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明代表性青铜祭祀用品,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这反映了
当时
A. 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
B. 家畜养殖丰富经济生活
C. 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D. 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台
【答案】C
【解析】
四羊方尊属于礼器,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
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是礼制文化的表现。从材料中的“四羊造型
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来看,反映出当时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故答案为 C 项。A、D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 2015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
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
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 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 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答案】B
【解析】
A 选项说法错误,我们不能从印章上就得出流行字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流行的是隶书;
B 选项正确,汉代时期官营手工业制造的都是皇室精品;C 选项错误,海昏侯曾做过皇帝,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地方封国势力对中央威胁减小;D 选项错误,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 中央集权弱化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缓和 D. 自耕小农
衰退
【答案】D
【解析】
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 D 项正确。北宋采取
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 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 C;B 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
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4.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
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
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D. 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存在宦官专权的现象,同时培养宦官识字,说明此时以皇
权为中心的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 项正确。设司礼监和宦官读书制度等,都是为了加强皇
权,而不是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排除 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职能的变化,无法推断出内
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而是强调明中期中枢决策
过程发生异变,排除 D。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
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天下为
主,君为客的思想。所以选 C。
6.近代中国某一条约“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
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签订该条约的战争
A. 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C. 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D. 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 狂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
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符合材料意思,B 项
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信息强调中国关税自主权遭
到破坏的信息不符,排除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与
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
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可知是关税制度遭到破坏,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分析
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7.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
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的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详解】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
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
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 A 正确;B D 都不是
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
人都应奋起反抗,故排除 BD;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是外因,关键是内因民众自身的觉醒,
故 C 错误。
【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
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
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
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8.
上表是 1901-1911 年商办工矿企业统计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清末新政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D. 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工业发展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01-1911 年商办”及工矿企业数量与资本额增加的信息可知,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推行新政,在经济上推行鼓励发展实业的法
令,故 C 项正确;相较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的政策,新政的鼓励政策更具积极意义,更能
促进实业的发展,故 A 项排除;B、D 两项是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点睛】新政期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
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
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
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
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
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该时局
下爆发了
A. 武昌起义
B. 五四运动
C. 淞沪会战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等信息和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 年);结合选
项可知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 年,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 B 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在 1911
年,与材料中“皖直交斗”不符,排除 A。淞沪会战发生在 1937 年抗日战争期间,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 C。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10.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至 40 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
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
了
A. 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 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 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D. 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答案】A
【解析】
“双减双交”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为完成反帝任务实行
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和“耕者有其田”均是为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随着不同时期需要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
答案为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 C 项;
D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
1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的奋斗历
程。你做为他的学习合作伙伴,请你为他提炼的关键词把把关
A. 开天辟地错误
B. 生死攸关错误
C. 洗雪国耻错误
D. 用词全部正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故“开天辟地”的说法正确。1935 年遵义会议成功地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故“生死攸关”的说法正确。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故“当家做主”的说法正确。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中国进入了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伟大转折”的说法正确。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恢复对香港
行驶主权,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在统一的事业上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故“洗
雪国耻”的说法正确。综上所述,图中关键全部正确,排除 ABC,所以选 D。12.2004 年,在一次研讨会上,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说:尽管在其提出后 50 年中,世界形
势已发生变化,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它“概括了新型
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的提出
A. 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成熟运用
B. 着眼于反对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C. 淡化了我国与邻国的意识形态分歧
D. 标志着新中国开始步人世界外交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尽管在其提出后的 50 年中”“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
共同利益”可得出,“它”指的是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
提出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它突破了意识形态与制度的差异,推动了我国外交发展的新局
面,故 C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一边倒”的突破,而不是运用,故 A 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着眼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故 B 项错误;新中国开始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标志是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故 D 项错误。
13.1985 年 1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 通知》,从 1985 年开始,在国营
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该做法目的是
A. 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B. 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C. 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权
D. 推动城市的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一方面是增强企业的自主
权,另一方面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可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故答案
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的变化,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984 年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排除 D 项。
14.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于 1982 年,至今已经经历了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和 2018
的
的年五次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下列内容属于 1988 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
A.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答案】B
【解析】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1993 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国家允许私营
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是 1988 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故 B 项正确;1999 年宪法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 C 项错误;“三个代表”力量是 2002 年十六大写入党章的,
2004 年写入宪法,故 D 项错误。
15.1984 年 12 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其主要内容表述准确的有:
①中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③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不变
④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继续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的国际
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政治关系
A. ①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
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①②正确;香港的法律基本不变,不是不变,③
错误;香港继续保持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保持和经济关系,而不能保持政
治关系,④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 B,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6.某一时期,意大利人对于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倦,便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建筑,于是“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据此可知,当时的意大利
A. 复古思想盛行
B. 宗教观念淡化
C. 人性得到复苏
D. 生活方式单调
【答案】C
【解析】
根据“意大利人对于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倦,便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
代那些建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4、15 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以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
旗号的文艺复兴运动,否定上帝的禁欲主义,宣扬人文主义精神,使人性得到复苏,C 正确;
A 只是文艺复兴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A;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 B;材料反
映的是文艺复兴,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意大利人对于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倦,
便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建筑”,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特点分析解答。
17.1585 年到 1604 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
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 20 万英镑。这一现象
A. 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 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C. 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 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 20 万英镑”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 世纪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积极参与
贸易竞争,为英国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答案为 D 项。A 项 1651 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条
例》,危害了荷兰的利益,爆发了英荷战争,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排
除;C 项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排除。
18.18 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他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
吓昏过去。”伯克口中的“他”
A. 提出在政府与人民的争执中人民是最高裁判官
B. 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C. 提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形式
D. 对理性做了哲学探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
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卢梭的人民
主权学说是把革命推向了高潮,故 C 正确;A 是洛克的观点,B 是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限制君主专制,保障政治民主,D 是康德的学说,均不符合“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
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排除 ABD。
19.19 世纪,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音乐会成为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之
一,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
费演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理性休闲方式逐步兴起
B. 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
C.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
D. 休闲活动呈现商业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根据“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
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看出,当时英国流行以营利为
目的休闲活动,体现出休闲活动商业化特征,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休闲方式”,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提到政府重视社会事业,
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
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0.下图是 1933 年刊登在《底特律新闻》上的一幅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飞奔的蜗牛》
(Congressionalaction:国会法案;FDR: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NEWDEALPROGRAM;
新政计划)。该漫画表明新政中
A. 经济颓势迅速得到扭转
B. 总统的权力得到了扩张
C.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D. 国会拖延了新政措施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中代表着富兰克林的总统借助新政计划凌驾于国会法案之上,体现出总统的权
力得到了扩张,B 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危机的颓势得到扭转,A 错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
济新模式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符合漫画主旨,C 错误。国会延迟总统实施的计划不符合
漫画主旨,D错误。
21.读图。图 A、图 B 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A. 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B. 二战中的西欧、战后西欧格局
C. 北约和华约对峙、欧洲共同体形成
D. 两极格局对峙、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 A 中西欧和东欧地区明显属于两个不同阵营,图 B 中法国、意大利、德国、比利
时、卢森堡明显为同一阵营,说明其表示的是北约和华约对峙、欧洲共同体形成,故 C 项正
确;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一战和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体系,而图 A 和图 B 只显示了
欧洲的政治格局,故 A 错误;二战中的西欧英国并未被占领,而图 A 中英国和西欧地区明显
为同一阵营,故 B 项错误;两极格局是指美苏的对時,而图 A 图 B 图中均无美、苏两国,故 D
项错误。
22.《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
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1979 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
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
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A. 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平、平等、合作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
【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
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可知,
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正在得到纠正与改善,体现了全球经济治
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C 项正确;A 项中“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并
不能表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 B 项;材料中既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政
策,也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策,故 D 项表述不准确,排除 D 项。
23.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排序
正确的是
①苏联推行多党制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③“八一九”事件
④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苏联推行多党制是 1990 年;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是 1991 年 8 月;③“八一九”事件是 1991 年 8 月 19 日,出现的原因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
联盟条约》的发布;④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 1989 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故按照时间顺
序为 B;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
商取得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
力。”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
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 《经济展望声明》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罗马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可知,该组织只是官
方论坛性质,不具有强制性执行力,由此可知,此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1993 年,亚太经合
组织汉城会议通过《经济展望声明》提到了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大家庭精神,故 B 选项正确;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決策是通过谈判完成,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
规则,不符合材料“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故 A 选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
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
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
生产与流通。不符合题意,故 C 选项错误;《罗马条约》确定,共同体的主要机构有部长理
事会、执行委员会、欧洲议会等一系列附属机构和专门机构,D 不符合题意。
25.下图漫画载于 2018 年 3 月 9 日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网站,题目是《自筑壁垒》。它从深层
次说明了
A. 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矛盾突出
B. 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任重道远
C. 当今世界单极格局仍不可动摇
D. 贸易保护主义让美国陷入孤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漫画中可以看出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筑起了与他国贸易的围墙。这指的是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从漫画时间 2018 年可以看出,此时处
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美国的做法说明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任重道远,故本题答案选 B 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中美两盾,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单极的世界格局,排除 C 项;材料没有
反映“美国陷入孤立”,排除 D 项。
26.《后汉书·献帝纪》中记载:曹操“自为丞相”;曹操“自立为献公,加九锡”;“魏王丕
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而《三国志·魏记》中记载:“汉罢三公,置丞相,以公(指曹操)
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
音奉玺绶禅位”。这说明
A. 两则都属于一手史料,因此都可以作为论据加以引用
B.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C. 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 受作者立场的局限,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间存在一定背离关系
【答案】D
【解析】
《后汉书·献帝纪》中的记载多是曹操及其家族成员自立或者自为的事情,而《三国志·魏
记》则主要记载的是被汉朝皇帝任命或者指派的事件,所以二者是分别站在汉朝和魏国的立
场之上的记述,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矛盾性,故选 D;ABC 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
点睛:在判断一个历史事实前,至少得先看看史料的可信程度、来源以及作者的立场,否则
单纯拿着一条史料就轻易下结论,这就太不明智了。梁启超曾经这样来分析和判断史料的真
伪:1、对于同一历史事实,几部史料的记载相互矛盾的,以离史迹最先最近者为可信。2、
灵活运用反证辨伪。鉴别史料的误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例反证。3、以年代为准多多
收集旁证。旁证肯定会收集到很多,这些史料可以进行联系、排比、相互印证,在不断地梳
理之下,真相会逐渐浮现出来。4、有些常识性的史料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提起长城,很
多人都说是秦始皇修的,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确切。所以一遇到所谓的常识,必然要先怀
疑。这些可以给我们判断史料的真伪提供一些借鉴。
27.有学者认为:“在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
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
说明
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 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C. 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 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希腊文化与罗马法。A 项,题目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而非民主政治对罗马法的
影响。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不正确,两种文化都是独立的,只是互相影响。故 B 项错误。
C 项,题中没有体现罗马法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故 C 项错误。D 项,“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
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
衍下去”说明古希腊哲学赋予罗马法生命,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故 D 项正确。
28.有学者指出,1871 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
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
革在当时
A. 妨碍了民主政治 实施
B. 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 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71 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
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 年德意志帝国
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进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瓦
解旧政治的催化剂。故答案为 B 项。A 项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
的特点,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德国政体的变革与宪政民意的关系,排除;D 项 1871 年德意
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要求,排除。
的29.下列选项中,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有
①明代内阁制,英国责任内阁制
②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④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责任内阁制度起源于英国,属于民主政治
的内容之一,不具有继承关系,错误;②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具有继承关系,正确;③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修正,正
确;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沿用了罗斯福新政中对经济的干预调整,正确。通过以上分析,
答案为 D;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30.古代中国建屋与造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观察下面两幅平面图,对两处建筑在整体布局
上中所蕴含的直接信息,下列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前朝后寝格局孕育着国重于家的理念
B. 贯通南北的中轴线突出了皇权至上C.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
D. 不同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
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乐寿堂也是颐和园居住
生活区中的主建筑,是慈禧的寝宫,体现了国重于家的理念,故 A 正确。明清故宫建于北京
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根据阴阳五行,五行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
属火、北方属水、中央属土,其中央土最大,权利的象征。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
思想。颐和园则没有这样的现象。故 B 错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的原则颐
和园也无法体现。故 C 错误。故宫和颐和园谈不上和谐统一。故 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 年 9 月,邓小平对地方领导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
起人民”,“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
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材料二 赴日经济代表团报告认为:日本高速增长主要在 60 年代,10 年间国民生产总值
增长了 3.6 倍,平均每年增长 15.5%。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窍门”有三条:一是大胆
引进新技术,把世界上的先进东西拿到自己手上;二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三是大力发展教
育和科学研究。
——摘自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
材料三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
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
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
突破。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述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改革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的主要原
因及主要举措。
(3)棕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与深化的主要经验。
【答案】(1)历史背景:国内:文革结束,经济生活形势严峻;其他国家发展的挑战与启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思想解放(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
看》讲话,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
革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国际:日本、西欧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邓小平对战争与和
平的新判断)。
(2)主要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面临严峻形势)。
主要举措: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经验:以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从实际出发;积极学习外国经验。
【解析】
【详解】(1)分析改革开放的背景可以从国内与国际两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1978 年 9
月”“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联系所学可知当时经济困难;根据材料“一
是大胆引进新技术,把世界上的先进东西拿到自己手上;二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三是大力
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可知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启示;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实现了思想解放;安徽小岗村自发的改革等。国际:联系所学可知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根据材料“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
的结果。”联系所学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主要举措:
根据所学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 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
(3)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为改革开放的开始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根
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等方面分析。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联邦党人文集》中特意提到,为防止权力对政治自由和民众权利的侵犯,美国建国先
驱在制度设计时,“常常要求教和引证的先知,是著名的孟德斯鸠。”美国总统杰斐逊更是
宣称,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崇。《孟德斯鸠传》引用詹姆斯·麦迪逊的
话说,“在立宪问题上法国”。杰斐逊之所以将法国看作人们思想的祖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对孟德斯鸠的推,自始至终被我们倾听和援引的是著名的孟德斯鸠。诚然,在政治
科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这一(分权)原则,并非由他首创,然而,他以最易接受的方
式向人们阐述和介绍了这一原则,这至少是他的功绩。”
——摘编自《联邦党人文集》、《孟德斯鸠传》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概述孟德斯鸠分权学说对美国政治体制影响表现及这一学说
的历史意义。
(2)关于美国建立的方式,有人说,枪杆子里出政权,美国也是打出来的。也有人说,美国
是谈出来的而不是打出来的。你赞成哪种观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只列观点没有史实不得
分。)
【答案】(1)影响表现:中央政府构建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
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推动人民接受分权原则。
意义: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美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奠
定了理论基础。
(2)美国是打出来的。1775 年,北美人民在莱克星顿打响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1776
年北美人民取得特伦顿普林斯顿战役胜利;1781 年大陆军取得对英作战的最后胜利;1783 年,
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为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
美国是谈出来的。1775 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1776 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
言》;1781 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确定美利坚合众国为邦联国家。1787 年
费城制宪会议,通过各州代表的激烈争论通过《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1788 年,
宪法会得通过;1789 年美国据此进行总统选举和国会,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解析】
【详解】(1)影响表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特点是治理国家的三个部门形成一个稳
定的相互制约的“三角形”。美国的中央政府构建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推动人民接受分权原则。意义: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美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意义:
根据所学可知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美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
了理论基础。
(2)关于美国建立 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做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选择一种
观点,然后加以论述。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观点,这样进行论述时才能熟练运用所学找到所需
要的论据,进行论证。如选取论点美国是打出来的。就要围绕着“打”即战争来表述。如 1775
年,北美人民在莱克星顿打响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1776 年北美人民取得特伦顿普林
斯顿战役胜利;1781 年大陆军取得对英作战的最后胜利;1783 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
承认美利坚合众国为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
33.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变迁从一个方面折射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浮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面对西方东进之后的世
界秩序重构,中国曾经试图继续维持旧秩序,但遭遇惨败。
在 20 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与晚清时期被迫进入国
际秩序不同,这一次中国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并有着自己的明确诉求。
——摘编自《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王建朗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以前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表现出来的国家意识。分析
在 20 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构中,中国外交主动性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二次大战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
得的机会。抗日战争前期,独力支撑抗战的中国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竭力将中日
问题国际化。
1942 年 2 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英印双方在战争大局下作出妥协,7 月,指示
《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对印度问题进行评论,呼吁双方妥协以促进战时盟国在远东
的合作。
1943 年 10 月,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
的安排。……侵略战争打破了旧秩序,反侵略战争并不是要消极地维护旧秩序,而是要在一
个更为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在这一轮世界秩序的大变动中,中国抓住了机遇,参与了
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与 20 世纪初期世界秩序变化中的外交相比,二战期间中国外
的交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在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秩序中获得重要地位的表现。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又有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组织(部分)统计
时间 中国行动
1980 年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
代表权恢复
1986 年 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复关”谈判
1989 年 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6 年 推动建立上海五国机制
2001 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 9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013 年 中国提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
——据百度搜索整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的变化。
【答案】(1)国家意识:“天朝上国”。
外交主动性表现:1917 年对德宣战,派劳工赴欧助战;1919 年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
权益主张,受挫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参加国联;参加华盛顿会议,并收回山东主权和其
他权利,迫使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2)新变化:从主要主张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到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同时积极介入地区事
务的解决,推动战时合作、战后世界的安排;有明确的大国意识和大国作为;获得大国地位。
表现: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并取得五推动大常任理事国地位;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和
的签署关贸总协定(或是关贸总协定的原始缔约国)。
(3)变化:从积极参加现行国际组织与世界秩序接轨,走向通过积极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新型区域外交,对现行世界秩序进行改革和创新、补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在近代以前的国家意识就是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根
据材料“在 20 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并联系所学可知 20 世
纪初的主动性表现为:1917 年对德宣战,派劳工赴欧助战;1919 年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
山东权益主张,受挫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参加国联;参加华盛顿会议,并收回山东主权
和其他权利,迫使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2)新变化:根据材料“抗日战争前期,独力支撑抗战的中国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竭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劝说英印双方在战争大局下作出妥协”“1943 年 10 月,中国与
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的安排”得出从主要主张
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到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同时积极介入地区事务的解决,推动战时合作、
战后世界的安排;有明确的大国意识和大国作为;获得大国地位。表现:根据材料“中国抓
住了机遇,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并联系所学成
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并取得五大常任理事国地位;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和的签署关贸总
协定。
(3)根据材料“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
恢复、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 9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结合所学可总结出从积极参加现行国际组织
与世界秩序接轨,走向通过积极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新型区域外交,对现行世界
秩序进行改革和创新、补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34.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本国本民族与世界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典籍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
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
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0 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校园行演出 200 多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 50 万;今
年 6 月,广州大剧院,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上座率达到 90%,总票房收入 100 多万元;
7 月 30 日晚,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昆虫”坐得满满当当,共同期待着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首演……“现在真是昆曲最好的时候,观众也好,院团也好,都享受着大好的春
光。”
——摘自《人民日报谈昆曲:经典是如何流行起来的》2016、8、11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的典籍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昆曲在当代流行的客观条件及其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仁、礼、中庸。
影响: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奠定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核
心内容(主流);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之中;构成诸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
诸多传统建筑艺术成就)。
(2)客观条件:2001 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白先勇先生对昆曲经典《牡丹亭》的成功改编制作。
意义: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的戏剧形态,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
于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可知
这种现象主要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突出君臣关系,结合所学
可知三纲五常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体现在仁、礼及中庸之道。影响: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主要从文化传承、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方面来分析。即从古代的典籍思想融入到人的生活之
中,把儒家思想的内容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可以从文化传承、社会政治理
论的奠基、最终到影响艺术、建筑等领域方面来解答。
(2)条件:根据材料“青春版《牡丹亭》校园行演出 200 多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 50 万;
今年 6 月,广州大剧院,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上座率达到 90%,总票房收入 100 多万
元……‘现在真是昆曲最好的时候,观众也好,院团也好,都享受着大好的春光。’”联系
所学可知 2001 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
人类文明的结晶。白先勇先生对昆曲经典《牡丹亭》的成功改编制作。意义:根据所学内容
从昆曲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对中国戏曲和世界文化的影响来回答。主要从“近代百戏之祖”的
角度分析中国现存的各种戏曲均来源于昆曲,继承好保存好就是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
和发展,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