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溧水区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南京溧水区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425850

大小:392.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官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 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虽然他不能人孔庙配享孔子,但他 的思想却融入到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这里的“他”应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主张是礼法并治,结合材料“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 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可知 B 选项符合题意。孟子主张仁政,A 选项排除。董仲舒的主张 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选项排除。朱熹的主张是“理”和“存天理,灭人欲”,D 选项 排除。 2.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 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 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 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 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 特点,D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A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女织,B 选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排除。 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 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 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 说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 “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 故选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 AC 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排除。 4.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 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 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C. 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 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中汉朝朝廷下诏提出,幽州、并州、凉州边界地区人口稀少、边役繁重、士人 进仕途径狭窄,主张“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增加在上述地区举荐孝廉的比例,其目的在于 笼络边远地区的百姓人心,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选官制度,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 的地位,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边远地区推举官吏名额的适当的调整,无法防止地方选 官的弊端,故 C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人才的分布问题,故 D 项排除。 5.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 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 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 反映出作者对 A. 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B. 场景 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 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D. 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答案】A 【解析】 材料将西方的议会决策的过程看成是求神占卜的过程,说明对英国的政治体制并不了解,结 合所学,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材料表明作者对鸦片战争的 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故 A 正确;英国议会决策并没有祈求神灵,场景描述与事实并不一致,B 错误;材料中的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的议会决策,没有搞清楚鸦片战争是 英国工业革命的要求,C 错误;从材料中的“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可以看出,作者对 英国社会了解并不深刻,对英国社会民情认识也并不清醒,不知道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正是商 民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D 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 粤”“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并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解答。 6.“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 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 4 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的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 方损失了 4 艘军舰”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C 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 (1840—1842)爆发期间李鸿章的淮军尚未组建,淮军成军与 1862 年,A 选项排除。第二次 鸦片战争(1856—1860)淮军尚未组建,B 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年)期间未 和中国海军海上作战,D 选项排除。 【点睛】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 5 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 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 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7.下表是华商工矿企业部分经济统计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表明 年份?类 别 棉布产量(万匹) 面粉日产能力(包) 发电量(万度) 生铁(万吨) 1934 年 926.5 434110 59100 6 1935 年 896.8 428020 66300 1 1936 年 1092 452218 77295 2 A. 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B. 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 工业各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D. 民族工业受制于官僚资本 【答案】A【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34—1936 年,棉布产量、面粉日产能力、发电量、生铁产 量,都有增加,表明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 业为主,工业结构没有根本性变化,排除;C 项,1934—1936 年,棉布产量、面粉日产能力 都有波动,不是持续增长,排除;D 项,表格没有涉及到官僚资本,排除。 8.中共中央在 1948 年 4 月 30 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 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 事宜。5 月 5 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 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 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 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C. 战略反攻取得胜利 D.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 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召开新政协、建 立新中国的宣言,得到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和支持。此时处于战略决战前夕,1947 年 6 月以 来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略态势明 显转折,故选 C。全面内战在 1946 年 6 月揭开了序幕,北平和平解放在 1949 年初,故 A、D 两项错误;到 1949 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取 得决定性的胜利,内战局势才明朗,故 B 错误。 9.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 1966 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的B. 尖端科技领先美苏 C. 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D. 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加强,C 选项排除。核爆炸 与航天无关,A 选项排除。尖端科技领先美苏说法错误,B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开始打破 大国核垄断的结论,D 选项排除。 10.1978 年 12 月 26 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 52 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 B. 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美交流 D. 中美正式建交开创中国留学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8 年 12 月 26 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 52 位来自大洋彼岸 的中国留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A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 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B 选项排除。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提 出,C 选项排除。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D 选项排除。 11.1983 年 6 月,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 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 2:1 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 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 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C. 香港不是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D. 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答案】C 【解析】【详解】A 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题干与“港人治港”无关,排除 B;材料反映了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抛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加谈判, 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因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 接受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不平等条约的条件,中国政府的态度反映了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 独立实体的立场,故选 C。D 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12.1991 年 9 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逐步放开对企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缩 小企业的指令性生产计划,逐步把部分指令性生产计划改成国家合同订货的形式,做到以销 定产。这一决定 A. 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B. 助力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 C. 响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促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缩小企业的指令性生产计划,逐步把部分指令性生产计划改成国家合同 订货的形式,”可知国企开始用市场经济激发企业活力,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推动 国企改革全面展开,A 选项排除。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 1992 年,C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 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D 选项排除。 13.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 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 人议事会,彻底打破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 选项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的要求,A 选项排除。公民陪审法庭并未 打破部落和氏族控制政权的局面,B 选项排除。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说法错误,伯里克利改革 时期,规定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 选项排除。 【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设立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会 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制定了贝壳(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成立十将 军委员会。 14.1743 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 一议会规定表明 A.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 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制约 D. 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43 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 不得担任议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法》的这一规定制约了国王对议会的影响,故选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资产阶级,排除 A 项;材料强调对国王行为的制约,与责任内阁制形 成与否无关,排除 B 项;下议院议员本来就是由选举产生的,并不是国王任命的,排除 D。 15.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 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A. 旨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 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 C. 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D.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 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可知这场运动强调的是理性和反封建,结合 在所学知识可知是启蒙运动,B 选项符合题意。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之一, 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C 选项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 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D 选项排除。 【点睛】启蒙运动指发生在 17-18 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 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 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16.“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 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 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 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B.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 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 产品。”结合所学可知,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实行农业集体化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余粮收集制 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排除。材 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 B 项 排除。C 项,私人土地仍然存在,故不能说明单一公有制,故 C 项错误,故排除。 17.下图所示反映的是二战后的一次大国较量。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 美苏通过谈判结束核危机 B. 美洲成为美苏冷战的重点 C. 苏联 冷战对抗中占据优势 D. 美国全境受到短程导弹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古巴”、“导弹”、“华盛顿”等关键词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最后是通过谈判结束的,A 选项符合题意。欧洲是美苏冷战的重点,B 选项排除。 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妥协而告终,说明优势在美国,C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全境受到 短程导弹威胁,D 选项排除。 【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它是由于 1959 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 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 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 13 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 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前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 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18.20 世纪 70 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3.2%,下半期降为 1.0%,而 1981~ 1984 年已经降为 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 这些现象表明 A. 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 B. 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C.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D. 戈尔巴乔改革已经失败 在【答案】C 【解析】 【详解】由“20 世纪 70 年代上半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 期,改革陷于停滞,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矛盾激化,C 选项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弊端初 步显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经出现了,A 选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是在 1953—1964 年,C 选项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 1985—1991 年,D 选项排除。 19.1991 年 12 月 9 日至 10 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荷兰举行会议,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 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 和防务手段的愿望。此时,欧洲一体化 A. 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B. 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 C.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D. 加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可知 欧洲的联合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 选项符合题意。法德两国走向和解是在成立欧洲 煤钢联营之后,A 选项排除。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说法错误,B 选项排除。世界多 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C 选项错误。 20.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如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 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 《拾穗者》 B. 《格尔尼卡》C. 《日出•印象》 D. 《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B 【解析】 现代主义绘画的最大特点是反传统,画面的不协调是其重要特征,图片中的房子明显呈现扭 曲状态,与现代主义美术中“画面扭曲变形”的特征相吻合,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是 典型的现代主义绘画作品,故 B 项正确。A 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C 是印象派美术作品;D 是 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考点定位】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 点睛: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 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 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 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作。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 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 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 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 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 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 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 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 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 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 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 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 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3)基本规律: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可知西汉设立郡县制和增 加郡政区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 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可知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根据材料“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 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可知存在的问题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根据材料“坚持二 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 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可 知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 (2)根据材料“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 化。”可知宋朝创新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 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可知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 的分治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行省拥 有较大的权力,另外一个是中央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 (3)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到元代的行省制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是主旋律;在前代的基础有所变 革和县级行政区划保持相对稳定。 22.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 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 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 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 17 世纪初只剩下不到 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 万减少到 只有约 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 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 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 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 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 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 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详解】(1)后果: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 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 有约 50 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屠杀、 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动因: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 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 历史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 流融合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3.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成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革命使中国人从传统道德或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反 对的是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在文学革命方面,主张文学应描写人生,强 调社会政治功能,这与儒家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都从儒学传统中吸取丰富营养。 此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仅限于把它作为传统更新的工具,例如,五 四新文化派不仅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更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过程,这与 儒家的政治理想相通。 ——摘编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材料二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激荡下,急谋改造中国社会的“五四”知识分子,以儒家“大 同”理想为价值资源,开始了其探求超越西方模式的尝试,由此而激发了“社会主义”热忱。 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包容性。它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 ——建立方式的人间性与其大同内核,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契合之处。新民主主义文化用中 国式的共产主义思想重组民族文化,显示出可观的成功势头。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中国现代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革命”方面的主要内容。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 20 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以先进中国人传承优秀传统 文化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传 播马克思主义。 (2) 论点 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礼教,但不反对儒学的基本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儒学传统吸取营养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通过接受西方思想来更新传统文化 先进知识分子传播社会主义以儒家大同理想为价值资源 论据 新民主主义文化契合儒家终极关怀 普通论证,并结合 2 个史实论证 论证 结合 3 个以上史实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在思想革命方面的表现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 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传播马克思主义。 (2)结合材料所给条件及相关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最符合题题干要求。结合新文化运动内 容及相关要求可概括出论点,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据需 要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即可。 24.【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对领土狭小且海岸线漫长的日本来说,外国人以及他们船队的出现很容易被大多 数民众发现。在 19 世纪,日本的舆论一直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感知走向对国家认同的认识。日 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自由,它早已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接受西方方式并不会带来多大 的震动。维新武士们在摧毁幕府,重建天皇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的过程中,能够 在政治上转向西方民族主义的理念,这个理念还能够被抹上神道的色彩。日本在一个军事统 治阶级的领导下,士兵更倾向——保卫一国的领土而非保卫一套思想观念,这一点与民族主 义也有关联。因此,日本人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形成了民族主义,找到了一个协调文化传统 与当下冲突的途径,即通过维新追求“富强”的道路。这一新发现的民族主义也深深影响了“自 由主义”的宪法运动。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1)主要因素:民族危机的刺激;文化选择相对自由;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废 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中下级武士领导维新运动。 (2)影响:推动日本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崛起为东方强 国;日本教育和军队强调效忠天皇;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保留大量封建专制残余;推 动日本踏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外国人以及他们船队的出现很容易被大多数民众发现。”可知民族 危机是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日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自由,它早 已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接受西方方式并不会带来多大的震动。”可知日本文化选择相对 自由是日本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维新武士们在摧毁幕府,重建天皇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在政治上转向西方民族主义的理念,”可知倒幕运 动推翻幕府统治是日本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二;根据材料“日本在一个军事统治阶级的领 导下,士兵更倾向于保卫一国的领土而非保卫一套思想观念”可知中下级武士领导维新运动 是日本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三。 (2)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日本民族主义对日本产生 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保留封建专制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等因素。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 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 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 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 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 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 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 的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 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 ② 民权主义 ③ ④ ⑤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 因。 【答案】(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 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填表格,民族主义从材料一中“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平等 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的信息来填写;民权主义从材料二中“主 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采直接民权之制”并结 合所学进行填写。 第(2)文中从材料二中“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并结合所学从从接受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后来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