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选择题(45 分)
Ⅰ共 13 题,每题 3 分,共 39 分
1 2 3 4 5
A C A D B
6 7 8 9 10
C A B C B
11 12 13
D B D
Ⅱ(共 2 题,每题满分 3 分,共 6 分)
3 分 1 分 0 分
14 C B D A
15 C A B D
二、非选择题(55 分)
16.(22 分)
(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2
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
的逐步衰弱。(6 分,任答 3 点)
(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2 分)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
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4 分)
(3) 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2 分)
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2
分)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
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4 分,任答 2 点)
17.(21 分)
(1) 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3 分)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3 分)
(2)确立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
对比发生变化。(3 分,任答 3 点)
解体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3 分)2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2 分)
(3)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或由两极格局
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 分)
影响: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抑制和削弱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 分,任答 4 点)
18. (12 分)
论点—2 分
8-10 分 史论结合紧密,有升华
7—5 分 有基本论证及逻辑结构
4-0 分 史论结合不充分,表述不清晰
示例: “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
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
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
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
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
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