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0届高三历史9月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省长治市2020届高三历史9月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425866

大小:189.7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治市 2019 年高三年级九月份统一联考 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本卷共 24 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在唐代,柳宗元曾写有《封建论》一文。毛泽东 在《读<封建论>星郭老》一诗中也写道“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由此判 断,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封建”的含义是 A. 分封制度 B. 王位继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三公九卿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柳宗元所论述的“封建”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即封邦建国, 故 A 项符合题意;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与王位继承制、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无关, 排除 BCD 项。 2.汉代“独尊儒术”后的儒被称为“法儒”,宣帝太子即后来的元帝主张专任儒生,汉宣帝作 色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 是指周代的 A. 分封制度 B. 礼乐度 C. 宗法制度 D. 井田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元帝主张专任儒生”、“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 “周政”指的是强调等级秩序规范的礼乐制度,故选 B 项;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与“纯 任德教”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CD 项。3.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 B. 道家的思想 C. 墨家的思想 D. 法家的思 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实际上是主张中央集权措施,属于 法家思想,D 正确;A 主张“仁义”思想;B 主张无为思想;C 主张兼爱非攻思想。 4.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 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 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东晋“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周孔即佛,佛即周 孔”,唐代“行直何用修禅”可知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佛教的政治地位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就得到了提升,故 A 项错误;材料 强调的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思想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而非儒佛道三教合一,故 D 项错误。 5.在中国古代考核地方官员的述评材料中,往往可见“祈雨辄应”、“祷雨即沛”、“竭诚祷 雨”等内容。这说明 A.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B. 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C. “祷雨”是地方官主责 D. 重农思想影响官员升迁 【答案】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的思想。祈雨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和礼仪活 动,体现“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以农为本,为百谷祈甘雨是地方官吏重要业绩,常常与 其政绩、考核相挂钩。故 D 项正确。A 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君权神授思想主张天子的权力是神 所赋予的,是上天所赋予的,从思想上禁锢百姓,使他们不敢反抗,因为反抗天子就是反抗 神,从而为其巩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这种思想与题干意思不符。故 排除 B。地方官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地方政务,维护地方治安,审理各种案件,维护地区稳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祷雨”本身仅仅是地方官治理地方政务,发展地方农业经济的一种 手段,故排除 C。 点睛:古代中国属于农耕社会,强调农业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基础。所以古代中国提倡“以 农立国”的思想,实行“重农”的政策。 6.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能反映这位书法家作品特色的是 A. 若浮云,矫如惊龙。 B. “伏如虎卧,起如龙跳。 C. 端庄浑厚,笔势开张。 D. “书贵瘦硬,方可通神”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甫诗句描述的是“草 圣”张旭,草书的特点是写意性强,符合他书法特色的评价是“伏如虎卧,起如龙跳”,故选 B 项;A 项描述的是行书,C 项描述的是楷书,D 项描述的是书法中的笔力,与题意无关,故排 除 ACD 项。 7.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 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 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 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 A 项;再由题中信 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 关系,C 项亦可排除。B 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 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 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 D 项为正确答案。 8.国学,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 学、宋明理学,以及与之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历史学等, 一整套中华独有并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其中从诗、词到散曲、小说这种文化逐渐下移的趋 势从另一个角度表明 A. 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解体 B.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 C. 地方权力削弱和中央集权加强 D. 外来文化传入和儒家地位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诗、词到散曲、小说的文化逐渐下移,反映的是文学作品的 逐渐通俗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市民阶层扩大,对世俗文化的需 的求增长,B 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 A 项;文化的下移和中央 集权无关,排除 C 项;文化的下移不是外来文化传入和儒家地位下降造成的,且该说法也不 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9.东林党人顾宪成在谈到中因古代一位思想家时说:“其势必至自专自用,凭恃聪明,轻侮 先圣,注脚六经,高谈阔论,无复忌惮”。高攀龙则认为该思想家“有扫荡廓清之功”,也“有 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的危险。他们评价的这位思想家极有可能是 A. 韩非子 B. 董仲舒 C. 朱憙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凭恃聪明,轻侮先圣,注脚六经,高谈阔论,无复忌惮”、“有扫荡廓清之功” 可知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根据“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可知该 思想家的思想转向空虚心学,因此评价的这位思想家极有可能是王阳明,故选 D 项;韩非子 是法家代表,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董仲舒和朱熹的主张都与“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 论”的描述不符,排除 BC 项。 10.明朝后期出现了“凡治财赋者,则视为聚敛,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自诡其学为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象,有人概括这种现象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这表明: A. 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心学游谈无根 B. “经世致用”学风产生有其必然性 C.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士大夫的分化 D. 宋明理学将会失去官方哲学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可知明朝后期的儒学思想陷入夸夸其谈 的空虚学风,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有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故 B 项符合题意;明朝灭亡的原因与心学无关,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 A 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士 大夫的分化,排除 C 项;宋明理学并没有失去官方哲学的地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D 项。 11.法国入达尔让松在 18 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 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 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オ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 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在古代政治机构设置中,和前述指导思想相悖的是 A. 隋唐三省六部 B. 宋朝二府三司 C. 明内阁司礼监 D. 清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达尔让松的言论反映的是权力地位和事务分配的不协调,尤其是国王拥有 “庞大的 权力”,但多数事务要委托于大臣们,因此体现的是专制王权的强化。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属 于集体决策,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项都是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 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 项。 12.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 129 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 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 16 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 958 种,其中多数为政 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 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 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 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了救亡 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仿照日本学习西方,D 项符合题干要求。A、C 项表述错误, B 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选 D。 的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点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说明洋务派 “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不能挽 救中国。19 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实行君 主立宪制。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时期,中 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制度”这一层次。 13.同盟会成立后,《民报》第 12 期临时增刊《天讨》,以赠购阅全年读者,篇首插图有《为 过去之汉好变相图》:曾国藩翎顶头面加蛇类之身,左宗棠翱顶头面加兽类之身,李鸿章翎 顶头面加鱼类之身。此外,另有岳飞游池州翠微亭图和太平天国翼王夜啸图等图画四幅与之 相对。这表明 A. 新式报刊主要致力政治宣传 B. 同盟会有浓厚排满革命色彩 C. 政府难以控驭混乱社会舆论 D. 民国肇始力求恢复历史正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曾国藩等清政府重臣都是丑陋形象,而岳飞等汉民族的民族英雄都是正面关辉形象, 由此说明当时同盟会的思想宣传中带有浓厚的排满革命色彩,B 项符合题意;A 项没有突出政 治宣传中的排满革命色彩,排除;C 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材料是同盟会建立后,而不是 中华民国建立后,排除 D 项。 14.““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線丝机 械尚无相当人オ,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光绪八 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在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 A. 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制约 B. 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C. 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 D. 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 【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使用外国机器,聘用外国工程师,生产的产品 出口国外,但最终还是经营失败,说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举步维艰,故选 B 项;当时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并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制约,还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制,A 项说法不全面,排除;材料内容没有反映当时中国的轻重工业比例和市场开发问题,排除 CD 项。 15.近代历史上某一时期,武昌城内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用布或纸做的青天白日旗,街道上也挂 着不少的口号标语,比如“政权归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等。这反映了 A. 清政府的统治走向土崩瓦解 B. 国共合作推动革命形势高涨 C. 开展土地革命赢得民众拥护 D. 驱逐日寇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答案】B 【解析】 “武昌城内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用布或纸做的青天白日旗”、“政权归革命的民众”等信息说明 这是 1926—1927 年北伐战争时期,故 B 项正确;A 项是辛亥革命,故错误;C 项是在 1927 年 以后,故错误;D 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武昌城内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用布或纸做的 青天白日旗”、“政权归革命的民众”,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16. 从 1952 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 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 201 所减少到 181 所。这表明,当时 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952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教育就 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大量的人才17.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 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 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 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 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 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 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比值平等”是在承认社会差别基础上的平 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因为受各种客观环境的制约,这种平等只能是 在某一范围内特定条件下的相对平等。 18.公元前 445 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 326 年,彼 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 287 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 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 A. 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 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 法制建设 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 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三个法案的规定都能表明平民逐步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即表明古代罗马法制 建设的社会基础逐步由贵族发展到平民在内的更大范围,故 C 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罗马政 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故排除 A;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是希腊而非罗马,所以排除 B; 选项 D 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而题干反映的是二者之间的妥协,故排除 D。 1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 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的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 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 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 力应该高于教权。所以选 D。 20.1650—1749 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 33%,工业品价格下跌 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 却提高了 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 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 表明此时的英国 A. 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 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 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 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答案】D 【解析】 材料“工业品价格下跌 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 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 也多有增长”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当高昂,这使得种种让以节省劳动力 为主要特色的新技术在经济上变得可行,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强调是劳动力成本上涨, 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故 C 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材料“工业品价格下跌 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 33%,其他 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 21.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学者马克辛·伯格说:“蒸汽机长期以来被 18 世纪史家看作发明和 创造的关键指示器,但是 18 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和 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据此可以推知 A. 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 B. 奢侈品消费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的C. 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 D. 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 【答案】D 【解析】 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使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实现了由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飞跃, 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 观,比如金钱观、消费观念等等。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中产阶级力 量崛起。所以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消费的变化,同时,消费又反过来推动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中“18 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和上漆的纸型托盘 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场的扩展。 故 D 项正确。A 选项表述逻辑与材料主旨不符。B 项应该是英国工业革命催生奢侈品消费。C 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 22.下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 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 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D. 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933 年以后曲线直接下降至 0,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只能是随着 罗斯福新政的展开,政府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控制,稳定了金融业,因此银行倒闭数量减少 为 0,故选 D 项;农产品价格、社会失业率和公共工程投资额不可能下降为 0,且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 ABC 项。23.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 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 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 克服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判断是 70 年 代经济危机后的措施。 24.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 19 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 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 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 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 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工 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这促成了英国风景画的出现。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政策,故 A 项错误;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和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正好相 反,故 B 项错误;明清山水画是文人写意画,表达了文人意趣,不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 的反映,故 C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 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 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 理分布变化 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 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七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材料二 1928 年 7 月,国民政府立法规定“市”分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直属国民政 府,普通市隶属于省政府。凡首都和人口满百万以上的都市,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形的都市, 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可以设为特别市。从有关市设置的资料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人 口和税收是国民政府批准各地设市的主要标准。……在民国时期设立的 151 个市中,人口规 模的等级越高,沿海省份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至于人口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可以说绝大多 数都集中在沿海省份。 ——摘编自吴松弟等的文章 材料三 英国英格兰地区 1888 年建立现代地方制度时,实行新县制,将原来 38 个传统县改设 成 48 个行政县,……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多次重组,地方政府总数减少,许多地 方政府特别是大都市区地方政府被合并。另外,发达国家的小城市和小城镇非常发达,数量 众多。 ——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古代地方 行政 区划变迁。 (2) 据材料二,简述近代中国政区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 据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答案】(1)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 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特点:城市型政区出现并初步发展;以城市为依据划分的政区分布不平衡。 原因:近代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外来经济冲击;民族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 济的辐射和引导功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畸形。 (3)城市型政区取代地域型政区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政区划分;简化政区划 分,发展小城镇。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发现秦代以前山川形便是形成地方割据的主要因素,自秦开 始,为削弱地方割据割据用犬牙交错原则取代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当然政区的划分依据还 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变化,秦之后,政区划分标准产生了积极影响,概括出积极影响即可;(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代政区变化的突出特点是市的出现,并且市在中国分布并不平衡, 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特殊国情找出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的因素;(3)总结中西方行政区划分 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即可得出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民国时期的政治·民国政区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 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 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 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 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 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社会学研究》1 年第 5 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 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 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 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答案】对材料一的观点评述:论点:肯定宗族制度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3 分)论据:材料中 列举了宗族组织自身建设、宗族组织对维护社会的作用、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 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官方认可等。(每点 3 分,任选 3 点) 对材料二观点的评述:论点:宗族制度是农村的不安定因素。(3 分)论据:一是进行的社会调查 得出结论(材料为调查报告),二是认为宗族制含有封建残余,三是宗族群体形成利益群体。(每 点 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中“与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信息可概括出肯定宗族制度在社会 中的积极作用,材料二的观点依据材料二中“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等信息可概括出中宗族制度是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其次任选其中一个观点来进行论证 即可;如果选择材料一中的观点,可结合材料中“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 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信息来论证即可;如果选择材料二中的观点, 可从材料二中“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 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的信息来论证 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在我国通过一定形式选拔、考核并发现、培养和 使用人才的做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夏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 制,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各有 优劣。南北朝后期,察举制实施的重心开始向考试方面转移,相对合理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应运而生。从隋唐到明清,我国推行科举考试制度约 1300 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创造性,集中 在以下方面:考试制度表明了中国封建时代以知识选拔官员标准的确立,这在一千多年前的 世界范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创举。在此之前,从察举制重长官意志和重知识的结合,征辟制度 重声名,至赀选制重金钱,九品中正制重血统、重家世,古人经历了数以千年的探索,终于 找到了一种新制度。它排除了察举制度中长官意志起决定作用的成分,保留了其中重知识的 标准,终于通行了千年之久,体现了它长久的生命力。据潘光旦、费孝通对近世 900 名进士 的研究,明清时代的一半进士来自农村,科举考试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平等竞争的选官制 度,各王朝所建立的具有一套究备的考试方法和惩戒舞弊的規定,如锁院制,糊名制、回避 制、复试制、殿试制、校验制等,科举考试由礼部(有时也为吏部)主持,但有检察杋构进 行监督。考官因徇私舞弊、违犯考试规条,轻则流放、革职,重则斩首。明清已形成必须循 序而进、不可逾越的四个步骤:一是童试,院试合格者称“秀オ”;二是乡试,合格者称为“举 人”,获做官资格;三是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四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试策问,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由于以上特点,使得一 般平民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房列曙主编《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有別节)(1)根据材料,指出科举考试制度创造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选拔人オ制度的贡献。 【答案】(1)表现:以知识作为选拔官员标准;选拔官过程中的公正和平等原则;完备的考 试方法和惩戒舞弊的规定;建立了选拔的程序。 (2)贡献: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士习 民风;推动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 【详解】(1)根据“表明了中国封建时代以知识选拔官员标准的确立”、“科举考试是我国历 史上具有一定平等竞争的选官制度”、“考官因徇私舞弊、违犯考试规条,轻则流放、革职, 重则斩首”、“明清已形成必须循序而进、不可逾越的四个步骤”等内容可总结概括科举制创 造性的表现,即科举制的创造性表现是以知识作为选拔官员标准;选拔官过程中的公正和平 等原则;完备的考试方法和惩戒舞弊的规定;建立了选拔的程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选拔人才的贡献可从促进文化教育发展、促进科技 创新、影响士习民风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进行归纳分析。 28.1935 年 8 月 1 日,中共中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进而试图灭亡全中国的 严峻形势,发表了《为抗日教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八一宣言”精神,作出了东北一切抗日式装力 量联合起来,组织抗日联军及其指挥部建立统一指挥的决定。翌年 2 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 表团拟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该宣言宣告: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 各反日军队,为着组织巩与行动统一,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废除抗日军一切不同的名称, “一律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 该宣言由杨靖宇、王徳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署名发表。此后,东北各地的抗日武 装相继政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据不完全统计,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抗战爆发,由于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尤其是东北 抗日联军的英勇作战,东北日伪军共被消灭 10 余万人,其中 1931 年到 1933 年 3.1 万人,1933 年到 1937 年 7 月 7.3 万人。从 1938 年起、东北抗日联军在及其因难的情况下,进行了数年 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斗争,后因环境极端恶劣,生存困难,在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抗 联主力撤退到苏联境内进行整训,但一直没有放弃斗争,直到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张究文,庞绍堂等著《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抗日斗争逐渐展开;日本不断扩大侵华 步伐,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和在组织干部方面的支 援;东北抗战客观形势的需要(抗战形势的发展需要东北各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2)历史作用:东北抗联 成立,是中共执行抗日名族统一战线方针的重要成果;有利于东 北各抗日武装的团结对敌,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日军在东北的力量,在全面抗战开始后配合了关内战场的抗日作 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共中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进而试图灭亡全中国的严峻 形势”、“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八一宣言’精神,作出了东北一切抗日式装力量联合起来,组 织抗日联军及其指挥部建立统一指挥的决定”等内容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抗战形势需要、中 共支持的角度概括东北抗联成立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从团结抗日武装、壮大抗日力量、打击日军在东北的力量、配合 关内战场的抗日作战和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角度评析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历史作用。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钱镠(852 年~932 年),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唐末,他靠跟随董昌保护 乡里、抵御乱军起家,曾多次用计击败对手,有勇有谋,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 因吴越地区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钱镠始终依靠中原王朝。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 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百姓都非常爱戴尊敬他,称其为“海龙王”。钱镠 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两度订立治家家训。遵循钱镠的遗训,末代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 使国家“不被干戈”,因此宋代所编《百家姓》钱姓被排在第二位。其后人始终一脉书香绵延, 代有人才涌现。清乾隆帝御赐“清芬世守”匾额。近代更是人才“井嗿”。明代冯梦龙所著的 《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讲述了钱镠发家,最终封王建国的故事。至今,杭州还有很多他的 传说,如“钱王射潮”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镠建立昊越国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镠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的【答案】(1)时代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社会动乱。 个人原因:其个人有勇有谋的才能;能顺应时势采取高明的政治策略。 (2)原因:钱镠保境安民、修建海塘的政策和功绩;订立治家家训,使钱氏后人人才辈出; 统治者的推崇;小说及民间传说等的广泛传播。 【解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所处的时代环境为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由材料所述钱镠的策 略和治家原则等可以得出其个人原因。 (2)据材料“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两度订立治家家 训”、“清乾隆帝御赐‘清芬世守’匾额”、“。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 讲述了钱镠发家”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