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第一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
1.《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巩朔为诸侯国大夫,于礼
不合,因此王不接见。类似事例很多。这反映出
A. 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势力的膨胀
B. 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
C. 孔子礼的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
D. 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派大夫巩朔见周王,周
王根据周礼的规定,认为其不够资格,故不见。这反映出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
故选 B 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没有涉及诸侯国与周天子
势力强弱差异,排除 A 项;材料所述为西周时的社会状况,而孔子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
故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与分封制配套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体
现贵族特权的延续问题,故排除 D 项。
2.先秦时期有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肥施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
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树落则粪本”等农业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中
国农业强调
A. 不违农时
B. 人地和谐
C. 铁犁牛耕
D. 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
施肥,把树的落叶沤制肥料,这些都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在农业方面就具有了精耕细作的思
。想,故选 D 项。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不违农时的思想,但不能
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 A 项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先秦时期农业强调精耕
细作的特点,没有体现人地和谐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先秦时期农业的
耕作方式是否铁犁牛耕的问题,而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C 项错误。
3.汉武帝时任用外戚和功臣作为自己的侍中,如任命外戚身份的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
骑将军,任命功臣金日磾为光禄大夫,任命重臣霍光为奉都大将军、大司马等。据此可知,
汉武帝时期: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实现了军政权力的制衡
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 中央集权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汉代的政治。材料中汉武帝的侍中(汉武帝身边的亲信)多是外戚、重臣和功
臣,并担任要职,说明汉武帝将权力向自身集中,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故选 C 项。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表现的是血缘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所取代,这是秦朝的制度变
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政权力实现了制衡,故 B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
皇权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 D 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4.隋唐时期,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档名词再次出现,如“质剂”(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要”
(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傅别”(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这三个文档名词皆与契约有关。
这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当时
A. 商品经济活跃
B. 社会关系复杂
C. 信用制度缺失
D. 私订契约普遍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隋唐时期的经济。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交通的发达,城市的兴旺,货币的统一,买卖交易的频繁,各行业贸易繁荣,这为与契约有关的“质剂”“质要”“傅
别”等文档名词的新生和传播了提供基础,故选 A 项。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买卖契约”“古
代买卖货物的券契”“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等信息可知,这些词都与契约有关,说明当时
商品经济活跃,而不是体现社会关系复杂,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质剂”“质要”“傅
别”等词都与契约有关,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信用制度缺失,故 C 选项错
误;材料中与契约有关的这些词只能体现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的问题,没有体现私订
契约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5.宋代在官员考试、选拔、任用、督察、奖惩、俸禄、退休等方面,均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
这些规定:
A. 导致了官多为患的困局
B.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D. 使文官政治走向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而这些制度性规定都涉及官僚政治方面的内容。联系所学知
识,宋朝的文官制度比较发达,而这些规定可以进一步促使其更加完善,故选 D 项。根据材
料“在官员考试、选拔、任用、督察、奖惩、俸禄、退休等方面,均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
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文官政治的制度性规定,与官多为患的困局没有直接的关系,
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文官政治的逐渐完善问题,与是否提高行政效率无关,
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但材料内容与重文轻武的政
策无关,故 C 选项错误。
6.两浙路发生灾荒,当时杭州知州范仲淹,兼负责浙西一带的赈灾。他除了给饥民“发粟”,
号召杭州“诸佛寺主首”雇佣许多.工人,大兴土木。杭州地方官府也大举兴建“新敖仓吏舍,
日役千夫”。这些举措
A. 反映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形成较为系统的赈灾制度
C. 不恤百姓而且伤耗了民力D. 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赈灾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宋代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范仲淹的举措,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赈灾,即通过
民间与政府扩大投资,且利用自身的影响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惠及民生,进而达到赈灾的
目的,故选 D 项。范仲淹生活在北宋而不是南宋,故排除 A 项;范仲淹的举措是在杭州商品
经济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形成系统性赈灾制度,排除 B 项;范仲淹既“给饥民‘发
粟’”,又积极通过扩大民间与政府投资与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从而达到赈灾的目的,排除
C 项。
7.市舶司起源于唐朝,初为管理当时开放的海外贸易而设。而根据明朝的相关记载,市舶司“掌
海外诸番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据此
可知,明朝的市舶司
A. 成为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
B. 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C. 由经济职能转为政治职能
D. 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对外开放,设市舶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对外贸易。而到了明朝,设立市舶司是为了了解国外情况,禁止私人贸易,使海禁政策得以
推行。由此可见,明朝市舶司已经成为明王朝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A 项正确。根据材料“禁
通番,征私货,平交易”等信息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不能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故 B
选项错误;C 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明朝的市舶司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兼顾,并且材料也没有
体现其功能的转化,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主要目的是
为了管理对外贸易,与促进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8.西方列强创办近代工业通常先从轻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重工业,先民用工业后军事工业;
而中国则完全相反,创办近代工业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近代中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太平天国运动所致
B. 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C. 特殊的国情所决定
D. 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情势所需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洋务运动。根据题干,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是由于当时的清朝统治受到来自国内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威胁,即由当时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所决,故 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内农民起义,
如太平天国等运动是导致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由太平天
国所导致,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
不同的道路,这是由于当时的清朝统治受到来自国内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威胁,而不
是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故 B 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抵御西方列强侵
略情势只是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之一,故 D 选项片面。
9.1874 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把其作为表达经国济世之雄心的重要平台;严复在
《直报》上发表文章,着重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
表论文,系统宣传变法维新的理论,这主要反映了
A. 维新派大力宣扬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 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主要中心
C. 百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先河
D. 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近代中国的大众传媒。由材料可知,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维新派的严复、梁启
超都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属于评论时政方式的创新,也可以说知识分子以近
代报刊为平台创新了谈论政治的方式,故选 D 项。材料没有指出维新派大力宣扬欧美资产阶
级政治学说的内容,排除 A 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的方式,
不能表明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排除 B 项;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并在
该报上以争论文章来制造舆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无法体现百日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排除 C 项。
10.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以贸易业、金融业为主,两者相加约占 70%;甲午战争后,
外国对华资本对贸易业和金融业的投资继续有很大增长,但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则
上升更为明显,至 1914 年时已占一半还多。这种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
A. 在华大力发展重工业
B. 资本输出的迫切性需要
C. 疯狂地进行战前准备
D. 在诸多领域与华商竞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工矿运输等
行业的投资比重上升明显,因为这些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种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各国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故 B 选
项正确;根据材料“但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则上升更为明显,至 1914 年时已占一半
还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外国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侵略要求,没
有反映在华大力发展重工业,故 A 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国土进行,无法体
现战前准备的问题,故 C 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主要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经济侵略变化,没
有体现他们与华商的竞争,故 D 选项解读材料有误。
11.下面是 1919 年国人描绘的《蛇吞犬食)图,其右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填满了漫画
周围的空间,最左题着“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为发布翻印尤佳,中华民国全国国民爱国团
印”,这反映出当时
A. 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B. 群众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
C. 晚清海防思想影响社会风潮
D. 民众对日本不满情绪加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1919 年”、“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
等信息再结合图片中“邪恶的毒蛇(日本)正在吞噬中华民国的领土”可知,1915 年日本强
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吞并中国野心增强,而且在巴黎和会上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
给日本,使中国感受到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 年的这幅《蛇吞犬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对
日本不满的情绪,故选 D 项。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 A 选项不符
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没有体现群众抵制日货的运动,
故 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供的时间属于民国时期,不是晚清,排
除 C 项。
12.1929 年 12 月 28 日,毛泽作了长篇政治报告,并形成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该决议指
出,为了纠正红四军党内、军内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从思想上纠正各
种错误观点,这一决议
A. 旨在进一步正王明的“左”倾错误
B. 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C. 表明中共在政策制定上已完全独立
D. 促进了红四军的健康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民主建设。从材料可以看出,“古田会议决议”注重
纠正红四军党内、军内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这有利于促进红四军的健康发展,故选 D 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明“左”倾错误是在后来的遵义会议上得到纠正的,故 A 项错误;确
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在 1935 年的遵义会议,B 项错误;材料注重纠正红四军党内、军内
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这有利于促进红四军的健康发展,“中共在政策制定上已完全独立”
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13.1949—1954 年,中国同民族主义国家建交的仅仅有印、缅、印尼和巴基斯坦 4 个国家,
而 1955—1958 年则同阿富汗等 9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成功地参加自内瓦会议
C. 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万隆会议精神的感召和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1949~1954 年中国同民族主义国家建交的
仅有 4 个,但到 1955~1958 年则增加了 9 个,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1955 年万隆会议形成的
“求同存异”的精神产生了泛的影响,使得更多的民族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故选 D 项。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3 年 12 月,当时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
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1954 年 6 月 28 日、29 日 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
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问的是 1955—1958 年与中
国建交国家增多的原因,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1958 年与
建交的国家增多的原因是 1955 年万隆会议形成的“求同存异”的精神产生了泛的影响,而与
日内瓦会议无关,故 B 选项错误;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材料所述
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与万隆会议有关,故 C 选项错误。
14.1959 年 9 月 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中指出:“必须积
极组织和指导农材集市贸易,便利人民公社社员交换和调剂商品,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
人民公社多种经济的发展,活跃农村经济”,1960 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
市活跃农村经济”。这些指示
A. 为工业化发展拓展了市场
B. 助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恢复
C. 改变了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D. 健全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详解】考查新中国经济调整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 年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因此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 B 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活跃农村市场,并未涉及工业市场,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
活跃农村市场,并且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缓解农村的经济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改
变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无关,故 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人民公社体制强调集中统一管理,与材
料中有关集市贸易的规定不符,D 项错误。
15.1993 年,中国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1994 年以来又通过了《广告法》《乡
镇企业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律文件的发布
A.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 可信度
B. 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D.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时间 1993 年、1994 年可知,这是在中共十四大确立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通过的法律都与市场经济相关,因此这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要求,故 B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外开放的相关信息,故 A 选项错误;材料
内容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的是 1954 年宪法,故 D
选项错误。
16.伯利克里将公民身份重新限定为父母必须均为雅典人,这样一来,“公民集团的狭小及其
封闭性和排外性……带来了城邦内部紧密的生活”。伯利克里的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增强雅典城邦的凝聚力
B. 实现了全体居民 平等
C. 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 打击了雅典的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的
的【详解】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规定只有父母都为雅典人才能
成为雅典公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雅典以血缘为纽带的公民关系,这一做法有利
于增强雅典城邦的凝聚力,故选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体居民包括奴隶,而雅典的奴
隶没有公民身份,故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伯利克里将公民身份限定为父母必须是
雅典人的规定有利于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的问题,这与促进雅典工商业经济无直接关系,故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内容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雅典城邦的凝聚力,与打击贵族政治没
有关系,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7.下表为每 10 年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金银总数(单位:公斤)。据此可推知
A. 西班牙人民的生活成本会增加
B. 封建主获得了更多的再生资本
C. 西班牙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
D. 美洲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从表格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每 10 年
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金银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量的贵金属进入西班牙后,造成黄金和
白银的价值下降,物价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间接地推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故选 A 项。
满足于封建地租的西班牙封建主只是奢侈享乐,并没有利用掠夺的黄金、白银产生资本升值,
最终西班牙衰落,故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把大量的黄金白银用于享乐,而没有
转化为工业资本,因此西班牙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故 C 选项不符合史实;欧洲殖民者
从美洲掠夺金银,并不直接改变美洲的生产方式,故 D 选项错误。18.有学者指出,两个以“S”开头的英文单词在英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
个单词是“sheep”(羊),另一个单词是“ship”(船只)。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两样事物
A.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 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各国建立
C. 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D. 致使英国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结合近代英国的发展历程可知,“羊”代表的是圈地运
动,“船只”代表的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殖民扩张为英国带来巨额财富,还为其提
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这些都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
积累,故 C 项正确。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
了对英国的影响,“在各国建立”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这两件事物致使英
国社会中贫富差距应该越拉越大,故 D 项不符合史实。
19.1877 年和 1879 年法国共和派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支持君主制的总统麦克
马洪下台,共和派上台执政。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B. 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巩固
C. 成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法国政治制度的确立。1877 年和 1879 年共和派先后在众议
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麦克马洪下台,共和派上台执政,这为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和
巩固奠定了基础,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在此以前已开始掌权,
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
的 1877 年和 1879 年共和派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共和派上台执政,这为法国
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但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故 D 项错误。
20.1918 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
的 6、7 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 200 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A. 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 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 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 粮食垄断影响民众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家掌握粮食分配,实行粮食垄断,工人纷纷去搞粮食投机,说明当时社会上粮食紧缺,影
响了民众生活,故选 D 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府禁止自由贸易,排除 A 项;当时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 B 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打击工人的粮食投
机不等于维护农民利益,因为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政府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排
除 C 项。
21.罗斯福在新政中曾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美国文明就像一出现枯枝烂木的树一样。激进
派说,把它砍掉;保守派说,不要动它;改革派认为,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把这棵树修剪
下,既保留老树干,又使它长出新枝,重新茁壮成长。”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激进派”
B. “折衷的办法”是指大规模地建设福利国家
C. “老树干”具体是指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 “新枝”
【答案】D
【解析】
【详解】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改变资本主义
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出现,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保守派”,而不是“激进派”,故排除 A 项;“折衷的办法”
的是指国家干预,大规模建设福利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排除 B 项;“老
树干”是指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而非固有的基本矛盾,排除 C 项。
22.1946 年 9 月 19 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讲中强调:“为把
这项急迫的任务完成好……英联邦、强大的美国,而且我诚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
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人。”这说明丘吉尔
A. 主张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
B. 认为欧洲联合是欧洲人自己的事
C. 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作用
D. 认为欧洲统一应借助美苏的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从丘吉尔的话语中,我们清楚地看出他在对欧洲联合
的构想中,英国、美国、苏联都不在这个联合的欧洲之内,而要“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
人”,这说明他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建设性作用,故选 C 项;根据材料“英联邦、强大
的美国,而且我诚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人”可知,丘吉尔
强调美国、苏联成为他们的朋友和保护人,而不是主张要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故 A
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根据材料“强大的美国,而且我诚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新
欧洲的朋友和保护人”可知,丘吉尔不仅仅是强调欧洲联合是自己的事情,想让美苏国家成
为保护人,故 B 选项错误;丘吉尔强调的是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让美苏成为其朋友和保护人,
而不是借助美苏的力量,故 D 选项错误。
23.1951~1955 年,苏联的粮食年均产量为 3850 万吨。1961~1965 年,年均产量达到 1.303 亿
吨,增长近 50%。肉类的年均产量由 570 万吨变为 930 万吨,增加 60%以上;奶类年均产量由
3790 万吨变为 6470 万吨,增加 70%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在要因素是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C. 领导阶层的关注
D. 斯大林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人
【答案】C【解析】
【详解】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材料显示的时期正值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
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举措调动了广大人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导致材料所述变化主要是领导阶层的关注,故 C 选项
正确;根据题干中的时间段“1961-1965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苏联社会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苏联农业的粗放经营、低劳动生产率并
没有被改变,排除 B 项;D 项开始于 1928 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961—1965 年”,故排
除 D 选项。
24.20 世纪的某个时期出现了“五个力量中心”“三个世界”“大三角”等有关世界格局的诸
多判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国际关系日益呈现多层次、多中心特征
B. 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C. 世界政治、经济开始进入“碎片化”时代
D. 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战后的世界格局。根据材料中提到的“五个力量中心”“三个世界”“大三角”
的重要信息,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 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苏、欧洲、中国、日本这“五个
力量中心”,形成美、日等国的足鼎立之势以及中、美、苏的战略三角,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国际关系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中心的特征,故选 A 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
初,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排除 B 项;世界开始进入“碎片化”的时代不符合史实,因为当今
世界是“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 C 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并且
材料内容也没有强调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故 D 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直处于“无为”状态下的大汉王朝,到了武帝时变得“大有所为”。武帝在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一系列开创之举,特别是在经济上的举措,无疑为中国封建社会
经济定下了主基调,他将重衣抑商政策确定为基本的不可动摇的传统经济政策。汉武帝将社会经济更加有力地掌控在政府手中,盐、铁、铸钱官营,实行坚决的政府专卖政策,加强市
场管理,对工商业者课收重税,这些措施充实了国家力量,打击了商贩。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材料二 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让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绝望,而扭转时局的是美国罗斯
福新政。
罗斯福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力挽狂澜,稳健而富有建设地、有序而又紧锣密鼓地颁布
一项又一项法令,将脱轨的社会经济强行拉入国家可操控的正常轨道中运行,银行业、工业、
农业、社会救济等各项工作分轻重迟缓一一涉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是全面而又有效的,
但更是有节制的。
——摘编自谭崇台《20 世纪的西方经济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与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相较于汉武帝经济改革的进步之处,
并谈谈罗斯福新政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答案】(1)相同点:背景上,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目的上,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政治
稳定;内容上,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形式上,国家颁布法令强制执行;结果上,强
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
(2)进步之处:罗斯福新政是按照法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的,汉武帝经济改革是通过专制中央
政权直接下发政令进行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资本
主义发展,汉武帝抑商政策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借鉴作用: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合理
调控,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政策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推动社会持
续发展;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直处于‘无为’状态下的大汉王朝,到了武帝时变得‘大有所
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让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绝望,而扭转时局的是美国罗斯福新
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过几十年的无为而治,虽经济的发展,但问题众多,
因此罗斯福新政与汉武帝经济改革的背景方面相同,都面临经济方面的困境;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汉武帝通过经济改革加强统治,最终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罗斯福新政也是为了解决
当时社会问题,维护当时美国的民主政治,因此两者的目的一样;根据材料“汉武帝将社会
经济更加有力地掌控在政府手中,盐、铁、铸钱官营,实行坚决的政府专卖政策”“政府对
社会经济的干预是全面而又有效的”可知,两者的改革都是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根据材料“实行坚决的政府专卖政策,加强市场管理,……这些措施充实了国家力量,打击了
商贩”“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是全面而又有效的”可知,两者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有利于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巩固了统治等从背景、目的、内容、形式、结果等方面分析回
答。
(2)进步之处,根据材料“稳健而富有建设地、有序而又紧锣密鼓地颁布一项又一项法
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按照法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的,而汉武帝经济改
革是通过专制中央政权直接下发政令进行的;结果方面,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了国家干预
经济的新模式,为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汉武帝的
经济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他所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借鉴作用,根据材料“将脱轨的社会经济强行拉入国家可操控的正常轨道中运行……政府对
社会经济的干预是全面而又有效的,但更是有节制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应对经济加
强控制,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但不能过多地干预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
国家政策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及
强化金融监管方面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是中国古代人民赖以繁衍生息的最重要资源。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已有
对“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春秋中叶以后,鲁、楚等国先后进行过田赋和土地调查……明
代中叶以后的鱼鳞图册成为征派赋役和地籍管理的主要依据。纵观二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发展演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着支配地位。自井田制瓦解以来,
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的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
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
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古代的井田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
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地主以收取地租为条件,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
相分离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随之进入了封建剥削制度联系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
大历史时期和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 1978~1985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
第二阶段,即 1986~1991 年,1986 年 6 月 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阶段,1992 年~1998 年,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79~1984 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 355.4%,平均每年递增 7.9%,短
短六年时间,就实现了粮食增产 1 亿吨。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自主精神的产物,是农民的伟大创造。而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的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的制度保证。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
农村中的一些能人,“村庄精英”在新制度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跑运输,或搞建筑,
或从事特色家禽养殖,出现了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人阶层,个体劳动者与私营企业主阶
层,农村社会行政人员阶层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
——摘编自陶林《土地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特征,并说明其
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古今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答案】(1)特点:精细化管理土地历史悠久;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历史的主线;土地制
度顺着开放流动的大势发展;采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产权形式。
(2)特征:阶段性特色鲜明,逐步推进,逐步完善;制度建设由过去的“自上而下”变成了
现在的“自下而上”
(即制度建设在地方、在基层、在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中央对于各地的具体农地制度安
排形式的建设予以尊重);与现代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相吻合;用法律保障土地制度的运行。
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促
进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与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开展;促进社会阶层的变化,
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
(3)启示: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加强立法
正确作,完善土地制度的有关法律规定;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已有对‘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等信息可
知,精细化管理土地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着支
配地位”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历史的主线;根据材料“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
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
得到充分发展”等信息可知,土地制度顺着开放流动的大势发展;根据材料“古代的井田制,
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可知,采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产权形式。
(2)特征,根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
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和四个阶段”等信息可知,阶段性特色鲜明,逐步推进,逐步完善;
根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自主精神的产物,是农民的
伟大创造”“使农村中的一些能人,‘村庄精英’在新制度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建设由过去的“自上而下”变成了现在的“自下而上”;根据材
料“1986 年 6 月 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
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用法律保障土地制度的运行。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也是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政治方面,有利于农民参
政意识的提高,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开展等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制度要随着社会经济 发展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并且首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演变需要以法律作为保障,对土地制
度的改革有明确的规定;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实际国情作为基础,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使用权
流转机制。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 年来,依附性
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变成独立的、先进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再变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50 年间发生两次经济形态变革,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但是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几百事情,知道了以后才去行,是很容易的,如果不知也要去行,当
中必走许多‘之’字路”,经过很多的错误……中国经济 50 年发展路径的基本特征就是否定
之否定,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合乎规律的,是螺旋形前进。
——摘编自赵德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
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之”字路发展路径。阐述:经济增长是衡量一
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指标之一,从整体上看,可以将 1949—2000 年的经济增长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56 年,1957—1978 年,1979—2000 年,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阶段
性的快速增长慢速增长快速增长的“之”
的字路状态。其次,1949—1998 年,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亦即经济体制经历了市场经济加计划
的体制——计划经济加市场的体制——市场经济加计划体制的“之”字形路径;第三,
1949—1998 年,中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三次大变化,并因此出现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是
1949—1952 年,接收国民政府的财产为人民政府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形
成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第二次是 1953—1956 年,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
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第三次是 1979 年以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引入、培育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经济结构诸因素
中,所有制结构是个主要因素,它是体制结构的基础,它和体制结构决定产业等结构。导致
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是政府的经济政策。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经济演变“之”字形路径形
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正确作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一条“之”字形路径。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拟定
一个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解答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也可以结合材料中总结性关
键语句“‘之’字路”,如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之”字路发展路径的角度,结合中国现代史
的相关知识,阐述“之”字路发展路径。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