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2019)佛山市高三语文一模、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阅读
近几年佛山市一模二模语文试题诗歌鉴赏阅读的命题,在市教研室林志祥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各
命题教师均以原创为标准,挑选适宜材料,精心命制打磨试题。佛山市一模二模的诗歌鉴赏选材,着眼
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体现“文化自信”,保持了极高的选材和命题水准,现集中编辑
推送,供各位师生备考之用。
2018 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贺新郎.寄丰真州 ①
南宋 戴复古
忆把金罍酒②。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
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 ③,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
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④。
注:
①丰真州:作者的朋友,曾任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知州,生平不详。②金罍[léi]:泛指
华美的酒盏。③东山丘壑梦:晋文帝时,谢安被召为著作佐郎等职,他以病辞,隐居会稽东山,与王羲
之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被称为“放情丘壑”、“无处世意”。④看金印,大如斗:东晋大将军王
敦举兵叛乱,周頻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词的上片,一个“叹”字,与“忆”相呼应,引起对别后人事的追溯,又以“天下事”收起,一
气呵成。
B.词的上片,“赢得”一句,虽表现诗人面对世事的无奈,不忍目睹,只能双眉长锁,但其中也有
苦中作乐。
C.上片“东望”三句,想到沦丧地的人民正翘首盼望,词人心情非常悲伤,但仍希图恢复,并提醒
激励友人。D.词的下片,以“钱塘风月西湖杨柳”起笔,美景让词人留连忘返,以此排遣悲情,从而与上片形
成逆转。
E.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意境阔大,字里行间,感情饱满真挚,古人称赞戴复古:“豪情壮采、
直逼苏轼”。
15.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6 分)
【参考答案】
14、B、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D。
B 项,此处并无苦中作乐之意,只是自嘲,功名未就,只落得一双愁眉紧锁。
D 项,指代有误,也不是逆转。钱塘风月虽美,西湖垂柳醉人,但当下却不是你观赏之时,相反正是谋
求光复失地的大好时机;而且,美好河山更加激发我们保家卫国的斗志。与上片内容是一脉相承。
15、
(1)用谢安的典,意在委婉劝谏友人,不要贪恋江南美景,而应抓住时机,图谋北伐,抗金报国。(3
分)
(2)用周頻的典,意在激励友人早日举兵,招揽天下英才,抗金复国,建立不世功名。(3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D。
【参考分析】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
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
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
《贺新郎·寄丰真州》是作者寄赠给友人丰真州的一首词,意在勉励老友为国立功。上片从回忆二
人共饮的情景入词,然后以一“叹”字领起,描绘别后情景。自己功名未就,光阴飞逝,只不过在江湖
上来来往往,想起不仅收复中原无望,而且现在仅有的半壁江山还不断受到金兵的威胁,自己便痛心疾
首,“两眉长皱”。再念及沦陷区的人民,还在翘首企盼收复,心中更加痛苦。望着浩渺的天空,不尽
的落叶,北送的飞鸿,他久久地伤怀了。紧接着,他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情不自禁激动地说“天下
事,公知否?”作者身在江湖,心系世事、希图恢复,并恳切地勉励友人。 下片具体抒写他的劝勉。首先说你是真州知州,钱塘风月、西湖垂柳,这些江南美景令人留恋,但
为国杀敌的机会也切莫放过。不能像谢安那样盛年便隐居,要不失时机地抗金报国。朝廷腐败,你要振
作精神,“要整顿、封疆如旧”,此句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在作者眼中,丰真州是将才、是帅才,
一定能入主枢密院,招揽天下英雄,奋起抗金,所以他说,那些英雄豪杰,也一定会齐集于你的帐下,
为你奔走。最后以“看金印,大如斗”表达自己盼望对方出马挂帅,驰骋疆场,早日抗金复国的迫切心
情。
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从自己的沉郁哀伤中站起来,寄殷切希望于对方,感情愈来愈昂扬、愈
来愈奔放,把自己的爱国精神融入对友人的厚望之中,用典巧妙含蓄。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各臻其妙。
《四库全书提要》赞道:“豪情壮采、直逼苏轼”。
2018 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霈然②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④。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释】
①熙宁七年(1074 年),大旱。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的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
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
霈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簟:竹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
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D.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E.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15.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 分)【参考答案】
14、B、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D。
B.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
D.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
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15、
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2 分)
“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尾联可以理解为诗人肯定浮云,做官
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不恋权势的思想节操。(2 分)
“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
为国为民造福。(2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D。
【参考赏析】
《雨过偶书》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题《雨过偶书》,即是“咏雨”。咏雨即是咏物。所以,按照咏物诗的创作法则,那就是状物态,
体物情,言物志——实际上就是言己之志。
首联一笔到雨,“霈然”写其来势,“甘”写其醇美,“洗”写其功用,极尽赞美之能事。雨到南
亩,雨到东郊,慰尽群颜。补充说明此雨实为及时之雨。颔联再写此雨之来,既是苍天所盼,更是天意
所赐。颈联转写雨后所见及所感。雨霁云开,暑尽凉来,感觉好极了!末联更转写降雨之云,雨罢归山。
“谁似”一问,大有深意。看似问人,实为自比。盖此时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已历六载,一些新法的
功效业已呈现,此次退归金陵,虽有遗憾,毕竟不同于从来未试身手。所以,诗中借云情而言己志,两
相契合,妥帖自然。
考察本年政事,实与旱情相关。据《宋史记事本末》载熙宁七年事云:“自去岁秋七月不雨,以至
于是月(三月),帝忧形于色,嗟叹怨恻,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四月,果以旱罢方田法。可见,迫
于天灾与保守派压力,宋神宗不免有所动摇。据史载,全局性的旱情至少延续到五月以后。一旦旱情解除,就可能影响政局。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场霖雨,不仅能够一破万民愁颜,而且能够慰藉安石苦心。
《雨过偶书》表达愉悦之意,理之必然。
2018~2019 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
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④
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4.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D。
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
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
早有的打算。
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
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
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
挤陷害;“新扫旧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
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
15.
① 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已熟(1 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 分),表达出诗人有忘掉机
心、退隐出世之心(1 分)。
② 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 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
(1 分)。
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C。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
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
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
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
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
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
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
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参考】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 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元丰五年(1082 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
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 年),仍用前两首诗的韵。1080 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
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
新畦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
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
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
“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
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
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
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首诗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
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
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称“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
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题“复出东门”有
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开,他能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于这种隐居生活,没有一点责
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说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
“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够归朝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
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
在罢斥后能再回朝。
2018~2019 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从军行
张祜
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释:①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 “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
B. 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
C. “黄云断塞”“白草连天”勾勒出夕阳下的云彩满布天空、枯草连绵一望无际的边塞景象。
D. “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E. “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
15. 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4、 C、D
C:“黄云”有多种解释,联系此诗背景,当为“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黄云”,
选项称黄云为“夕阳下的云彩满布天空”,赏析有误。
D:“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面描写,而非侧面。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D。
15、
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2 分)。
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 分),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的悲叹。(1
分)
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
首无为。(1 分)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
但无奈“白发生”。(1 分)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C。【简析参考】张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
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诗中“金紫光辉”、“直指边城”塑造出一个飒爽英姿的少年形象,“一
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生动地展现了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尾联中“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
业本相依”立功报国的豪情与初唐杨炯同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如出一辙的。诗中热血“少
年”的形象,又何尝不是张祜希冀自我的形象。
2019~2020 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①
杜 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②舞,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也将携家到江陵所作。蓝田,今属
陕西西安。江陵,今属湖北荆州。②如意,用来搔背痒的工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杜观搬家时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行程艰苦,侧面写出诗人的牵挂。
B.颔联写杜观为我从蓝田搬到江陵,使我感到春天到来般的喜悦和兄弟情深。
C.颈联先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高兴,后写他由喜悦转为人生苦短的白发悲吟。
D.本诗与《登高》都用了直接及间接手法,“极尽变化”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4、C
【解析】
白头吟,在杜诗中有两种含义,一指古曲名,传为卓文君所作,如“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
(《奉赠王中允维》);更多的时候即泛指歌吟,白头为杜甫自指。这里是后一种用法,指歌吟。行坐白头吟,是指行也歌吟,坐也歌吟。亦见于“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又示两儿》)。颈联两句
叙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高兴,或持如意起舞,或行坐都吟唱诗歌,并无由喜悦转为人生苦短白发悲吟之
意。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15、
【参考答案】
①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1 分)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
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1 分)
②诗歌最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1 分)借花的欢笑(1 分)更加突出表达了诗人因弟弟
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1 分)的喜悦和兴奋。(1 分)。
【解析】考生如有其他理解,符合文意,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参考鉴赏】
杜甫一生,纯粹写欢喜之情的诗甚少,本书所录,此前唯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首。《喜达行
在所》名为志喜,实际所写还是以悲情居多。《春夜喜雨》有喜悦之意,但表现欣喜之情并不明显。此
诗作于大历二年冬,诗人已步入晚年,听到长久分离的兄弟即将到来,喜不自禁,作了三首诗,抒写兄
弟相煦相濡之情。这是杜甫诗中抒写喜情比较突出的一首。首联写天寒地冻,道路艰险。颔联上句和首
联对照,下句和首联呼应。有了首联的铺垫,颔联“春色”就更加难得,“客心”就更加真诚。前两联
写兄弟骨肉情深,后两联写自己欢喜欲狂的神情举止。颈联写自己得知消息后极度高兴的神情举止,或
拿着如意手舞足蹈,或吟咏诗歌,简直一刻也停不下来。杜甫在诗中,常赋予花木人格化、性情化。末
联说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也一起和他欢笑,梅花果然善解人意,也一起欢笑起来。“说
得无情(物)有情,极迂极切。”(《杜诗详注》引卢世灌语)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
诗话》于此可见。杜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