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
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
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殷商时代注重迷信政治,西周时期关注“人本”文化,说明对于政治的理性思维增强,C 正确;
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淡化,A 错误;B 中推广说法绝对;D 是商朝政治特点。
2.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
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
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争霸战争频繁C. 人口的大量迁移
D. 大量开垦土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铁犁牛
耕的出现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故答案为 A
项。争霸战争是在春秋时期,排除 B 项;人口大量迁移与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D 项是铁犁牛耕推广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3.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
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这反映了
A. 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B. 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
C. 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
D. 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
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
严格控制,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 B。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
排除 D。
4.公元前 220 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
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 50 步,车轨宽 6 尺。
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A. 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这有利于加强各地区经济文
化交流,故 B 项正确。在公元前 221 年国家就已经统一,故 A 项错误。材料的现象有利于加
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故 C 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故 D 项错误。
5.老子主张“不行而知”,荀子认为“行之则通明于事”,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主张
“知行合一”,王夫之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社会实践
B. 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
C. 对知行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
D. 儒法在知行关系上认识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老子认为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荀子揭示出学习的实践属性,朱
子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否认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王守仁认为知与行的合一,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王夫之认为知与行各有功效,不容混同,因为知与行互相区别,所以相资互用,
故题干反映了古人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老子认为认识并非依
赖实践,排除。B 项,题干信息未体现古代在行知关系认识的科学性,排除。D 项,材料未体
现法家学派在行知关系上的主张,排除。
6.宋代学者李觏主张:“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如使同族犯之而不刑杀,是为君者私其
亲也;有爵者犯之而不刑杀,是为臣者私其身也……故王者不辨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
法。”这表明他
A. 赞成法律平等原则,追求公平正义
B. 侧重注释阐述法理,解答法律疑难
C. 强调谨慎执法用刑,传承民本思想
D. 主张法律因时而变,恪守法治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故王者不辨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我们可以看出其主张法律平等,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主张,故 A 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其阐述法理,解答法律疑难的相
关信息,故排除 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其民本思想,故排除 C;作者并没有强调法律要因时
而变,故排除 D。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
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
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7.1380 年,明太祖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自己行政。由
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没能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两年后即被废除。
由此可知
A. 丞相制度的重建大势所趋
B. 君主专制的强化受到挑战
C. 官僚体制的改革陷入绝境
D. 内侍机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两年后即被废除”可以看出明初的辅官具有局
限性而被废除,说明内侍机构的调整迫在眉睫,故 D 项正确。明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而且
材料没有体现丞相制度的重建大势所趋,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初的辅官具有局限性,
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受到挑战,故 B 项错误。“绝境”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8.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
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
夫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
的儒家理想,故 B 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 A 错误;材料与
夷狄观念无关,故 C 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 D 错
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9.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 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 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之洞的《劝学篇》继续鼓吹“中体西用”思想,以此解决社会问题,在知识分子
中仍然产生极大影响;而戊戌变法主张变法自强、救亡图存,说明这一时期的救国思想观念
新旧交杂,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反映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影响,排除 A 项;主张“中体西
用”,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排除 B 项;甲午战败标志中体西用思想破产,
排除 C 项。
10.1904 年 1 月,清政府颁布的《公司律》规定:“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或署己
名,或以官阶署名,与无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其应得余利暨议决之权以及各
项利益,与股东一体均沾,无稍立异。”这反映出当时
A. 民族资产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B. 民族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C. 列强的在华经济特权受到了抑制
D. 国内的官僚资本由此走向萎缩
【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无稍立异”可以看出清政府以立法
形式放宽对设厂的限制,这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甲午战后戊戌变法时期民
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和官僚资本,故排
除 CD。
11.中华民国建立后,政府引进的法袍用玄色绸布制作,在白色的缂带后面衬以略宽的乌黑的
章绒。这象征法官要明辨是非、分清皂白。法袍无领,领口处呈圆形,寓司法独立、法力通
天之意。据此可知
A. 西方文明影响中国法治进程
B. 法官审案完全不受人为干扰
C. 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遭到摒弃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民国建立以后法炮出现的新变化,具有一些资本主义特征,说
明西方文明影响到了中国法治进程,故 A 正确;“完全”二字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材料
信息中反映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排除
C;在材料信息中,我们并不能看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遭到摒弃,只是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
故排除 D。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
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
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規定
A. 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B. 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 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答案】B
【解析】【详解】《临时约法》设置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只是一
种单向的制衡约束,并没有说明总统对于内阁的失衡规定,显然这些规定突出体现了革命派
的政治意图,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属于单向制衡,并不是三权分立制衡效果,故 A 项和 C 项
错误。材料中《临时约法》规定并不能体现出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的意图,故 D 项
错误。
【点睛】《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
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13.1927 年 9 月,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规定在团营设党委、连设支部、班排设党小组。1930
年底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明确规定:“支部是党在红军中的基本单位
组织,每连中有党员三人以上者均得成立支部。”上述做法
A. 加强了党对军队最基层的领导
B. 表明中共重视对领导干部进行政治教育
C. 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
D. 为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提供了根本保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 是三湾改编时期加强军队里面党组织的建设,还反映出了后来工农红军
的政治工作要求,体现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故 A 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中共重视对领导干部进
行政治教育,故排除 B;确定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应该是遵义会议,故排除 C;材料中的措
施没有为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提供保障,故排除 D。
14.1932 年 10 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
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
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 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D.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的【答案】B
【解析】
【详解】1932 年正值国民党对于苏区共产党进行围剿之时,对于土地亩数的限制主要是控制
中共掌握根据地土地数量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的措施并不是项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土地
制度,故 A 项错误;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平均地权,材料中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思想,故 C 项
错误;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平均分配地主土地,材料法令规定是限制土地发展,故D项错
误。
15.1964 年 8 月,国务院强调户口迁移要贯彻落实以下精神: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
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要严加限制。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通知规定,农民可以
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B. 政府政策调整适应改革开放需要
C. 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已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1984 年我国正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对农民的粮食政策的改革,适应了
当时改革开放的需要,故 B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故排除
A;材料只是反映出政府政策,没有反映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故排除 C;改革的任务已经完
成的表述是错误的,故排除 D。
16.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
断这一“增量”包括
A.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可知,材料强调新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根据“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
治建设的内容,结合所学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属于“民主增量”,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民
主建设,故 D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属于祖国统一问题,不属于民主政治建
设的内容,排除 A 项。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排除 B 项;C 项属于前
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框架的内容,是“民主存量”,与题意不符,排除。
17.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当个人被
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它要么是只禽兽,要么是个神,人类天生就注入了社会本
能,最先缔造城邦的人乃是给予人们最大恩泽的人。这说明
A. 公民自由受城邦体制的制约
B.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自由
C. 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团结意识
D. 希腊城邦重视政治历史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不再是自足的”可知体现的是公民自由受到
城邦体制的制约,故 A 正确。材料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是城邦政体不是和平和自由,
故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团结意识”和对历史传统的重视,故排除 CD。
18.《民法大全》中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
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反映出的法
制精神是
A. 自由民主
B. 公正平等
C. 责任自负
D. 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罪责由自己承担,不能由儿子承担,这符合责
任自负原则,故 C 项正确。材料与自由民主无关,故 A 项错误;公正原则,是指要平等对待,
裁判的结果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合理,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法律至上,就是法治
国家里,法律是第一位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违反法律的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材料
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以《民法大全》的规定为背景材料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
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9.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然而,大约从 19 世纪末开始,
英国就开始反省其自由贸易政策,并于 20 世纪 30 年代正式放弃实行了 100 多年的该政策,
开始转向贸易保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
B. 美德后起国家实力赶超英国
C. 国家垄断资本义 出现
D. 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和美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方
面冲击了英国,所以当时英国会改变自由贸易政策,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故 B 正确;材料反
映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一变化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
的,故排除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应该是在罗斯福新政以后,故排除 C;题目要求分析英
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其造成的影响,故排除 D。
20.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约翰逊政府主张政治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存在的政权,认
为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禁运已经失败,主张与中国进行除战略物资外的贸易往来等等。由此
可见
A. 中国重返联合国使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B. 美国军事战略 重点已转移到了亚洲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美两国共识
D. 美国奉行的孤立中国政策已有所松动
的
的【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重返联合国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排除 A;冷战期间,美国军事战略 重点
始终在欧洲,故排除 B;材料信息中并不能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美两国的共识,故
排除 C;通过材料,约翰逊总统主张与中国进行贸易,政治上承认中国存在,说明美国孤立中
国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故选 D。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
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
史原因。
21.1945﹣1947 年,西欧有法、意、比等 8 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本国联合政府。美国国务卿
马歇尔警告说:“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
说明马歇尔计划意在
A. 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
B.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C. 颠覆共产党执政地位
D. 削弱无产阶级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共产党在西欧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
度,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B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意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但客观上也推
动了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 项不属于意图,排除;推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防止共产党的渗透,
是美国对抗苏联在欧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另外颠覆执政地位意味着共产党在欧洲已经取得
了统治地位,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排除 C;削弱无产阶级的力量的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D 项说法过于表面,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法、意、比等 8 个国家的共产党参
加了本国联合政府”“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要求考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自 1979 年开始,英国政府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使拥有企业
的股份的股民从 1979 年的 300 万增加到 1997 年的 1000 万。由此可知,英国
A. 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解决了国有企业资金困难
C. 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
D. 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缩小国有化规模,减少政府对经
济的干预,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故答案为 D 项。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而不
是放弃,排除 A 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缩小国有化规模,而不是解决资金困难,排除 B 项;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国的这一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C 项。
【点睛】1979 年撒切尔夫人上台,英国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让
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强调市场竞争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因此材料
反映的措施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
23.1926 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因此,苏联选择的
工业化道路是
A. 用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
C. 实行公有制助推工业化
D. 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斯大林强调苏联 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
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表明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用计划优先发展重
工业故 A 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牺牲农业集体化,B 错误;公有制属于经济体制,材料并不是
说明实行公有制助推工业化,C 错误;斯大林模式时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
的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
24.进入 21 世纪,国家的独立性正在削弱,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行使真正独立的经济政策,任
意发动战争;各国得遵守全球在财政、环保和法律上的标准;民族主义正在迅速失去地位。
导致世界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B.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C. 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
D. 国际政治经济逐步趋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极格局瓦解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而材料反映的是 21 世纪的现象,A 错误。之
所以在 21 世纪国家独立性受到削弱,民族主义失去地位,任何国家都不能真正的有独立的经
济政策,随意发动战争,主要是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B
正确;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材料无关,C 错误;国际政治逐步趋同表述不符合事实,D 错误。
第 II 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 52 分。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
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
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
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
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
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材料二 18 世纪以前,各国的妇女都是几乎没有政治权利的。从 19 世纪初开始,首先在
英国有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有机会参政。19 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
首次会议于 1848 年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斯尔举行。19 世纪后半期,妇女选举权运动在英、美、
新西兰等国壮大起来。1893 年,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妇女选举权的国家。1897 年,“妇女选举社团国际联盟”在英国成立。1902 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妇女同时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国家。1906 年,芬兰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次年,芬兰议
会机构里诞生了首批女议员。1918 年,英国规定凡满 30 周岁的女性拥有选举权。1919 年,
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1920 年,美国赋予女性选举权。1944
年法国赋予女性选举权。
——据卢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
材料三 1992 年 4 月 3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 1992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
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照本法
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保障妇女的权益。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
条件。
——据杨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各国女性参政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出台保障妇女权益相关法律的意义。
【答案】(1)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
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
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
(2)背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及自由平等理念的传播;资产阶级代
议制的发展与完善;战争使得男性公民大量减少。
(3)意义:有利于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男女平等;有利于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通过材料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
是名不正言不顺”可以看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男性掌握国家政权;通过材料中“也曾出
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可以看出女性偶尔有掌权的现象。第二小问“原因”,
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男性的主导地位,宗法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等角度分析。
(2)从材料所给出的信息“19 世纪”思考西方各国女性参政的背景,包括:启蒙思想的传播;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发展等角度去回答。 (3)分析现在中国妇女权益保护的意义,主要从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
建设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角度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 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 年 12 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
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 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
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 年 7 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 年 12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 年 10 月,美、中等 23 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拟论题,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阐述: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
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
行分别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角度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
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
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
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
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示例二:二战以来,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阐述:二战以来,欧洲各国的衰落,美国以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积极筹建一个受
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并通
过认缴较多的股金份额,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进而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
需要。
为扩大世界市场,打击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又推动签署《关贸总协定》,削减各国
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便利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经济扩张。
总之,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霸主。
符合主题的其他论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拟定论题,由材料可知
一个共同的主题在于重建经济体系,结合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两大
论题,即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或者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结
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政府推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政府对于人民的重要责任之一,在人民方面,
本为应享之权利之一种”。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到来,特别是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
主义经济大市场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福利支持的功能变得式微,
福利保障这一问题被推向了社会和政府。洪仁玕、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都提出来建立福利制
度的方法。民国建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专为劳动群体创
立的“浦东新邨”内,进行了诸如改良居室、提倡卫生、普及教育等一系列的福利实践活
动。……公务员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工作人员,如果其福利制度都没有或者福利得不到保障,
那么显然国家机器不能顺利运转。
无论是早期的北京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公务员的抚恤做出了立法规定,
并做出了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制度性安排。公务员福利制度迎合了广大有志青年职业选择时
追求稳定的心理。国民政府关于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立法和以及公务员福利制度运行的根本目
的在于通过稳定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进而实现国家的管理功能。……在推行公务员制度时,
地方军阀为了各自利益,表现出消极配合甚至恶意抵触的态度。民国时期长期的国内外战争
使得公务员福利制度的推行得不到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导致都导致了公务员福利制度
贯彻落实不到位。
——摘编自王磊《民国时期公务员福利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福利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福利制度。
【答案】(1)原因:西学东渐的影响,人民主权观念和西方福利制度的影响;传统社会保障
体系不适应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先进人士的探索与推动;为了调动公务
员的积极性和巩固政权。
(2)评价: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稳定公务员队伍和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
高公务员素质和国家管理。
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根本无法真正落实,效果有限。
【解析】
【详解】(1)从材料“社会福利是政府对于人民的重要责任之一,在人民方面,本为应享之
权利之一种”“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到来……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福利支持的
功能变得式微”“洪仁玕、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都提出来建立福利制度的方法”“公务员作
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工作人员,如果其福利制度都没有或者福利得不到保障,那么显然国家机
器不能顺利运转”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公务员福利制度迎合了广大有志青年职业选择时追求稳定的心理。国民政府
关于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立法和以及公务员福利制度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稳定庞大的公务
员队伍,进而实现国家的管理功能”可以分析出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积极性;从材
料“民国时期长期的国内外战争使得公务员福利制度的推行得不到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因
素导致都导致了公务员福利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国民政府的公
务员福利制度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