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乐山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425868

大小:31.0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 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 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 成单一 监察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 D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 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 B、C 两项错误。 2.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 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 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 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 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 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 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 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 A 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 错误;材 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 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排除 D。 3.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 的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 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 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 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 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儒家贵族政治,体现了宗法权威和温情主义。儒 家讲性善论,重视教化的作用,考察人要重视道德。其主要做法就是推荐,因此儒家主张察 举制,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本身是法家 传统的体现,但是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C 选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 角逐,体现的是极权国家权威和“法术势”。因此科举制才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科 举制的局限性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因此 D 选项错误。 4.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 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 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 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 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 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 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 身说法错误,A 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 《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 B 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 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 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 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 史核心素养。 5.1620 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 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 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 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该协议 A. 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 B. 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 C. 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 D. 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 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可知,该协议一方面体现保障自由权 利的内容即“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同时有体现重视建立法治秩序的要求,即制定公正 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因此该协议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故 A 正确;英 国宗教改革时间是 16 世纪,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是探究是否 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认为国家是按照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应该按照社会契约维护人民的 利益,“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服从合法的权威”不符合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排 除 C;1787 年宪法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D 错误。 6.1930 年 2 月,胡佛下令成立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 而继任的罗斯福总统则要求农场大量销毁农产品,国家予以补贴,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二者 的做法 A. 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克服危机 的B. 都采取了违背经济规律的手段 C. 都以保持市场购买力来克服危机 D. 都以维护农民生活水平为宗旨 【答案】C 【解析】 【详解】胡佛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罗斯福总统则要求农场大量销毁农产 品,国家予以补贴,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二人都通过保持市场购买力来克服危机,故 C 正确; 胡佛和罗斯福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农产品的价格,并非牺牲农业,A 错误;材料二人的做法并未 违背经济规律,排除 B;胡佛和罗斯福的做法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非维护农民生活水 平,排除 D。 7.1979 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 施进行经济改革,从 1983 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 1988 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 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 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B.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 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 【答案】A 【解析】 1973 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 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故 A 正 确,B 错误;CD 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释。 【名师点睛】 首先,要全面准确材料,不能只就局部信息进行解读,本题 CD 选项都存在此现象;其次,二 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70 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干预。 8.1925 年 9 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 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 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A. 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B.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 C. 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 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在此方针影响下,国 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可知,李大钊的建议在北伐胜利进 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国民革命中北伐使中国革 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故 A 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革命军队领导 权由谁掌握的问题,并且这不符合史实,故 B 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 争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而最终失败,故 C 选项错误。 9.美国学者列文森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一书中写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思 考原有观点的环境时,他被自己深藏的思想带入时代谬误中。而他们(“新青年”),作为梁 启超的后来者,有可能做出更符合时代的选择,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了既能解答梁启超所要解 答的问题又能解答更新的问题的…”。省略号部分的内容最准确的应该是 A. “民主科学” B. “进化论” C. “共产主义” D. “毛泽东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新青年”“作为梁启超的后来者,有可能做出更符合时代的选择,他们大部 分人选择了既能解答梁启超所要解答的问题又能解答更新的问题的”,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梁启超反思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也存在弊病,梁启超的后继者指新文化运 动中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故 C 正确;材料反 映梁启超反思西方文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存在弊病,其后来者即新文化运动开始宣 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民主科学”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排除 A;严复宣传“进化论”, 严复和梁启超都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不符合“梁启超的后来者”,排除 B;“毛泽东思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形成,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思考原有观点的环境”“新青 年”“作为梁启超的后来者”,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 10.有学者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 宋代科学技术发展,除了极少数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个人独自研究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 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这表明 A. 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 B. 政府政策推动科技进步 C. 工业革命源于人才优势 D. 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说明宋代政府 的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故 A 正确;B 不 符合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C 不能反映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排除;宋代 是我国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材料无法体现“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 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紧 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1.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 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 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的新特点 C. 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 担心 D.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答案】B 的【解析】 材料两种观点对世界政治格局认识不清,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 加强,故 A 项表述对世界局势是一个错误分析;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不结盟政策,而上海 合作组织就是不结盟政策最典型的体现,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军事同盟性质的政治军事集团,材料中的两个观点明显是没有认 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B 项正确;C、D 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了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军事同盟性质的政治军事集团。 12.“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 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 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 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 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 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小东西……哭哭啼啼……欢欢喜喜……笑嘻嘻”这些对人丰富情感的描述, 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A 选项正确。现实主义的笔调往往冷静客观,与该段文字所展现 的风格不符,B 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 表现,C 选项排除。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 色彩变化,D 选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 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 “德主刑辅”。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 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 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 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 忽视“政刑”,甚而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 19 世纪 90 年代前后著成的 《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 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 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 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 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 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相互诟病,或水火不 相入”,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 最终目标也难达成。毋庸讳言,以上 19 世纪 90 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 命并不断社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 90 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合思想的背景,并 简要评析这一思想。 【答案】(1)特点:多种思想融合碰撞(或既有儒、法、道等诸子学说间的融合,也有与道、 佛等宗教思想的融合);顺应时代需求(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儒学为主导,儒、法融 合为主体;贯穿了统治者的理政意志。 原因: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和巩固统治;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和包 容性。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日益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评析:将中西文化同等对待,主张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是对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具 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启了近代中国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未 能从根本上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进而难以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得出多种思想融合碰撞,以儒学 为主导,儒、法融合为主体;根据“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得出顺应时代需求;根据“汉 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得出贯穿了统治者的理政意志。 原因:可从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 需要、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开放和包容性等 角度分析回答。 (2)背景:根据“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 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根据“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 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登上历 史舞台;根据“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结合 所学得出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根据“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得出西 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评析:根据“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 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得出将中西文化同等对待,主张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是对 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根据“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 重要任务”“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得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根据“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联系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得出: 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未 能从根本上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进而难以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 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 的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 16 世纪后在 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 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 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观点:该学者所提 四个要素推动了 16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 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 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 如美国 1787 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 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 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 在 1500 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示例二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 20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①政治:20 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 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 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③法治:20 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 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 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 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 会的稳定与发展。(答出三个维度即给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 20 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 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考生若有其它论题,言之成理,可参照给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信息从学者对于世界历史研究维度提取任意一个发明作为论点, 如“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 16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或者“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 的没有导致 20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等;论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每一个解读事实所学从四 大发明中任意一个发明围绕对于中国以及世界两个政治、经济、法制以及社会等视角进行分 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三、材料分析题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 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 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 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 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 余座。 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 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 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 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 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答案】(1)改革背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重;蒙古贵族的劫掠。 主要措施: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 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背景:每个要点计,答满两个要点计;主要措施:每 个要点计,答满三个要点计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和地主的既得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增加了 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 主义萌芽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 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角度思考回 答。 (2)依据材料信息从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和地主的既得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机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角度思考回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