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二练考前训练题一及答案(河南)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三历史二练考前训练题一及答案(河南)

ID:425606

大小:99.2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 届河南高三二练考前训练题一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88 分) 1. 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 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人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 映了当时 A .社会转型加速 B .贵族政治没落 C .改革变法兴起 D .诸侯争霸激烈 2.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 常 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 达的自谴诏书 计有 30 余次,而唐代则达到 130 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 旱 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 主要意 图 是 A. 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3. 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 皇帝家仆性质;……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依 材料的 观点,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 A. 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B. 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威胁 C. 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 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4.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 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 ,应该任其发展,不应 干 涉或强求。鼓吹“ 以小求大,理 终 不 得。 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 A . 是儒道相融 合 的产物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5.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行政 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 2 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 南朝 A.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升 C.中央集权衰落 D.皇室贵族势力下降 6. 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 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 A .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 B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D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 7.唐太宗命令高士 廉 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 惯例,而是 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 , 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 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8.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 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口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 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 A.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体现三教合一趋势 C.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 9.南宋宁宗嘉泰 (1201—1204) 初年 , 绍兴府所属市镇 年均商税额 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 绍兴地区 市镇 钱清 曹娥 三界 蛟 井 枫桥 渔浦 新林 年均商税额 1945 贯 6285 贯 1544 贯 1743 贯 3090 贯 2673 贯 1139 贯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 .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 . 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10.历史学家黄仁字评述明代思想家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仁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 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 思想 3 A.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 B.民主色彩淡薄 C.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 D.遭到统治者的摧残 11.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 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 丘浚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12.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 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B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13.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 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 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C. 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 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14. 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 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 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反对君主制度 B. 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C. 主张削弱君权 D. 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15.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笮人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 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 A .引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 B .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 .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 .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16. 下表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财政总收入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反映了 4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商业税)、官办企业收入、杂税等。 A .晚清税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逐渐解体 C .提倡国货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17.当 1911 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 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 咨 政院议决 , 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 务 国有 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 . 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18.19 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 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名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 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19.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20 年间我国 农业 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 5 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 进口值)。 单位: 1000 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 A ) 农机具( B ) B/A ( % ) 1912—1916 15956 118 0 . 74 1917—1921 39269 798 2 . 03 1922—1926 43074 390 0 . 91 1927—1931 55192 998 1 . 81 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 A. 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 B. 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 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 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20. 据 1922—1923 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一项全面调查,已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占 5% , 已订 未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已跃升至 15% 。在同一时期对中国知识女性进行的婚姻状况的调查中,已婚者 中自订婚姻者占 35% ,已订未婚者中自订的比例占 50% ,而未订婚者中愿意自主的比例已上升至 5 62.5% 。该材料表明 A. 包办婚姻在当时已不是主流 B. 民国时期妇女社会地位有所上升 C. 知识女性是自由婚姻的主体 D. 西方 婚姻观念 在全社会占据 上风 2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 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这种主张 A.违背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 B. 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 C.反映农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 D . 带有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特征 22.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 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 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 社会 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2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 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 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 A.改善民生的理念 B.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 C.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D.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24. 在抗战时期,除了抗日正规军、民兵、抗日自卫队之外,各根据地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 等各种团体,形成了广泛、全面和便捷的敌情情报网,因而“关于敌情的消息,往往在敌人动身之前, 就从厨子、担水的、还有在据点内的地下工作者那里得到了。”这表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B .中共推行全面的抗战路线 C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D .抗日民主力量已空前壮大 25. 1997 年至 2001 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 7.2 万家发展 到 30 多万家,截至 2002 年底,上市公司已达 1270 家。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 A .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 .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6.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此项规定 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B .强调天赋人权 6 C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促进社会公平 27.从克里斯提尼时期开始,希腊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许 多节日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负责统领军队。这种做法 A.体现了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B . 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C.限制了贵族随意滥用权力 D.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正 28.历史学家吴于廑指出:“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 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白君权,出自一个立法者。”材料意在说明中世纪欧 洲 A.法制趋于完备 B.深受古罗马习惯法的影响 C.神权高于王权 D.君权——定程度上受到约束 29. 据《全球通史》记载: 16 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 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并且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这一变化 A .推动了西葡殖民方式的转变 B .改变了西欧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 C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 30.《全球通史》一书写道:“非洲人不再用奴隶、砂金、羽毛和象牙同欧洲人交换盐、料器、布匹、 朗姆洒和杜松子酒(均为欧洲名酒)等。到 19 世纪末时,英国银币、奥地利元和美元已在这里(即非洲) 普遍使用”这段材料反映 A.非洲商业文明的进步 B.非洲同外部世界隔绝状况开始改变 C.非洲丧失了经济自主权 D.欧洲对非洲的扩张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31.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 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 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 轨迹 A. 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 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 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 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32.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 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 . 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 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7 C .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33.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 “ 社会持续动荡 …… 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 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 1870 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 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改变了法国社会的力量对比 B. 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逐渐平息 C. 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法国人的思想 D. 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再度高涨 34.19 世纪 30 年代末爆发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 以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上述主张 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 B.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 C.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D.反映工人阶级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35.央视《大国崛起•德国篇》指出:19 世纪中期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大旗。杀气腾腾涌人 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经登上高峰以后, 就会把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亡来。”为此,1841 年,李斯特提出 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材料中的“梯子”是指 A.殖民主义 B.自由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 D.民族主义 36. 德国于 1884 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 1889 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20 世纪初又颁 布了医疔、工伤、失业等法律。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 .工业化引发社会问题凸显 B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 .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完善 D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发展 37.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 1820 年的 45%—55% 降 到 19 世纪中期的零 关税。在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 1929 年相比提 高了 6 0 % —100 %。英美各国的做法 A . 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B.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38.下表是 20 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8 年份 1960 年 1970 年 1980 年 1990 年 200 0 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 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 . 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B .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 C.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D . 中收人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39. 1932 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 “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 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一做法 A .加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 B .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 C .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 .放松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 40.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 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德国统 一 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 .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41.西方一位学者指出:20 世纪 50 年代的经济全球化实际只是半球化,只有到了 80—90 年代,经济 全球化才具有真正的全球性。材料所说“半球化”演变为“真正的全球性”,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两级格局的终结 C.关贸总协定的推动 D.知识经济的促进 42.1964 年 1 月 27 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 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 一 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 使。”法国成为西方大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 A . 引发了西欧各国同中国的“建交热 ” B . 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9 C.表明法国开始走上自主外交的道路 D.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3. 20 世纪 80 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 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 5 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 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 B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 .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 D .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44.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 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 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勃烈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B.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C.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二、非选择题(12 分) 44 .( 12 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 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 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日“新视角”。当 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 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 历史评价,美其名日“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 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日 “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 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一一一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10 11 2020 届河南高三二练考前训练题答案一 1-5BDCAB 6-10CCABA 11-15CABCD 16-20DCDAB 21-25DDBBB 26-30CADBA 31-35DCADC 36-40ABBBA 41-44BDDC 41. ( 12 分) 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 编造历史、混淆是非。( 2 分)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 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略)( 8 分,只说明背景或意义最多得 6 分 ] 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的 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 2 分) 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 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略)( 8 分,只列举历史功绩最多得 6 分) 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 裁剪事实曲解历史。( 2 分) 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 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略)( 8 分,只说明历史贡献最 多得 6 分) 12 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 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