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龙江镇 2019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1.全卷共 8 页,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为 12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 姓
名、考场号、座位号。用 2B 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
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独坐幽篁里,□□□□□。(王维《竹里馆》)(1 分)
(2)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晚春》)(1 分)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2 分)
(4)《春夜洛城闻笛》中由己及人,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 分)
(5)请把岑参的《逢入京使》默写完整。(4 分)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 zhuó yuè( )的成绩。
(2)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3)我们谈到红军,谈到 kē juān zá shuì( ),谈到她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4)“jū ɡōnɡ jìn cuì( ),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爱因斯坦以成功的数学理论的形式把这一预见变成了科学硕.果.。
B.它们亘.古.不变,不可摧毁,所以是永存不朽的。
C.医生嘱咐患者戒烟限酒,患者大多不.以.为.然.。
D.为了揭开“天书”神秘的面纱,林国恩近 9 年来可谓沥.尽.心.血.。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美国能否重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关键在于敲定一个比之前更好的协 议
。(在“敲定”之前加上“能否”)
B.如今,我们的个人信息无时无刻在被收集,这些数据被屯集在银行、学校、 航空公
司、电商平台,甚至快递公司。(在“无时无刻”后加上“不”)
C.中国大陆和港台歌星的联袂演出博得了当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对各位歌星精彩的表 演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对各位歌星”前加“观众”)
D.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些企业造成严重损害,屡有发生。(将“谣 言
、”或“、流言广为流传”删掉)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乐观不仅能使人感到年轻,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乐观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体抵抗疾病
的免疫力。研究人员先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保持乐观情绪,然后再为其注射抗原。被注射抗原
后,其皮肤表面会因免疫系统产生而暂时出现一个肿块,肿块越大说明免疫系统的反应越强
烈。结果发现,越是乐观的被调查者,他们的免疫反应越强烈,越是悲观的被调查者, 他们的免疫
反应越弱。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 字。(2 分)
(2)请以“乐观”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2 分)
二、(46 分)
(一)(10 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辞.以军中多务( ) (2)及.鲁肃过寻阳( ) (3)即更.刮目相待(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全文围绕一个“学”字,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和鲁肃评学,突出了学习《资治 通
鉴》这部经典对于当权者的巨大作用。
B.文中对孙权、吕蒙和鲁肃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对鲁肃还用到了神态和动作描写,
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吕蒙学习前后的巨大进步告诫读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D.文章写鲁肃与吕蒙结友是为了表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和认可,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
成,孙权的劝学取得明显成效。
(二)(9 分)
有一世家子,颇能文,初赴童试讫,父令诵文,谓必首选,及揭案竟不录。父怪之,
以让县尹,尹检视原卷则是用笔淡如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父回家怒,罚其子跪于阶下, 厉声
责问。对曰:“只因考场中没个童子在傍代我磨墨,只就黑砚抻写,所以淡了。”
(选自《寓林折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颇能文./文.不加点 B.初.赴童试讫/初.,权谓吕蒙曰
C.及.揭案竟不录/及.鲁肃过寻阳 D.只就.黑砚抻写/蒙乃始就.学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尹 检 视 原 卷 则 是 用 笔 淡 如 薄 雾 乍 有 乍 无 不 可 辨 识
11.文章借这个“世家子”的故事讽刺什么?(3 分)
(三)(10 分)
器成还须久为功
邝西曦
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
般的幻影。
②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
。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
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
淀下精华。
③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 天极速变苗
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
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④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
,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
人才成长也一样。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
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
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
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
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
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
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 有一定
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
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⑦“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 10 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
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
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⑧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 他
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
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⑨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选自《人民日报》)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选文开头的“海市蜃楼”一词足以表明作者对人才的“速成”是完全否定的。
B.选文第②段中写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紫檀家具,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
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C.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窠臼”本来的意思是指现成的格式,这里指急于求成的潮流。D.选文第⑦段连续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深入论证了大师的“功”都不是速成的。
13.下列不.能.证.明.“器成还须久为功”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 遍览
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B.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予“发明大王”的美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潜
14.说说第⑨段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4 分)
(四)(17 分)
同行的时光
①旧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真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了。
斑驳的光影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在预谋着退场:道路两旁的树木现出憔悴的神色,高楼 间
隙里攀爬的丝瓜,只余下肥硕的一只,被大红的丝线缚在架子上。
②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自理生活再不
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早先几年,外婆就被姨妈接到城里去住了。
③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
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 在
光影里。
④我很乐意加入他们晒太阳的队伍里。到底有多久没有享受这样“负日之暄”的慵懒
时光了,仿佛只有在这时候,晒太阳这件事情才会变得郑重起来,也只有此时,沉默才不 是
一种尴尬,而是变成一种专注。
⑤我不时地打量她,其实,她已有一些年老迟钝的征兆了,她有时会分不清楚自家的 几
个孩子。她怔怔地看着我的外甥——那个百无聊赖的孩子,先是任性地到处扬沙,之后不知
从哪里翻出来一把手斧,胡乱地砍来砍去。我察觉到了她脸上现出的一种迷茫的神情
——她心里已有些疑惑了。
⑥夕阳西下,时间在阳光和影子的胶着中缓缓而过。
⑦我扶她回家。她对我说,她的母亲在临死的时候也没能喝上一口稀粥。这让她每次 吃
饭的时候,都想落泪。是啊,这些年里,你看她吃饭时的样子神色凝重,大概内心的纠 结大
过美食的享受吧。⑧我陪她慢慢地挪步,如同小时候她扶我学步的样子。傍晚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世 界
有一种难得的安静,只愿我们的时光一直这样定格。
⑨在要拐弯的时候,她忽然说:“咱们再往前走一段吧。”她指着前面不远的地方,“咱们
走到那里,再走回来。”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水泥路面的尽头是一处台阶,步级而上
就是一处公园的入口了,树木林立,在暮色的映照下显得幽深。
⑩说实话,她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毛病的她,几乎从不
出门。也因此,虽然自父亲故去后我就同她一起生活,但真正同行一段路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
⑪其中一次发生在我四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个个子不高红脸
膛的民办教师。开学不久,他让我在黑板上听写,写到“圈”字的时候,我想当然先写一
个“口”字,再在里面填上一个“卷”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仅有的两个老师打架
跑掉了,我其实已有大半年没有上过课了——他就把我推出门去,然后把门关上再让我进去
。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次生动的教学,可那时的我,却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我铁了心要
转到另外一个班上去,那个班的班主任是学校的校长,一个看上去相当和蔼的人。我把这个
决定告诉母亲,被一口回绝。于是又告诉外婆,她竟毫不犹豫地要陪我去学校一趟—
—那个校长平日里喊她嫂子,大概她一出面,这事儿就好办了。那一次似乎是她这些年里 走
得最长的一段路了。事情自然得到了解决。
⑫还有一次是在四年前。那时她胆结石的毛病变得严重了,隔三岔五地复发,浑身战
栗,发高烧,呕吐。我回到老家,租了一辆小面包车,送她到城里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因 为
担心路上的颠簸,就让她靠在我的臂弯里。我像是捧.着.一团细小的火苗。那时,我真是 担心
她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这样的事例已经在我父亲身上发生过一次了。而外婆,一路上,每
隔一段时间,就会勉强抬起她枯萎的手,在我的手背上轻轻地拍两下。我猜,她是 在安慰我
吧。幸好,幸好,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糟糕,她后来到省城做了一个简单的手术,住了几
天院就回来了。这大概算作我人生里最重大的一次凯旋。
⑬三十年来,我所能记起的与她同行的时光就只有这么多了。
⑭暮色渐浓,我搀扶着外婆上楼。当我建议背她上去时,她却依旧不肯。姨父用细长
的钢管钉在墙上,做了牢靠的扶手,这让她有十分的信心不会跌跤。是啊,总有一些路要 靠自
己来走。
⑮我与外婆的角色,似乎也在这样的时光流转里相互对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
慢退缩成一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
⑯可是,我是多么害怕,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
回的旧路,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
身份。(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5.阅读全文,完成表格。(4 分)
时间 场景 “我”的情感
阳光斜照 我陪外婆晒太阳 (1)
夕阳西下 (2) 宁静、不舍
(3) 我搀扶外婆上楼 (4)
16.选文第⑪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 分)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
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2 分)
(2)我像是捧.着.一团细小的火苗。(2 分)
18.文章以“同行的时光”为标题,有什么妙处?(5 分)
三、作文(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有一种力量能给予我们鼓励,有一种力量能激励我 们
不断前行,有一种力量……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受,以“力量”为标题,或自拟一个包含“力量”这个
词的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2)不少于 500 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班级名、
人名等。
附加题(10 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 1—3 题。
(A)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 凑
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老
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的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 猜
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 个招
门纳婿的“小人”。
(B)“商量商量好不好?”他还是蹲在那里。
“有什么可商量的?”她凑过来,立在炉子旁边。
他把手拿下去,放在膝上,呆呆的看着火苗。愣了好久,他说出一句来:“我不能这
么闲着!”
“受苦的命!”她笑了一声。“一天不拉车,身上就痒痒,是不是?你看老头子,人家玩了
一辈子,到老了还开上车厂子。他也不拉车,也不卖力气,凭心路吃饭。你也得学着点,拉
一辈子车又算老几?咱们先玩几天再说,事情也不单忙在这几天上,奔什么命?这两天我不
打算跟你拌嘴,你可也别成心气我!”
1.联系原著,简要概述从选文(A)到选文(B)的这段时间,祥子主要遭遇哪些变故?(3 分)
2.作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从两段选文中举出例子进行分析。(3 分)
3.选文(A)中“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说法的?(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