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县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奉新县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425860

大小:54.4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奉新一中 2020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10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公元前 516 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 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 是 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 【答案】A 【解析】 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 会、治国安邦,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 宗法分封的问题,故 C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 D 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 官不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制与治国安邦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 确答案。 2. 下图为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词的文书。其誓词为:一定要“忠心 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夷灭氏族,绝子绝孙。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 宗法制度的严酷苛刻 B. 分封制遭到了破坏 C. 卿大夫对诸侯的忠诚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忠心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夷灭氏族,绝子绝孙”,客观上说明宗 法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因此要强调卿大夫对诸侯的忠诚,故选 B。誓词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的 严酷苛刻,排除 A。C 只是表象,而不是反映的问题,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是在秦朝, 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混战的年代,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就是礼崩乐坏,分封 制和宗法制的严重破坏,使得诸侯国中实力强大的小宗觊觎大宗的权位,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觊觎天子的权位。明显的事件就是战国初期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 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 解是 A. 国家管理制度化 B. 从人治到法治化 C. 礼仪与政治分离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 制”表明官僚政治取得了贵族政治,故 A 项正确。礼仪与政治分离、从人治到法治在题干所 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 BC 项错误。依据所学,大秦帝国时代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故 D 项表述错误。 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 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 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答案】C 【解析】 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 不被诸侯所看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 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 C 项正确; 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 D 项错误。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 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 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5.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 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 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 A. 统治疆域的扩大 B. 北方经济的衰落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政区细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题干看不出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 A;南方政区幅员的变化速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地域方面的 差异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说明了南方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北方仍然是经济中心, 排除 B;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主要为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正确;D 是表象, 没有反映实质性的问题,排除。 6.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责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 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号称“三独座”,这反映出东汉 A. 中央集权加强B. 中央监察体系的完备 C. 君主专制 强化 D. 监察机构的权势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等信息可以看 出,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管,强化了君主权力,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官员的 监督,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故 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监察体系的发展,无法体现出监察 体系的完备,故 B 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监察机构的权力,故 D 项排除。 【点睛】“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是关键信息。 7.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 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 要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制,但其主要是以人的品德和才学为主要的举荐依据,这实在不好算是 一种坏制度,从这个角度讲肯定了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C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所 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好坏比较,B 项排除;材料同科举制 无关,D 项排除。故选 C。 8.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 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 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 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 的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以看出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考试内容与从政人才培养脱节,故 D 项正确;门阀政治 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 A 项错误;钱穆主要关注科举制对人才培养的局限,与扩大政权基础和 促进公平无关,故 BC 两项错误。 9.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 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答案】D 【解析】 在君主专制的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 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种现象, 据此可以排除 BC,而选择 D。A 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 10.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 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襄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 B. 代表中央分取各地的使命C. 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 D. 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行省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 的”等信息判断 B 项正确。A、C、D 没有反映材料的思想。 11.《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 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 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 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 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 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可以看出,宣慰司属于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B 项错误,行中书 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2.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 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 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院御史身份 的“总督”管理数省。由此可见,明朝 A. 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 B. 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 C. 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 D. 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设“三司”分治省政取代元朝的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巡 抚”有主持地方政务的职责,目的在于节制 “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总督”是管理数省, 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可知明朝地方管理政策的变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D 项正确。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健全各级基层机构,排除 A。“三司”分权会导致机构运转不灵,是对材 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B。不是“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而是根据地方行政的实际情况作出调 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C。所以选 D 点睛:抓住本题的关键词“三司分治”“巡抚”“总督”,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设置这些机构的 意图是加强中央集权。 1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 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 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 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故答案为 C 项。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 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 B 项;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是在戊戌变法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点睛: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得到进一步 巩固。但本题却反其道而行之,考查军机处对皇帝权力的约束。对于本题的回答,必须根据 材料内容,通过对材料主旨的概括提炼,得出正确选项。近年高考试题中,根据材料选择答 案,正确选项可能与教材观点存在冲突的试题也常有出现,考生特别需要注意此种情况。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 1864 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 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A.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 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A 项表述错误;1843 年,英国强 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B 项不符合史实; 1943 年 1 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D 项不对;根据材料案 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可知客观上有利于传播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 C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 《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 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 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 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 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1860 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 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 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 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 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 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 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英国持续贸易在于清政府国内秩序的稳定,为此,英国派出华尔洋枪队镇压天平天 国运动,故 D 正确;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全赖于秩序和安定”的信息,排除。 16.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 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 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A. 上海 B. 广州 C. 南京 D. 天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京条约》 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五 处通商口岸,即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和厦门,其中广州在通商口岸开放之前既已有“十 三行”,它当时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场所;鸦片战争之后尽管广州仍旧是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但由于上海等港口的开放,广州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不复存在,两广地区大量手工业工人失 业,这些失业的手工业者成为太平天国势力兴起的重要力量。综上可知,A 项正确;B 项不是 造成杨秀清的“失业”的直接原因,排除;南京开放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C;天 津开放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D。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状况;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7.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 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 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晚清时期”“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家 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宗法社会之网”中可以看出,晚清以来,随着贫困和破产的宗 族成员的增多,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解,这说明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不断衰落,从而成为太 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社会机制的衰落, 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的入侵,故 D 项排除。 18.1840—1866 年满汉官员比例变化为: 年代 满汉总督比 满汉巡抚比 1840 年 1∶0.75 1∶2.3 1866 年 1∶6.5 1∶12 对此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 晚清统治危机激化了满汉矛盾 C. 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清朝权力结构变化 D. 鸦片战争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可见 1840—1866 年满汉官员比例变化为汉族官员担任总督、巡抚的比例 上升,结合所学知识,1851-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创办的湘军等武装 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因此汉族官僚势力膨胀,出现题干中这种变化,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坚持了 14 年,势力发展到 18 个省,使清廷国力大伤。由于清廷倚赖汉人组建的湘军和淮军才能打败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平乱有功,使清廷更加重 用汉人,汉人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同时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 19.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当选 了政府官员,也无法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因为所有公职都是无偿的,当时为解决这一问题, 鼓励人们参政,雅典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发放工资和津贴 D. 实行财产等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公民参政都是无偿的,但是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 取每天的口粮, 这不能保证公民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为解决这个问题,伯利克里时期,为 参政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C 项正确;A、D 两项是梭伦改革的 内容,排除;B 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故选 C。 20.克里斯提尼时代以来,雅典的富人们之所以更加慷慨、更加明显地把时间和金钱花在所有 公民的利益上,出于“对社会的感激之情而产生的有条件的承诺”,这种感激表现为“荣誉” 或“政治职务”。材料说明 A. 捐献制度缓和了雅典 阶级矛盾 B. 富人的捐献有助于获取政治利益 C. 财产多寡决定了公民的政治地位 D. 雅典民主制存在滥用权力的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富人“把时间和金钱”捐献以感激(报答)“荣誉”或“政治职务”。B 项说 明了其本质。捐献并没有用于调整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能产生 A 项说的结果,C 项不符合 克里斯提尼时期的史实;D项,材料无关权力使用和制度的弊端,不符合题意。只有 B 项正确。 的21.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 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势。任何受 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 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 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B. 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D. 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威尔·杜兰特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和有闲暇的精力 及经济基础,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权力实现的局限性,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雅典公民的 权利范围,A 选项排除。民主自由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B 选项排除。材料与审判制度无关,D 选项排除。 22.公元前 454 年,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 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经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 一协议 A. 扩大了古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B. 实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上 平等 C. 是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 D. 适应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表明这 一协议使平民参与到法律的创制工作,从而扩大了古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故 A 项正确;罗 马法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故 B 项错误;C 项是指《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排除;D 项是指万民 法,故 D 项排除。 【点睛】材料“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是关键。 的23.有专家指出,《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 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 的法规。这说明罗马法 A. 多元一体注重实效 B. 司法实践灵活高效 C. 不断追求公平正义 D. 立法过程主观随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 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可知罗马法体系是由各种各样的法 律法规、具体判例、公民大会决议和长官命令构成的,体现了罗马法多元一体注重实效的特 点,故选 A 项;题意反映了罗马法的构成,但无法推断其司法实践是否灵活高效,故排除 B 项;罗马法虽然是长时间积累形成,但并不能说明其不断追求公平正义,故排除 C 项;题意 没有体现罗马法立法过程的内容,故排除 D 项。 24.有学者指出:斯图亚特之前的英国本就有立宪君主之事实,历代英国君主为传统政治文化、 宪政精神自觉制约。因此,所谓“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君主立宪应该称为“君 主复宪”。这一观点旨在 A. 弱化“光荣革命”在政治变革中 应有作用 B. 指出英国近代议会权力至上的本来面目 C. 肯定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 D. 肯定斯图亚特王朝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看,这位作者的观点是认为,“光荣革命” 只不过是将英国立宪君主文化重新“复古改制”,并没有真正实现变革,故 A 项正确;材料涉 及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涉及英国议会权力至上的内容,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突 出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之 的前,并不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故 D 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合。 25.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 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 而 1837 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 21 岁且精神正常 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 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 A. 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 B. 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 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 D. 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权利,而 1837 年英国工人阶级则要求继续扩大选民范围和降低被选举人的财产限制,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与 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所以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了议会改革的方式, 并未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无法得知其是否为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 选项错误,材 料并未体现政党制度的内容;C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37 年伦敦工人协会争取权利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故正确选 项为 D 选项。 26.参与制订《1787 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 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 年宪法》 A. 推行两党制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 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D. 实行三权分立 【答案】D 【解析】 两党制不是《1787 年宪法》的内容,故 A 错误;1787 年宪法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而是建立了联邦制,故 B 错误;《1787 年宪法》并没有规定总统不可以超过两届,故 C 不符合史实; 材料中的“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指的是为 了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三权分立符合上述要求,故选 D。 27.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 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 20 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 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美国 1787 年宪法对于不禁止黑奴贸易的规定,体现出对于南方州利益的妥协,实际上体现出 宪法的实用主义精神,故 D 项正确;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 A 项错误;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B 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属于中央政府 权力运行的原则,故 C 项错误。 2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 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A. 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B. 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C. 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D. 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 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可知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B 选项错误,材 料强调的是立法机构权力较大,并未强调法国的政体;D 选项错误,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 国宪法颁布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不能说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时君主派的力量还很强。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9.1871 年 4 月 16 日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 58 席,普鲁士占 17 席、巴伐利 亚占 6 席、萨克森占 4 席、符腾堡占 4 席。只需 14 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 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这表明该宪法 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介绍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的分配问题,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权利存在不平 衡状态,普鲁士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德意志实行的是联邦制; B 选项材料没能体现;C 选项与材料无关。 30.1882 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 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 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 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 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 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 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 B. 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 C. 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 D. 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制约首相权力;议会 不同意批准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遭到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体现君主权力凌 驾于议会之上。A 项说法错误,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排除。材料 【不是议会依法行使监督权,而是决策权,但决策权有名无实,排除 B。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 遭帝国议会否决;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等都是民主的体现,宰相无力控制议会,C 项正 确。帝国议会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块遮羞布,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 D。所以选 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 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 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 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 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 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 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貪脏六十两以上即梟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遑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 1872 年,议会两次通过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 法案》。188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 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 的刑罚,并規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 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 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 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 要影响 【答案】(1)同: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 异: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 (2)领域: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 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 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 击”、材料二“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可知,相同点主要是都通过立法约束官员的 行为。 结合相关知识得出不同点主要从明朝与英国相关措施的根本目概括,要结合明朝君主 专制与英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概况概括,从而得出答案为: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 严刑峻法;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 (2)依据材料二“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 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域是: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依据材料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影响从完善资产阶级民主、缓和矛盾、为它国提供借鉴等角度概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一年(637 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 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 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 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 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 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 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今相差无几。 材料二: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 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 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 1300 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 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 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 18 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 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中国:礼让为先;尊卑有序(等级秩序森严;封建礼教色彩浓厚);惩罚 措施严厉。西方:与军事斗争有关;以习惯为主;等级差别明显。 (2)原因:中国: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西方:罗马以军事立国,对外战争频繁;宗教盛行,教会地位高;受传 统习惯影响。 【解析】 【详解】(1) 中国,根据材料“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交通法规的特点之一是礼让为先,尊卑有序,“贱避贵”等体现了 等级秩序森严,即封建礼教色彩浓厚;根据材料“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 可知,惩罚措施严厉。西方,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 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可知,西方的 交通法规与军事斗争有关;根据材料“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 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 惯”等信息可知,以习惯为主,并且等级差别明显。 (2) 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 族国家;中国交通法规体现出礼让为先,尊卑有序的特点,这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唐朝交通法规封建礼教色彩浓厚并且惩罚措施严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影响。西方,西方交通法规与军事斗争有直接关系的原因是罗马以军事立国,对外 战争频繁,因此军事斗争的规定直接影响了西方交通法规;西方交通法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惯;西方交通法规的等级差别明显与西方宗教势力地位高有关等结合第 一问中的特点分析回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12-1797.7.9)认为,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的革命者,他们都抛弃了传统,认为 这不过是一堆破旧的废物,因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在传统的基础下埋设一个即将爆炸的地雷。 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所有人类获致的东西,所有的先例,所有的宪章,所有的议会法令,都会化为灰烬。他们有“人权”,反对者肯定是瞎眼的;他们不承认调和与妥协,任何与他们 的全面要求有所保留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那是丑恶与非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摧毁一切,他们 的人权没有留下政府来保证其行政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 ——据陈晓律《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涉及的一个观点,指出它所对应的世界近代某一重 大历史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要求:史论结合,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 面。) 【答案】示例: 观点:调和与妥协有利于社会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 事件:“光荣革命”。 概括:1688 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 共同统治。 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评价:①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胜利,为君主立宪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以不流血方式完成,保持了英国政局和社会的稳定; ③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对欧美许多国家 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不承认调和与妥协,任何与他们的全面要求有所保留的事物,对他 们而言那是丑恶与非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摧毁一切,他们的人权没有留下政府来保证其行政 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可以提炼出观点,调和与妥协有利于社会持续性的安全、 正义和仁慈。根据所学可知它所对应的事件是“光荣革命”。根据所学概述和评价“光荣革命” 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