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历史试卷
(总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
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
加。这表明( )
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 B.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
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
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
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
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官中,
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
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4.《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
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 )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
5.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
分别是指 (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
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7.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
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 23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长期存在
说明( )
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8.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9.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
番禺、四会、龙川、博罗 4 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任嚣的职位由吏部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县制从秦朝开始实行
C.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南海郡实际上是任嚣的封地
10.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
天下共诛之。”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2.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
旧”。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隋朝的科举制 B.元朝的行省制
C.唐朝的三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1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14.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
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注重门第家世
1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淸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行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杜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
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7.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
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 85 条,只剩下 100 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
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这表明当时( )
A.朱元璋反对儒家思想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儒学丧失了社会基础 D.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18.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
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一省制,下总百司
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
1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0.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
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21.公元前 340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
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
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22.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
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23.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
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
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2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
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
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25.《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
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
A.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B.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C.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D.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第 26、27 小题各 15 分,第 28 小题 20 分,共 50 分。)
26.(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15 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 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
30 年的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
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
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是维新,为何结局不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的维新变法有何相似之处。(6 分)
(2)同是维新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为什么会不同?这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有何
帮助意义?(9 分)27.(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
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
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
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
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
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
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
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7 分)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8 分)
28.(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
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
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
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
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二:中国封建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
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
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材料三: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
是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
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材料四:“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
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
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
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
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
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 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含义,并分析雅
典
民主制的作用。(6 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请以中国和希腊为代表说明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成就,并简述其产
生的必然性。(8 分)历史答案(辅导班)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C D C D A B C A C C D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B C C C A C B A D
26.【答案】(1)相同之处: ①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 19 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
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外面临西方列强侵略。
②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领导阶级相似: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
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④政策措施相似: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
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6 分)
(2) 不同的原因:(6 分)
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而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②群众基础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并且推翻了幕府。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
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③改革的进程:日本在推翻幕府,建立新政权后发布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
推行,大刀阔斧改革。中国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④国际环境:日本: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列强对日本的入侵和干
涉,客观上给日本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意义:(3 分)
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的方案必须切实可行,改革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③改革要有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
④改革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⑤改革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
27.【答案】(1)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 年 8 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随着反法西斯同
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并最终决定了二战的结果。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7 分)
(2)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平衡被打破。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
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
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
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器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8
分)
28. 【答案】(共 20 分)(1).积极: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思想: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思想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文化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政治:等级森严、极端皇权、亲贵合一、裙带风气,不利于政治的民主化发展
经济: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 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阻碍了近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2).含义:雅典民主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民主方式原始(抽签选举,直接民主),容易形成暴
民政治;民主范围有限,排除奴隶、妇女、外邦人,所以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作用:
政治: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保证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权利,培养了雅典公民意识;为近现代西方的民主
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推动了雅典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性格:铸就了希腊人开拓进取、勇于进取的民族性格
(3).成就:
中国:中央集权制度
希腊:民主制度
必然性:中国:
地理:大河文明,地域辽阔,为了对广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理
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统一的管理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思想:法家大一统思想的推动
希腊:
地理:海洋文明,多山多岛
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经济繁荣
政治:城邦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思想:公平、平等思想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