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三 历 史(文)
命题人、校对人:张友 李晨 2019 .10 .9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
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 阶级的产生
B. 王的出现
C. 早期国家的诞生
D. 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
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
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
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C 正确;材料信息与阶级的产生、王的出现、世袭制无关,排除 ABD。
2.某学者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
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皆属门第社会,
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由此看来,“古今社会之
变”的直接原因是
A. 士族门第的兴起
B. 选官制度的变革
C. 专制等级制度的废除
D. 贵族 衰败和平民地位的上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平民百姓借助科举制可以进入官僚阶层,加快了社会
阶层的流动,因此说“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B 项符合题意;士族门第在宋代已经
走向衰落,排除 A 项;转职等级制度始终没有废除,排除 C 项;贵族的衰败和平民地位的上
的升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D 项。
3.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
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材
料主要表明( )
A. 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
B. 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C. 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
D. 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
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可以看出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故 A 正确。BCD
题干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时期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起初主要在城市,后来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
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起初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
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
的货币(金银铜)为媒介。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
商和徽商。
(5)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江南地区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政府仍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
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4.朱熹曾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
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这一做法推动了儒学的A. 世俗化
B. 政治化
C. 宗教化
D. 哲学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 能力。根据所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
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
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对儿童的衣着、语言、
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说明了其通俗化、普及化的特点。因此
本题选 A 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世俗化
【名师点睛】朱熹所创立的程朱理学是非常广泛的深远的,不仅仅是针对士人阶层,还对君
主,以及妇女和儿童都有了很多的要求和规范。他的程朱理学之所以广泛的流传,以至于对
后世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理论的完备性和世俗化,使儒学与人民大众相互关联。
5.“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
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这是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汤显祖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两者都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A
项正确;“公安三袁”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无关,排除 B;CD 项史实错误,排除。所以选 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等关键信息的
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答案。
的6.在雅典,“由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获得津贴,穷人因能得到补助而愿意从政”;“雅典各个
阶层在公民大会所占的比例似乎是势均力敌”。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追求
A. 独立自主
B. 广泛参与
C. 互相制约
D. 公正自由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显示雅典穷人也能获得从政机会,各个阶层比例相当,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故 B
正确;其他说法与材料主旨均不符合,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7. 罗马法规定:“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
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对该规定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保障了债务人的人身权利
B. 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护
C. 不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D.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能够看出,即使面对的是受到处
罚的人时也会保障他们的一定权利,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在“政治”二字上,材料
保护的是人身权利;C 选项说法错误;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原则
8.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
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 “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D. 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
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
序(封建自然经济)强大的维护功能,C 正确;“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是专制极权制度的
产物,排除 A、B;D 属于经济因素,排除。
9.下表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表(单位:万人)
在这 160 年间,表中美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对美国而言
A.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促进了美国的近代化
C. 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矛盾
D. 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 1700 年到 1860 年美国人口总体上来说是不断增加的,人口的增长有利于推动美
国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化的实现,B 项符合题意,排除 A 项;从人口趋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上看
不出奴隶制度矛盾的加剧,排除 C 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南北矛盾,不是人口的变
化,排除 D 项。
10.1870 年至 1913 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 31.8%下跌到 14%,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德国则从 13.2%上升到 15.7%。由此可以推断
A. 德国社会制度比英国先进
B. 英国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C. 德国已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D. 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强劲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德国地位的上升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量新技术的应用,而英国在技术创新方
面应用不足,D 项符合题意;德国和英国同为君主立宪制,A 项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只有 15%,并没有成为世界工厂,排除 C 项。
11.有学者指出:《权利法案》的“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直到 19 世
纪后期确立起普选制时,才实现了这一目标。但是,1689 年的这一法案却一劳永逸地确立了
国会的最高权力”。这说明《权利法案》
A. 并没有使英国走上民主的道路
B. 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C. 实现了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的平衡
D. 改变了国家权力在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分配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使英国国会确立了最高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B 项符
合题意;《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使英国走上了民主的道路,排除 A 项;
《权利法案》使英国国会确立了最高权力,并不是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衡,排除 C 项;
改变了国家权力在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分配格局是表面现象,没有凸显本质,排除 D 项。
12.《邦联条例》规定,美国只是由 13 个独立国家结成的松散的联盟,即所谓“邦联”。国家
不设总统,或其他名义的元首,只是由各州派 2—7 名代表组成邦联议会做为中央政府……但
每项决定,都须经过 9 个以上的州同意才能生效。这说明当时美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是
A. 各州相对独立,中央政府形同虚设B. 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
C.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邦联制下的美国没有国家元首,国家的每项决定要有多数州的同意才能生效,说明
各州之间彼此独立性较强,中央政府形同虚设,A 项符合题意;邦联制下的美国中央政府形同
虚设,不可能与地方权力实现平衡,所以无法体现权力制衡思想,更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 BCD
项。
13.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 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本质是
A.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刺激生产力
B.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系
C. 利用国家力量扩大社会需求
D. 以高度公有化直接过渡共产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领导人认为投机倒把活动在经济学上来说和“正当”贸易是一样的,说明该领导
人从某种程度上是认可投机倒把的,也就是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刺激生产力的发展,A 项符
合题意;该领导人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也就不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系,不
是利用国家力量和建立高度公有化,排除 BCD 项。
14.1928 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
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
实践中体现为:
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的D.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28 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
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
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
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
C;选项 A 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
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B 和 D 的
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
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 B、D 不合题意要求。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形成
15. 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
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
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材料“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
点。”强调的是允许市场的存在,但不能代替计划,结合所学乐得出是勃涅日列夫时期对斯
大林模式的改革,要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 c 正确。
16.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时的 340 亿美元增加到 1929 年的 830 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 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 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C.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美国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但没有涉及财政支出和殖民和海外市场问题,排除 BD。
在 19 世纪末,美国已经是第一工业强国,排除 C;结合教材知识,美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带来
的是贫富差距扩大,造成有效消费严重不足,成为引发 1929 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考点定位】经济大危机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A. 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 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 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 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的理解。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
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
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8.1947 年 6 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并宣布欢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加入。苏联最初对此表
现出谨慎的兴趣,而后却采取了抵制立场并禁止东欧各国加入。对苏联态度变化解释合理的
是
A. 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市场已形成
B. 马歇尔计划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C. 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
D. 西欧各国强烈反对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意识
形态色彩,因此遭到苏联拒绝,选项 B 正确;选项 A 与题无关,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经济领
域的对抗,因此“全面”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C;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并不在
于西欧各国反对,而是苏联主动拒绝,因此排除 D。
19.1970 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此后的各次首
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并为此专门发表宣言。其主要目的是
A. 结束政治领域 奋斗目标
B. 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C. 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 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世界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济部分章节超过政治部分,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说明不结盟运动注重经济
的发展,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B 项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降低了政治领域的重要性,
但不代表结束了政治领域的奋斗,排除 A 项;不结盟运动的做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排除 C 项;不结盟运动重视经济问题是为了构建国家经济新秩序,并非是顺应经济区域集团
化,排除 D 项。
20.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 1960 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
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
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
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 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是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B. 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 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 19 世纪 70 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综合分析材料信息“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若美国
的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可确定 A 项符合题意,美国
的清偿体制决定美国处于收支不平衡的状态当中,但是这种收支不平衡又冲击了其他国家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B 项错误,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是使得该矛盾突出的原因;C 项
错误,美元特权是建立在其收支不平衡的基础上的;D 项错误,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终结的。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下的矛盾。
21.如图是名为《老大的位置众人抢》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名存实亡
B. 国际贸易规模的进一步萎缩
C. 西欧一体化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D. 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文信息可知,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漫
画显示多种货币争夺美元的霸主位置,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冲击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由此可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色彩,故 D 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名存实亡与材
料内容主旨不符,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贸易规模的萎缩,排除 B。C 选项从漫画中无法得出,
故排除 C。
22.下表为《主要西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进出口占全球比重变化》。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出口(占全球出口的%) 进口(占全球进口的%)国家
年份
1963
年
1995
年
国家
年份
1963
年
1995
年
美国 17.4 12.4 美国 8.6 16.0
联邦德国/德国 15.6 12.3
联邦德
国/德
国
6 2 8.5
日本 6.1 11.6 日本 4.6 5.6
法国 7.0 6.0 法国 4.7 5.5
意大利 4.7 5.6 意大利 1.9 4.7
英国 11.4 5.4 英国 4.1 3.5
加拿大 2.6 3.3 加拿大 5.0 3.6
合计 64.8 56.6 合计 35.0 47.4
A. 西方七国集团的工业优势不复存在
B. 全球工业化的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
C.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了显著成就
D. 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答案】B
【解析】
通过表格内容可知,主要西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下降,进口上升,表明全球工业化的格
局发生了一定变化,B 项正确;西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仍占全球的 56.6%,说明其工业仍
有相当大的优势,A 项错误;C 项内容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排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
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D 项错误。故答案为 B 项。
.23.在相对论创立之初,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爱因斯坦也因此遭受过无数的责难与屈辱。这主
要是因为相对论
A. 创立者声名不显
B. 超越多数人认知
C. 没有形成系统性
D. 与经典力学相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异常深奥,为多数人所不了解而使爱因斯坦遭受过
无数的责难与屈辱,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科学家,声名远扬而非不
显,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相对论是一门学说,已经形成系统,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
除;与经典力学相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非与经典力学相悖,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 B。
24.19 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
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华兹华斯的
作品风格相近的是
A. 《唐璜》
B. 《等待戈多》
C. 《百年孤独》
D. 《人间喜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
然流露”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唐璜》是浪漫主义作品,《等待戈多》和《百年孤独》
都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 A 项,排除 BC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 世纪中叶,纽约人口超过了英国的工业中心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的总
和。同时,“恶行、犯罪和疾病已进入了城市。”一些学者提出大型城市公园将会促进各阶
层间的交流与融合。纽约商人也需要通过建设城市公园促进地产升值。1853 年纽约州议会决
定在市中心曼哈顿岛兴建中央公园。1873 年该公园最终建成,面积 340 公项,占 150 个街区。
中央公园的景观虽然都是人工创作,但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田园牧歌式的草地、
风景如画的灌木丛、高低起伏的小山丘和平静如水的湖面,使人们在繁杂的城市空间中拥有
了一处宁静、自然、惬意的休闲之所。纽约中央公园开创了城市公园的先河,美国由此掀起
了城市公园运动。
——据[美]兰克维奇《纽约简史》等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纽约中央公园出现危机。尤其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
代,垃圾、涂鸦、高犯罪率等恶化了公园的环境。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复兴中央公园运动兴
起。新成立的中央公园管理委员会与纽约市政府联合,开始了长期合作。通过实施复兴计划,
对公园内重要的景观进行恢复和改造,并部署骑警加强巡逻。公园管理委员会迄今为止共投
入了接近 3 亿美元来复兴公园。这些资金大都来自个人和公司的捐助。时至今日,中央公园
拥有 2.6 万棵树,275 种鸟类等,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多达 2500 万人次。公园逐步成为曼
哈顿的绿肺,起着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天然调节器的功能,是城市中各种野生动物最后的栖息
地。
——据[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中后期纽约中央公园的特点,并简析其兴建
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纽约中央公园的新变化,并分析
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纽约中央公园的兴衰给我国城市建设提供的经验
教训。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兴建;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融合;位于城市中心,规模较大;
兼具政治、经济、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提供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作用:适应了美国
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猛增)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病(或满足了市民对自
然环境和城市公共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纽约城市环境效应;推动了
城市公园运动兴起。
(2)新变化:有了专业保护和运营机构;治安管理得以强化;吸纳公众资金,对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旅游产业等新业态;生态功能更加突出。原因:复兴中心城市的需要;政府
引导和民间投资的共同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彰显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城市建设应坚持以民众为中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市
建设应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好景
观的传承与保护性开发。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纽约州议会决定在市中心曼哈顿岛兴建中央公园”、“景观虽然都
是人工创作,但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在繁杂的城市空间中拥有了一处宁静、
自然、惬意的休闲之所”等内容从政府主导、人工景观和自然环境结合、公园的地理位置、
规模、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作用:根据“纽约中央公园开创了城市公园的先河,美国
由此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从适应城市化需要、缓解城市病、促进城市发展和推动城市公园
运动兴起的角度进行总结。
(2)变化:根据“新成立的中央公园管理委员会与纽约市政府联合”、“对公园内重要的景
观进行恢复和改造,并部署骑警加强巡逻”、“资金大都来自个人和公司的捐助”、“公园逐
步成为曼哈顿的绿肺,起着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天然调节器的功能,是城市中各种野生动物最
后的栖息地”等内容从设置专业保护和运营结构、加强治安管理、吸纳公众资金、进行保护
性开发和突出生态功能的角度进行总结。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从城市需要、政府和民
间共同推动、科技革命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生活需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26.19 世纪,中、英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
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
却在踏进十九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 年 5 月 24 日—1901 年 1 月 22 日)。
1836 年,年仅 18 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 64 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
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侵占”等谋略。1857 年,一场设计巧
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
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
经济、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材料二:慈禧太后 Empress Dowager Cixi(1835 年 11 月 29 日—1908 年 11 月 15 日)。17
岁被选秀入宫,27 岁垂帘听政,执政 48 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
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
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
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
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
途。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两个女人时代的看法。
【答案】参考答案一: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政治制度与女性执政的不同结果。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二: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两位女性政治家
重视现代化,两位女性政治家不同的执政效果等。
论述:论述充分;运用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三: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注重实力扩展与注
重内政控制的不同,或其他一个角度。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四: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应的论点,再结合相关史实对提
取的论点进行论证。如根据中英两国的社会传统和社会环境论述女人当政的影响,又如根据
维多利亚女王和慈禧太后执政的结果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她们进行评价,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论
证即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论点提取准确,论证严密,能够自圆其说即
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人赵翼在其著作的“魏孝文迁洛”条中指出:“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
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材料二:魏孝文帝重视南朝文化,积极模拟和取鉴,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经史学术
的风格上,都表现出某种南朝化的倾向,进而开启了南学北输的时代文化趋势,影响尤为深
远。
——《略论北魏孝文帝之文化修养及其表现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翼认为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迁都与魏孝文帝的个人素质有
何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魏孝文帝重视南朝文化的表现。
(3)“南学北输的时代文化趋势”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革除鲜卑陋俗。孝文帝个人喜爱汉族文化,具有较高的汉
文化素质,这是迁都的重要因素。
(2)积极学习汉族文艺及经史著作;改易风俗;参考汉制,改革北魏官制;改革土地制度,
推行均田制。
(3)说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可知赵翼认为孝文帝迁
都的原因是因为孝文帝的个人原因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需要。关系:孝文帝本人较高的汉
文化素质推动了他的迁都行为。
(2)根据“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经史学术的风格上”从学习汉族先进文艺和经史著作、
移风易俗、改革官制、改革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总结。
(3)根据孝文帝改革的结果可知“南学北输的时代文化趋势”的出现说明孝文帝改革加速了
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