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汉武帝设中外朝制度
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 明代废丞相而设内阁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综合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导致军机大臣跪受皇命,各
部和地方大臣等奉旨办事,皇权达到顶峰的历史现象,最能印证钱穆所说的中国古代政治发
展中君主权力逐步上升,政府及大臣的权力相对不断下降的趋势,D 项正确;汉唐明三朝的政
治发展与这一趋势一致,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最突出的代表,ABC 三项不符合“最能
体现”这一题中要求,是错误的。
2.宋代徽人有家规:“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
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C. 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
或从亲友处推荐之”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商人从商以血缘亲族为纽带,故 C 项正
确。A 项出现于明朝。B 项从题中无法体现。D 项错误,因为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点睛:料“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是解题的关键。
3.《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其中体现的思想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 “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 “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体现了董
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约束君主行为,故 C 正确;A、B、D 材料未体现,排除。
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体现天人感应。
4.下表反映的是 1895 年与 1913 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1895 年 1913 年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 亿 5.7 亿 生活消费品占 85%,生产资料占 15%
中国出口 0.28 亿 1.66 亿 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占 96%,工业品占 4%
A. 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 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 民族工业发展落后
D. 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信息显示,这一时期中国主要进口生活消费品,主要出口农产品、手工业产
品显示出了中国日益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 D 项正确。题目的
表格中显示了中国进口和出口的大幅度增加,出口和进口的货物结构也表明了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不是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故 A 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以
看出 1895-1913 年中国进口值远大于中国出口值,说明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故 B 错误。
表格信息包含中国进口值和出口值,以及出口和进口的货物结构,这些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民
族工业发展落后,故 C 错误。
5.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 20 世纪 20 年代毅然改组国
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 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制定劳工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
发现,“耕者有其田”和“制定劳工法”均是属于民生主义,并不是属于民族主义的含义,
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才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含义。故 D 正确。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含
义
【点睛】
【详解】
6.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时间和
著作是
A.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井冈山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
D. 新中国成立后的《论十大关系》
的【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是探讨中国
革命的不同阶级的革命性问题,提出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可靠的同盟军,排除;B 是探讨中国
革命道路问题,排除;结合所学,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
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选 C;新中
国成立后的《论十大关系》是要调整各种关系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排除 D。
考点:20 世纪重大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7.“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 1912 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 A 项
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 1949 年 9 月,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
B 项错误;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础,故 C 项正确;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无关,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新中国初期”的时间信息,然后进行排除即可。
8.如图反映出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基本实现工业化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三大改造正在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数据统计可知,在 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的钢产量
增加明显高于谷物等农产品的增加,这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征,B 项
正确; 一五计划只奠定了我国现代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没有实现工业化,A 项不符合史实;
图中钢铁产量的增加显著高于粮食产量的增长,体现的是不均衡发展,C 项错误;材料给出的
是工农业增长情况,没有提供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情况,并且三大改造是在 1956 年底完成
的, D 项错误。
9. 1985 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
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为此中共“十四
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材料中,邓小平的谈话强调“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故排除掉 B;A 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 项明显错误,所以应该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10. 1921 年,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是
A. 大街上报童手持报纸向行人叫卖
B. 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C. 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D. 居民们排队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洋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居民们排队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洋布” 现象应该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的,不是在 1921 年,所以答案选择 D 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20 世纪 5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1.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
A. 两种社会制度 B. 两种经济制度 C. 两种法律制度 D. 两种军事
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一
个中国,“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
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所以本题答案选 A 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现·一国两制
【名师点睛】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
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
和本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
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的12.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人的葡萄藤被别人毁坏,但是在诉讼时只能说“树木”,不能说是“葡
萄藤”,因为法律没有规定,这种法律应该是
A. 自然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习惯法
【答案】B
【解析】
通过题意可知,此时法律缺乏灵活与变通,只注重形式,由此可见,此法律应是公民法,因
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自然法主要是在罗马法中体现出的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种
法律;C 选项错误,万民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并不是如此的死板;D 选项错误,此时已
经存在法律条文,因此排除 D 选项。
13.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了人只
要信仰上帝,“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
A. 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
B. 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C. 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D. 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使人获得精神
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否定了宗教的作用,挑战了教皇的权威,排除 A,C 项正确。
宗教改革的主旨不是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而是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推动思想解放,排除
B。宗教改革的主旨不是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排除 D。
14.1782 年秋,英国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 岁的小
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
取胜,反对派议员被驱逐出议会下院。材料中,议会与内阁出现矛盾时的解决方案,最能说
明A. 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
B. 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C.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获得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小皮特内阁通过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可知内阁在获得国王的
支持时可以解散议会,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小皮特内阁虽然再遭议会不信任,但并没有因此
垮台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议会与内阁解决矛盾的方案,说明了内阁制下议会
与内阁之间的权力制衡,英国责任内阁制获得进一步发展,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工
业资产阶级,故 D 项错误。
15.某科学家的墓志铭这样写道:“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
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潮汐……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人
类之光。”该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 B. 开普勒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海王星、天王星等的发现是在牛顿力
学体系的指导下发现的,证明了科学理论的预见性,还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材料揭示了
这一成果。伽利略是落体理论;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普朗克提出量子假
说。故选 C 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认识史上的飞跃
16.1917 年 7 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 9 月,俄军最
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
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 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 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 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 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D 三项分别发生于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和七月流血后,均与题目中的时
间“9 月”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损失惨重”“反政府叛
乱……进逼彼得格勒”可知 B 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17.针对罗斯福新政,美国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他们希望罗斯福不仅
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该观点①
看到了新政的本质②赞同社会改革③反映了社会底层的利益④期待社会公正(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希
望罗斯福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足以证明该观点并没有看到新
政的本质,因为罗斯福的阶级本质注定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
的。故 A 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
【详解】
18.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
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r 特别是
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
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美元贬值
B. 计划指导
【C. 减耕减产
D. 以工代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含义:对进
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联系所学可知,
实行美元贬值可以增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刺激出口,符合经济民族主义的
含义,故 A 项正确;BCD 项与国际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19. 2013~2014 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政治危机:乌克兰国内的亲俄派与亲英美派对立并引
发武装冲突。危机引起许多国家的直接干预:俄罗斯立即强势介入,法、德、英、美等国采
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向俄罗斯施压;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等国也表示高度关注。
2015 年 2 月,俄、乌、法、德四国领导人举行会谈,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乌克兰危机各
方同意停火,危机才告一段落。透过乌克兰危机,可以看出
A.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B. 多极化形成过程中,大国之间存在反复博弈
C.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D. 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
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以“乌
克兰危机”作为素材,实际上考查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大国博弈。据此,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D 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A 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能够体现题干
材料内容核心意思,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演变·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下的大国博弈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
言论、诗词等,例如本题就是历史人物的言论,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
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
的本知识进行选择。
20. 2015 年 11 月 30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篮子货币,这样
在欧元、美元、英镑、日元之后,人民币成为了第五种货币,而且占的权重还比较大,为
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据此说明
A. 中国改革成就突出成为世界一极
B. 人民币和欧元等结盟对抗美元
C.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
D. 新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主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时政热点“人民币入世”,涉及“经济全球化”,答案 C。中国早在 60、70
年代以后就逐渐成为世界一级,排除选项 A。材料只谈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至于多种货
币的关系没涉及,排除选项 B。选项 D 表述正确的,但与材料主旨不合。人民币由国际体系之
外进入国际体系之内,故选 C。
二、材料解析题
21.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
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
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
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 3 卷
材料三 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徽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
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
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
的进步思想与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
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导致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
文主义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想是“中世纪末的产物”,
而法国启蒙思想则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理解?
(4)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根本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社会根
源: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2)批判对象:更加公开.猛烈地抨击天主教会,并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政
治追求: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3)理解: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一些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属于地
主阶级(或封建士大夫)的进步思想;后者法国则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属于资产
阶级的进步思想。
(4)认识: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变化;人文主义思想
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
【解析】
【详解】(1)根本原则:根据材料一中“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得出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由“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
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得出提倡礼治;从“提出要
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得出重视道义;据材料一“而人们之
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得出倡导诚信。社会根源:结
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作答,如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等。
(2)批判对象:据材料“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批判对象为天主
教会,并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追求:据材料二“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追求为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3)理解:据材料“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
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
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结合所学知识,立足
阶级本质进行归纳概括。
(4)认识:综合以上材料和相关问题,从文化传承、内容发展或是社会现实的角度作答。
22.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不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
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
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
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
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
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产生该思想的背景。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此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各是什么?
【答案】(1)核心:“中体西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发展:
师夷长技以制夷。
(2)观点:只要引进西方民主、科学,就可以救国。
评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存在着绝对肯定的看法。
(3)轨迹: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
【详解】(1)核心:根据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
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便偏废”得出“中体西用”。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其背景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发展: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是对鸦
片战争前后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展。
(2)观点:从材料四“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
的黑暗”归纳为只要引进西方民主、科学,就可以救国。评价:联系所学,从新文化运动深
远影响、局限性等方面辩证分析,即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存在着绝
对肯定的看法。
(3)轨迹:根据所学知识,综合材料和相关问题,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分为器物—制度
—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大事主要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遏制苏联,不再对德国嫉恶如仇,而是扶
植德国。它设法重建资产阶级政党,力图保持德国原有工业结构、复兴德国经济,同时积极
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法国在 70 年中 3 次受德国之害,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为了保证自己在西欧的地位,法国力主分割德国,拒绝西方 3 区合并,但是这种对德强
硬政策缺少相应的实力作基础。当时的法国实际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战争的破坏和战后初
期的困难使法国不得不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材料二 戴高乐主义的根本立足是实现欧洲联合。戴高乐多次谈到法国在欧洲统一中的
作用,认为欧洲的复兴必先有法国复兴。为此,法国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坚持发展
法国独立的核力量,1960 年,法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积机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戴高乐认为,美国不能包办欧洲对苏政策。欧洲,特别是法
国,应该发挥独立作用。1960 年 3 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
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戴高乐十分重视法德关系,认为法德和解和联盟是欧洲联合的基
础,可以保障欧洲政治的独立性。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上,美法两国的主张有何不同?材料一反映
了战后初期美国和西欧怎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戴高乐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不同:美国通过扶植德国来遏制苏联;法国力主分割德国以确保自己在西欧的
地位。
关系:西欧被迫依附于美国。
(2)特点:坚持独立自主,力图领导西欧(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开始突破“冷战”思
维的限制(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注重联合西欧(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
影响:推动了法国复兴,推动了欧洲联合,缓和了西欧与苏联的关系,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
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遇制苏联……同
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得出美国通过扶植德国来遏制苏联;根据材料“法
国在 70 年中 3 次受德国之害……拒绝西方 3 区合并”得出法国力主分割德国以确保自己在西
欧的地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当时的法国实际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战争的破坏和战后
初期的困难使法国不得不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得出西欧被迫依附于美国。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戴高乐主义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戴高乐多次谈到法国
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认为欧洲的复兴必先有法国复兴。”得出坚持独立自主,力图领导西
欧;根据材料“1960 年 3 月,戴高乐邀请赫普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得出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根据材料“戴高乐十分重视法德关系,
认为法德和解和联盟是欧洲联合的墓础,可以保障欧洲政治的独立性。”得出注重加强西欧
内部的团结。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欧洲、对西欧与苏联的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角度进
行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
【名师点睛】美国与西欧关系 演变
(1)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此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
制。
(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
持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1949 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随后,苏联便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最终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
形成。
(4)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不愿再受到美国的控制。欧
洲一体化的发展使西欧成为一支能与美苏抗衡的力量。
24.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
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的(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答案】(1)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
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依据: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
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
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认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
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
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
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解析】
(1)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体制等多角度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
林模式。
(2)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内容,主要从限制资本家的“自由”和损害资本家的“短期利
益”角度答题。
(3)采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
段”,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的消极影响,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
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
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
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
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
策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
认识。
【答案】特点:通过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康乾盛世”局面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
(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
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
某种繁荣”的信息以及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法自愿有偿服务”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认识属于开放题型,
依据所学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以及正确的经济政策制定等
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