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省“新高考·新思维”名校资源优化卷
语文(九) 命题学校:镇海中学
考生注意: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间拳界乱相丛生,在宣传上把太极拳无限神化,不仅可隔山打牛、凌空发力,而且“包治百病”,结果
太极拳被搞得乌烟瘴(zhàng)气,大大小小的“嘴把式”出乖露(lòu)丑。
B.汇成大海,才会波涛汹涌,因循守旧就会变成臭泥淖(nào),传统文化应该翻出新的浪花,绝不能高高
在上,甚至成为一些小团伙自吹自擂(lěi)、排斥异己、欺世盗名的道具。
C.清江古河床就是《九州缥缈录》的取景地之一,未被大肆开发,周围也少有人家。青色的苔藓(xiǎn)
爬满绝壁,欢腾的瀑布在山润奔蹿,原始森林里的薄(báo)雾让徒步多了一些冒险的味道。
D.刊刻出版业的兴(xāng)起给古代小说的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书坊(fāng)及书坊主的介入使小说
呈现明显的商品特性,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题材选择和创作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甲]从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再到大众媒介(电视、电影),每次媒介的转变,必然会引起文学
审美形态的变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文学欣赏由原来的“读”书到“看”
图像。在图像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典时代,审美主要以文字为主,人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来进行审美。随
着电视、电影,乃至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看”逐步取代“读”,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形态。[乙]图像取
代文字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图像对语言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作为“看”取代“读”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各种文学名著翻拍成影视作品。[丙]《红楼梦》《西游记》《三
国演义》《水浒传》不只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是一拍再拍,各种版本层出不穷。阅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而电视或者电影却以画面来取代人们的思维过程,因此,“看”比“读”更加易于让人接受。从这一个层面
上来说,“看”有利于文学的传播。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乃至 B.逐步 C.不只 D.层出不穷
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从韩森提供的所有素材中发现一些她所没有发掘的“新史”,围绕丝绸为中心展开的
大宗贸易的确没有被显而易见的文献记录。2
B.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学习各个国家的长处,就是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
家也应该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学习其长处。
C.在宣传保健品时,很多宣传人员会偷换概念,把孩子是否让老人购买保健品或给予经费支持当做“检验
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
D.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也因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
儿童,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三国志》有言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
不同历史和国情,_______①,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只有特色、地域之别。________②,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6.看下面这幅图片,请结合画面内容,适当加以想象,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
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120 个宇。(5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林纾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黑奴吁天录》等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
“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钱钟书发现,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
痒难熬”,“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在评价林纾的翻译时,钱钟书说,“在各国翻译史里,尤其在3
早期,都找得着可和林舒纾作伴的人。”严复精通外文,但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时,不仅删削了赫胥黎对社会进化论背景下伦理衰微的担忧,还大肆渲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
进化论的要义,以唤醒中国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这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成为了晚清译
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称之为“林译”现象。
从翻译目的论来看,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
众而生产的语篇”。林纾等人的翻译,从“信”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不诚实的表现,但从翻译的目的论来衡
量,却无疑是成功的。
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也存在着类似的“林译”现象。以美国最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葛浩文为例。
葛氏将“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作为译者的首要责任,他的翻译并不是“忠诚地搬运”。例如,葛浩文
将莫言的非线性叙事更多地改成了按时间顺序叙事,把美国读者不熟悉的一些中国的国情、人情、风情等
转化成他们更容易理解的美式风味。
国内的英语翻译界和当代文学批评界一般从意识形态、赞助人或审美观念等维度来批评中国文学英译
过程中被删改、重写等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英语“做慢”的霸权地位感到义愤。但如果我
们腾挪一下观察的角度,将这些“林译”现象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刚刚开始跨国旅行却远未深入人心的现实
背景,我们考察的出发点可能不再主要是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传播的效果了。即以西方读
者的接受习惯为首要考虑,竭尽全力让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近西方读者,从而走入西方主流文化,让西方
读者首先了解我们的文化常规与思维方式,然后才谈到影响和改变西方文学创作模式等后续问题。
唐代的贾公彦对翻译下过一个定义:“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这个定义揭示了翻译的本质目
标,不是“忠实”,而是“理解”,是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交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锱铢必较地核对译文与
原文是否一一对应的“忠实”,显得没有多大意义。
(选自郭建玲《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有删节)
7.下列对“林译”现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林译”现象是指在译界出现的那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现象。
B.“林译”现象存在于各国的翻译史里,尤其是在各国早期翻译文学刚开始时。
C.“林译”现象契合“翻译目的论”,即受众决定翻译目的,翻译指向一定受众。
D.“林译”现象的较多存在,表明翻译过程往往包含着译者的理解、目的与再创造。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与严复不一样是,林好对原著的不“忠实”,主要是因为他不通外语而造成的。
B.林译小说尽管有误译,违背了“信”的原则,但在“达”与“雅”上堪称典范。4
C.举葛浩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也存在有意为之的“误译”现象。
D.批评界认为,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被删改的行为反映着英语“傲慢”的霸权地位。
9.作者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忆白石老人
艾青
① 1949 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
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
②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
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
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③他问:“你在哪儿看到我的画?”
④我说:“1928 年,已经二十一年了,在杭州西湖艺术院。”
⑤这样他才知道来访者是艺术界的人,亲近多了,马上叫护士研墨,带上袖子,拿出几张纸给我们
画画。他送了我们三个人每人一张水墨画,两尺琴条。给我画的是四只虾,半透明的,上画有两条小鱼。
题款:“艾青先生雅正八十九岁白石”,印章“白石翁”,另一方“吾所能者乐事”。我们真高兴,带着感激
的心情和他告别了。
⑥老人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
⑦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
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海买的,他说是假的,
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⑧我曾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
他。我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他多天真!
⑨他九十三岁时,国务院给他做寿,拍了电影,他和周恩来总理照了相,他很高兴。第二天画了几
张画作为答谢的礼物,用红纸签署,亲自送到几个有关的人家里。
⑩一天,我收到他给毛主席刻的两方印子,阴文阳文①都是毛泽东(他不知毛主席的号叫润之)。
我把印子请毛主席的秘书转交。毛主席为报答宴请他一次,由郭沫若作陪。
⑪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听说他搬到一个女弟子家一—是一个起义的将领家。5
他见到李可染忽然问:“你贵姓?”李可染马上知道他不高兴了,就说:“我最近忙,没有来看老师。”他
转身对我说:“艾青先生,解放初期,承蒙不弃,以为我是能画几笔的……”李可染马上说:“艾先生最
近出国,没有来看老师。”他才平息了怨怒。
⑫不久,他就搬回跨车胡同十二号了。
⑬我想要他画一张他没有画过的画,我说:“你给我画一张册页,从来没有画过的画。”他欣然答
应,
护士安排好了,他走到画案旁边画了一张水墨画: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青蛙
前面有三个蝌蚪在游动,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他很高兴地说:“这个,我从来没有画过。”我也很
高兴。他问我题什么款。我说:“你就题吧,我是你的学生。”他题:“青也吾弟小兄球时同在京华深究画
法 九十三岁时记 齐白石”
⑭一天,我在伦池斋看见了一本册页,册页的第一张是白石老人画的:一个盘子放满了樱桃,有
五颗落在盘子下面,盘子在一个小木架子上。我想买这张画。店主人说:“要买就整本买。”我看
不上别的画,光要这一张,他把价抬得高高的,我没有买;马上跑到白石老人家,对他说:“我刚
才看了伦池斋你画的樱桃,真好。”他问:“是怎样的?”我就把画给他说了,他马上说:“我给
你画一张。”他在一张两尺的琴条上画起来,但是颜色没有伦池斋的那么鲜艳,他说:“西洋红没
有了。”
⑮画完了,他写了两句诗,字很大:“若教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
⑯他显然是衰老了,我请他到曲园吃了饭,用车子送他回到跨车胡同,然后跑到伦池斋,把那张
册页高价买来了。署名“齐白石”,印章“木人”。
⑰后来,我把画给吴作人”看,他说某年展览会上他见过这张画,整个展览会就这张画最突出。
⑱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在在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
他无力地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
⑲想不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1983 年 12 月
(本文初见 1984 年 1 月 21 日《光明日报》,现选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语文读本》第二
册,有删节)
【注】①阴文,指镌刻成凹状的印文,用阴文印章铃出的印文是红地白字,故也称“白文”;阳文,
指指镌刻成凸状的印文,用阴文印章铃出的印文为朱色,故也称“朱文”。(选自《辞海》1999 年版)②吴作
人(1908-1997):中国画家、教育家,1927 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后至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
在徐悲鸿工作室习画。建国后,曾任中国美院教授、院长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擅油画、中国画,风6
格高迈雅逸。(节选自《辞海》1999 年版)
10.本文的两条线索是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简析齐白石这一人物形象。(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人物表现手法这一角度,赏析第①段。(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白石于生命的弥留之际,无限深情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从艾青的角度分析,艾青
为什么能与齐白石结成“忘年之交”?并请简要评价这种友情?(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与吴质书
(魏)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
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①,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
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
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
《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连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
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
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
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伸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亦一时7
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
时有所虑,至通夜不暝。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有言:“年三十余,在兵中
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否?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选自《文史合璧·魏晋南北朝卷》,有删节)
【注】①徐、陈、应、刘:指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字伟长)、陈琳(字孔章)、应玚(字德琏)、刘
桢(字公干)。②元瑜:阮璃的字。③仲宣:王粲的字。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图数年之间 图:料想。
B.所更非一 更:经历
C.来者难诬 诬:欺骗。
D.何可攀援 攀援:挽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况乃过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仰而赋诗。
归而求救国之策
C.间者历览诸子之文
曩者辱赐书
D.至于所善
为巡船所物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回忆了与建安诸子流连诗酒的欢快情景,简评了他们的文学成就,流露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
和对岁月的迁逝之悲,情真意切。
B.作者较为详细地评述了徐干、应场等人的创作风格和成就。认为刘桢所写的五言诗非常完美,诗
风洒脱奔放,但还不够刚健有力。
C.作者慨叹自己已经没有年轻时的“志意”,自谓德才不足,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深切
的自责之后,感悟到应当奋发努力。
D.作者在文中“前段念往,后段悲来”,既表现出直视死亡的勇气,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无比眷恋。8
文字清新优美,骈散兼具,文采飞扬。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诸子但为未及古人,亦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2)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9.这首诗从____、_____、______等角度生动地描写了临平夏夜的景色,境界阔
大,意境深远。(3 分)
20.把“万顷波光摇月碎”中的“摇”改作“敲”好不好?为什么?(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材料一: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材料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21.“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是指______,“恕”是指______。(2 分)
22.“圣”与“仁”的区别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说“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个小题)(6 分)
(1)损者三友,______,_______,友多闻。(《论语》)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9
(3)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宁赴湘流,_______。(《楚辞·渔父》)
(4)直栏横槛,______;管弦呕哑,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一川烟草,___,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某文化公司策划出版了一套新书——《青春版红楼梦》,以甲成本、己卯本、庚辰本为底本,综合
其它脂本及程高本等全新精校,以程高本后 40 回补足全文。改变了过去版本常见的厚重、正统装帧风
格,采用国际通行的口袋书一文库版,反复斟酌每本书的大小,重量,确保它可以用一只手阅读,并可
以装进大部分男生口袋和女生的手包里。
其宣传语为:“《青春版红楼梦》是 225 年来最优质的版本,希望《红楼梦》重新变成很多人在地
铁、床头、浴缸里阅读的东西,变成现代城市里的流行品。”有网友却认为:“对不起,《红楼梦》是一
本可以自己挑选读者的好书,你们竞将传世经典改编成流行小说这破玩意儿。”还有网友认为:《红楼
梦》本来就是一本不会流行的书,又何苦如此改变模样让它流行?”
某文化公司的这一出版行为,为何招致网友反感?你认同网友的反对意见吗?请围绕这两个问题,
就此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文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解析·语文(九)命题学校:镇海中学审校统稿:新思维工作室
1.D【解析】A.乱相丛生——乱象丛生;B.自吹自播(léi);C.奔蹿——奔窜,薄(bó)雾。
2.B【解析】“逐步”改为“逐渐”。
3.B【解析】句号放在后引号外面。
4.C【解析】A.句式杂粹,把“围绕……”与“以……为中心”两个结构套用在一起了。B.成分残
缺,改为“就是和与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D.搭配不当,“形成”改为“出现”。
5.【示例】①不同民族和习俗(“宗教”亦可)。②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
【解析】①处承接上句“不同历史和国情”,此句对应前文“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
可推断出①处填的句子是对应“2500 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的,应为“不同民族和习俗”。②处的上句说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谈的是“文明的差异”;下文是转折关系复句的下
半句,对应下句“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该填“世界冲突”。所以,结合上下文应填“文明差异不应10
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
6.【示例】狂风怒吼,暴雨如注,一个背着背篓的小和尚冒着大雨拼命的向山上跑去,他来到佛像
前,把自己的斗签取下,然后站在木桩上,踮起脚尖,艰难的把斗签戴在了佛像的头上,就像一位孩子
在为自己的母亲遮风避雨,旁边的老和尚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解析】注意画面中的几个要素都要提到:暴雨、孩子、佛像、斗笠、木桩、背篓;可以加入合理
的想象。要表达出孩子的慈悲之心,同时根据要求要运用上比喻或者比拟的手法,注意语言优美。
7.C【解析】“受众决定着翻译目的”错误,原文说“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8.A【解析】主要原因不是语言的不通,和严复一样也是出于明知故犯,有意为之。
9.①作者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其本质目标是“理
解”,是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②目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尚处于发展初期,为了让西方读者更易于理解我们的文化常规与思维方式,
应该理解并肯定“林译”现象。
10.①作者平生与齐白石的交往过程。②作者对齐白石的诚挚的敬意与深切的追悼之情。
11.①以艺立身、立世。以“所能者为乐事”,一生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②自矜,自信。如坚信自己的画独树一帜,卓尔不凡,他人无法模仿。
③天真、率性。有真性情,有赤子之心,如向艾青埋怨外宾不当他的面伸大拇指夸赞他。
④知情重义,对知遇之恩不忘回报。如对作者与对政府及毛主席、周总理的肯定与关怀,或当场挥
毫作画相赠,或亲自携画登门致谢,或托人郑重转交篆刻作品。
⑤有出身于底层的旧艺人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如对弟子李可染以“你是谁”的言语怨怼。
⑥毕生于艺术上都极富创新精神。如九十三岁时仍能给艾青当场画出自己于题材上“没有画过的画”。
12.作者以同为画坛大师的吴作人肯定齐白石先生《樱桃图》的卓尔不凡,从侧面烘托出齐白石其
人为天纵之才,其画是艺术杰作。
13.①艾青之所以能与齐白石能结为“忘年交”,是因为身为政府文化官员的艾青并不以官位压人,
能对齐白石谦恭地执弟子礼以表示敬意,能真正理解与欣赏齐白石的艺术才情。
②他们的友情,是以真正的理解、尊重与欣赏为前提的,艾青能理解出身底层、来自旧社会的艺人
的自信、自矜、自傲的性格特征,也能理解他不谙世事、不问政治的处世原则,故能赢得齐白石的友情。
14.C【解析】诬,说话虚安不实(妄言、乱说)。
15.C【解析】A.代词,代指“三年”/音节助词,用于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B.连词,表修饰/连
词,表承接。C.两个“者”都是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的时候”;D.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
组,指代人/和“为”字配合使用,表被动。11
16.B【解析】“但未道耳”是说刘祯的文风,不是说他的五言诗。
17.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
子者矣。【解析】关键是要读懂文意,先根据一些语气词,划分大的区域;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结构等,
明确分句间的停顿。
18.(1)这些人只是还不及古人,但也是一代的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们
了。(关键点:但为,只是;隽,通“俊”,作名词,指优秀人才;逮,及、赶得上。)
(2)古人想拿着蜡烛夜里游玩,确实有原因(道理)啊。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可又有什么著
作吗?
(关键点:秉,拿着、握住;良,确实、实在;顷,近来;述造,写作;以,原因/用;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二月三日,曹丕陈说。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
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
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踢、刘桢,很快相继都去世,我内心的
悲痛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啊?过去在一起交往相处,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
相分离!每当我们互相传杯饮酒的时候,弦乐管乐一齐伴奏,酒喝得痛快,仰头吟诵自己刚作出的诗,
每当沉醉在欢乐的时候,恍惚间却未觉得这是难得的欢乐。我以为百年长寿是当然的事,可以长久地相
互保有同处的欢愉;怎想到几年之间,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去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近来编定他们
的遗著,合起来成为一本集子,看他们的姓名,已经是在阴间死者的名册上。追想过去交往的日子,还
历历在目,而这些好友,都死去化为粪土,怎么忍心再说呢?
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注意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又有好
的品德,宁静淡泊,少嗜欲,有不贪图权位隐退之心,可以说是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他著有《中论》
二十多篇,自成一家,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他的精神、成就永远存在。应场文采出众常有著述之
意,他的才能学识足以著书,但他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实在应该痛惜。近来遍阅他们的文章,看后不
禁拭泪,既痛念逝去的好友,又会想到自己生命短促。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
刘桢的文风俊逸,只是还不够道劲罢了,他的好的五言诗,在同代人中最妙。阮瑀的书札词采飞扬,使
人感到十分快乐。王案只擅长辞赋,可惜风格纤弱,不能够振作起文章气势,至于他擅长的,古代的人
也没有办法超过他很多。
过去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杀害,剁成
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12
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不好乱说
(不可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
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已经变成老翁,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
东汉光武帝说:“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
他一样大了,凭低下的才能却处在很高地位,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举一动都
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
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
乐?又有什么著作吗?向东望去非常悲伤,写信来叙述内心情感。曹丕陈说。
19.触觉视觉嗅觉
20.不好。“摇”指飘摇,月光被万顷水波摇碎,洒满整个湖面,与水波荡漾的情景相契合,给人飘
摇之感,更能表达出作者异地漂泊的孤独寂寞的情感;“敲”是敲打,偏向于人为的破坏,生硬直白,
缺少深意和韵味,而且也不符合整首诗清丽迷朦的意境。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夏夜泊舟所见的景色,境界阔大,意境深远。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柳阴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
影映照着船篷,带给人丝丝的凉意。“凉”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夜气带给人的凉意,也写出了作者的
内心之凉;“月”这一意象在诗歌中有相聚团圆之意,月光被万顷水波摇碎,洒满整个湖面,再联想到
首句中代表挽留惜别之情的“柳”,欲留留不住,相聚聚不成,让人顿生怅然若失之感,作客他乡的孤
独寂寞油然而生。
好在夏夜也有乐事。这时诗人闻到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感到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营造了一
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清凉世界”,境界空旷悠远。表达了作者对夏夜风光的喜爱之情。
21.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22.①“仁”着眼于推已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②孔子说达到“圣”的境界,即使尧舜也感到为难,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而是为了说
明要达到“圣”的境界很困难。
23.(1)友直友谅(2)烟光凝而暮山紫俨参于上路(3)受物之汶汶者乎葬于江鱼之腹中(4)多于九
土之城郭多于市人之言语(5)试问闲愁都几许满城风絮
24.作文(略)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