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平遥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晋中平遥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425864

大小:71.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全国名校大联考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 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三代”在祭祀的时候,“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 C 项符合题意。黄帝地 位得到“各族”公认的说法太绝对,A 项错误。各族并不都是黄帝真正的后裔,所以本题无关 “宗法观”和“世袭制”的事,B、D 选项所说的“强化”和"延续”均为错误说法。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准确识记和运用。 2.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 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 避免了宗族内部 冲突 D. 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的【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 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的 巩固,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分封制;C 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分封制下宗族内部冲突仍然存在;D 选项中“巨大”一词表述 片面。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3.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 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A.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可知, 这体现的是文化传统影响制度的选择,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秦人的认同;B 选项错误,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的说法错误; D 选项错误,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4.有学者认为,没有雅典城市,也就没有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典文化的繁荣。这一结论的提 出,主要依据是雅典城市 A. 拥有公民权的群体数量较大 B. 具有相对自由和宽容的文化环境 C. 提供了公民平等参政的条件 D. 提供了民主政治生活的中心舞台 【答案】D 【解析】 雅典城市为雅典人从事政治活动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以及造就出的雅典文化,故 D 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公民权数量信息,故 A 错误;B 中宽松环境没有提及; 公民参政条件也不是材料中主要依据,故 C 错误。 5.雅典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它规定在公民大会上公民可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 实行放逐及放逐何人,凡达到六千以上票数的人就会被放逐。由此可知,陶片放逐法 A. 突出了公民的公共权力 B. 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平 C. 彰显了雅典法律的正义 D.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答案】D 【解析】 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放逐及放逐何人,说明公民使用公共权力的特点,故 A 项正确;该措施 显然不能保证政治公平性,故 A 错误;法律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 错误;D是观剧津贴的作 用。 6.“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 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材料蕴含的罗马法基本 理念是 A. 小国寡民 B. 自由平等 C. 公平正义 D. 独立自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 则”可见罗马法是依据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由材料“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 得其所”可见罗马法的目的是保证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故选 B;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古 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排除 AD;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强调人生而平等地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 夺的一些基本权利的信息,排除 C。7.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 1761 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 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 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 贵族寡头政治的必然性 D. 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关键点是时间,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 1761 年,这个时间点上对于英国发生的是非常重 要的议会改革,再根据“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肯定了答案的正确性, 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时间错误,资产阶级革命远早于 1761 年;C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 的真实含义;D 选项与此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 1761 年,这个时间点上对于 英国发生的是非常重要的议会改革,由此就可以确定选项为 B 选项,其余选项都不符合要求, 故排除。 8.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 “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 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这些认识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权力制衡 B. 民主自由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 材料““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 “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 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可知,这些认识体现的政治理念是人民主权,故 C 项正 确;ABD 项不符合题意。9.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台了 11 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 “胎死腹中”。唯独 1875 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 65 年。这反映出该宪法 A. 内容非常广博 B. 适应社会发展 C. 实现权力制衡 D. 蕴含自由观念 【答案】B 【解析】 1875 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说明该部法律适应了法国社会发展 的趋势,故 B 正确;内容广泛不是根本原因,故 A 错误;权力制衡属于特点,观念自由属于 理念,其他法律也具有,故 C 和 D 错误。 1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 比较容易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 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A.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 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 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体现清政 府主权意识淡薄,排除 A。根据材料“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 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体现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统治集团深受 天朝上国思想影响,B 项正确。材料没有清政府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的相关信息,排除 C。 总理衙门是近代建立外交体制的表现,排除 D。所以选 B 11.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 31 条批语, 除 4 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A. 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 《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 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 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洪秀全并没有实施此文献,故 A 错误。B 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C 错误,它出现于天京变乱之后,而 D 与题 中的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相符。故本题选 D。 考点: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1937 年 9 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 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 外文刊物 290 多期。这表明国际宣传处 A. 积极对外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B. 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C. 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D. 其活动利于改善抗战国际环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国民政府在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体现出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宣传来改善 抗战的国际环境,提高中国的社会地位,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在材料没体现出“全 民族”的内容;B 选项错误,宣传并不代表着胜利;C 选项错误,主要目的不是国际间的合作, 而是提升自身的地位。 13.《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以延安为中 心的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1937 年该书的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这一现象 反映了 A. 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B.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 C. 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D.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7 年,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该书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说明中国共产 党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故选 B 项;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不是材料中现象反映出的 主旨,A 错误;此时属于全面抗日战争初期,美英政府对日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C 错误; 红军长征完成是 1936 年,该书主要记录的“陕甘宁边区”的信息,D 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中《红星照耀中国》描述根据地的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引起国 际关注。 14.19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空想社会主 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出现。这反映了 A.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B. 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C. 工业革命加剧社会分化 D. 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19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 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 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C 正确;“民族主义思潮”材料未反映,A 项错误;19 世纪上 半期,世界历史的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B、D 两项错误。 15.1917 年 4 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1917 年 10 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政策变化(  ) A.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完成 B. 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C. 确立社会主义革命方针 D. 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发表《四月提纲》的重要依据是俄国当时的客观局 面,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 年 10 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主要是由于七月流血事件使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 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布尔什维克 党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改变策略,做出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决定,由此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受 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是二月革命,故 A 项错误;“四月 提纲”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故 C 项错误;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满足了国 民的和平要求,故 D 项错误。 16.如果说 1954 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 中孕育了。这说明 1954 年宪法 A. 缺乏变革的创断性 B. 具有历史的延承性 C.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D. 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1954 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宪法确立 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明了它具有创 新性,故 A 错误。 从题干中“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表 明 1954 年宪法继承了《共同纲领》的部分内容,体现了 1954 年宪法具有历史继承性,故 B 正确。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 1954 年宪法对于《共同纲领》的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宪法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但是《共同纲领》并没有,与题目主旨 不符,故 CD 错误。 1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 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 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 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 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答案】B 【解析】 根据“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 分的协商”,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B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 协商,并非中国共产党执政,排除 A;1949 年政治协商会的召开标志政协制度正式确立,C 错 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协商,与政权组织原则无关,排除 D。 18.邓小平说:“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都万事大吉了,这是 不行的,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 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A. 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 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 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 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很明确,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根据材料可知,中央对香 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出现混乱,中央要适度进行管理,故 B 项正确;材料的思 想并不是对“一国两制”内涵的丰富,A 错误;肯定“港人治港”方针在“一国两制”中已经 明确提出,C 错误。消除说法绝对,D 错误。 19.宣传画具有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的特点。20 世纪 60-70 年代,“深 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宣传画开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它产生的历史背 景主要是A. 经济发展受挫 B. 反革命残余猖獗 C. 中苏关系恶化 D. 越南战争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时间信息“20 世纪 60-70 年代”“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说 明当时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恶化。主要是中苏关系恶化使当时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恶化,故 C 项正确;“经济发展受挫”与安全形势恶化无关,故 A 项错误;反革命残余猖獗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1951 年底已经取得镇压反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越南战争爆 发和“深挖洞广积粮”没有直接联系,故 D 项错误。 20.中美关系的突破为中国打开全新的外交格局创造了重要条件。毛泽东曾说,中美关系正常 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 应”的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苏关系正常化 C. 台湾问题得以解决 D. 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推 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 D 项正确;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早于中美关系改善,故 A 项错 误;根据所学,中苏关系正常化在 1989 年,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但至今尚未解决,故 C 项错误。 21.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已经越来越不能准确反映和科学揭示变 化了的国际形势。1987 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科 学命题。这一转变 A. 使中国加入了不结盟运动 B. 促进了多边外交活动展开 C. 直接推动中美正式建交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的转变,可知中国外交政策上转为争取和平的国 际环境,有利于多边外交活动的展开,故 B 项正确;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不是其 成员国,故 A 项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故 C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 2001 年,故 D 项错误。 22.1960 年 3 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 张。这表明截高乐时期的外交 A. 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 B. 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 C. 企图把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 D. 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 【答案】B 【解析】 1960 年世界正处于两极对峙的格局之下,作为“北约”成员国之一的法国邀请意识形态完全 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来访,体现了戴高乐时期的外交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这也是 “戴高乐主义”在外交领域的表现,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法国在整个西欧国家中的位 置,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法国对美国的态度,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法国对其他西欧国家的 态度,排除 D。23.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 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 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中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 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 A 项正确;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以及关贸总协 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 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 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国家会晤和谈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 D。 24.哈佛大学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 期”,但过去的 20 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 “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这最能说明 A. 20 世纪末国际新旧格局 交替 B. 广泛而快速的信息传播引发恐慌 C. 当今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D.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或许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和“9.11”“巴 以冲突”“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等信息可知,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 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新旧格局的交替的信息,而是强调当今 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排除 A。广泛而快速的信息传播不一定是引发恐怖,B 项说法错误, 的排除。材料强调当今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而不是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排 除 D。 【点睛】本题考查当今世界关系格局 特点的知识,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即可知道答案。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鴉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 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 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第 二次鴉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昰。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 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政府专门负责 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机构变化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 【答案】(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传统闭关锁国政策崩溃;对外交往和交涉日益 增多,传统理藩外交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点: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 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评价: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意味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 深;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客观上启动了中国 社会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第一次鴉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的信息和所学从两 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对外交往和交涉日益增多以及传统理藩外交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回答。特点:依据材料“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可知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依据 材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 构)等陆续成立”可知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依据材料“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昰。 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可知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评价:依据材料“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 外交涉”的信息和所学从清朝的政治与列强的关系以及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社会政治 的现代化的进程等角度分析回答。 【点睛】探究开放型非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1. 情景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分析 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解答这类题时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原理和史学常识解答。 2. 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开放题, 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注意解答时根 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整理。 3. 仿写型。即给出一份样本,要求学生仿照样本的内容,根据列出的条件完成测试的题 型。 4. 多种评价型,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 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的“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问题,亦可称之为“梁启 超之问”它直接受波伦哈克(德国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1896 年出版《国家论》)“因以习惯 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之论断的启发而提出。对于辛亥时期 革命党人未能深入思考的“梁启超之问”,化解“民主专制”或假共和变真共和的关键,陈独 秀则寄希望于国民的“自觉”,“觉悟”,以树立真共和的基础。陈独秀分析了政治觉悟的“三 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治动物”,“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国欲图 世界的生存,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所谓立党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 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为吾人政治的 觉悟之第三步”。 ——摘编自邓丽兰《清末民初“梁启超之问”的提出及其论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之问”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解答“梁启超之问”的办法。 【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建立真正民主共和政体;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 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受德国法学教授波伦哈克的影响。 (2)办法:①关键是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②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需要三步骤:国民具备参政热情;国民能够认同民主共和;国民具有自治、自主意识与能力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直接受波伦哈克之论断的启发而提出”的信息可知受德国法 学教授波伦哈克的影响。依据所学从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建立真正民主共和政体、北洋军阀 的专制独裁统治以及民族危机日渐加深等方面总结其他答案。 (2)办法:依据材料“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可知关键是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依 据材料中的信息“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弃数千年相传之 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 步”“所谓立党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 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可知提高国 民的政治觉悟需要三步骤;依据材料“以树立真共和的基础”可知归纳出国民能够认同民主 共和;依据材料“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的信息可知国民具有自治、自主意识与能 力。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部分) 年代 事件 1830 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32 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48 年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 1861 年 撤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 1867 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 年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 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 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根据材料表格内容,概括 19 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表现:近代民主政体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更多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说明: 德意志、意大利建立近代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英国、法国进行议会选举权 方面的变革;德意志、意大利结束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完成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说明。依 据材料表格中“19 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的信息从“近代民主政体扩展、代议制民主进 一步发展以及更多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等提取主要表现。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所学从德意志、 意大利和法国建立近代代议制的类型以及德意志、意大利结束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完成民族和 国家的统一等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瓷器店。他们建立政 府只有 21 年,我们已逾百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知 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持续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 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演说(1947 年 3 月)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 美国学者迈克尔·H·亨特认为,发展是遏制的小兄弟;发展可以提供对共产主 义病毒的长期免疫力;過制则强调一个伟大国家捍卫自由的责任。发展战略的具体做法就是 采取适宜的、合法的步骤对他国进行社会改革,是美国相对于他国具有永久的优越感。美国 对台湾采取的就可以认为是发展的战略,对大陆则采取遏制战略,但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是以 其经济上的优势来试图遏制、拖垮中国,进而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标。 ——刘国柱《第四点计划与杜鲁门政府在第三世界的冷战战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二战后“遏制”的对象及其实施的影响。 【答案】(1)对外战略:力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及全球战略。背景:二战结束后 不久,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二战后西欧各国 和日本普遍衰落沦为二流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拥有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最强 大的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两极格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 的以苏联、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遏制的对象:与美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影响:世界动荡不安、一分为二, 全球化受到阻滞;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阻碍了中国的崛起及加剧了亚太地 区的对峙和不安。 【解析】 【详解】(1)对外战略:依据材料一“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 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 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和材料二“试图遏制、拖垮中国,进而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 目标”可知美国战略力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及全球战略。背景:依据材料一和二 以及所学从二战后冷战形成的原因回答。 (2)遏制的对象:依据材料二“发展是遏制的小兄弟;发展可以提供对共产主义病毒的长期 免疫力;過制则强调一个伟大国家捍卫自由的责任”的信息可知是与美国社会制度、意识形 态不同的国家。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冷战导致世界动荡不安、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阻碍 了中国的崛起和加剧了亚太地区的对峙和不安回答。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