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必备:最实用的中国地理知识总结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中国领土的四至点: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ºN 多);
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4ºN 附近);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 多);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ºE 附近)。南北跨纬度近 50 度,约 5500 千米,东
西跨经度 60 多度、约 5000 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2.我国的临海:
我国有 18000 千米长的海岸线,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直
接濒临的太平洋。
3.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南北跨纬度近 50 度,
大部分在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种南北跨度较大的纬度位置,
使我国拥有丰富的热量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我国多种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种海陆兼备的位置,使东部沿
海地区多优良海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东部辽阔的海域,不
仅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而且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农
业生产。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4.我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
乡(镇)三级,我国拥有 34 个省级行政区(包括 23 个省、4 个直辖市、5 个自治区和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我国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有甘、陕、云、贵、川五个省
区。5.我国部分省区之最:
特 征 省区名称 特 征 省区名称
位置最北(纬度最高) 黑龙江 邻省最多 陕西、内蒙古
位置最南(纬度最低) 海南 岛屿最多 浙江
位置最东 黑龙江 大陆海岸线最长 广东
位置最西 新疆 人口最多 广东
跨纬度最多 海南 人口最少(省区) 西藏
跨经度最多 内蒙古 人口密度最大(省区) 江苏
面积最大 新疆 人口密度最小 西藏
面积最小(省区) 海南 少数民族最多 云南
邻国最多 新疆(8
个)
华侨最多 福建、广东
国境线最长 新疆
6.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特征,应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的特征。其
中,绝对位置即为经纬度位置,以及由此确定的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
等;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傍依的山河或所处地形区部位、板块位
置等)、经济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所处经济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政治地理位
置(相邻的行政区)等。二、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1.我国人口分布的界线、特点及其成因:
①我国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③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
a、自然条件:东南部距海洋近,平原广阔,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
沃,自然条件优越;西北部深处内陆,多属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b、开发历史:东南部开发历史悠久,自古农耕发达;西北部开发较晚。
C、社会经济条件:东南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镇多;西北部工商业和交通运输
业不发达,经济落后。
2.我国的民族构成:
我国共有 56 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 92%,
其他 55 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3.我国人口在 400 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
“壮满回苗维,彝土蒙古藏”。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4.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三、中国的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①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②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③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①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②第二级与第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②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③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大河形成巨大落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山区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
游业、水电业)。
(2)不利影响:
①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较小,耕地资源不足;
②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
③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地和高原,不利于农业发展;
④山区易发地质灾害。4.山脉成为地形区界线,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
天山 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
阴山 北侧内蒙古高原,南侧河套平原
昆仑山 北侧塔里木盆地,南侧青藏高原
秦岭 北侧黄土高原,南侧汉水谷地(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
岭)
南岭 北侧江南丘陵,南侧两广丘陵
祁连山 北侧河西走廊,南侧青藏高原
大兴安岭 东侧东北平原,西侧内蒙古高原
太行山 东侧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
巫山 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侧四川盆地
雪峰山 东侧江南丘陵,西侧云贵高原
武夷山 东侧浙闽丘陵,西侧江南丘陵
横断山 东侧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西侧青藏高原
贺兰山 东侧宁夏平原,西侧内蒙古高原
5.我国地形区之最:特征 地形区名称
我国最大、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我国地势最平坦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黄土高原
我国地形最崎岖的高原 云贵高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
我国气候最干燥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的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
我国气候最湿润的盆地 四川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
我国地势最低平的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6.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地带附近,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交会处。
7.我国的主要地震带有:
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的山地。
8.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9.滑坡灾害——分布在山区的陡坡。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坡度陡;岩石破碎,坡面物质疏松(断裂面、植被破坏严重);
多暴雨。
10.泥石流灾害——分布在山区的沟谷。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崎岖,地面物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11.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
一般从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包括起伏大小,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倾斜等)、
地形的种类及分布、特殊地貌类型及分布等方面说明。
12.某地地势特征主要指
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
倾斜)等。
四、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
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
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
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
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
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
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 0ºC 等温线
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
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
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
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我国跨温度带最多
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
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
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①800mm 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②400mm 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
线;
③200mm 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
拉雅山中段一线。
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 5 月到 9 月的夏秋季节;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
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①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
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
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
较多的锋面雨带。
②推移规律: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
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
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 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
(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
大陆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
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
来大量的海洋水汽;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
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
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
成绵绵冬雨。)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
区和干旱地区。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
③季风的影响。15.我国的气候特征
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
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
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B、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
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
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
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
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
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
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
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
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
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
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
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 、8 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
(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
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
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
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
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
①1 月平均气温 0℃等温线;②800mm 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
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 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水热组合状况
(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气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等
方面描述。
25.影响气温的因素有
①纬度(或太阳辐射);②下垫面状况(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
地面性质等);③大气运动;④天气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26.影响降水的因素有
①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②天气系统;③地形地势;④海陆位
置;⑤洋流;⑥人类活动;等。27.影响气候的因素有
①纬度(或太阳辐射)因素;②下垫面因素(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
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环流因素;④人类活动因素;等。
五、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我国内、外流区域的界线
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 200mm 的
年降水量线。
2.河流的水文特征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
指源地、流程(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与河网密度、河流弯曲系数、水系
形状等。4.我国四类地区河流的判断:
①春汛、夏汛→东北地区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流;
③流量大、汛期长→南方地区河流;
④流量小、汛期短、季节变化大→华北地区河流。5.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
①地形起伏大小;②气候因素中的降水强度;③植被覆盖状况;④土壤质地;等。
6.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及防治
A、洪水的来源——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
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汉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洪水来自同一时期,
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B、长江中下游洪灾严重的原因
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这是因为:流域内气候湿润,雨季长,暴雨多,
加之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使长江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
雨,干支流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二是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等),使河
水流速较缓,水流不畅,排洪不畅;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
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们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还使得流域涵养水
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可见,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为原因,人为原
因起到了加剧洪水灾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
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②中上游兴修水库,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③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分洪等);
④长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⑤修建三峡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7.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的原因
①径流量小。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且流域面积较小,支流
少,使黄河年平均径流量较小;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少有支流汇入,使下游水量更小;
另外,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现断流。
②工农业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黄河沿岸工业以煤炭、钢铁、纺织、化学等工业为
主,耗水量大;农业灌溉多以漫灌为主,需水量大;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极
大。黄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径流量进一步减少。
③由于节水意识不强和管理及技术落后等原因,使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的浪费较大。
④由于蒸发和渗漏损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渐减少。8.黄河水害及治理
A、黄河水害及成因——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
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的
水土保持。
C、治理黄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生物措
施(造林种草)和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
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对拦沙、调沙、防洪、防凌、解决下游断
流问题将起到作用)。③兴修、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黄河凌汛
A、发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宁夏、内蒙古境内);②下游山东境内一段。
B、发生时间——冬季(河水开始封冻时)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
10.黄河下游流域狭窄,几乎无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
支流无法汇入。
11.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势起伏大,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
②河流径流量大(原因:气候湿润,降水丰沛)。
12.建设水电站(基地)的条件:一般从方面进行分析:①水能是否丰富;②建坝难易及工程投资大小(地形、地质条
件);③移民规模及难度;④淹没损失(耕地和城镇等)大小;⑤市场需求(经济发展
水平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
13.河流洪涝灾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b、地势低平,平原河道
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c、地上河两岸河堤易决口溃堤;d、扇状水系或东西对称
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时汇入干流,使干流洪峰叠加;e、河道泥沙淤积或入海河道单一,
使排洪不畅。②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
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气候特征: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多暴
雨;b、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
剧,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及植被破坏导致的泥沙
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涝灾害的治理原则、措施
(1)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
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1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即发展内河航运的条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响落差进而影响水流速度。流经平原
的河流河宽水缓,有利通航。②气候——径流量及变化、结冰期或封冻期:a、降水—
—影响河流水量、水位及季节变化。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利于航
运。b、气温——影响水温,从而影响结冰期或封冻期,影响通航时间。③水系特征—
—河道宽阔,河网稠密,有利于航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
运输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
16.我国的两大湖泊分布区是: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17.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1)干旱地区的湖泊——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使湖水减少(或由于
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使湖水减少);(自然原因) ② 工农业和人们生活大量引用入
湖河水,使入湖水量减少。(人为原因)
(2)湿润地区的湖泊——①流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
泥沙在湖泊中淤积;②人类大量围湖造田,使湖面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