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山东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 2019 年频频登上热搜。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热烈氛围。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
2019 年 4 月,第 36 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
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
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无论是金领
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
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
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
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
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
自然。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
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
(取材于网络文章)
材料二:
2019 年春节,央视连续播出了快闪系列节目——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引发了全国的模仿热
潮。“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提升节目传播效果的呢?
节目制作:品牌效应激活现场观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优势十分突出,《我和我的祖国》本身也是艺术精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方
位策划,多角度、多机位拍摄,现场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热烈的氛围而自发加入。系列节目的推出正值春
运返乡和春节团聚期间,第一期节目选择首都国际机场作为拍摄地,面对信号可以覆盖全国的拍摄镜头,
被采访者积极参与,尽情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归途的迫切感,激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观众将参与央
视节目录制的消息、照片、短视频上传社交媒体,参与到这场面向全国传播的活动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镜头组构建实时互动场景,是提升视频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作为向全国人民传播的一档文化类节目,其内容设置对互动性的要求必须清晰且有针对性,力求调动设备与拍摄角度相配合,使现场和屏幕
前的观众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在成都宽窄巷子的摄制中,祖籍成都的音乐人陈彼得从四川元素背景中走
出,他的歌声点燃了观众参与的热情,航拍的应用使受众的现场感更加强烈。而小朋友扮演的熊猫角色、
说唱组合的出现,将与观众的互动性进一步提高。在互动中,快闪活动由音乐人的独唱变成了观众的合唱,
舞台变成广阔天地。构建互动场景的镜头语言,既提高了现场观众参与的热情,也使得受众面对视听作品
有了代入感,被《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和内容深深感动。
节目播出:电视与新媒体合力传播
本节目每期在“新闻联播”首播,随后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播出。节目中除快闪元素之
外还有街采风格的互动融入。采访聚焦于春节返乡、民俗内容等主题,受访者会在街采中回应记者的提问,
进行第一人称叙述。节目播出时会剪辑掉记者提问部分,保留受访者最核心的回答。在新媒体的传播中,
加入相关的话题元素与祝福祖国元素,进行系列策划与传播。部分看到这一电视节目的观众也会在网络上
搜索相关视频,自觉地进行二次传播。
(取材于张腾方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上世纪 80 年代末,主旋律电影往往以较高的文化姿态抒写宏观而深邃的革命浪漫传奇,主人公一般以
革命领袖与英模为主,所以不可避免地与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体验拉开差距。近年来,一些主旋律电影主角
已实现了身份下沉,但它们主要依靠宏大事件与渺小个体之间的悬殊所产生的张力来营造戏剧性。而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基于对“用电影来写人、写人性”的精准把握,把视角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之中。
七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已不再是伟大奇迹的缔造者,历史背景不再是被叙述的主体。比如林治远为开国大典
的升旗一直在焦急地进行“最后一分钟营救”,出租车司机出于悲悯而将奥运会门票转让给四川小孩……故
事主人公以实现国家使命、民族荣耀、社会安定为目标的崇高理想,被转化为便于观众体认的普遍情感。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红色叙事”之外,开辟了中国主旋律电影“金色叙事”的新途径。电影通
过选取重要时间节点,将共和国的历史“精简”,形成了我与祖国、个人与集体“融合”的一致表达。不同
历史时期的差异消失了,人物不再以一代人的面貌出现,而都成为了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小小浪花”。《相
遇》中,原子弹研发人员在公交车上与三年未联系的女友相遇,对话场面构成了电影画面的前景,车窗外
集结、聚拢的行人构成后景。当汽车停止,男女主人公下车没入人海,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而原子弹试
爆成功成为这一“融合”时刻的历史标点。同样的呈现方式也见于《夺冠》,主角冬冬维护着“脆弱”的电
视天线,让整条弄堂有机会见证中国女排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创造奇迹的时刻。于是,在弄堂狭小的空间场
景中,国家、群体、个人这三个原本有空间和情绪区隔的表达融为了整体,完美应和了主题曲中“我和我
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意旨。这部电影用最独特的诉说方式,燃爆了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我和我的
祖国”。(取材于郑炀、沈律君等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热烈氛围,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
B. 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首要因素在于其歌词和旋律好听。
C. 《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各种圈层,人们歌唱时表达了每一个“我”的爱国真情。
D. 王菲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引发的争议,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品牌效应”是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能够选择颇有影响力的节目拍摄地。
B. 调动设备与拍摄角度相配合,能使屏幕前的观众也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
C. 受访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应街采问题,是为了增强与记者的互动。
D. 新媒体加入话题元素与祝福祖国元素,对电视节目自觉地进行二次传播。
3.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虽然主人公不再以革命领袖与英模身份出现,但内容依旧不同程度地拉开了与普
通人生活情感体验的差距。
B. “林治远进行‘最后一分钟营救’”“出租车司机转让奥运会门票”等故事中主人公的崇高理想被转化
为便于观众体认的普遍情感。
C. 《相遇》选取“原子弹爆炸”这一时间节点,叙述研发人员和女友相遇后融入人海的情节,表达了我与
祖国、个人与集体融合的主题。
D. 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情节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消失了,人物不再以一代人的面貌出现,都成
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个体。
4. 结合文本内容,请为“材料二”第二部分拟写一个标题。
5. 有人认为,“我和我的祖国”已成为广泛流行的爱国文化符号,这一流行现象值得研究借鉴。假如你要
使自己喜欢的某一文化符号流行起来,将如何去做呢?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 C 2. B 3. A
4. 节目设置:构建实时互动场景
5. (1)首先须考虑文化符号内涵本身因素(如:情感内涵深情真挚;风格通俗质朴;堪称艺术精品等),
挑选这样的文化符号才可能被大众所接受。
(2)借助外力助推流行:借助媒体的制作、策划、传播,吸引人们关注并进行传播;创设各种活动情境
(如主题活动,快闪活动),加强与大众互动,推广这种文化符号;通过电影、歌曲、广告等独特的诉说方
式(或建构与大众互动的场景),打破各种圈层,激发大众强烈的共鸣。
(3)融入时代元素和普通元素:融入时代流行元素使其更具热度,助推流行。注意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或普遍情感),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便于大众接受和体认。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
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所以定位到材料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A 项,“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
红’”。
B 项,“首要因素在于其歌词和旋律好听”错误,原文对音乐节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
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可见,“歌词和旋律好听”只是
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的原因之一,并非“首要因素”。
D 项,“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概括有误,原文表述为“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
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并不
妨碍”并不等于“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
上下文,筛选答案。
A 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能够选择颇有影响力的节目拍摄地”错误,细读材料二,“品牌效应”实际是
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优势以及《我和我的祖国》艺术精品的魅力带来的效果。
C 项,“是为了增强与记者的互动”错误,依据下文“受访者会在街采中回应记者的提问,进行第一人称
叙述”“节目播出时会剪辑掉记者提问部分,保留受访者最核心的回答”,选项说法有误。
D 项,偷换概念,“自觉地进行二次传播”的是“部分看到这一电视节目的观众”,而非“新媒体”。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
A 项,“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错误,原文表述为“近年来,一些主旋律电影主角已实现了身份下沉”,“一些主旋律电影”不能笼统为“主旋律电影”。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拟写标题,其实也是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开头结尾等重要语
句、关键词,以及作者议论的语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
概括。
文段第一句话“利用镜头组构建实时互动场景,是提升视频传播效果 重要环节”就提纲挈领写出了本段
主要内容:构建实时互动场景。第二句话“作为向全国人民传播的一档文化类节目,其内容设置对互动性
的要求必须清晰且有针对性”表明构建实时互动场景属于“节目设置”范畴。所以,本段主要谈“对互动
场景的内容设置”,核心内容为“构建实时互动场景”。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
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要使自己喜欢的某一文化符号流行起来,
将如何去做”,这道题貌似一道开放性试题,但是作答时,应当回归文本,借鉴歌曲流行的经验,然后整理
得出答案。所以,考生首先应该结合三则材料,找出“我和我的祖国”流行的原因,然后加以借鉴。
材料一对于《我和我的祖国》火的原因给出这样一条答案:“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
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
唱等”,所以要使自己喜欢的某一文化符号流行起来首先须考虑文化符号内涵本身因素,如情感内涵深情真
挚,风格通俗质朴等,挑选这样的文化符号才可能被大众所接受。
材料二以三个小标题的形式介绍了如何提升传播效果:第一,借助外力助推流行,如“全方位策划,多角
度、多机位拍摄,现场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热烈的氛围而自发加入”,这样可以借助媒体,吸引人们关注并
进行传播;第二,利用镜头组构建实时互动场景,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构建互动场景的镜头语言,既提
高了现场观众参与的热情,也使得受众面对视听作品有了代入感”,这样就加强了与大众的互动,推广了文
化符号;第三,节目中除快闪元素之外还有街采风格的互动融入通过电视与新媒体合力传播,比如电影、
歌曲、广告等独特的诉说方式。考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答题。
材料三则以融入时代元素和普通元素来说明《我和我的祖国》流行的原因:“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基
于对‘用电影来写人、写人性’的精准把握,把视角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之中”“在弄堂狭小的空间
场景中,国家、群体、个人这三个原本有空间和情绪区隔的表达融为了整体,完美应和了主题曲中‘我和
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意旨”,由这些语句可知《我和我的祖国》既融入了时代流行元素使其更具
热度,助推流行,又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或普遍情感),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便于大众接受和体认。
要使自己喜欢的某一文化符号流行起来,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的【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答时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
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落脚点;还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
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其次,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
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再者,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
和艺术表现的实际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瑞雨为安
凌晨 4 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
记》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
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
意境相差无几。
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连读带想的也少不了雨。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踏上高郎桥,桥下清
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铿锵的弹拨音韵。那小河里的水纹虽然与琵琶声断无关,在
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只琵琶分明响得正幽。
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在高则诚动笔之前,民间
就有不同版本的《琵琶记》在上演,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
看过了铭刻在门楣和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
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是不
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
不愿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
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
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
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
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
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
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
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深深浅浅地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
让诞生于千年之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
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冬青。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夸说,辞了官、回了家
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于是,村坊小伎将其看作不可企及的高度,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的随便和苟且,才情既富,节奏弥工,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
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
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
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
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
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鸡鸣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
人懂得的多很多。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
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
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
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南戏、南曲和南音,各自的缘起与流传,有许多的不一样。在这小院里,也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漏和
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
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
有提及水的歌句。
用那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
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
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普通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
半出红粉”的谁家水滨。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真的实现时,想着生
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以各种各样的水,男人叹人生青春难再。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
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用雨水作主旋律的《琵琶
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
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
趁着年丰人寿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
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予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
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从来就是最得人心的。
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南曲、南音,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
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乱萤疏雨,太阳雨,云缝雨,
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
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
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取材于刘醒龙同名散文)注释:《琵琶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新婚幸福,伯喈被父亲逼去赶考;中状元后,被
要求与牛丞相女儿结婚:想辞官回家,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五娘为公
婆修筑坟台后,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以团圆。作者高则诚改变了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弑
妻的恶态,因此也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饮食,形容生活清苦。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琵琶记》戏文,既代以描写眼前之景,也巧妙地和出行目的相关联。
B. 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
C. 作者笔法富有诗意,行文语言含蓄凝练,具有跳跃性,而一以贯之的情绪表达流畅。
D. 文章以高则诚的诗句结尾,既紧承前文,深化文章的中心,又委婉含蓄,令人回味。
7. 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记》明初时已被赞,它才情既富,节奏弥工,如同纲领,广 传演。
B. 高则诚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
C. 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
D. 《琵琶记》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
8. 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
9.本文从“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
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
【答案】6. B 7. C
8. “瑞雨”吉祥,一切安好。作者巧化“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
意;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
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
好雨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
9. 手拿手机,我想到了高科技对于我们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正所谓“一
机在手,天下我有”。但它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因为沉湎于手机而淡漠了亲情,除
夕夜人手一部手机,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其乐融融。因为沉醉于手机游戏而不可自拔,导致学生无心学习,
成绩大受影响,严重者逃避现实,失去面对生活的自信和激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涉及角度有:内容、主旨、
结构、手法等多方面。要做好这道题,前提条件是仔细揣悟文本,提取相关信息与选项对照,力求找出错
误点来。这类题一般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都隐含在细枝末节,容易被忽视处,平时应该积累一些常见病
为症,形成敏感点会有助于提升找出选项问题的速度。比如手法错误,情感不准,结构混乱等等。
B 项,“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理解错误。 “不
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
不愿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这里
有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中得出的感悟是“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
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而后文引出《琵琶记》之后表现的情感也是如此
——“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
音”“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
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其中
比较明显的两句 “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 也是不真实的虚拟” 中可见,并非通过对比只突出《琵琶记》
“在天地间,在人心中”,文成公主雕像也是如此。此处对比手法解读错,写文成公主雕像和《琵琶记》运
用了类比,得出相同点。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思考、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的是客观题形式。角度涉及的基本上是对文中词语、句子、段
意、文中主旨、人物情感的理解。需要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加以判断,还要提取、筛选、整合信息。
题干为“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项,“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原因理解不当。“当年
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
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
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
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
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可见成就经典的
并非经历和才华,而是创新视角大胆改革,扭转人物命运这一举措,一改悲剧为喜,让善良和爱唤醒人性
激荡人心,“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这才是
成就经典的根本处,因为情节发展、主旨情感扣动心弦、震撼人心。选项中原因提取出现问题。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经常会融合在文章的结构中考核,有时也会
单独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
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
殊的手法等。“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明确要求理解意蕴,也就是含
义。分析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分析深层含义的
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细读文本从中提取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归纳。
首先,使用解词的方法,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来解读意蕴:“瑞雨”吉祥,一切安好。
其次,通过联想想象或者意象特征,抓住“雨”本身来总结整理:好雨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
人心。
然后,抓住地方特色来开阔答题角度丰富意蕴:《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
南音的主心骨。
接着,从主旨情感上加以整理,题目一般明确或提示中心观点:作者巧化“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
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意。
最后,行文过程中的线索处寻找“雨”痕: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
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通过创新和个性化阅读来探究思考写作特色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
读个性化。这种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同时,阅读者个性的性格、学养、
阅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可能会产生的不同联想想象、不同感悟,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个
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放到阅读中便是需要考生
阅读文本时做到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题干说“本文从‘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
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
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
对自然现象的感悟让人联想记忆,丰富生活,美好情感。比如,由冬雪想到小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童年的美好记忆被唤起,留恋那时的纯真美好,开始惦念昔日的小伙伴们。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在
联想感悟中鲜活起来,唤醒记忆,激活思维,让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带上诗意和浪漫,富有了缤纷的色彩。
看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人珍惜时间,珍爱生活。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一枝一叶总关
情。由月亮想到团圆,由杨柳想到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由松树的傲霜斗雪,讴歌人的精神,坚贞、
挺拔、傲岸、顽强……
【点睛】标题含义(理解标题)
(1)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3)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分析标题的双关义。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5)分析标题的象征义。
(6)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可从文章的感情出发)
分析作用注意从内容的统领,情感基调的奠定等角度分析,结构上从线索以及手法的角度分析。
标题 主要作用有:
(1)贯穿全文线索。
(2)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或关联主要情节
(3)象征或比喻
(4)透露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
(5)表明文章主旨
(6)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解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的题目。
要完成这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答题
时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表明观点,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标题的不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
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
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
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
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
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
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
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
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
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
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
的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
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轨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借常员数/缺则
补/
B.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轨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
补
C.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就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
补/
D.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就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
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衰禅山记》
中“唐浮图慧襄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
B.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 烧尾,是指唐代大臣新授宫时向皇帝献食,亦可指唐代士子新登第或升迁的庆贺宴席。文中即是第一个
意思。
D.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君臣
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扬州地处都会,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瑰任扬
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 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百姓担心来俊臣再次被起用,写信给苏瑰。苏瑰承诺绝不会错待一个小人;
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从容讽议,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
C. 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初次为
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 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求停止
相王辅政,苏瑰坚决反对。最终削除相王辅政,苏瑰称病不再上朝。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14. 请结合文本和下面两则选自《新唐书·酷吏列传》的材料,概括来俊臣被贬州参军时,“人惧其复用”
的三点原因。
(1)武后以为谅,擢累侍御史,按诏狱,数称旨。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后夷千馀族。生平有纤介,
皆入狱死。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2)久之,俊臣纳贾人金,为御史纪履忠所劾,下获当死。后忠其上变,得不诛,免为民。长寿中,还
授殿中丞,坐脏贬同州参军事,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辱其母。
【答案】10. A 11. A 12. B
13. (1)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
(2)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
14. ①心胸狭窄,打击报复;②武后帮凶,冤狱无数;③贪淫无度,卑劣无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
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
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
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
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其中,“浩广”是一个词语,
意思是“严重”,不可断开,排除BD 项;“民产日殚”意思完整,“日殚”是“民产”的谓语,不可断开,
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A 项,“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衰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襄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错。“唐
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是指和尚,而本文中是指佛寺。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
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错,文中“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武后只是认为他
说的很好,并未提到“减少修建数量”。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叱,叱退;忝,
谦词,担任;州牧,州官;体,规格。(2)诏,诏令;治,追究;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争,力争;
依违,犹豫。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
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
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
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题目是,请结合文本和下面两
则选自《新唐书·酷吏列传》的材料,概括来俊臣被贬州参军时,“人惧其复用”的三点原因。
首先理解这两段的大意。第(1)段大意是:武后认为他忠诚,升官直至侍御史,他去审讯案件,多次使武
后满意。武后放纵其惨毒,用以胁制群臣。前后牵连夷灭了一千多族。生平只要有纤微小过,均入狱论死。
后来,来俊臣任左台御史中丞,朝内外从此屏息,没有人相互谈话,只以眼睛示意。第(2)段大意是,后
来,来俊臣多次收人贿赂,被御史纪履忠揭发检举,下狱判死罪。武后因他以前能侦察各种急变,赦他不
死,贬为庶民。长寿年间,又将他召回,任他殿中丞,又因纳贼贬为同州参军事。但他暴虐恣肆不改。逼
迫夺取同列参军的妻子,又侮辱其母。
结合“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打击报复;结合“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后夷千
馀族”可看出他是武后帮凶,冤狱无数;结合“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辱其母”可见他贪淫无度,卑劣
无耻。
这三点就是“人惧其复用”的原因。【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
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
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
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
义。
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雅州武功人,隋朝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期间极度
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荐举他孝悌,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敛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因贪
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
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于是没有打开那些书信。来俊臣还未到达所
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
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进谏说:“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
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
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神龙初年,入京任尚书右丞,
封爵怀县男。苏瑰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中宗复位,郑
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歧州与陇州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
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
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司直范献忠,是苏瑰让他审讯郑普思的人,他进言:“苏
瑰身为大臣不能诛杀叛逆小人而报答天子,犯了大罪,请让臣先诛杀苏瑰。”那时,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
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死罪。”
皇帝不得已,将郑普思流放到修州,其余党徒都处死。苏瑰后来连续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独不进献。到侍实时,
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
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
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
说:“太后临朝,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应该停止相王辅政。”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
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最终削除相王辅政的制度。苏瑰称病不入朝。景云元年去世,
享年七十二,赐溢为“文贞”。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③ 群羊置莫问,叔度④千顷醉即休。
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⑤寒挂屋山头。
[注]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涴:污染。③初平:
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④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
“汪汪若千顷陂”。⑤斗杓:指北斗星。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 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 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 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16.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别几复 [宋] 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①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答案】15. C 16. (1)《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
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
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2)《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
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
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的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错误,诗歌原意为“不如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
内心澄澈清明,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意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与效果。解答此题,首先
明确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
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
题中,两首诗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
同”,在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意境风格,然后再比较其中的异同点。从意象着手,《汴
岸置酒赠黄十七》诗中的“月”是真实的明月,与诗中“黄流”这一意象合用,“黄流不解涴明月”指秋
月倒映在汴河中,浑浊的河水也不能污染澄清的明月,表现了一种不为世俗所污的自信心,也暗含劝勉友
人黄十七要保持高洁的情操。再看诗人的第二首诗《赠别几复》,这是寄赠友人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的“月”
这个意象并不是现实的月,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明月,属于虚写,“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指
诗人想象与友人离别之后的情景,明月照在照今天诗人与友人倾心交谈的地方,而倾谈之事则已成往事,
想象离别朋友旅行中的孤寂和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之情,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也表达了
对友人的留恋与关切。在答题时,注意结合意象和具体是诗句进行赏析,特别是意象对诗人怎样表达情感
方面的作用。
【点睛】解答诗歌意象题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
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一一物的内
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
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
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
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王羲之在修禊日里“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游目骋怀,喜极而悲;王勃
在滕王阁,“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望闾阎扑地,观舸舰弥津;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
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登北固亭望远,用“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写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丰功伟绩都化作了历史陈迹。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
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答案】 (1). 俯察品类之盛 (2). 俨骖騑于上路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舞榭歌台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
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
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俯”“俨”“骖騑”“哀”“臾”“羡”“榭”。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
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
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
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灰色调是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标志色彩,它承载了北京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地域、环境、民俗
文化的映照。灰色比黑色更为含蓄、内敛,比白色更显优雅、 。( )。青灰、烟灰、棕灰、浅灰、
深灰,编织成一片灰色的波浪,雅致协调。如果从更大的空间来看,四合院统一厚重的灰色系还烘托了故
宫 的气魄。
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形式,“庭院深深深几许”, 较强,不同于西方“草坪上的建筑”。
在色彩艺术方面,为打破灰度色彩的视觉疲劳,利用门(特别是垂花门)、窗、柱子,以及院内绿化植物等
点缀色彩进行 ,不同彩度间的绝妙平衡形成了四合院的独特色彩景观。所以,对四合院进行保护和
改造,要将传统主色即灰色调贯穿其中局部构件的色彩在原有色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历史建筑
研究,既要结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能够表现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建筑色彩。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深沉 恢宏壮丽 私密性 调和
B. 深邃 辉煌壮丽 独立性 协调
C. 深沉 恢宏壮丽 独立性 协调
D. 深邃 辉煌壮丽 私密性 调和
19.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种色彩属性表现了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被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表达出来。
B. 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被这种色彩表现出来,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被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表达出来。
C. 这种色彩属性表现了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就传递出一种朴素、雅致的美。
的D. 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被这种色彩表现出来,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就传递出一种朴素、雅致的美。
【答案】18. A 19. C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全都恰当
的”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组,“深沉”,沉着持重;“深邃”,深奥,多形容道理。语境是说灰色具有“沉着持重” 的品格,故
选“深沉”。
第二组,“辉煌壮丽”,强调光辉灿烂;“恢宏壮丽”,强调宽阔,广大。根据语境,修饰故宫的气魄用“恢
宏壮丽”更好。
第三组,“私密性”,指事物的隐私性;“独立性”,指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
目的的能力。根据前文“庭院深深深几许”,又与后文“草坪上的建筑”形成对比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四合
院的“私密性”。
第四组,“调和”,①形容词,配合得适当;②动词,掺和并搅拌。“协调”,形容词,配合得适当。根据
文段“院内绿化植物等点缀色彩进行”后面需要接动词,在此处色彩方面宜用“调和”。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
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
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依据文意,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面“灰色”,陈述对象保持一致,应以“这种色彩属性”为主语,可排除
B,D 项;文段开头“灰色调是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标志色彩”,括号后面又列举了不同的灰色,所以此处应
以“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为主语,不用被动句式,可以排除 A 项。
故选 C。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
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
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
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
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 “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
桐籽已熟。
问题: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答案示例 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
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
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答案示例 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
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
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重点考查修改语段中的病句,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段,然
后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再进行修改,此外,还要注意语段的连贯性。根据本题的题干“比较下列两种修
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考生需要辨别两种修改的不同之处,任选其一,陈述理由,然后作简要说明。
本题可以从改正好的两个句子的角度答题:第一种好,文段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开
头,后面描述梧桐叶落的情景,根据前文“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说明梧桐叶落尽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的,不是很快就结束的,“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从时间(深秋),到树叶干枯,树籽
成熟,描写循序渐进,最后“梧桐才大批地落叶”,这个过程成熟而缓慢,切合文意。第二种好,文章写的
是“梧桐是秋的信使” “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
熟”,先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前后语义联系紧密,
相比于第一种修改,把“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三个短句描写梧桐叶的凋落,简洁而富有深
意,情感表达更加充分。在答题时,需要明确哪一种修改方式更好,说明原因,再简述另一种修改方式不
是很好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
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
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
否通顺、句意准确。
21.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作答。(1)图 1 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与图二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有何不同?
(2)你认为那个家长的教育更好,请说明理由。(不超过 60 字)
【答案】(1)图一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能够摆脱社会底层繁重劳动,让自己过得更好(或答“图一利
己”);图二家长则让孩子相信,学习是为了让那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过得更好。(或答“图二利人”)
(2)图 2 家长的教育更好。利己思想是自私的表现,虽然推动人类进步,但一味地追求利己,会限制人们
的视野,显得过于功利,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利己走向利人,从收获走向奉献。说明理由围绕收获与奉献来
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
出其表现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
题。
小题 1 :分析家长教育孩子的话,图 1 家长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以扫地工人
为反面教材,强调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好处,是一种教育孩子只为自己着想的低俗教育;图 2 家长说“如果
你好好学习,你将能够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同情、悲悯他人的情怀,教育孩子服务他人和社会,
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小题 2:解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图 2 家长的教育更好。然后从教育的本质是教孩子做人的高度,分析功
利性、利己教育的害处,而从利己走向利人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孔博曾以全区前 30 名的成绩考进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密云农村
创业,曾四处碰壁,吃尽了苦头,但最终还是开办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密农人家”,这个平台,如今已经拥
有一年 3500 万的销售额,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乡亲致富。
(2)许多毕业生打算毕业后当网红。当记者追问原因,回答多是“网红挣钱多”“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
拍拍视频就能出名”。调查显示,的确有一部分网红凭借颜值等获得暴利,却往往是昙花一现,而真正的网
红需要在网络上“深耕细作”。当代青年的择业观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青年的选择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
联想和思考?某高校组织青年论坛,讨论青年择业观问题,邀请你参加,请写一篇发言稿和与会者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
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追逐职业理想,成就卓越人生
各位来宾:
大家好!
青年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我想做老板也好,当网红也罢,都值得赞许,值得提倡,因为都是为了
理想。是山,就要挺拔,直耸云天;是水,就要奔流,润泽万物。职业的选择自当去追逐理想,以成就卓
越人生。
当然,职业的追求亦有高下之分。孔博回乡创业,济物利民,功在桑梓。有些毕业生愿当网红,本无
可厚非,动机却“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理想之低,懒惰之甚,头脑之简单,见识之浅
薄,令人顿觉可怜。
两相对比,在我看来,择业正应首先考虑国家民族之需。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选择用笔来唤醒麻木的
民;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通过革命来救国救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立志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大炮。“我
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人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那个时代中国脊梁的择业心声。没有国何
来家?一个人唯有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国家与民族之需,
就是我们择业的方向。
其次,青年择业还得考虑自己的才华,靠扎扎实实的辛勤付出,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择业时应该把目
标确定得更实际一点。每一个网红都需要成千上万的粉丝助力出资,所以网红永远是少数。怀有不切实际
的想法的人,需要用清水洗把脸,清醒清醒。唯有认清自己,了解世界,我们才能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
鱼儿应该在水里游,鸟儿应该在天上飞,能做好药材的植物,就不必非要当盆景。“深处种菱浅稻,不深不
浅种荷花。”古人诚不我欺。
再次,选好了职业,我们还应该为之扎实奋斗。清人袁枚诗曰:“白日不到处,青春自来。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我们当孜孜不倦,奋力以求,使青春充实有意义。在学校,抓紧一分一秒,刻苦学习,以知
识充实自己;到社会,拒绝自满懈怠,工作认真负责,创造优异成绩。不管道阻且长,只顾溯游从之。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时当中国快步走向复兴的美好时代,我辈青年必须放
弃“不需要努力工作”的错误思想,让“天之健,君子以自强”成为座右铭,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时常回响在
耳边,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励自己,正确择业,辛勤付出,成就卓越人生。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本题所提供的材料
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社会性。对于这类作文,先要读懂材料。试题提供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孔博大
学毕业回乡创业的事,第二则材料是许多毕业生打算毕业后当网红的事。前者突出了孔博的吃苦与成功,
后者突出了许多毕业生不愿吃苦就想成功的思想。
审题:
写作中应该对两则材料进行辩证分析。如运用第一则材料应赞颂孔博,赞赏其有思想,有头脑,能吃苦,
但不能说人人都应该走他的路。运用第二则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极力批评当网红,因为当网红并没有
错,应该批判的是材料中透露出的“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的不良思想。
参考立意:
追逐职业理想,成就卓越人生;
“网红”也需努力工作;
正确定位,自主择业;
正确择业,辛勤付出,成就卓越人生。
行文结构:
文章开头结合材料事例,提出“职业的选择自当去追逐理想,以成就卓越人生。”后文进一步提出自己的
观点“在我看来,择业正应首先考虑国家民族之需。”“其次,青年择业还得考虑自己的才华,靠扎扎实
实的辛勤付出,实现人生价值。”“再次,选好了职业,我们还应该为之扎实奋斗。”最后发出倡议,激
励自己,正确择业,辛勤付出,成就卓越人生。
素材:
1、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每个人而言,职
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
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
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2、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
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
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
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3、 理想是帆,载着我们驶往成功的彼岸;理想是灯,照亮漆黑的夜晚。人生,因为有理想而辉煌,因为
有理想而有意义,生活,因为有理想而丰富多彩。我的理想是什么呢?教师?工程师?设计师?我更愿意
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挽救生命。”不仅是使命,更是责任。医生,身穿白大褂,颈挂听诊器,在
病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带去希望与战胜病痛的信心,履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
与疾病相抗衡。在我心中,他们的职业是最伟大的,最崇高的。他们无私无畏奉献的精神,令我钦佩!
【点睛】此类作文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
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
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
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
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
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