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425855

大小:600.6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 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 系,二者相符,A 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 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 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 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 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 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 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 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 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 D 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 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 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 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 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 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 B 项;D 项说法 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 自耕农经济盛行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20—130 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B 正确;而 131—300 亩和 300 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A 错误;唐朝后期均 田制已经崩溃,C 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 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 少量的,符合 20 以下和 20—130 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 得出答案。 5.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 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 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 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明朝土地税收 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 B 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 除 C 项。 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 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 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 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 C,ABD 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7.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 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 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故选 D 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A 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 B 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 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 C 项。 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 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 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 选项符合题意。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 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 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 选项排除。 9.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 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 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 1840—1894 年 B. 1895—1911 年 C. 1912—1945 年 D. 1946—1949 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 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主、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 故选 C 项;根据“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 项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 故排除;1946 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 除 D 项。 10.1948 年 10 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 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 年 10 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 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 选项符合题意。推 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 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 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 选项排除。 1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 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 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 选项符合题意。一 五计划只是为了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完成”这一表述错误,A 选项排除。1952 年底,我 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 选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 调发展,D 选项排除。 1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 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因此中美关 的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C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不能说改变,A 选项排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 除的说法明显错误,B 选项排除。70 年代中国遭受文革危害,没有强大到成为决定国际关系 的主要力量,D 选项排除。 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 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 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 年, 故 A 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 2003 年,故 B 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故 C 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 1973 年,故 D 项错误。 14.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 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 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 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 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 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 之旅,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来表述对人性解放和人性尊严的肯定,B 选项符合题意。推崇罗马 神权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A 选项排除。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C 选项排除。马丁·路德主张灵魂自我救赎,D 选项排除。 15.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四十年代。根 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 1825 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 选项 符合题意。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 选项排除。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 业革命期间,C 选项排除。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 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 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 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6.“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 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 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 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 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 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小东西……哭哭啼啼……欢欢喜喜……笑嘻嘻”这些对人丰富情感的描述, 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A 选项正确。现实主义的笔调往往冷静客观,与该段文字所展现 的风格不符,B 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 表现,C 选项排除。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 色彩变化,D 选项排除。 17.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 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 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 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 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 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 可知体现的是在宪法确立过程中矛盾和分歧较大,这也说明联邦体制经历艰难历程,A 选项符 合题意。1787 年宪法并未解决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最后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重 要原因,B 选项排除。1787 年宪法的制定初步解决了南方与北方对立的局面,C 选项排除。1787 年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D 选项排除。 18.1947~1948 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 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 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 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 选项排除。 19.下表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 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 万 1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700 万 1300 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 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 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 选项排除。勃列日涅 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 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 选项排除。 的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 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 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 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 选项排除。材料与 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 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 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 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 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 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答案】(1)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巩固了国家统 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最主要创新:行省制。原因:疆域辽阔。 (2)主要特点: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作用重要;三大组织相互关联。 (3)趋势:中央集权加强。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 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等。 【解析】 【详解】(1)影响:依据材料一中郡县制的实施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到地方 的垂直管理体系以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等回答。最主要创新:依据材料一“立中书省一, 行中书省十有一”的信息可知是实行行省制。原因:依据材料一“然幅员之广”的信息可只 是疆域辽阔。 (2)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二“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的信息可知是官方参与基 层管理组织;依据材料二“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信息可知是宗法关 系作用重要;依据材料二“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 关联的方式”的信息可知是三大组织相互关联。 (3)趋势:依据材料一和二以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 强。作用:依据所学的中央集权的内容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封建经济发展以 及中华文明的传承等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 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 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 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 答(组织答案)。 22.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 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 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 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 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 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 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 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 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 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 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 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 起。 (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1861 年”和“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 小夷也”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第二小问,由材料“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 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由材料“中华幅员八倍於俄, 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说明初步了解西方;由材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 如也,人实不如耳”说明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第三小问,天朝上国观念源于传统夷 夏观念的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而西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 的观念。 的(2)由材料“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 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由材料“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 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体现了具有民权的认识;由材料“国 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体现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 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在思想方面, 民族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是反专制求民主的旗帜;在经 济方面,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本家投身民族资本主义热情。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 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 1565 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 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 拉。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 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 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 的贸易利润惊人。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 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绵延 250 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案】(1)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中国商人积极 参与;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 (2)主要特点:西班牙垄断贸易;白银交换商品。 原因:英国确立海上霸权;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 (3)影响: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 美洲财富被大肆掠夺;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 的【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 1565 年,正值明 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可归纳出条件是新航路开辟和明朝开放海禁政策;根据材料 “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可归纳出条件是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根据材料“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可归纳出条件 是中国商人的推动;根据材料“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 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可归纳出条件是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 (2)特点:根据材料“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 菲律宾马尼拉”可归纳出特点是西班牙垄断贸易;根据材料“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 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可归纳出特点是白银交换商品。原因:根据材料“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 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可归纳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 因是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和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 (3)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帆船贸易”的影响需要从对欧洲、中国和非洲三 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欧洲和中国是获利者,非洲属于被掠夺者。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 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 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 在 1880 年至 1914 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材料二 1873 年日本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土地持有者均要交纳地税,地 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 3%,不因年景的丰歉有所减,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而不以产品的 价格变动为转移,土地价格由政府规定,而政府规定的价格很高,甚至与幕府时代的封建地 租不相上下。……土地持有者除地税外,还要交纳村费(地价的 1%),地税加村费,相当于土 地持有者每年收获量的 34%……农村佃农数量大量增加,而新兴的地主则将负担转嫁到广大佃 农身上,佃农每年劳动果实近 70%被政府和地主夺去。 ——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的《世界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关于 1861 年改革的观点。并据材料一论证此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政府地税改革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两国农业政策的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观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论证:促进农业现代化; 为工业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影响:政府财政增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原料、市场、劳动力;农民负担重; 农民贫困,国内市场小,刺激日本对外侵略。 (3)认识: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生产力;关注民生。 【解析】 【详解】(1)观点:依据材料一中“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论证:依据材料一中“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 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 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 1880 年至 1914 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 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信息从农业现代化、自由劳动力、农产品商品化等方面论证此观点。 (2)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而不以产品的价格变动为转移……地 税加村费,相当于土地持有者每年收获量的 34%……佃农每年劳动果实近 70%被政府和地主夺 去。”信息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农民负担沉重、市场狭小, 影响日本对外策略等方面分析明治政府地税改革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两国农业政策的材料及相关所学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调整适应 生产力、关注民生等方面谈论认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詹天佑(1861-1919)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更不 得不力任其难,勉负重望。于是昼则手胼足胝,夜则绘图计工,困苦经营,其成功之迟速利 钝,初何暇计耶?……前尘回首,如在梦寐中!盖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 秘其难。浸假中道而废,其不贻笑于邻国者几希!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序》 材料二 天佑毕生致力于工学,仅就本职之范围,而言以上三端(注:提请奖励、振奋中华工程师学会;慎选管理俄路事宜代表;继续督办汉粤川铁路事宜,维护中国铁路权益)…… 天佑生性钝拙,从事路工始终垂三十年,只知报国,从不敢殖产营私,平日训诫子弟,一仍 以工学为目的。 ——中华工程师学会《詹天佑先生纪念册·遗呈》(1919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要克服哪些困难?在施工过程中进 行的技术创新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詹天佑在去世前口授《遗呈》所念念不忘者何事?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詹天佑的优秀品质。 【答案】(1)困难:国势衰微;经费筹集;人才调集;技术运用;国际压力等。 创新:创造性设计“之”(或“人”)字形线路;采用直井施工法等。 (2)事情:激励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中国铁路事业; 维护中国铁路权益;培育工程学后人。 (3)品质:迎难而上、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爱国为民;学习西方、追求真理;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 聘于英。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负重望。”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创造性设 计“之”(或“人”)字形线路以及采用直井施工法等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激励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维护中国铁路权益;培育 工程学后人等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迎难而上、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爱国 民;学习西方、追求真理、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等角度思考回答。 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