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结构思路
一、要点梳理
(一)考点解读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
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分析结构思路考点具体可分为两种:整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特殊句段作用分析。
(二)整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
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
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
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
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
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
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
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
(3)析作用
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
化。
(三)掌握特殊句段作用分析
1.五类句段,重点掌握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
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
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
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
(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
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
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立足全文,细读语段
(1)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做所有阅读题的前提都是读,要读细、读懂、读透。之所以会出现“乱贴标签”现象,是因为不少考生不愿读,
草率地读,不愿在文本细读、深读上下功夫,缺乏耐心和细心。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此问题,细读、深读所给句段
是前提。如何去读所给句段呢?很简单,就是看它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把握住这三个
要点,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的考生只要是答开头段,就盲目套上“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术语。
殊不知,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头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
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联系
分析句段作用题的命题特点是以此句段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因此,在把握住所给
句段的要点后,就要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比、
反衬关系。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
二、方法点拨
(一)整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
1.提问方式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②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2.解答技巧
与梳理文章思路题不同,它必须在梳理全文思路的基础上指出其构思特点(技巧)。该如何去分析概括文章的
构思特色呢? 3
(1)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线索分析,因为线索之于散文特别重要: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
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散文中可以用来做线索的事物很多,人、物、情、理、时、空等
都可以。一般而言,线索都有语言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2)看思路特点。
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3)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4)个别情况下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二)掌握特殊句段作用分析题
1.审题
(1)设问方式
常式提问:
①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变式提问:
①文章以“××××(内容)”开头,有什么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内容)”?
②文章以“××××(内容)”结尾,有什么好处?/请赏析文章结尾段。
③有人认为第××段是赘笔,可以删去;有人认为它有重要作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审题要点
审题要关注四点:
①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
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②答题角度。这一点最重要。
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句/段)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 14 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④注意变式提问。
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2.答题
(1)答题角度:一般要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
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
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
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2)答题模式:
①结构类:
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4
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
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②内容类
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
的感情基调。
③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④读者角度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3)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①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
文章总有其自身结构规律和特点。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
但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
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试以开头句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
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不
一而足。这些当从具体的开头句段的特点出发。
②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
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
容之内。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
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
“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
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
照应。
(4)注意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三点:①对当前段落的作用;②对全文主旨、结构的作用,如拓
展思路,使思路灵活多变,丰富了文章内容等;③引述性、插入性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文学性、文化性等作用。
例题
例题 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狼杀
(一)
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只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
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
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两副狼骨。听说用小狼的腿骨
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二)
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5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刘老汉提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
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他想趁天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口!……
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
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地上有斑斑的血迹。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
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
(三)
雾起。日隐。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他已精疲力竭。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
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块疤痕,壮硕如小牛。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
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只是,他没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
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及。
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
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小东西瘦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
了,看起来很可怜。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给它。
吃完了花生, “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刘小山想抱下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
龇出了两颗小獠牙。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
此时,刘小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心想,那只狼以后说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
得就像一幅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
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B.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很形象,一“踩”一“抽”一“抹”,三个动词,是为了展现刘老汉捕杀猎
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
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
之间的和谐相处。
(2)以“狼杀”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做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以此来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
谈谈你的理解。 6
随练
随练 1、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985 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
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
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
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
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
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
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
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
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
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
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
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
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
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
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
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
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
家带去吧!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
代表的普遍意义。
B.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
法见面。
C.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
工人的敬仰之情。
D.作品完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
之间深厚的情谊。
(2)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7
(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随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①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②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③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
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
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
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④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
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⑤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玛兰接着说:“您来巴
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⑥神父回答:“不,我有事。”“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
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
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⑦“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神父
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
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⑧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
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
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⑨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有
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的辩护人,该
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
人不能容忍的行为……”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⑩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
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
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
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
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⑪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
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
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
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
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
被动为主动。 8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
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
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拓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账单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之处
是它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惟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
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
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
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自助商场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
了买什么东西,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的,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买过半美元的东西。
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的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当时,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
痛打一顿的狗一样。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
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
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过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
了。但当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斗,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
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直冲他吼叫,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她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
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
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
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一天,潘内萨微笑着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
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店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级市场了。埃塔每次
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那店远一些。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脸上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
没提。埃塔回家后就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
“别烦我,”他大声地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剐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
地一关。
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
又臭,两眼布满血丝。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
横。
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
“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走。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一看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
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
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 9
出来,他透过灌木可以看到空空的货架。
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对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能全部还清欠账的一天。”
“我一定要还,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门厅里的信箱也都用
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抹布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
一天早晨,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拿到亮处去读。那是用
战战拌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
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
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地下室里。那天夜里,在街上寻找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在那儿
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
但是当他回来时,街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棺柩。
在松木棺柩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去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
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
“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
“我也说不好。”
但是走在棺枢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却听到了。
“老死的。”她大声答道。
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
一扇漆了黑漆的窗。后来,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
(有删改)
(1)小说采用了双线索结构,请简要说明。
(2)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②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3)请简要概括潘内萨夫妇的形象特点。
(4)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拓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警告的枪声
杰克·考克斯
①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纳的妒忌
又涌上心头,以至心神不安。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
②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
的彼得森强,例如,冈纳在学校里得过许多奖;冈纳被选送去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加冕庆典;冈纳早早就获得领航
员证书……
③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渡轮工作引发的:冈纳已经收到大陆旅行合同,而彼得森多年来对这份夏天的
工作一直梦寐以求。
④彼得森恶狠狠地摆脱掉心中的怒火,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海豹身上。作为一个熟练的猎人和渔民,他娴熟而
又小心翼翼地穿过亮晶晶的冰面。那只海豹舒适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距离彼得森约一百米远,已经在 射程之内。
但它紧靠冰块的边缘,如果彼得森不能一枪打中,它就有可能逃脱。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有隐蔽性。
他扭动身体,慢慢地把来福枪一英寸又一英寸往前推,将它架在宽宽的有黄铜底板的滑雪板上,枪上套着一个伪装
用的小帆布网。他爬上一块冰,舒服地趴在冰角上。
⑤通过白色帆布网上的小孔,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劈啪声,海豹一阵阵地
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
⑥每年春天,岛上的男人都要出去捕海豹,这是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捕猎的那几周里,他们的生活不仅艰
苦而且危险,但一直要干到刮起南风、慢慢增强的阳光开始融化冰块为止。因此岛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
因为悄悄跟踪海豹的人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浮冰正在漂走,结果导致送命。
⑦彼得森用绳索捆住海豹,把它拖向他那笨重的铁皮船。冰面已经破裂,他看见几块险境丛生的大冰块。他和
岛上其他人都觉得这里不值得再呆下去,决定当天晚上就回家。 10
⑧前几年,一想到回家,彼得森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但是,现在一想到回家他就沮丧。他的父母亲非常指望他
能得到渡轮合同,以便使家里生活好过一些。然而,就是冈纳这小子坏了这事。
⑨彼得森一肚子怒火,沿冰块的边缘慢慢走着。突然,他看见一个人正在跟踪一只海豹,是冈纳。
⑩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一个声音在他头脑中对他说,“你忍了这么久,真
是个傻瓜!”
⑪现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
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
⑫彼得森在冰上站稳,再次眯着眼睛端平来福枪。现在他真正要猎杀,猎杀那个总是挡他路的人。他小心翼翼
地瞄准冈纳的头部。
⑬枪声在冰上回响,彼得森立刻意识到没有射中。他看见冈纳跳了起来,慌忙朝四周看了看,抓起滑雪板上的
来福枪,半爬半跃地跳了几码远。然后他又急忙往后看了看,放下滑雪板,并开始匆匆把滑雪板拖过冰块。
⑭怎么回事?难道冈纳知道自己成为人靶了?彼得森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为自己所做的蠢事瑟瑟发抖。自己是否
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
⑮冈纳步履艰难地穿过凹凸不平的冰块朝他走来。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
还在悄悄地跟踪海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
⑯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极度的震惊可以治疗疯狂。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感
谢上帝!”他喃喃自语,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这些话。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等冈纳走过来。他能对冈纳说些什么
呢?这是一次意外,或者他看见有东西在动,以为是海豹?冈纳能相信他的话吗?他试图说话,可不知说什么好。此
刻冈纳正朝着他喊叫,彼得森最初几乎听不懂。“谢谢,彼得森!”冈纳大声喊道,“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
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冈纳走到彼
得森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谢谢,彼得森,谢谢。冰块化得很快,你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你怎么不说话,
伙计?”彼得森的蓝眼睛在雪镜后闪动:“是的,警告的枪声,冈纳。”他回过神来,伸出手,“它来得正是时
候。”
(1)彼得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后决定猎杀冈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面详细描述彼得森猎捕海豹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冈纳将彼得森的仇杀理解为善意的警告,为使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小说在前面做了怎样的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彼得森这一人物形象的?有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失语的秋天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
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
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
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
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
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
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11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
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
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
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
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
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
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
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
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
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
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
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
无厌。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3)“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12
答案解析
例题
例题 1、
【答案】(1)D
(2)①“狼杀”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围绕人与狼互杀来展开事件.②以“狼杀”为标题,表面上写狼杀了人,但实际
上暗示了大自然的报复是人类自身行为招致的,揭示了主题.
(3)这样写好.
①小说最后以补叙的方式写到了小山小时喂小狼的经历,与前面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反差,小狼从受人点滴恩惠表
达感激到杀人报仇也形成了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小说最后的补叙鲜明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与仇恨心理,当心中对自然充满善意时,自然和人会和
平共处.
③描写小狼吃了小山给的花生,懂得感谢,但与人保持距离,提示人类应对自然保持敬畏,维持距离,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
【解析】(1)D A.杀小狼并不是因为狼稀少了,小说中也没有提及是刘老汉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
这只是乡村人的蒙昧.B.动作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完整,不仅“体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更表现了人残
杀动物的可怕.C.这一喜一悲并非主要在于展现人生的无常,而表现的是人类的残忍与仇恨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美
好生活与自然的祥和平静.
(2)理解标题的含义一是从线索线索入手,本文就是围绕人与狼互杀来展开事件的,因此,“狼杀”是文章的线索;
二是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入手,从题目表层意思看,是狼杀人,从文中内容来看,实际上是人杀狼在前,因此,也就
暗示出大自然的报复是人类自身行为招致的,揭示了主题.
(3)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从情节和其它情节的关系入手,最后结尾写小山小时喂小狼的经历,
与前文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反差;最后一部分还写了小狼受人点滴恩惠,用自己的行为表达感激,与前文的杀人报
仇也形成了对比.
二是从情节与主旨的关系分析.前文写因为刘老汉为了自己的私利,造成了人和狼的紧张冲突;再通过结尾补叙,
说明,人和狼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关键是人要对狼、对自然充满善意,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随练
随练 1、
【答案】(1)C
(2)①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不速之客”略带贬义,而文中的“他”厚道热情、乐于助人,这样使读
者形成理解上的反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3)情节特点:①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的假之后,还愿意再假下去;②符合
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感动了“他”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所以“他”和老孟愿意
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艺术效果: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说法有误,只有
最后“我”拿出蜂王浆的言行才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的含义的基本能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
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不速之客”
带有贬义色彩,用在本文之中,突出“他”的厚道,显示出其优秀品质,在文本中形成一种反差,使得文章结构更为
鲜明,进一步突显出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3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学生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即文章的结构特点、如何结合内容
进行分析、该种情节设置的作用是什么,围绕着这些内容学生展开论述即可。文章在情节的设置上具有戏剧性,跌
宕起伏,在故事中,巧妙设置了“父子”均是冒充者来相会的情节,本已是冒充牺牲的小侯去车站见久别的父亲,却
万万没想到“父亲”也是别人冒充来的,这样的情节出人意料,但细想起来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情节极富戏剧性,
又波澜起伏,具有感染力。
随练 2、
【答案】(1)CD
(2)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补充故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
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 项“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
这是他回报的方式。”显然不合文意,玛兰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伪善。B 项“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此
处描述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而非照应上文。本题误区在于对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到位,以致于造成误
选 AB。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出发,把握住人物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描写,从而全面归
纳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本题误区在于答案要点不全,表述语言不规范。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解答本题需从小说整体入手,重点把握这一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的
推动作用,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揭示了小说人物形象的本质,同时也达到了对主人公玛兰讽刺的效果。考生对情
节的作用理解把握往往不能从整体入手,这样就无法理解和概括出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开放性较强,作答时要结合“保护人”这一题目,从
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中任一方面结合作品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考查难度较大。
考生容易审题不准确而在作答时忽略文本,信马由缰。
拓展
拓展 1、
【答案】(1)一条线索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另一条线索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
程.
(2)①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威利对信用的不屑.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羞愧的心情.
(3)生计艰难,晚景凄惨
坚守信用
宽容忍耐
善良本分
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4)结构上: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在情节安排上:使情节更为跌宕曲折,出人意料.
在塑造人物上:与潘内萨夫妇形成鲜明对比,使威利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主旨表达上:启示人们这也将成为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账,使诚信不可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
分析小说的双线结构,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从情节入手,理清结构,把握线索,通过对线索串联起的小说诸元素
的分析,拟定答案.
本小说围绕“账单”,重点写了两家人,一是威利夫妇,主要写威利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二是潘内萨夫妇,主
要写他们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这就是本文的两条线索.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赏析语句,一般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①抓住事物是什么特征、使用了什么修辞;②从哪些视角观察、调动了哪些
感官;③按什么顺序描写、具体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④句式有何特色等.
①是对威利的描写,运用了语言和细节描写,结合前文威利故意赊欠、欠账不还的表现分析,本句中“信用”反复,
且有“嘲讽地模仿”这一细节,表现威利对“信用”的不屑.
②也是对威利的描写,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
羞愧的心情.
(3)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语言与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如:“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他
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表明潘内萨夫妇生计艰难;“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
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
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表现潘内萨先生坚守信用;“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
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表明潘内萨夫人的宽容忍耐、
善良本分.
(4)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作答:①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
得叙事更加合理.②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④是
否使环境更加典型.⑤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⑥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情节上出人意料,结构上照应题目“账单”,突出表现威利的
愧疚,使诚信不可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参考答案:
(1)一条线索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另一条线索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
(2)①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威利对信用的不屑.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羞愧的心情.
(3)生计艰难,晚景凄惨
坚守信用
宽容忍耐
善良本分
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4)结构上: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在情节安排上:使情节更为跌宕曲折,出人意料.
在塑造人物上:与潘内萨夫妇形成鲜明对比,使威利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主旨表达上:启示人们这也将成为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账,使诚信不可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拓展 2、
【答案】(1)①冈纳处处比自己强,彼得森对冈纳心 怀妒忌和怨恨;彼得森一直认为是冈纳抢走了自己的那份渡轮
合同。②在猎捕海豹的时节,杀了人会被认为是当成海豹误杀的,没有人知道谁开的枪。
(2)①冈纳处处比自己强,彼得森对冈纳心 怀妒忌和怨恨;彼得森一直认为是冈纳抢走了自己的那份渡轮合同。②
在猎捕海豹的时节,杀了人会被认为是当成海豹误杀的,没有人知道谁开的枪。
(3)①前面交代捕猎的人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防止被浮冰带走而送命,而现在冰面已经开始破裂。②对冈
纳听到枪声后所作反应的细致描写,说明冈纳当时确实意识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
(4)表现手法:心理描写。作用:①使人物性格鲜明丰富,血肉丰满。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充分展现了人性
的丰富和复杂,使小说的主旨厚重而耐人寻味。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根据题干确定涉及的答题区域主 15
要在①~○12 段,结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确定答案应该是两条。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用题型应该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内容上考虑
与上下文语境、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关系,结构上考虑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彼得森猎捕海豹既可以表明主人公身份,
又可以为下文主要情节“枪杀冈纳”的展开作了铺垫。
(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主要是要回归原文,明确答题区域,然后根据
分值确定要点。主要是能条分缕析,分析恰切,比如题干要求是“合乎情理”,那么回答时要紧扣这一关键词,不
能答非所问。
(4)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在本文中
很明显的是直接描写——心理描写,所以本题较容易,关键是考生要熟悉常见手法。第二问心理描写的作用还是要
具备三种意识:形象意识、情节意识、主题意识。
拓展 3、
【答案】(1)A
(2)①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②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
时的悲哀;③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茫、屈辱和压抑;④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
动.
(3)①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揭
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③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B.“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错误,村民们不信任老黄说明村民们谨慎,这与后文的违约没有关联;C.“自私冷酷、贪得无厌”,分析不妥当,
这是农民内心的真实感受,中出了西洋香菇,都想买个好价钱,不能说是“自私冷酷、贪得无厌”,且从文末“站了一
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D.“更…负疚和惭愧”
理解错误,农民并非是愧疚,而是因为香菇变质而感到一种不舍.
(2)本题考查学生分人物内心活动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
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此题积极热心——悲哀——迷茫、屈辱和压抑——感动.从文本
中“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
菜款中扣”“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
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
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
村”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基本能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
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
产生的作用.村长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村长因为自身的狭隘思想,
无端违约,也使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