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四月调研
语 文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每题 3 分,9 分)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 SARS”病毒。
尽管它与 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
状病毒不是 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 2012 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
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
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
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
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 SARS 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
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 SARS 病毒需要 4 天。但是复制速度并不
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
所病毒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
多病毒中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
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
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
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2003 年肆虐全球的 SARS 病毒,
2009 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 H1N1 病毒,以及这次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例
外都是动物宿主体内的病毒突破物种屏障感染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 2003 年报告发现的 SARS 冠状病毒同属一个病毒
家族,都能够引起严重疾病,且呈现出高病死率,但 SARS 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似乎不太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然而,自去年 9 月在沙特首次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以来,世卫组织共收到成员国通报的
确诊病例 34 例,至少 18 人死亡。“这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局限于中东地区,存在
人人传播的可能性,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与地区均存在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
险。”谭文杰说。但他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近期不会在人类中引发大规模感染流行,“目
前尚无证据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和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且病源已明确,快速实验
室诊断方法也已建立,世界卫生组织各成员国已采取了加强监测、检测与宣传等防控措施,
病例接触者及普通公众感染的风险较低。”(摘李颖《“类 SARS”病毒到底有多厉害》)
1.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型冠状病毒又叫“类 SARS”病毒,与 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二
者有明显区别。
B.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 SARS 病毒,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 SARS
病毒需要 4 天。
C.新型冠状病毒和 SARS 病毒、甲型 H1N1 病毒一样,都是近年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
多病毒之一。
D.新型冠状病毒和 SARS 冠状病毒相比,前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后者更容易发
生人际间传播。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很多病毒感染者都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
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B.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
顶峰,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C.谭文杰指出: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
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D.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于其宿主细胞内,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一旦传染给人类,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卫组织在声明中表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出现的、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
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还是未知。
B.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但当其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时,人
类由于对其缺少免疫力,便会因此而患病。
C.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各地均有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但
近期不会在人类中引发大规模感染流行。
D.目前尚未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且病源明确,能诊断能
防控,病例接触者及普通公众感染的风险较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傅小平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
住了 37 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 岁的杨绛静
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
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
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
‘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
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己的
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 4 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 20 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
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1938 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
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
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
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
见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
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
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
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
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
1941 年,钱钟书回到。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
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
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婢”。钱钟
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
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
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 300 斤煤末
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
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
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后来,公公病重,问
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过。”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
1998 年 12 月 19 日凌晨,钱钟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
钱钟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
放心,有我呐!”
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
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
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2000 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
译本”。之后,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
2003 年出版 3 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11 年出版 20 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
记》,在杨绛先生去世前,还有 100 多册外文笔记等待她整理出版。这位百岁老人,仍在坚韧
地、静默地“打扫现场”。
(节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
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
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
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杨
绛)
②从仲夏到中秋,我们走进杨绛的世界。在杨绛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我们
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采访记者手记)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杨绛先生的晚年生活本很丰富,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后来因为年
岁高了,身体也不好,就隐居起来。
B. 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
录》中的《斐多》,这“逃”并非是逃避,而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C. 杨绛先生不仅是钱先生最贤的妻,更是钱先生最热忱的支持者和最有力的助手,在生
命的最后阶段终于结束了钱先生手稿的整理工作。
D. 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5. 杨绛“不晕船”的生活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 分)
6. 为什么说“杨绛是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请结合全文及当前时代特色加以分析。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
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
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
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
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
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
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
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
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
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
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
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
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
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
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
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
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
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
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
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
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
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
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
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
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
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
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
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
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
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
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
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
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
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
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
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
次中透露出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
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
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
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
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
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9.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4 分)
10.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
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
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
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
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
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
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
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
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
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
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
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
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
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
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
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
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
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
/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
/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
而讫/不为止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
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刺,即“招刺”,兵役制度。始自唐末,宋代袭置。规定兵士入伍时须刺字于面、手、
臂等处,标明所属的部队番号,以防止逃亡。
C.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
号。庙号常称 “祖”或“宗”,如太祖、高宗等。
D.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的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
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天资聪慧,年少即中进士。他七岁就能讲述《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
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心系百姓,反对充军戍边。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庆历
年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戍边,坚决反对。
C.司马光直言敢谏,屡次不被采纳。他弹劾高居简,神宗替高居简开脱,只罢免了寄
资官;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不能任参知政事,神宗没有同意。
D.司马光忧心国事,深受赏识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
时托人上呈;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14.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1)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 分)
(2)《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5.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
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B.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
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C.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
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D.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
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共 16 分)
( 1 ) . 孔 子 在 《 季 氏 将 伐 颛 臾 》 中 阐 发 他 的 治 国 思 想 , 他 认 为 对 内 要 使 百 姓
“ , , 。”
(2).《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 , ”两句表达
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仕途的厌倦失望。
(3).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
天 惊 , 秋 雨 倾 泻 。 根 据 描 绘 的 情 境 写 出 《 李 凭 箜 篌 引 》 中 相 应 的 语 句 :
“ , 。”
(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声声哀鸣孤
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句子是
“ , , ”。
(5)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表现梅花坚守节操的诗句是
“ , 。”
(6)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7)老子欣赏纯厚质朴,《老子》中认为真实可信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话语不真实的两
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
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
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 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
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
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
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
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
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
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
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
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5 分)( )
A.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 分)( )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
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
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
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 分)( )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攀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学生的你,此
时正迎来又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
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
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③请你为某媒体 “教育之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
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年级四月调研答案
1.D“前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太绝对,原文说的是“新型冠状病毒似乎不太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2、A “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
肾功能衰竭和死亡”不准确,原文是说“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3、B 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
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
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4.B(A 项,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C 项,“学术遗物”整
理完成,但外文笔记等整理还没有结束,一直在“打扫现场”。D 项,无心理描
写。)
5.①杨绛能适应环境,生活艰苦的时候为了家庭生计能放下架子做校长、家庭教
师、代课教员,物质匮乏时自己和泥省煤,买菜洗全家衣服;②在适应环境的同时,
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气节和操守,比如日本人接管小学后立即辞职另觅他职,丈
夫去世后悲痛之余投入到翻译和整理丈夫的遗作中。(每点 2 分。概括 1 分,阐释
1 分。共 4 分。)
6.①杨绛先生的“隐士”形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甘于寂寞,潜心向学,坚守气
节,坚守文化,坚守良知,传递着真善美。(2 分)②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
影响着这个时代。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浮躁、喧哗、功利化的时代,我们
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答对两点得 4 分,共 5 分。)
7.B(“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误,据前文“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
可知,应该是众人因身份各异而用不同的称谓呼唤闻达)
8.D(文中并没有“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更加没有涉及“外行领导内行”的
问题,这是对文意的曲解)
9.①凸显人物形象。“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的沉稳、睿智、干练,与他平时处
境尴尬、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②呼应相关情节。前文说闻达是流行病专家,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到同事都对
他充满期待,“八条意见”使这些都得到了验证落实。
③强化小说主旨。“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可贵
品质,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4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得满分)
10.①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
道这种“等待”究竟有什么结果;
②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存”自己内
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③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
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6 分,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1.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用之运粮戍边”,用他们运粮戍边,
动宾结构,前后断开;排除 BD;“琦默然”,“然”是形容词词尾,故后面应该
断开;排除 A。本句译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
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
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
12.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
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
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 项,“《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
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说法错误。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3.C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
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
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 项,“神宗替高居简开脱”说法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帝为出居简”,
皇帝不是替高居简开脱,而是贬黜了高居简。
14.(1)
(2)《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
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
时,严肃如同成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
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
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士。治平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
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
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
怎么能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
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
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
到庆历年间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
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
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
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
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忧虑的那样了。神宗即
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
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
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
奸妄邪恶,请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
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
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
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
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
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
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认为他是真宰相,
老百姓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佑元年九月司
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
15.A。 (B 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C 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
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
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D 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
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6.(6 分)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
爱和向往(或赞美);(2 分)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
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
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3 分)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
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1 分)
17.(16 分)(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5)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1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
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
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
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
用法。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
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
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研究:探求事物
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
以应为“研发”。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
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
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后两空的虚词选择,
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
为”更为顺畅。故选 B。1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
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
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
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原句的语病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
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
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A 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
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B 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
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C 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构成的”;
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故选 D。
2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
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
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回答本
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
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
为佳。这样可排除 B 项、C 项。D 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
过于绝对。故选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