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2020.3.28 下午:5:00——6: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题 80 分)
1.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
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
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右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B.男女分工十分合理
C.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D.十分重视纺织
业的发展
4.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
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6.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
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
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
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7.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
重要成就是
A. 高 炉 炼 铁 B. 淬 火 工 艺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D.灌钢法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8.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青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
C.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9.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这座墓葬
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 魏 晋 B. 隋 唐 C. 宋 代 D. 清 代
10. “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
“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C.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D.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
11. 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 已经出现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
C. 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 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12.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
史信息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宽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13.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
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 盖其繁
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14. 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提 高 农 民 的 社 会 地 位 B. 端 正 民 心 、 民 志
C.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D.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15. 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
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 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 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6.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
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
解是
A.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B.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7.外
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 ②促进了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③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④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C.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
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 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20.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 19 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 30 万海关
两(备注:海关两是近代中国海关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单位)。1894 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
计是 112 万海关两,1895 年到 1899 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 200万海关两。1909 年
到 1913 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 700 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 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主 B.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 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21.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工厂;1899
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
C.都是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22. 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 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历经几百年仍无法动摇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②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
③ 洋务运动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 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23. 下列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业中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发展 B. 战后经济在外资打击下萎缩
C. 出现中国经济明显半殖民地化 D.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观24.
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 工 业 结 构 不 合 理 B. 地 区 分 布 不 平 衡
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
25.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 余
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
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C.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D.考虑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6.1947 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 1600 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
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 10 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C. 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7.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
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 2、3、5、6 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萎缩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艰难起步、短暂春天、萎缩、陷入绝境
28.1953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其目标的说法,
错误的是
A.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 B.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过渡时期是指 1949 年至 1956 年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29. 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局面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30.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 1915 年,历经 40 多年的风雨历程
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中外合资 B. 承包经济(承包责任制) C. 私有化 D. 公私合营
31. 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中的现象出现在
A. 三大改造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32.下表是我国 1960—1965 年工业产值变化表,图表反映了
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产值(亿元) 1650 1019 850 922 1103 1394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33.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 方针,
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 1960 年发展为完全
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 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
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
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 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34.1956 年的中共八大与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
者的共同点是
A.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7 页(共 8 页)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8 页(共 8 页)
35.1984 年 3 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 55 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
——《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
大的反响。 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 强 企 业 活 力 B.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C. 发 展 非 公 经 济 D.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36.有人把中国 1979 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
扇窗”比喻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37.1991 年 ~4 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
失良机”。“新思路”是指
A. 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发展市场经济
38.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C.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39. 邓小平曾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开拓对外开放新格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0.1997
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
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9 页(共 8 页)
二、材料题(第 41 题 10 分,第 42 题 10 分,共 2 大题 20 分)
41.(10 分)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
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
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
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3 分)
材料二
(2) 据材料二的两幅图,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发生了哪两次重大的变革
或调整?(4 分)(要求写出时间和概念名称)
材料三 1979 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 的
某些变革。……到 1983 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 材料三中“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 分)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 10 页(共 8
页)
42.(10 分)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样态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
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
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
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
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
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
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技术支撑上的主要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 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图表来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2)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成因。(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