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5 页
专题 23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解析版)
【专题概述】
本单元介绍了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精讲】
考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战略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敌视。
(2)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基本概况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 年,中国自行设
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进入航
天时代。
(4)意义
解除了美苏两国的核威胁,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提高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推动了我国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
2.载人航天
2003 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进入载人航天时代。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概况: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忧二号;2001 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
平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任。
2.意义:不仅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
1.计算机技术:
1983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2.生物技术:
(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
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 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第 2 页 共 5 页
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5.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考点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目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
3.提出
1956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
4.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
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即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
评的自由,有发表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5.影响
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二、曲折的年代
“文革”时期,“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
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寒,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左”的路线。
(2)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概况
(1)文艺领域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
文学作品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2)进入 21 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考点 3: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 3 页 共 5 页
阶段 方针政策 影响
建国初期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
验,借助苏联经验;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新
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
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通
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时期 1977,恢复高考制度;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211 工程”计划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人
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
生机和活力
【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1954 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
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了核武器就行了,
不必我们大家都来搞它。”这段材料表明( )
A.核武器虽威慑力很大,但中国不必有自己的核武器
B.当时中国与苏联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国家
C.中国必须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
D.中国当时不具备研制核武器的条件,也不用研制核武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现代科技。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联反对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中国只能走自
力更生之路,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2.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选育了杂
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说农业的发展依靠政策二靠科技。
3.1949 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第 4 页 共 5 页
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高潮”出现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
D.“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B、C 两项均不利于文化建设,D 项出现于“文革”以
后,“双百”方针促进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
象。
4.毛泽东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说:“‘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
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
就会越来越多。”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B.都主张无限制的思想自由
C.都是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
D.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家争鸣”的认识。前者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后者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故 A 错误。后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故 B 错误。两者都没有受西方思想
的影响,故 C 错误。前者体现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后者体现了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的时代需要。故 D 正确。
5.1977 年 10 月 21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
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措施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这是 1977 年作出的重大改革。A 符合,其他三项在时间上都迟于 1977 年。
6.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
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
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第 5 页 共 5 页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故 A 正确;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在
1921 年就已经确立,故 B 错误;C 不是主要目的;大型展览会不是舆论宣传的全新形式,故 D 错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和政
论文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和忆苦思
甜
篇数 15 篇 13 篇 9 篇 4 篇
材料二 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泽柯
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的选
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语文教材 60 年变迁: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1 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点:以马列原著和政论文为主;侧重收录反映本土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开展,强
调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
(2)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
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教材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