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浙江省新高考语文模拟卷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韶(sháo)华易逝,容颜易老,浮华终是云烟。拥有阳光心态,便不受万象羁(jī)绊;心无羁绊,坐也
从容,行也从容,你才是一个优雅的、魅力十足的人。
B. 19 世纪,西方社会传统的贵族日薄(báo)西山,资产阶级爆发户崛起。森严的阶层壁垒被打破,一批有
思想、有抱负的平民跨界成了知识界的翘(qiáo)楚。
C. 林语堂眼中的市侩(kuài):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ní)之
态,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扪心自问,你“中奖”了吗?
D. 我们都为生命的短促而唏嘘,但可曾思量(liang),正是因为短促而脆弱的生命旅途中有太多的烦闷与
愤恚(huì),那所剩无几的愉悦方显得迷足珍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
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
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B 项,“日薄(báo)西山”改为“日薄(bó)西山”,“爆发户”改为“暴发户”;
C 项,“傲睨(ní)”改为“傲睨(nì)”;
D 项,“迷足珍贵”改为“弥足珍贵”。
故选 A。
【点睛】考查字音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
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
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
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物的艺
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豁然开朗,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乙】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
养》)可以说,【丙】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
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丝绸之路艺术的不二法门之所在。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其 B. 豁然开朗 C. 弥合 D. 不二法门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
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
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
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
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
A 项,及其:以及。使用正确。
B 项,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使用正确。
C 项,弥合:使愈合。使用正确。
D 项,不二法门:比喻做事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文中说的是意义,不是方法,“不二法门”应为“独特
意义”。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
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B 项,最后的句号应置于后括号外。
故选 B。
【点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
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
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今,全球科技界最为关注的焦点莫过于“人工智能”,全球科技巨头纷纷砸入巨资展开人工智能的研发与竞争,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
B. 青春需要拼搏与奋斗,需要经历痛苦与挫折,这样方能使青年人在磨砺中成长,安于一隅的生活固然安
逸,却难以享受到用热血拼搏获得的精彩。
C.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
根本,像空军;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是新型教育,灵活性高,像陆军。
D. 《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在不远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生存,面对绝境,不甘心屈
服命运的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前往宇宙搜寻新的家园。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
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
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A 项,“全球科技巨头纷纷砸入巨资展开人工智能的研发与竞争,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错
误,语序不当,“纷纷……竞争”应与“都将……引爆点”对调位置;
C 项,“传统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像空军;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是新型教育,灵活性高,像陆军”
错误,不合逻辑与事实,应将“空军”与“陆军”对调一下;
D 项,“前往宇宙搜寻新的家园”错误,成份残缺,应在“家园”后加上“的故事”三个字。
故选 B。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
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
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
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
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今天的中国,网民规模达 7.31 亿,其中手机网民 6.95 亿,网信事业的发展与 13 亿多人民的工作和生
活息息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也伴随着不少安全隐患:核心技术缺乏优势、网络安全意识亟待增
强……___________________,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两者要同步推进。在鱼龙混杂的网
络信息世界,破解网络空间治理症结至关重要。目前,网络垃圾、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中国现阶段,网络立法亟待建立与健全。
【答案】 (1). ①网信事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2). ②网络安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3). ③仍是困扰互联网管理的主要问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的能力。可结合语段句子,结合上下文,并按照句首提示
词语逐一排查即可得出答案。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
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
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第一个空根据“网信事业的发展与 13 亿多人民的工作
和生活息息相关”“也伴随着不少安全隐”,填入“网信事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便利”;第二个空根据“安
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两者要同步推进”,填入“网络安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放”;第三
个空根据“目前,网络垃圾、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现象”,填入“仍是困扰互联网管理的主要问题”。注
意字数要求。
【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
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
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6.阅读下面育英中学的课堂教学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简要概括育英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请将其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通过巩固训练,迁移所学;最后是课堂
所学的拓展。
(2)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育英中学课堂教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请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评价它
的独特之处。_________________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字。
【答案】 (1). 先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并探究问题 (2). 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知识,构建体系
(3). 育英中学的课堂教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问题”和“探究”两大核心环节上: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
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探究问题;②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补写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流程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
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
数的限制。本题是育英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接着通过巩固训练,迁移所学;最后是课堂所学的拓展”,可知横线按照流程图的箭头标识,应该填入“先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并探究问题”,在填入“后通过小
组合作探究,归纳知识,构建体系”。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是示意图的转换。根据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
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
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
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简洁、通顺、准确。本
题中,结合图中的信息“请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评价它的独特之处”可知,育英中学的课堂教学的独
特之处体现在“问题”和“探究”两大核心环节上,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老师
直接抛问题给答案效果好很多。
【点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
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
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
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 20 岁行冠礼,女子满 15 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
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 年,中共中央印发《爱
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 年,中共中央
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 年,浙江省把每年
12 月 9 日定为 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
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
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 16 周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
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
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
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
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英国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 年 6 月 9 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
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
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
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
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
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肩负起社会责任。
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7. 下列对材料中“成人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有悠久的“成人礼”历史和传统,男子 20 岁冠礼和女子 15 岁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至今。
B. 当代中国将 18 岁作为成人标志,而且十分注重“成人礼”,“成人礼”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教育。
C. 相对于“成人礼”前,“成人礼”后,中国学生的爱心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得到明显增强。
D. 中英两国的“成人礼”都有宣誓环节,所不同的是前者对国旗宣誓,而后者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因此
前者高于后者。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对“成人”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真正的“成人”应该在财利、危难面前不忘道义和担
当,在困顿之中执着初心。B. 浙江省每年 12 月 9 日定为 18 岁“成人节”,并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紧随其后的是
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
C. 当代中国一直注重“孝敬父母”“敬爱老师”“关爱他人”“报效社会”“热爱国家”等情感教育,“成
人节”仪式尤其能体现这些教育。
D. “孝心、诚心、热心、忠心”等誓词洋溢着当代中国学生“成人”后的正能量,但不能忽视的是成人后
必须培养自己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9. 当代中英两国举行的“成人礼”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B
9. ①形式上:英国在家族范围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更具个性特征;中国以学校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
规范统一。
②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爱国
情怀。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以及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
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中国有悠久的‘成人礼’历史和传统”错误,材料一“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可知“延
续到明朝”;
C 项,“……中国学生的爱心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得到明显增强”错误,“爱国情怀”并无提升,
“成人礼”前后均是 100%;
D 项,“而后者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因此前者高于后者”错误,强加因果,中英两国的成人礼是由各自
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决定的,作者并没有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 项,“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错误,“广
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并不都是将“成人节”立法,原文“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
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而不是“‘成人节’省级立法”。
故选 B。【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
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形式上,“在
孩子 16 周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即英国在家族范围
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更具个性特征;“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
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千余名
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
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即中国以学校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内容上,“我们家积累的这些
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
光”,即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
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
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即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
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
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
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
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
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
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
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
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
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
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
莫仍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栎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栎树的顶端,看到满眼繁茂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长长的高高的山坡,山麓种植着
大片大片的果树,大片大片的果树往上,左边是大片大片枝繁叶茂的橄榄树,右边是大片大片高与天齐的
橡树,橡树与橄榄树再往上是大片大片亭亭笔立的松林,松林沿着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几朵白云
在这大片大片的森林上空徜徉,金色的阳光洒在这大片大片莽莽苍苍的森林之上,大片大片的绿叶荡漾着
金光。山风吹过,绿叶招摇,林涛阵阵,还有欢乐的鸟语传来,还有芳馨的花香袭来。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相连,他就可以从一
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需要食物,需要保暖
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栎树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莫才出现在圣栎树
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
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而得意,准备坐等饥
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
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
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
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
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
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
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
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
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
——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10. 根据全文,探究文中加点词语的的深层意蕴。
(1)更深厚的东西:
(2)升入天空:
11. 赏析小说开头画横线的部分。
12.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如何运用铺陈手法的?这样铺陈有什么作用?
13. 小说以“树上的男爵”为题有深刻的含义,试简要分析。
【答案】10. (1)①反抗父亲的专断独行;②维护自己独立人格与尊严;③对未来人生的探险欲望;④对
朦胧理想的坚定追求。
(2)①赞扬柯希莫理想高远;②赞扬柯希莫人格高洁/灵魂崇高/人品出淤泥而不染/超脱庸俗,不同流合
污;③赞扬柯希莫事迹伟大;④祝愿柯希莫天堂幸福。
11. 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父亲的保守与粗暴、专制;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柯希莫的倔强与反叛;
③开篇就揭示父子冲突,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④悬念式开篇,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
12. (1)铺陈手法:①巧设铺陈层次,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由静而动逐次铺陈柯希莫眼中的大片森林;②
巧用叠词式反复手法,连用八个“大片大片”,从数量与范围角度反复铺陈;③巧用顶真、夸张等修辞进行
铺陈。
(2)作用:①形象地展现了柯希莫眼中无边无际的树林世界,反复渲染大片美好的森林世界,烘托了他发
现自己领地后心中的狂喜;②作为情节的转折点,既呼应了标题,又为下文柯希莫永远“生活在树上”作
铺垫;③将森林世界的神奇美好、自由宁静与柯希莫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庸俗、专制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柯希莫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3. ①“树上”象征着理想世界,一种与地面生活截然不同的自由境界;②“生活在树上”是为了反抗现实,
用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也表明现实难以容忍他这样的叛逆者;③“男爵”象征着现实的束缚,一种刻板
的守旧的压抑的世俗生活;④“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暗示了人类普遍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同时更
能表现主人公柯希莫逃离专制、挣脱俗世束缚,寻求自由世界的勇气。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更深厚的东西”,包含着多层含义,“不吃,还是不吃”反抗父亲
的专断独行;“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
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即维护自己独立人格与尊严;“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
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
活在树上”,即对未来人生的探险欲望;“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
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即对朦胧理想的坚定
追求。“升入天空”,包含着赞扬柯希莫理想高远,“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法
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即赞扬柯希莫超脱庸俗,不同流合污;“他使一个凶
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
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即赞扬柯希莫事迹伟大;“升入天空”包含着对柯希莫的祝愿。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
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
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
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从饭桌上滚开”,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父亲的保守与粗暴、
专制;“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柯希莫的倔强与反叛;“这
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
和佩剑”,即开篇就揭示父子冲突,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以父子之间的争吵开篇,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
阅读兴趣。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
运用了哪一种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
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此题手法已经表明是铺陈,分析即可。“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长长的高高的山坡,山麓种植着大片大片的果树,大片大片的果树往上,左边是大片大片
枝繁叶茂的橄榄树,右边是大片大片高与天齐的橡树,橡树与橄榄树再往上是大片大片亭亭笔立的松林”,
即巧设铺陈层次,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由静而动逐次铺陈柯希莫眼中的大片森林;“山麓种植着大片大
片的果树”“大片大片的果树往上”“左边是大片大片枝繁叶茂的橄榄树”“右边是大片大片高与天齐的
橡树”“橡树与橄榄树再往上是大片大片亭亭笔立的松林”等等,巧用叠词式反复手法,连用八个“大片
大片”,从数量与范围角度反复铺陈;“橡树,橡树”“松林,松林”巧用顶真、夸张等修辞进行铺陈。作
用上,“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相连,他就可以
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即形象地展现了柯希莫眼中无边无际的
树林世界,反复渲染大片美好的森林世界,烘托了他发现自己领地后心中的狂喜;“树上的男爵”,作为情
节的转折点,既呼应了标题,又为下文柯希莫永远“生活在树上”作铺垫,“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
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
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
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
感觉到我们的关心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即将森林世界的神奇美好、自由宁
静与柯希莫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庸俗、专制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柯希莫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3 题详解】
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
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树上”象征着理想世界,“生活在树上”是为
了反抗现实,“男爵”象征着现实的束缚,“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暗示了人类普遍的理想与现实的
矛盾,同时更能表现主人公柯希莫逃离专制、挣脱俗世束缚,寻求自由世界的勇气。《树上的男爵》是意大
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
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
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
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小说思维活跃、思想深刻,深刻的刻画了现实的种种弊端,启迪人们
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入思考。《树上的男爵》的核心是柯希莫几十年的树上生活。树上的世界虽
然很真切很美好,但却是一个被遗忘和最终被抛弃的世界。不过,柯希莫恰恰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得以栖息
的住所。在整个故事中,作者构筑了一个平行空间———树上的生活,这个空间与地上的世界虽然只有咫
尺之遥,但却十分对立。《树上的男爵》对有关生存的自由状态的可能性做出了大胆假设和深刻思考。卡尔
维诺虚设一种想象的世界去否定现有的世界状态,是用不可能去对抗现实的存在,这就是卡尔维诺独特大
胆的文学造诣。个体自由在《树上的男爵》中是逃避了功利却合乎内心的存在。但是柯希莫在树上找寻心
灵归属,获得诗意地栖居,这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人类在寻求精神自由和整体幸福的道路上仍需做出不懈努力。
【点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
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
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随州李君墓表
(清)曾国藩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①于里第。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
持丧。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②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
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且泣曰:“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
来者,敬以属先生。”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惟君受性③刚介,于事无所不敢。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
于己,毫毛不以措意。人所愈惮,当之愈勇。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随州之西有澴
潭者,巨镇也。贼将大掠而窟之。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竟夕焚薪,火
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君遍哀诸司,乞蠲
无田之赋,竟以得请。其他施于乡者称是。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
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
兄宦学,不问。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
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浸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子二人,长某,以嵩明
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次某,孙某某。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树人之官京
师,君一资之,如资其兄。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不可能也,则亦不
可朽也。
【注】①考终:享尽天年。②缌:较为疏远的亲属关系。③受性:赋性、天性。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往吊,语之曰 吊:安慰。
B. 敬以属先生 属:托付。C. 毫毛不以措意 措意:放在心上。
D. 文学仕进,浸昌大矣 浸昌:造福。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B. 则为余缕述一一 然此可为智者道
C. 随以不陷 敢以烦执事
D. 树人之官京师 纵一苇之所如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交代写作缘起:户部主事李树人因为他的叔父——随州李君寿终,请作者写一篇墓碑记,以表达
他的哀痛,并且弘扬叔父的品行、道义。
B. 李君出身寒门却智勇过人,在川楚教匪打算劫掠他家乡并将其作为匪巢时,他孤身一人,背着柴草,手
拿长竿,举着火把,在水边巧设夜火阵,令盗匪不敢前来。
C. 在作者笔下,李君公心处事,面对有利于个人的事毫不动心;临危不乱,率领乡民智退教匪;心系民生,
为百姓奔走呼号;又关爱家人,尤其对待侄子。视如己出。
D. 全文以叙事为主,详略结合,主要从社会、家庭两个角度突出随州李君的责任担当精神;文末通过议论
抒情,画龙点睛,高度评价了李君的高风亮节,称他“不可朽”。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竟以得请。
(2)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答案】14. D 15. B 16. B
17. 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18. (1)李君走遍官府各部门哀求,请求免除百姓失了田还要交的赋税,最终因此而请求成功。
(2)他对待兄长的儿子时不知道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他对待自己的儿子时也不知道他不是兄长的儿子。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
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D 项,句意为:凭文才取得官位,逐渐兴旺发达。浸昌:渐渐昌盛。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
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 项,代词,他的/连词,如果;
B 项,均为介词,对,向;
C 项,介词,因为(这)/介词,用,拿;
D 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
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
点内容。
B 项“他孤身一人,背着柴草,手拿长竿,举着火把,在水边巧设夜火阵,令盗匪不敢前来”错误,据原
文第二段,“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可知应是李君告诫全镇每户出一人,
每人背一捆柴火,手持长竿,点起火把。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
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因此,乡里有什么事情,非李君倡议就兴办不了。当他地位尊贵、声名显赫时,
人们都为他感到称心如意(心愿得到满足);当他生病时,人们都赶过去探望;当他去世时,(人们)都为
他悲伤哀哭。”
“是故邑有举也”“也”,句尾语气词,之后断开;
“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和“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句式相对,之前之间之后断开;
“其疾皆奔视”“其没也”是两种并列情况,之间断开。
故断句为“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
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
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
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诸司”,官府各部
门;“蠲”,免除;“竟”,最终;“得请”,请求成功。(2)“其”,他;“视”,对待;“其非己子”,不
是自己的儿子;“其非兄之子”,不是兄长的儿子。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
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
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
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在家里高寿而终。李君兄长的儿子户部主事李树人
听到叔父去世的消息,赶赴京城,打算辞职为叔父服丧。我前去慰问李树人,并对他说:“从古至今,为
关系紧密的亲人服丧,做官的要辞职;为关系疏远的亲属服丧,士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现在,你回家为
叔父守丧,这是符合礼制之举啊。”李树人说:“哪里是为了礼制啊?(我)是要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罢
了。”又哭着说:“叔父安葬有些日子了,(他)已经埋棺墓穴,只是(我)应当在墓道边另外(为他)竖
立一块墓碑,彰显他倡行仁义的事迹来让后来的人看,(我)恭敬地把(撰写碑文的事)托付给你。”就向
我非常详细地讲述叔父的生平事迹。
李树人对待我非常恭敬,又是以礼相请,我怎么能够推辞他的请求呢?李君生情刚正耿介,没有不敢
做的事情。凡是他尽力去承担的,必定是公益之事;间或有对自己有利的私事,丝毫不放在心上。他人越
是害怕的事情,他做起来越发勇敢。嘉庆初年,四川、湖北一带教民和土匪蜂起,汉沔荆襄这些地方的百
姓遍遭蹂躏。随州的西边,有个澴潭镇,是个大镇。这些盗匪打算大肆劫掠这个镇子并将作为匪巢。李君
告诫全镇每户出一人,每人背一捆柴火,手持长竿,生起一个火把,临水排列,整夜焚烧柴火,火光绵延
六七里,盗匪不敢渡过澴潭,随州因此没有被盗匪攻陷。邻近的村子有块田,长时间被水淹没,差役和旁
边的(好田)一样催要田赋,村民为此苦不堪言。李君走遍官府各部门哀求,请求免除百姓失了田还要交的赋税,最终因此而请求成功。其他的给乡民施以好处的事情,都像这样。因此,乡里有什么事情,非李
君倡议就兴办不了。当他地位尊贵、声名显赫时,人们都为他感到称心如意(心愿得到满足);当他生病时,
人们都赶过去探望;当他去世时,(人们)都为他悲伤哀哭。
李氏世代居住在随州,家境寒微。李君年少时与自己的兄长发愤学习,自料最终没有办法凭读书光大
家族,于是就去经商,积蓄达到千金,全部拿来资助兄长出外求学,从不过问钱的事情。后来,又为兄长
捐出钱款给县官,(兄长)得以被授予县丞的职位,渐渐升迁做了云南嵩明州知州。而李君也凭武学生的身
份捐资做了都司。于是几个儿子举止洒脱,凭文才取得官位,逐渐兴旺发达。
李君名某,字某,曾祖父、祖父都没有出仕。因为嵩明君而地位尊贵,诰封奉直大夫。有子二人,长
子因嵩明君生子较晚,过继给了他,后来也没有回到家中。次子生有儿子。从嵩明君去世二十年来,李君
抚养他的几个孩子,恩勤备至。李树人到京城做官,也全由李君资助,如同(当初)资助自己的兄长一样。
他对待兄长的儿子时不知道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他对待自己的儿子时也不知道他不是兄长的儿子。
啊呀,从百姓的角度来说,李君对乡里施恩很多;从懂得道的人的角度来看他只施恩于自己一家的事,
是绝无可能的。绝无可能施恩自己一家,这也就是不朽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②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③行。伏波④故道风烟在,翁仲⑤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⑥招物议,休将文字⑦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⑧,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柳、刘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②十
年: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湖南。③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比永州更远。④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
马援,其抵御外侮、平定叛乱功勋卓著。⑤翁仲: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⑥慵疏:懒散粗疏。⑦文字:
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⑧临河别:化用李陵赠别苏武诗中的“临河濯长缨,念别怅
悠悠”两句。
19. 首联中“秦京”代指___________,颈联中“物议”指___________。
20. 结合全诗,分析探究尾联中“垂泪”的多重意蕴。
【答案】19. (1). 唐都长安 (2). 权贵的批评指责
20. ①首联:为宦海沉浮,前途渺茫而垂泪;②首联:为志士失路,报国无门而垂泪;③颔联、颈联:为奸
佞弄权,国势日衰而垂泪;④尾联:为好友惜别,内心悲苦而垂泪。
【解析】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以及语言的理解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秦京”代指唐都长安。颈联“直
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
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直以慵疏招物议”中“物
议”指权贵的批评指责。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
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
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
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
泪洒便可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
伏跌宕,贮泪其中。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
颈联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
向高潮。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
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
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
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颔联、
颈联:为奸佞弄权,国势日衰而垂泪。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路,与苏李相比,“怅悠悠”则同,
但他们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
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
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21. 材料一中的“鲤”是_________,材料一可以体现孔子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即__________。22.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重视学《诗》 原因以及真正的学《诗》之道。
【答案】21. (1). 孔子的儿子孔鲤 (2). 有教无类
22. (1)原因:①学《诗》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说话水平;②学《诗》有助于为政;③学《诗》有助于外交
出使。
(2)真正的学《诗》之道:不是为了诵《诗》而学《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即学以致用。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回到原文进行分析。要
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进行总结概括。孔鲤,子姓,孔氏,名鲤,
字伯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唯一的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
孔鲤一生虽无建树,但他尊礼守纪,胸襟豁达,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伯鱼”一词也被后世用作
对别人儿子的美称。根据理解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即“有教无
类”。有教无类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
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意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读懂全文内容,此类题通常有三种方法:①提取要点,即
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
要内容进行揭示,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③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
说明。第一则文字说明的孔子教育原则是平等、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第二则文字孔子提出的观点是,在
人们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授之以政”,进行实际锻炼;若不能完成,则让其“使于四方”进行锻炼,让知识
接受实践的检验;若还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他就真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了。对这种人,孔老夫子给
予了无情的否定,“虽多,亦奚以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从表面上看,
孔子是在批评那种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但他更深层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去
读书才是最有用的,那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知识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知
识,这样才算的上是会学习的人。书读得好,拥有渊博的学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光有书本知识而不
进行实际操作,不用实践去检验,永远只能是“行动上的矮子”,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
【点睛】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
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
的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
项正误的判断。
参考译文:
孔子有一天独自站着,孔鲤小步快走的走过庭院,孔子就问他说“你学习《诗经》了么?”孔鲤回答
说:“没有。”孔子说:“不学习诗经,出言答对就不会合适。”孔鲤于是退下学度习《诗经》。
(《论语·季氏》)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
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语·子路》)
(四)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_____________。(《论语》)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答案】 (1). 道之以政 (2). 有耻且格 (3). 晓来谁染霜林醉 (4). 总是离人泪 (5). 别有幽
愁暗恨生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7). 既见复关 (8). 载笑载言 (9). 天生我材必有用 (10).
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
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
意“耻”“染”“幽愁”“载”“材”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
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
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猫感慨地对老猫说:“猫喜欢吃鱼,却不会游泳,很难抓到鱼;鱼喜欢吃蚯蚓,却上不了岸,很难
吃到蚯蚓。上天给我们安排了很多诱惑,却总是让我们求之不得。老爸您说,这种难题有解吗?”
老猫沉思片刻,对小猫说:“想办法,就有办法。我们不会游泳,不必去深水区冒险但可以在浅滩池
塘沟渠有所作为。我们没本事抓大鱼,但可以抓些小鱼小虾。”
小猫听了,若有所思。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永不知足,方成大器
“我们没本事抓大鱼,但可以抓些小鱼小虾”,爱吃鱼却不会游泳的老猫对自己的开解,是不少人面
对“求不得”的人生无奈时所采取的态度。然而,正是这样的处世之道,将人们的理想扼杀在了名为“能
力范围”的舒适圈内,唯有永不知足,方能成就人生大器。
老猫力求“在浅滩和沟渠有所作为”,看似是认清现实的成熟与明智,实际上则是对现状的妥协。猫爱
吃鱼,却轻易在“不会游泳”的铁壁前回到原点,说服自己在捕获小鱼小虾的安稳中度过余生。人们又何
曾没有过远大的志向,可他们也总在客观差距前举起白旗,在“算了,这样也不错”中沦为现实的俘虏。
永不知足,不仅是用勇气来挑战一切不可能的气概,更是对自己的理想与人生负起责任的一种人生态度。
抓起眼前 石头是轻松、舒适的,可但凡实现人生志向,推动社会向上的,总是那些永远怀着热望,
企图去摘取星星的人。鲁迅怎么不知道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个人的声音是多么微弱?可他依旧以笔为剑,
用自己的辛辣警醒一代又一代人;路德怎么不知道罗马教廷的绝罚是多么可怕?可他还是选择用论纲敲响
宗教改革的钟声;哥伦布和麦哲伦又怎么不知道茫茫大西洋上风高浪急、前途未卜?可他们照样扬起了风
帆,向新世界进发……相比之下,在吃人的礼教面前缄口不言的人,心甘情愿购买赎罪券的人,在旧大陆
的角落依赖着异域神话打发时间的人……甘于原地踏步,只能一天天地消磨自己的灵魂。只有敢于突破现
实的界限,不满足于舒适圈内的小小甜头,才能真正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隐秘的童话,征服人生的百般无
常。
事实告诉我们,每一次“求而不得的诱惑”,都潜在地构成了对理想的拷问。当人的勇气和觉悟不足以
支撑这理想,它便会在重重困难所带来的痛楚下屈服,甚至会帮着现实一同逼着你一次次降低期望,直到
将你逼入暗无天日的沟渠,彻底忘记广阔的大海和斑斓的鱼群为止。
。
的可难道我们就非得拥抱一切缥缈的镜花水月,直到彻底溺死在湖水中为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不——正所谓,“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结果从来不能决定意义,我们永不知足,是
因为我们心存理想并愿意为之奋斗,重要的从来就不是在目的地插下旗帜,而是在那人迹罕至的路上所留
下的每一个足迹,是走出自我的囚牢一步步成就自己。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向往着更高的梦想——这才
是人的可爱之处。满足于浅滩的小鱼小虾,便只能在小世界中苟活,若尝试着踏足大海,尽管结果未必如
愿,一段佳话也必将长存于浪潮中。
永不知足,不在现实前退让,方能摘下梦想的星星。正如诗人密茨凯维奇所言:“不要用力量去衡量
愿望,而要用愿望去衡量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
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
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道寓言类的材料作文题目。审题时,我们首先要整体把握寓言材料,提取揭示寓言的关键
语句,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其次,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次,围绕寓意,适当拓展,最后,
多角度思考,筛选最佳寓意。小猫的话点出了人类个体的局限性,追求美好事物而不得的无力感与失落感。
而老猫的回答则总体上指出了后天的可为空间,也点出了努力的价值,奋斗的意义以及思考创新的重要性,
意味着找到自己定位,在能力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样可以有所作为。立意上,我们可以从个体出
发,思考努力的意义与价值:超越个体局限。可以史铁生、海伦凯勒等的为例;也可以站在整个人类的角
度,指出人类的一些弱点与不足,思考战胜的方法与事例,比如勤能补拙,俭以养廉,静以修身等,可以
愚公移山为例;或从反面出发,思考不足与缺陷,逆境与困厄,正是我们抗争、发展、进步的源头;还可
以从勇于思考、探究的角度立意。也可以抓住“我们没本事抓大鱼,但可以抓些小鱼小虾。”这句,从寻
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从小事做起立意。
【立意】正视自身局限,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从小事做起;超越个体局限,准确定位人生;要迎难而上,
突破局限。
【结构】文章紧紧围绕小猫与老猫的对话展开,立意深刻,切合题意。行文自然流畅,结构清晰,首先由
材料出发,反面切入,质疑老猫的处世之道,亮明观点:唯有永不知足,方能成就人生大器。接着具体阐
述,指出老猫的问题是看似认清现实的成熟与明智,实际上是对现状的妥协。第三段则从正面举例论证推
动社会进步的正是那些敢于突破现实的界限,不满足于舒适圈的人。第四五段则联系现实与自身,再次提
醒我们要不安于现状,尝试踏足大海。最后用名言结尾,既是点题又余味悠长。文章整体上视野开阔,内
容充实,论证充分,同时语言清新优美,饱含深情,还能紧扣材料展开分析,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素材】1. 因此,面对我们“求而不得”的诱惑,我们更要学会知己与踏实。《劝学》有言:“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如屠呦呦,兢兢业业数十载,赢来一朝青蒿问世;如
村官秦月飞,回应来自家乡的呼唤,毅然回国守家;如无数默默无闻的山区教师,用青春浇灌种子,守候
幼苗化作参天大树。了解自己,脚踏实地,如蚯蚓一般用心专一,我们定能收获更多,成就自我。
2.何为力所能及?恰似沟渠之于小猫,高山之于鸿鹄,绿洲之于沙漠。力所能及的地方,是你登高而招能被
发现的地方,顺风而呼能被听见的地方,只要你念念不忘,脚踏实地,终有一天能够达到。一位园丁力所
能及就是让百花齐放,传达春天;一位教师的力所能及就是引领学生,传播知识;一个媒体的力所能及,
就是揭发黑暗,彰显公平。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对责任的担当,对自我的提升,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
自身追求的满足。
3.勇攀高峰的人,心中装的是山顶的气象万千,而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老猫所谓的“想办法”,表面是在
不利的生存条件中找人生的出路,实际上却也隐含了对生活的苟且,对困难的妥协。猫的本性是吃鱼,若
屈服于一江水,便只能吃小鱼小虾之流,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标准的降低与压缩?面对困难,若徒留投机
地苟且,而缺乏迎难而上的决心,世界又将在黑暗中徘徊多少轮回?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成功与否,格局
如何,都从我们设下人生追求那一刻起有了依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局,我们应做勇敢的破局者,用坚
定的信念去翻越高山。假如我们是岸上的猫,就应该学习游泳;假如我们是水中的鱼,就应该跃出水面。
人生的困局面前,需要我们以不言放弃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去换取生命的硕果。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
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
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
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
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
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