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最早
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
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之多。种类繁多的笔记小说所记内容也极为驳杂,反映了社会各
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内容体量如此巨大,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纵如此,依旧有其史
料学意义。
作为笔记小说,定然不失虚构与主体自我创作的成分,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自面世伊
始,便受到史学影响,有注重实录的传统,且希冀在事件描述中给人以道德教化。魏晋时期
的志人志怪小说为后世笔记小说开拓了题材、确立了基本精神,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
职身份。比如,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晋元帝时期任佐著作郎一职,为编修国
史的史官。
因此,鲁迅先生对此期间的笔记小说有“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
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的判断。简言之,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秉笔实
录当朝事件,非有意虚构。笔记中虽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但依旧在不背离历史背景真实
的前提下展开。
后世笔记小说多沿用魏晋六朝志人志怪的叙事视角,以记事者的角度客观记录所述事件
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与籍贯等具体信息。书中屡见“秀州天宁长老妙海时在彼县,
亲见之”“小二至庆元时尚存,安国长老了祥识之”“泉州僧本傅说”之类的句子,借他人
之口来佐证自己记载之可靠,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唐之后,笔记小说就内容而言,多具有民间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多述各地风俗怪谈。比
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中有《叶限》一文,记录古代邕州地区百越民族的口
传故事,为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灰姑娘”类型故事。至宋,大量笔记作品记录诗歌本事
与诗人言行,成为后世诗评家所沿用的笔记体文学评论形式。而以洪迈《夷坚志》为代表的
志怪类笔记作品,细述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逸闻、掌故、民俗等,为后世提供
了许多史料参考。明清两代笔记小说类文献多有训诂考据之类的内容。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边
疆地理内容日益增多,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录当数量的新疆社会民俗内容,其中有
关屯田制度及“玛哈沁”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边疆史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
学者们普遍关注到笔记小说创作的史学倾向及其内容的史料学意义,对之多有阐述。明
代王士禛有“说者,史别也”的判断,认为笔记小说为史家另一种。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
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平民社会的生活,拓宽了
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正史对民间关注度有限的缺憾,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材料。
(摘编自司聃《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笔记小说是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B.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驳杂,无法厘清现实真假。
C. 后世笔记小说源自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
D. 笔记小说面世伊始就受史学影响,注重实录,同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介绍笔记小说起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古代笔记小说有史料学价值。
B. 文章引述鲁迅的评论,论证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的观点。
C. 文章比较正史与笔记小说的不同,是为了论证正史重政治,对民间关注有限。
D.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证,第五段按朝代先后的顺序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记小说虽然难免虚构叙事,但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有史料价值。
B. 魏晋六朝之后的笔记小说赓续传统,客观叙事,书中常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C. 拓宽史料范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体现了笔记小说的史料学意义。
D. 中国笔记小说与正史有机融合,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面貌。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错,“最早”于义无据,原文只是说“笔记
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
B 项,“无法厘清现实真假”错误,原文是“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曲解文意。
C 项,“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中的“作者”是指后世的笔记小说的作者,而原文“此
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中的“作者”是魏晋时期的作者。
故选 D。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
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是为了论证正史重政治,对民间关注有限”错,应该是论证笔记小说在史学研究中
的作用。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
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
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 项,“有机融合”“全面记录了”于文无据。原文在最后只是说“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
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平民社会的生活,拓宽了
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正史对民间关注度有限的缺憾,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材料”,阐述的是
笔记小说对正史的补充作用。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重点基本是文中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既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有 1300 多家,到了 2019 年有 2000 多家,两年时间增加
了 46%。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增加到 200 万,产业总规
模增加到 10.9 亿元。
在汉服兴起的同时,汉服周边产业也受此影响大幅发展。从汉服周边配饰,到汉服租赁、
旅拍,汉服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对于绝大多数购买汉服的消费者,同时会选择购买汉服配饰,
如发饰、鞋子、团扇等。在高昂的配饰价格面前,还催生了“汉服手作”的职业。一些手工
能力较强、设计感较强的创作者自己购买制作配饰的原材料,自行设计、加工,做成发饰、
手提包等周边小物卖出,这类创作者被称为“手作娘”。
汉服近年来大幅增长有诸多原因,经济发展带来民族自信的提升,再加上汉服作为传统
文化被鼓励继承与创新,于是出现了不少企业从事此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影视剧的题材中,
古装剧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慢慢被市场认可,古装用户人数基数也逐渐扩大,这也成为汉
服市场兴起的另一大因素。而一些汉服爱好者的宣传、推广,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也是汉服
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此外,古镇、文化产品备受热捧也推动了汉服文化的推广。大数
据显示,文化旅游类相关产品线上预订量将同比去年激增超 2 倍。(摘编自《汉服产业规模超 10 亿》,《新京报》2019 年 9 月 14 日)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几年汉服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但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汉服还
面临着诸多难题。
在作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核心动力的资本层面上,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如同共享单车、新零
售等领域相同的热情,这背后是汉服的产业链尚不完善。从品牌供应角度来看,当下的汉服
市场主要由头部商家支撑,缺少腰部商家,出现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这也导致汉服的价格
体系极为混乱。一方面,头部品牌的单价高达数万,而小作坊模式下商家的单价只要 100 多
元。相距悬殊的价格引发的竞争势必对服装质量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影响用户的消费欲望。
另一方面,汉服单量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所以汉服商家一直都是采取“预售+尾款”的
销售模式,以销售量决定生产量,只有极少常规款式的汉服会预留库存。
汉服体量小导致很多工厂不愿意加工生产,再加上汉服面料普遍较贵、人工成本高等原
因,将进一步压缩商家的利润。目前汉服平均毛利率仅在 30%左右,品牌零售服装业平均
毛利率在 50%左右。
除此之外,汉服在产品营销推广方面始终缺少引爆大众的助推器。目前,汉服商家的推
广仍然停留在每个商家创立自己的微博、建立自己的用户群上,用户回头率很高但很难拓展
新用户,即使是像“重回汉唐”这样的头部品牌也是如此。
汉服市场一直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尤其在服装形制上。一直以来,汉服都有改良派与
传统派之分。前者认为,为符合现代审美和穿衣习惯可进行适当改良;后者认为,汉服代表
一种正统文化,不能改动。在网络语境下,这一分歧被无限放大,加大了大众的认知壁垒。
当然,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要实现日常化消费才是汉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编自《汉服破圈道阻且长:这几道坎怎么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我国汉服产业发展很快,汉服文化社团数、消费人群、产业规模均有增加。
B. “手作娘”自己购买原材料,自行设计,做成发饰等,她们手工能力、设计感较强。
C. 在汉服产业发展壮大的环境下,古装剧也慢慢得到市场认可,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
D. 人们通过朋友、网络等途径了解并接触汉服;汉服爱好者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很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连锁反应,主要原因是汉服复兴运动兴起,一些汉服爱
好者积极宣传、推广汉服。
B. 根据材料二可知,能够接受 100 元至 300 元的汉服价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穿汉服的受
调查者的比例超过了一半。
C. 相比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来说,人们对汉服没有多大的热情,这需要汉服行业从其
背后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
D. 头部品牌商家与小作坊模式下商家汉服价格相距悬殊,这会引起非良性竞争,久而久之
会影响用户的消费欲望。
6.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汉服产业的发展还需在哪些方面做努力。【答案】4. C 5. D
6. ①完善汉服的产业链,扩大腰部商家,完善价格体系。②减少恶性竞争,提高质量,形
成规模效应。③提高体量,降低成本,提高商家利润。④加大产品营销推广力度,拓展新用
户。⑤制订统一的行业规范。⑥实现汉服的日常化消费。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
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
正误。
C 项,“在汉服产业发展壮大的环境下,古装剧也慢慢得到市场认可”分析错误,根据原文
“近年来,影视剧的题材中,古装剧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慢慢被市场认可,古装用户人数
基数也逐渐扩大,这也成为汉服市场兴起的另一大因素”,应陔是古装剧慢慢得到了市场认
可,逐渐占据热播榜榜单,促使汉服产业发展壮大。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
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
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
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 项,“主要原因”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应该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
B 项,“……并且……也……的受调查者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图二,
应该是“能接受 100 元至 300 元的汉服价格”的受调查者和“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的受调查
者”两者的比例分别超过一半。
C 项,“人们对汉服没有多大的热情”说法错误。原文是“在作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核心动力
的资本层面上,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如同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相同的热情”,只是说在资
本层而上人们的热情没有如同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那么高。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
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回答本题要注意介绍的一些
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答题围绕的第三则材料共
有六个方面,难度不大,只要找准内容、进行分类,再稍作概括即可。如“在作为产业规模
化发展核心动力的资本层面上,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如同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相同的热情,
这背后是汉服的产业链尚不完善”“从品牌供应角度来看,当下的汉服市场主要由头部商家
支撑,缺少腰部商家,出现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这也导致汉服的价格体系极为混乱”“ 相
距悬殊的价格引发的竞争势必对服装质量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影响用户的消费欲望”“ 汉
服单量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所以汉服商家一直都是采取“预售+尾款”的销售模式,以销售量决定生产量,只有极少常规款式的汉服会预留库存”“汉服体量小导致很多工厂不愿
意加工生产,再加上汉服面料普遍较贵、人工成本高等原因,将进一步压缩商家的利润”
“汉服在产品营销推广方面始终缺少引爆大众的助推器”“汉服市场一直缺少统一的行业
规范,尤其在服装形制上”。概括时可通过抓住关键词“产业链”“价格体系”“规模效应”
“行业规范”“日常化消费”“体量”“成本”“利润”整合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
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
(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
“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
“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
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
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