进呈给时任总统杜鲁门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如果继续执行限制 德国的政策,除非让德国人饿死,否则德国将成为西方盟国纳税人的沉重负担,最终也将使欧洲其他国家“衣6 衫褴褛”。杜鲁门最终接受了胡佛的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 A.将英法美占区合并成联邦德国 B.将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 C.将联邦德国吸收为北约成员国 D.推动德法和解和欧洲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最终接受了不再继续限制德国的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 现是将帮助西欧经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排 除;C 选项是军事方面的表现,排除;D 选项是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排除。故选 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5—47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 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 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 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 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 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 接选举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选民参与率各村平均超过百分之八十,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 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来自德国 的王安娜女士回忆: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在选举中,为了让目不识 丁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宫谢伟思 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观念。 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 这些而战斗。”7 ——摘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背景,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社 会问题的暴露。 特点: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 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 (2)特点:实行直接和普遍的选举;在政权建设上男女平等;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建立具 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农民为民主政治的主体。 影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和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根 据地的民主尝试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 原则制定的”信息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工业革 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等方面分析其基本背景。 特点:依据材料一中“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西 方民主政治……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提高国家管理 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民主、 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和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等 方面概括其主要特点。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其 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 人士组成”、“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等信 息结合所学从实行直接和普遍的选举、在政权建设上男女平等、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建立 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概括其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二中“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信息 结合所学从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和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8 和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 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 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 1500 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 年后这些制 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图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 结构图(见下图)。 ——据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摘编 结合图示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 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肯定意见):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公元 1500 年后的西方世界的兴起。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 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 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 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 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 1787 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 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 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公元 1500 年 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9 【解析】观点方面,根据材料中“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 资本主义’‘ 法治’和‘ 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 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可知,该作者的观点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是构建西 方文明的四大要素。论证方面,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观念的转 变分析作答,政治上以英、美、法、德所建立的代议制政体为史实依据,经济上以工业革命为史实依据, 法律上以英美法德所制定的宪法法案为依据,社会观念上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人民民主权力的确立为依据。 最后小结结论即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 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0 年,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开始承担职工退休养 老保障事务的职责。1986 年,中央明确提出要造应新形势需要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年公布《国营企 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国家将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1995 年 3 月发出 《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以此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新模式。 在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下,除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外,企业与职工按一定比例承担缴纳养老保险金。民 政部门在 1991 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2 年,须发了《县级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立了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于政策扶持”为基本原则并实行基 金积累的个人帐户模式。到 1998 年底,全国已有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8000 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了养 老保险。 ——摘编自黃爱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法律法规保障;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保障范围扩大。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1950 年,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1986 年,中央……公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1995 年 3 月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 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以此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新模式”,“1992 年,须发了《县级1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1 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8 年底,全国已有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8000 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了养老保险”等信息,从主体、形式、 过程、内容和结果等方面,概括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意义:根据材料中“1986 年,中央明确提出要造应新形势需要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金积 累的个人帐户模式”,“到 1998 年底,全国已有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8000 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了养老 保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进步、民生幸福、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等方面,分析说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46.(15 分)[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美等国认为中国将同埃塞俄比亚命运一样,因此不愿支持中国 同日本对抗。1939 年 7 月 24 日,英日同时公布初步协定《克莱琪——有甲协定》,该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 本侵略中国的现状的合法性,严重出卖了中国的利益,将英国的对日绥靖政策推到了顶点。美国的绥靖政 策则集中表现于 1941 年美日谈判。1941 年 7 月至 8 月间,日本军队完成了对整个印度支那的占领,对美英 的战争一触即发。但是,美国仍然想通过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达成某些妥协,以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 间。中国对美日谈判可能达成牺牲中国的妥协保持高度警惕。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指出:“美国绝不应听信日 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美国应和中国及英国一道,以实力制裁日本法西斯。”同时,中国政府也 向美方表示:坚决反对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中国所持的坚决态度,促使美国在对日谈判中态度越来越 强硬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危害。 【答案】(1)表现:英日签订出卖中国的协定:美日进行牺牲中国的谈判: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2)危害:助长了日本侵华的嚣张焰,加速了二战规模的扩大损害了中国利益;绥靖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英 美利益。 【解析】(1)根据材料“英日同时公布初步协定《克莱琪——有甲协定》,该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略中 国的现状的合法性”可归纳出英日签订出卖中国的协定;根据材料“美国的绥靖政策则集中表现于 1941 年美11 日谈判”可归纳出美日进行牺牲中国的谈判;根据材料“中国政府也向美方表示:坚决反对放松对日本的经济 制裁”可归纳出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2)关于英美对日绥靖政策的危害可从主张日本侵华的气焰、加速二战爆发、损害中国利益及将英美卷入 战争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7.(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9 年梁启超作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代表的会外顾问,先后会见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及英法等国的代 表,请他们支持中国收回德国在山东权益的立场。他发现威尔逊等对中日交涉的内情不甚了解,遂在万国 报界俱乐部欢迎宴会上慷慨陈词说“若有别一国要承袭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的遗产,就为世界第二次大战之 媒。”5 月 2 日北京《晨报》发文称,“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恶耗前两日仆即闻之,今得梁任 公电乃证实矣!”于是,北京的大学生们逆风而动,五四运动爆发了。5 月 9 日学生集会游行被捕后,梁启 超急电请与国民一致,因势利导。其弟梁启勋又赠金千元予 6 月 3 日被捕的学生。如果说梁启超亲自点燃 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十分确切的;但是,更值得探讨的是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思想渊源与精神联系。 ——摘编自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点燃五四运动导火索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五四运动期间梁启超的功过。 【答案】(1)背景:梁启超作为晚清和民初资产阶级政治家参与巴黎和会及其对北京学界的影响。新文化 运动以来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以北京大学为首的民国高等教育发展;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 绪;一次大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 (2)评述: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酝酿、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民主思想等进步活动促进了 20 世 纪初国民思想的解放;参与巴黎和会,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因此,梁启超对五四运动是有 所贡献的。 【解析】(1)根据“梁启超作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代表的会外顾问”“收回德国在山东权益”“胶州亡矣!山东 亡矣!国不国矣!”等信息,结合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梁启超的个人声望进行说明。 (2)解答时,可从梁启超相关活动对五四运动和社会进步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