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区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有 25 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
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
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朝议裁决 B. 政务繁忙 C. 世袭传承 D. 皇帝独
裁
2.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
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
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A. B. C. D.
4.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下列制度
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 皇帝制
5.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
了古代中国哪一制度的确立? A. 分封制 B. 内阁制 C. 刺史制 D. 郡县制
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
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 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 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 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 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近代民主制度特征
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削弱相
权的重要措施是
①增设参知政事 ②设立枢密使 ③设立三司使 ④设立中朝制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8.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
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A. 《汉书》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元史》
9.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
要秘书。该机构是 A. 中
书省 B. 枢密院 C. 六部 D. 军机处
1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
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
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12.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
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
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
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4.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杭州为商埠,后又进一步攫取在杭州设立
专有租界的特权。下列各项,与上述史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15.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
接有关的是
A. 发动九一八事变 B. 发动七七事变 C. 制造南京大屠杀 D. 组建 731
部队
16.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
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17.观察下图,直接导致图中所示宣言发表的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一·二八事变 D. 八一三
事变
18.“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最主要原因是
A. 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的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1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
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
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 《马关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
条约》
20.历史学家们指出: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漫长的 10 年内战,终于在国
家最危亡的时刻结束了,抗战成为中国的主旋律。上述所说的“事变”是指
A. 四一二政变 B. 九一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西安事
变
2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
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
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 年 1 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
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23.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
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
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B.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现代 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的24.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
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
政策
25.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
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二、材料题(共三大题,其中 26 题 18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8 分)
26.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
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
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
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
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
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
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
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6 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8 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
义。(4 分)27.(14 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
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
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 年)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
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
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
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
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的时间和影响。(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
(6 分)
28.(18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 年 5 月 22 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
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
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
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
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
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根据材料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
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18 分)南康区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答案】D
【解析】
【详解】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
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联系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
决于上”可知皇帝独揽大权,D 正确;材料中“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而非朝议裁
决,A 排除;政务繁忙只是材料的表象,而非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B 排除;C 无
法从材料体现,排除。
2、【答案】C
【解析】
【详解】内阁正式出现是在明朝时期,材料中提到“内阁大臣”,诏书直接送达工
部、户部,据此可判断是明朝废除丞相后的情况,C 正确;汉朝和唐朝还没有内阁
大臣,A 和 B 错误;清朝时期也有内阁大臣,但不符合材料中最早的信息,D 错误。
【点睛】注意题干中“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的信息,结合内阁出现时间可知答案。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
排除;选项 C 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
变趋势
4、【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体现出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所以后来孝敬祖
先,光宗耀祖等都与宗法制有关,B 正确;分封制是宗法制外在表现,A 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的承让制度,C 错误;皇帝制度是秦朝统一后实行的制度,
不符合材料信息,D 错误。
5、【答案】D
【解析】
【详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的是分封制,“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
为之守宰”说明当时已经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D 正确;分封制是材料中废除的
制度,A 错误;内阁制是明朝时期出现,属于中央中枢机构,B 错误;刺史是汉代
出现的监察制度,不不符合题意,C 错误。
6、【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从而相权有所分散,即通过
分散相权来加强君权。客观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间互相制衡。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甫鎛的建议
作罢”等可知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B 正确;唐朝仍然是君主专
制制度,皇帝权力至高无上,A 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之间是权力制约的,C
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 错误。
7、【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代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立三司负责宰相的财政权,①②④符
合题意,C正确;中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制度,④错误,A、B和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江浙行省”可知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由此可知这一史书最
有可能出自《元史》,D正确;A是记载汉朝的历史;B是记载西汉以前的历史,C
是记载北宋以前的历史。
9、【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满、汉大学士”可知是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 跪受笔录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后,经皇
帝审批,即传达执行。故答案为 D 项。中书省、枢密院在清朝已废置,排除 AB 项;
内阁在清朝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不参与军国大政,排除 C 项。
10、【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
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
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 B 项是正确的;A 项中枢权力
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
经济联系不大,故 C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
1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
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 A;B 属于军事机构、CD 分
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
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
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故本题选 C 项。材料
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 A 不符合题意;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相矛盾
13、【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
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 C 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
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 B 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
除。
1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杭州为商埠,后
又进一步攫取在杭州设立专有租界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马关条
约》内容,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
条约》
1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731 部队,
用活人进行实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故选 D 项;A、B、C 项都与细菌战没有直
接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6、【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
规模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但打破了日军企图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的狂妄计划,所以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淞沪会战
17、【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的信息说明抗战胜利的主要
原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B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
持导致抗日战争的胜利,A 和 C 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正面战场的抵抗导致抗日战
争的胜利,D 错误。
18、【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的信息说明抗战胜利的主要
原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B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
持导致抗日战争的胜利,A 和 C 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正面战场的抵抗导致抗日战
争的胜利,D 错误。
19、【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辛丑条约》中“允许列强派
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等内容一致,D 项正确;《马关条约》是中日
两国的条约,没有各国和各国部队的相关条款,A 项错误;《天津条约》、《北京条
约》中有关公使驻京的内容,不涉及军队和军事占领内容,BC 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漫长的 10 年内战,终于在国家最危
亡的时刻结束了”可知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
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D正确;四一二政变是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事件,A
错误;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都是日本侵华的事件,B和C错误。
2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
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排
除 A;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
互碰撞和融合,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
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
务,体现不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排除 C 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
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
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交流
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排除 D项,选择 B。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文明史观
2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 项与题干后面的信息
“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不符,故 A
项错误;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 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
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自
强,故 C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鸦片
战争与《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近代中
国的民主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废除治外法权
23、【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
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陈
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 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
火线是林则徐虎门销烟,A 选项排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以英国的获胜而告
终,C 选项排除;“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文
明,D 选项排除。
24、【答案】B
【解析】
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 B。
【考点定位】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840—1900)。
2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 年 7 月 7 日到 1938
年 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 D 项正确;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
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
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 B 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
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 C 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面抗战开始。
二、材料题
26、【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
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
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1)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阐释事物的
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刘邦接
受了皇帝的称号”可知汉初实行了皇帝制度;材料中还提到“皇帝之下设三公九
卿”,可知汉初采取了三公九卿制;从材料中“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
乡……”可知汉初实行了郡县制。而这些制度都是在秦朝就已经确立和实行的制
度,故渊源是“汉承秦制”。
(2)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
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结果的了解掌握。从材料的第一句话“汉
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可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像秦朝一样二世
而亡,采取了分封王侯的制度;材料的后半部分叙述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其
封地上有两大特权,“自置吏、得赋敛”,即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吏
和收取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的权利过大,后来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
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推恩令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可知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材料中对谋反的诸侯王实行“国除
为郡”的措施,即将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从材料的最后一句,可知采取
了颁布律令限制诸侯王的措施。这些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其意义在于消除地方割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7、【答案】(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19 世纪 40 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引
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进一步对华扩张的野心。
【解析】
【详解】(1)观点:依据材料一“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可知通过法
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依据所学可知是第一次鸦片战
争后签订条约导致。影响:依据所学从破坏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以及促使中国社会
性质变化回答。
(2)危害:依据材料二“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于是俄据旅顺、
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的信息和所学从中
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及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
进一步对华扩张的野心等回答。
28、【答案】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
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