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泉州市、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28078

大小:301.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保密★启用前 泉州市 2020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技术的起源时,人们往往会强调技术是人类肢体能力的延伸。时至今日,在看到科学技术给我们 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们作为一种力量,介入到人类社会之后所带来的秩序改变甚至重组。 正是在此意义上,恩格斯在强调劳动在人诞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技术对人自身以及 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种趋势一 方面表现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也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技术化,人类生存的各 个方面都被技术深刻影响。 正是看到了技术对人类身体乃至人类社会的这种重大影响,自古以来思想家们就非常强调人类伦理秩 序与技术的和谐发展。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还是在前沿的科技领域,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 维持或建构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通常会将某种伦理秩序内嵌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人工制品形式呈 现的技术物之中,于是,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相较于传统强调以道德约束作为 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就如同与纯粹的道 德呼吁相比,红绿灯和交通监控设施更能维持交通秩序一样。 然而,科学技术对伦理秩序的建构方式并不是决定论式的,具有偶然性。偶然性是指科学技术及其人 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例如核技术既可以用于制造武器,亦可用于增加能源。这种偶然性给科技 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也就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那该如何通过伦理治理降低风险呢?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建构模式,不能再简单地将科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 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技的必要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行动导向的科技伦理学。在 谈到伦理时,人们往往会强调底线思维,但如果只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甚至强调这些理 念的非历史性,就很容易导致科技与伦理的割裂。就如同在一个坐标系之中,科学是纵轴,有着明确的前进方向,伦理则是横轴,永远处于水平线上,这样,随着科技的发展,两条轴线只能越来越远。于是,科 技伦理学就会被机械地割裂为两个层面。因此,伦理理念的讨论是必要的,但必须将之落实到科学技术的 具体情境之中,进而设计出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伦理规范。这样,科技与伦理之间彼此隔离的问题,也 就可以被克服。另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技术及其人工制品对伦理秩序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的伦理关切必须 要前置到科学技术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目前,伦理审查制度主要承担了这种伦理关切的任务。尽管各个国 家对伦理审查制度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从相关规范、政策的解释到具体操作同 样存在执行鸿沟。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制度性原则,该如何加强其可操作性,减少审查盲点和解释柔性,这 需要科技政策、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伦理审查制度。 (摘编自刘鹏《技术与伦理秩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技术对人自身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在当代与过往时代的体现是有所差异的。 B. 从身体技术化逐步扩大到生存技术化,这是人类本身技术化趋势的外在特点。 C. 人类早就从技术影响身体及社会的现象中,认识到技术和伦理秩序应和谐发展。 D. 解决目前伦理审查制度存在的各种执行困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技术影响人类身体和社会,此引出技术与伦理秩序关系的论题。 B. 文章以红绿灯为例,通过比较论证了在维持伦理秩序上技术物比道德约束有优势。 C. 文章以伦理介入科技的必要性为前提,证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 D. 文章针对伦理关切,从伦理审查制度的作用、执行现状及改善策略方面展开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然科学技术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中,那么,维持伦理秩序就可以适当弱化道德约束这种传统手段。 B. 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治理,目的在于管控风险,使科学技术更自由地得到发展和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社 会。 C. 如果伦理不能介入科学,科技和社会可能会出现一分为二的分割状态,这会增加社会秩序维持的风险系 数。 D. 只有认识到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也是需不断发展的,不再强调底线思维,伦理秩序与技术才能和谐发展。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说“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 表现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也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技术化,人类生存的各个方 面都被技术深刻影响”,可见“身体的技术化”和“生存的技术化” 是“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的两方面 表现,其中“生存的技术化”是比“身体的技术化”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的表现,但这两方面的表现是 同时并存的,并非从一方扩大到另一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颠倒原文的前提与结论,论证分析不正确。C 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论证思路的分析,第三段指 出“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第四段说“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 建构模式。不能再简单地将科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这” 指代的是“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因此,得出“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的结论 是基于“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这一前提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 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 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推断不成立。A 项是对原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二段指出“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 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通常会将某种伦理秩序内嵌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人工制品 形式呈现的技术物之中,于是,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相较于传统强调以道德约 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这里只是指 出在“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 维持或建构之中”这点上,“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 呈现方式”比“以道德 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更有优势,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维持伦理秩序就 可以适 当弱化道德约束这种传统手段”的结论。 B 项,曲解文意。B 项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三段指出科学技术具有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给科技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所以应通过伦理治理降低风险。 显然,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控科技,更好地维持伦理秩序,而不是“使科学技 术更自由地得到发展和应用”。 D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指出,“在谈到伦理时,人们往往会强调底线思维,但如果只是将底线落脚 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甚至强调这些理念的非历史性,就很容易导致科技与伦理的割裂”,可见,导致科 技与伦理割裂的,不是因为强调底线思维,而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 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而智慧社会则是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是信息社会 的高级阶段。 党的十九大将建设“智慧社会”正式写入报告。智慧社会建设既充分肯定了“智慧理念在国家发展全 局中的重要地位,又将智慧社会建设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逐 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有利于为全球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进而促进社会全面现代化。当前全球有 600 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智慧社会,我国目前也有 50 多个城市正在筹 划建设智慧社会,可以说,智慧社会的营造正成为全球城市之间竞争的要件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的重要“名片”。 (摘编自张小玲《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范五三等《“智慧社会”建设的中国方案及实现路径探赜》 材料二: 2017 年,“杭州位列“中国智慧城市 20 强”第一位。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杭州将把握大数据与人工 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发展、主动谋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带动杭州市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 越式发展,引领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新潮流。 “城市数据大脑”是一个按照城市学“城市生命体”理论和“互联网+现代治理”思维,创新运用大 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是杭州在云计算、大 数据、人工智能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所做的一次重大探索,其成功经验将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所共享。 2022 年 9 月杭州将承办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杭州将依托城市数据大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 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 通信、北斗差分毫米定位等信息技术,建设统一、高效、安全的智慧亚运体 系,实现对亚运会前期筹备、赛时组织、赛后转型等工作智能化管理和应用。建设项目包括依托城市数据大脑平台,搭建统一的亚运体育云平台和信息网络,建立 5G 移动通信和无线 WIFI 网络,实现无线网全覆 盖,利用北斗差分毫米定位,实现对场馆建筑的实时监控。 (摘编自 2018 年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规划》) 材料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70%的基于手机的对话连接和消费、支付行为及 80%的互联网数据接入都发生在室 内。室内 3D 位置数据成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均无法 实现广覆盖、高精度、低成本的室内定位。 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团队构建了我国基于北斗系统的另一重要基础设施——羲和系统。羲和系统 是由国家提供政策和资金所建立的国家级地面室内外无缝隙定位导航系统,2014 年实现了室外 3D 定位精度 优于 1m,室内定位精度水平 1~3m、垂直 1m,首次实现广域网精确区分楼层,超越了当时美欧日的室内法 定标准和公开的最好定位精度,推进了广域室内定位、物联网新发展。 (摘编自文亮《内室外无缝连接开启全球万物互联》 材料四: 1992 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巴塞罗那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契机。至 2012 年,巴塞罗那已经完 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项目,并据此被评为欧洲智慧城市标杆。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规 划,包含了城市的各个方面,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社会公共服务,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 包容开放的系统。 巴塞罗那非常重视物联网对智慧城市的作用,城市覆盖了大面积的无线传感器和路由器,这些设备每 天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则流向开放式软件平台,由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城市更 有效地运行提供指导。比如智能垃圾回收系统特有功能之一就是在自身满载时会主动发出信号,工作人员 将根据其发出的信号来安排分配垃圾运输车的出行频率和路线,从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摘编自刘春成《城市隐秩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城市应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基于智慧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现代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等综合考虑,全球多个城市争相开展智 慧社会建设。 B. 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是运用前沿科技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实现多平台、多系统、多应用参与社会管理的人 工智能中枢。 C. 北斗一羲和系统是我国建设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所实现的室内外定位具有覆盖广、精度高、成 本低的优点。 D.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不断覆盖,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 质量与水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筹建智慧社会,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提升国家 治理现代化水平。 B. 城市数据大脑是智慧城市实现“互联网+现代治理”的中枢,杭州不仅在建设该中枢,而且还将为国内 外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C. 突破当时室内精准定位难题的羲和系统能研制成功,离不开我国科研团队的努力,也与国家的支持、航 天技术的发展有关。 D. 巴塞罗那和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得益于世界性体育盛会的承办,由此可见发展体育事业是建设智慧 城市的主要抓手。 6. 杭州要构建智慧社会,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开展建设?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①利用举办国际活动的契机,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奠定物质基础。 ②依托城市数据大脑,构建各种智能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效率、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③利用北 斗—羲和系统,推进室内外定位、物联网新发展,提高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精度。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 判断。 C 项,曲解文意。C 项是对材料三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C 项前半部分说“北斗—羲和系统是我国建设智 慧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是对原文材料三内容的转述,表述正确;但后半部分说“它所实现的室内外定 位具有覆盖广、精度高、成本低的优点”则是对原文内容的误解,材料三第一段说“目前全球四大卫星导 航系统,均无法实现广覆盖、高精度、低成本的室内定位”,不能必然推出“北斗—羲和系统”具有“室内外定位具有覆盖广、精度高、成本低的优点”。事实上,材料三说羲和系统能实现“室内外无缝隙定位”, 强调的是羲和系统能实现室内定位的技术特点,这与“覆盖广”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材料 三 说羲和系统“超越了当时美欧日的室内法定标准和公开的最好定位精度”,指的只是羲和系统在室内定位 上具有较高精度,因此不能说羲和系统的“室内外定位”都有“精度高” 的优点。另外,材料三并未介绍 羲和系统的建设成本,“成本低”是否是羲和系统的优点, 是缺少文本依据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 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 项,以偏概全。D 项是对材料一、二、四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及分析评价。根据材料四可知,1992 年奥 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巴塞罗那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契机,使得巴塞罗那能够利用这个契机开展智慧 城市建设工作,并在 2012 年,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项目。因而可以说,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 建设,得益于世界性体育盛会的承办,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体育事业为主要抓手。根据材料二, 杭州将于 2022 年 9 月承办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不可否认,承办亚洲会可以推进杭州的智慧化进程,但不 能因此就推断出“发展体育事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抓手”。另外,根据材料一“当前全球有 600 多个城 市正在建设智慧社会,我国目前也有 50 多个城市正在筹划建设智慧社会”可知,并不是每个智慧城市的建 设都基于承办世界性体育盛会,都以体育事业为主要抓手。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 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杭州作为“智慧城市”的现 有基础,最后才能准确推断杭州“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开展建设”。 根据材料一,可知“智慧社会”是在“智 慧城市”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是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因此,要回答杭州 构建智慧社会“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开展建设”,就要梳理杭州作为“智慧城市”的现有基础条件,并以此作 为答案分点的标准。 首先是物质基础建设。当前杭州将为承办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建设智慧亚运体系,根据材料四所介绍的巴塞 罗那改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材料二的信息,可以推知杭州要加强适应智慧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 可以仿效巴塞罗那,利用承办国际活动(如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的契机,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 5G 移动通信、无线 WIFI 网络、物联网等),以提升杭州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最终才能满足 “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的“智慧社会”的建设需要。 其次是平台软件建设。杭州作为“中国智慧城市 20 强”第一位的城市,已经开始构建“城市数据大脑”, 但这一人工智能中枢是一种“探索”,要适应智慧社会的发展需要,还要进一步开发和升级,因此,杭州可 以以在建的“城市数据大脑”为基础,进一步构建各种智能平台,开发各种智能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 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性,以便更高效、安全、智能地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 第三是基于“北斗—羲和系统”的建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室内外定位和物联网是极为重要的,且室内 外定位是物联网的重要支撑。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系统主要是实现室外定位,基于北斗 系统的羲和系统主要实现的是室内定位,两者结合极大推进了广域室内定位、物联网新发展。“北斗—羲 和系统”固然不是杭州所独有的智慧城市条件,但它属于我国所建立的定位导航系统,杭州已经规划利用 北斗差分毫米定位技术监控亚运场馆,所以杭州建设智慧社会,完全可以利用“北斗—羲和系统”的特点 和优势,在室内外定位、物联网发展等方面优先开展智慧社会建设,以便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精度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 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 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 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 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 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 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 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 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里有花,哪里安家 李迪 我明天就搬家了。 贺福平说着,从帐篷里拿出小板凳让我坐。 他是山西永和县王家崖村的养蜂人。 李老师,我们养蜂人就是这样,追着花走,哪儿有花,哪儿安家,处处无家处处家。 搬家的货车装得满满的,除了生活用品,全是蜂箱。不管是装车还是卸车,蜂都烦。它们受不了震动, 一不注意就飞出来蜇人。我和媳妇整天挨蜇,指甲心,耳根子,比火燎还疼。不过,疼归疼,挨蜇不是坏事。蜂毒防病,我从不感冒,也没害过关节炎。 得了,蜂箱码好了,蜂也安静了。出发!天再冷都得走。节气是养蜂人的命,要是抓不住,养着养着, 蜂就没了。 到了地方,安营扎寨。人是次要的,先候蜂。不管多累,睡前一定去蜂场转一圈儿。就是躺下来,眼 睛闭上了,心还在蜂场。 蜂场不能乱建,除了防止蜂水土不服,还要看附近有没有医院,有没有养殖场。这些地方免不了有抗 生素。蜂采进去,蜜就出问题了。收蜜的来了,一化验,老贺,你这蜜里有抗生素啊!我说没有的事!人 家说你自己去化验,费用我出。我说,化验就化验,费用不用你管。结果,当真有!一找原因,挨医院近 了。 下一站,辽宁锦州。荆条花正旺!锦州的荆条花谢了,再去海拉尔采油菜花。海拉尔过季了,又去呼 伦贝尔草原。 锦州的荆条是野生的,海拉尔的油菜不长虫。我踏遍万水千山,就为寻找干净的花。永和的槐树是野 生的,酸枣也是野生的,这些都是最放心的蜜源。 李老师,我带着蜂,追着花,在回永和采槐花蜜之前,帐篷扎在云南红土地上,一扎就是上百天。油 菜花黄,蚕豆花香,月亮照在山坡上,山下小河淌。 然后,湖北,河南,跟着节气,寻花酿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唯有养蜂人,夜夜帐篷歇。 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 永和的槐花开了,漫山遍野! 养蜂人回来了,回到家乡赶槐花。 回到了家,见到了妈。泪眼望着泪眼,泪花连着泪花。 李老师,你不知道,当初我养蜂就为了她老人家。我父亲很早就撒手西去,妈一个人拉扯我们长大。 我早早学会了开车,在物流公司拉货。后来,妈身体一直不太好,跑了几个医院都查不出原因。有人跟我 说,给你妈喝点儿蜂王浆试试。我不信,医院都看不明白咋回事,蜂王浆能管用?想不到喝了两盒,我妈 说身上有劲儿了。我突发奇想,如果我学会养蜂,我妈就能经常吃上蜂王浆了。 我提出改行养蜂,家里家外没一个点头的,说外行人养蜂,上去一个败一个,钱得赔光。我说谁天生 是内行?还不都是学的。 到哪儿去找师傅呢? 想来想去,眼睛突然一亮,哎,我运的货里也有蜂啊!托运人就是养蜂者,他们不就是现成的师傅吗? 就这样,我学会了养蜂。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是:不养不知养蜂难,养起蜂来破了产。 一上手,接连失败五年,赔得底朝天! 各种原因:掌握不准花开时节,追不上好蜜源;技术不过硬,关键时候掉链子。 媳妇哭成泪人。我说别哭,养蜂场不相信眼泪! 没人能板得动我这头犟牛,走到天黑也不回头。 就在这时候,扶贫的好政策下来了,旱天得雨救了我的急! 我拿上扶贫款,重打鼓另开张。总结经验,四处求教,一下子来了个大爆发,当年就挣了六十万! 养蜂这门技术,就是到了九十岁,还要学。要每天学,每天问,千万不能牛!蜂飞出窝才能把蜜采回 来,可有的蜂飞出去就回不来了,和人一样,病了。这个学问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 话说回来,蜂又是最听话的。你不用说赶快干活儿去,它们自己就该干啥千啥了。我最瞧得起它们, 觉得它们跟我一样,用不着谁说啥! 我养蜂,吃尽苦中苦;蜂采蜜,同样吃尽苦中苦。 蜂王产下一个卵,二十天这只蜂就出房了,就锻炼翅膀认家门。没过两天就开始干活儿了。蜂最多能 活六十天。从生到死,差不多三十天都在干活。干完就老了。科学家说,蜂的一生,飞行距离是地球的三 圈半!为了给生活带来甜蜜,它们就是这祥辛苦,一想起来我都会流泪。我心疼它们! 我的两个孩子都念了大学,是我用一瓶一瓶的蜂蜜供的。我媳妇说,你们还想念书,我们接着供! 李老师,你知道吗?我的名字还是我妈给起的呢。当年起名字,妈说,就叫福平吧,把福装在瓶子里, 一生就安稳了! 没想到,如今我真的把福装在瓶子里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哪里有花,哪里安家”,既通俗、风趣、合韵,又有意化用贺福平说过的话语,巧妙点出了养 蜂人的职业特点和生活追求。 B. 开头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由此出发,可以想见当时两人可能一个滔 滔不绝、一个侧耳倾听的场景。 C. 文中多次提到蜜蜂的生活习性,这样写既能体现贺福平对养蜂事业的热爱,也能借物喻人,以蜜蜂采花 酿蜜来象征养蜂人的奉献精神。 D. 本文主要叙写养蜂人逐花迁居的生活,题材不算新颖,但文中“扶贫的好政策下来了”等语句的存在, 赋予了文章不一般的时代内涵。 8. 养蜂人贺福平的话语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从他的话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9. 本文主要以养蜂人贺福平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 C 8. (第一问)①多为短句,简洁明快;②常化用熟语,通俗生动;③语带情感,富有生 活气息。(第二问)①为人坦诚,个性爽直;②阅历丰富,善于交谈;③坚强乐观,热爱生活。 9. ①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文章内容更集中,行文更紧凑;②可以更大限度地坦露养蜂人的心灵, 使贺福平的个性得以更真实的表现,赞美养蜂人勤劳进取的主题更明晰;③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场亲切感, 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 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 选择要求,如本题“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以蜜蜂采花酿蜜来象征养蜂人的奉献精神”说法有误。C 项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贺福平是一个 养蜂人,话语中时常提及蜜蜂的生活习性,这是其职业习惯使然,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贺福平对于蜜蜂 生活习性的描述,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说明,而是带着情感的评价性介绍,例如,他介绍蜜蜂的生命周期, 用的表达是“差不多三十天都在干活。干完就老了”“为了给生活带来甜蜜,它们就是这样辛苦”,可见, 文中写蜜蜂的生活习性,的确还有表现贺福平形象特征,以及以蜜蜂喻指养蜂人的用意。到此,C 项的分 析鉴赏还是正确的,但选项后半部分说“以蜜蜂采花酿蜜来象征养蜂人的奉献精神”,这就显然误解文章的 思想内容了。文中关于蜜蜂采花酿蜜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如“蜂飞出窝才能把蜜采回来, 可有的蜂飞出去就回不来了,和人一样,病了”“蜂采蜜,同样吃尽苦中苦”“二十天这只蜂就出房了, 就锻炼翅膀认家门。没过两天,就开始干活儿了”等,从这些内容看,养蜂人贺福平对蜜蜂的赞美,主要 集中在蜜蜂的勤劳辛苦,与之对应的,作者以蜜蜂喻指养蜂人,用意也应是赞颂他们勤劳进取的精神品质, 而不是“奉献精神”。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语言表达艺术,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本试题共设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话语”“特 点”,第二问要求回答“形象特征”, 两问的内在逻辑关系用“从他的话语可以看出”加以提示。试题这样 设问,既符合塑造人物形象时“言为心声”的文本特点,也符合文学审美鉴赏中“品味语言”与“感受形 象” 紧密关联的特点。 从审题的角度看,回答第一问,考生要梳理贺福平的话语,从中归纳抽象其话语特点;回答第二问,则要 由贺福平的话语出发,合理推断其形象特征。在梳理答题思路时,考生要注意到,“话语特点”与“形象 特征”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归纳“话语特点”与归纳“形象特征”的过程也因此不宜截然分开。事实上,由于全文以贺福平的自述为主,因此梳理贺福平的话语等于梳理贺福平的身份属性和生活经历;而对人物 身份属性和生活经历的梳理,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贺福平的话语特点。 从文中可以得知,贺福平是一个中年人,身份是职业养蜂人,有两个上完了大学的孩子,一个老母亲,他 与媳妇常年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由这些信息出发,结合贺福平的话语内容和全文以贺福平的自述为主的 结构特色,我们可以得出对贺福平最深的印象——太“会说”了。贺福平的“会说”,显然与他爽直的个性、 丰富的阅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关,由此我们就可以概括出贺福平的形象特征。而贺福平的这些形象特征, 与他的话语特点相关,比如,因为为人坦诚,个性爽直, 所以说话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因为阅历丰富, 善于交谈,所以说话常能化用熟语,如诗句、俗语、流行语等,通俗生动;因为热爱生活,坚强乐观,所 以说话情感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任何文章都有构思写作、谋篇布局的问题,它涉及文章的 内容安排、写作技巧运用、主题提炼等复杂问题,是一篇文章是否有特色、是否有艺术表现力的关键。 本文篇幅虽短,但写作技巧的运用和篇章结构的安排却十分精巧。题干中的“聊天”“自述”就提示了本 文的特色,是考生审题作答的关键。 首先,以“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显然能给文章的内容呈现、行文带来好处。从全文看,贺福 平话语中所涉及的生活经历具有时间、空间跨度较大,人物众多,事件交叉等特点,如果按常规写人叙事 的方法,必然需要较多的叙述交代和过渡衔接,这样就可能造成篇幅过长、叙事纷杂等问题。而本文采用“聊 天”“自述”来叙写贺福平的养蜂生活,则可以灵活裁剪内容,有效集中笔墨,从而使内容更集中,行文 更紧凑。 其次,以“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还能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主旨的表达带来好处。“言为 心声”,人物的话语往往是人物坦露内心最好的媒介,文中贺福平对养蜂生活的感悟,对挫折与成功的态度, 对人生幸福的思考等,通过“聊天”这一相对自由宽松的场合,借助“自述”这一形式,显然能得到最大 限度的展现,因此,以“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能更加真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进而能使文章 的主题得以更明确、更清楚的表达。 再者,以“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还能使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聊天”必然 使文章更多地使用口语,从而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和现场感,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自述”则必 然使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 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 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 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天锡,宇启衷,闽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思亲成疾,陈情乞假。孝宗赐传以行。还朝, 授吏科给事中。时言官何天衢、倪天明与天锡负时望,都人有“台省三天”之目。十二年,建安书林火。 天锡言:“去岁阙里孔庙灾,今兹建安又火,古今书版荡为灰烬。阙里,道所从出;书林,文章所萃聚也。 宜因此遣官临视,刊定经史有益之书。”所司议从其言,就令提学官校勘。大同失事,天锡往核,具得其 状,巡抚洪汉、中官刘云、总兵官王玺以下成获罪。御史文森、张津、曾大有言事下吏,崔志端由道士擢 尚书,天锡皆力诤。十七年五月,天变求言。上疏曰:“外官三年考察,又有抚按监临,科道纠劾,其法已 无可加。而五品以下虽有十年考察之条,居官限九载,或年劳转迁,或服除改补,不能及期。今请以六年 为期,通行考察。其大寮曾经弹劾者,悉令自陈而简去之,用儆有位。”帝善之。于是令两京四品以上并 自陈听命,五品下六年考察,遂著为令。寻与御史何深核牛马房,条上便利十四事,岁省当豆费五十余万。 武宗即位之七月,因灾异上疏,请痛加修省,广求直言。迁工科左给事中。正德改元,奉使封安南,在道 进都给事中。三年春,埈事还朝。见朝事大变,敢言者皆贬斥,而刘瑾肆虐加甚,天锡大愤。六月朔,清 核内库,得瑾侵匿数十事。知奏上必罹祸,乃夜具登闻鼓状。将以尸谏,令家人于身后上之,遂自经。时 妻子无从者,一童侍侧,匿其状而遁。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 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节选自《明史·许天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 劾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B.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 劾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C.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劾天 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D. 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莫能明也/时有旨/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锦衣帅劾 天锡/三日不至讯之死矣/闻者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指驿站,也可指驿站所备的车马,文中指后者,“赐传”指皇帝赐给天锡驿车。 B. “尚书”是官名,明朝沿袭了隋唐的六部制,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分掌全国政务。 C. “服除”即“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子女需服丧三年,期满后除去丧服。D. “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望”分别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月圆的那一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天锡至情至性,负有声望。许天锡思亲过度以致患病, 陈述实情后获准请假回家;担任吏科给事中 时与何天衢、倪天明一同享有声誉,深受世人称赞。 B. 许天锡乘时应变,建言献策。许天锡借书林失火之事,上书请派官员刊定有益书籍;乘天象变异之机, 上奏请求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两个建议都被皇帝采纳。 C. 许天锡恪尽职守,据实明察。许天锡核查大同失事情况,结果详尽,犯官得以惩处后;又深入调查牛马 房,并上奏十四条改革意见,实施后为朝廷节省开支。 D. 许天锡方正不苟,秉节极谏。许天锡尽力为因议论政事而获罪的文森、张津等人进言;清查内库并找到 刘瑾贪污证据后,他连夜写好诉状,准备以死进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大寮曾经弹劾者,悉令自陈而简去之,用儆有位。 (2)见朝事大变,敢言者皆贬斥,而刘瑾肆虐加甚,天锡大愤。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那些曾被弹劾的大官,全部命令他们自己陈述后选择剔除他们,用以警戒在位官吏。 (2)见朝 廷政事大变,敢于进言的人都被贬斥,而刘瑾更加肆虐,许天锡特 别愤怒。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 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 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 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有人说刘瑾惧怕许 天锡揭发他的罪行,夜间派人勒杀了他,不能明确实际情况。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 的人便遭弹劾。锦衣帅弹劾许天锡三日不到。讯问他的情况,那时他已经死了。听说这件事的人为他感到 哀痛。 “发”字意为“揭发、揭露”, “发其罪”即“揭发他的罪行”。由前文可知,许天锡清查内库,获得刘瑾 贪污罪证并拟写诉状。所以“发其罪”应属上句,与“或曰瑾惧天锡”合为一读,意为“有人说刘瑾惧怕 许天锡揭发他的罪行”;若“发其罪”单独断开,则“惧”的内容不完整,排除AB; 前文说“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即“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的人便 遭弹劾”,由此可知,“三日不至” 应当属上句,与“锦衣帅劾天锡”合为一读,意为“锦衣帅弹劾许天锡 三日不到”,排除D。 在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 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项,将“朔”和“晦”说反了。D 项考查的是天文历法,“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如《逍遥游》中“朝 菌不知晦朔”一句中的“朔”;“望”指农历每月月圆的那一天,多为农历每月十五,有时为十六或十七, 如《前赤壁赋》中“壬戌之初,七月既望”一句中的“望”;“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登泰山记》 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一句中的“晦”。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 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 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B 项,“许天锡乘时应变,建言献策”的概括是正确的,“许天锡借书林失火之事,上书请派官员刊定有 益书籍”“乘天象变异之机,上奏请求改革官员考核制度”的分析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两个建议都 被皇帝采纳”的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请求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一事,原文说“帝善之。于是令两 京四品以上并自陈听命……”,可见皇帝采纳了许天锡的建议。但“上书请派官员刊定有益书籍”一事看不 出皇帝采纳了许天锡的建议,原文说“所司议从其言,就令提学官校勘”,“所司”即“有司”,意为“主 管部门的官吏”,“所司议从其言”即“主管部门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由此可见,“两个建议都被皇 帝采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 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 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简去”是“选择剔除”“选择清除”的意思,“简”是“选择”的意思,“去”是“剔除”“清 除”“去除”的意思;“儆”是“警戒”“警告”“告诫”的意思。 (2)“加甚”是“更加”“越发”“越加严重” “更加过分”之意,“加”是“更加”“愈加”之意, “甚” 是“严重”“厉害”“过分”之意;“大”文中是“特别”“非常”“十分”的意 思。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 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 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 义。 参考译文: 许天锡,字启衷,闽县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因思念亲人患病,陈述实情并请假。孝 宗赐给他驿车让他上路。回朝后,授任吏科给事中。当时言官何天衢、倪天明与许天锡一并负有当时的众 望,都城人有“台省三天”之称。十二年,建安的书林失火。许天锡说:“去年阙里孔庙受火灾,现在建 安又失火,古今图书荡然变为灰烬。阙里,是道形成的地方;书林,是文章集中的地方。应趁此派官员前 去监视,刊定经史等有益的书籍。”主管部门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便命令提学官校勘。大同失事,许 天锡前往核查,全部得到大同失事的情状,巡抚洪汉、宦官刘云、总兵官王玺以下都被判罪。御史文森、 张津、曾大有议论政事被下交司法官治罪,崔志端由道士提升任尚书,许天锡都尽力谏诤。十七年五月, 因天象变异皇帝要求上书言事。许天锡上疏说:“地方官三年考察一次,又有巡抚巡按监督,科道纠察弹 劾,法律已不可增添。而五品以下的官吏虽有每十年考核一次的条例,任职期限大多为九年,或因任职的 时间长而调任升迁,或服丧期满后改任补职,任职 能到期。现请以六年为期限,全部考察。那些曾被弹劾 的大官,全部命令他们自己陈述后选择剔除他们,用以警戒在位官吏。”皇帝认为好。于是令两京四品以 上的官吏自己陈述听从命令,五品以下的官吏六年考察一次,于是定著为法令。不久与御史何深核查牛马 房,备文上奏十四件便利的事情,每年节省牛马饲料费五十余万。武宗即位当年七月,因灾害变异上疏, 请求皇帝彻底修身反省,广泛征求直言。升任工科左给事中。正德元年,奉命出使封赐安南,在途中进升 为都给事中。三年春,完成任务回朝。见朝廷政事大变,敢于进言的人都被贬斥,而刘瑾更加肆虐,许天 锡特别愤怒。六月初一,清查内库,得到刘瑾侵吞财物的数十条证据。知道上奏必遭祸患,于是连夜准备 好击登闻鼓上奏的诉状,将要以自己的尸首劝谏皇帝,令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将诉状呈上,于是自杀。当时 他的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他,只有一个小童在身边服侍,将诉状藏起来后逃跑。有人说刘瑾惧怕许天锡揭发 他的罪行,夜间派人勒杀了他,不能明确实际情况。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的人便遭 弹劾。锦衣帅弹劾许天锡三日不到。讯问他的情况,那时他已经死了。听说这件事的人为他感到哀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西亭书事① 曾巩 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岸尽龙鳞盘翠筱②,溪深鳌背露晴沙。 陇头刈麦催行馌③,桑下缲丝急转车④。 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西亭为作者任职时所建。②翠筱:翠竹。③馌:给在田 间劳动的人送饭。④缲丝:煮茧抽丝。 14. 下列对这首诗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一番雨”催熟“林间杏”,既点出节令,又寄托诗人的情感,读来饶有意趣。 B. 次句写水上花开,用语虽简,却既能突出水西亭的优美环境,又暗含诗人的欣喜之情。 C. “溪深鳌背露晴沙”一句表现的意境,与杜甫《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类似。 D. 诗歌前两联写美景,后两联写农事,叙写内容的变换有利于表现诗人丰富的形象特征 15. 这首诗与白居易 《观刈麦》都写到刈麦场景,但所写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 析。 【答案】14. C 15. ①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 督劝农桑的自豪; ②白诗还写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不事农桑却生活 无忧的愧疚。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分析有误,诗歌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描绘水西亭周围优美的景色。首联写雨过杏熟,风来荷开,既 交代节令,为下面写农忙景象作铺垫;又寓情于景,含蓄表露诗人欣喜自得的心情,为结尾的“向人夸” 张本。颔联紧承首联,放开视野,描绘水西亭周围的优美景色——河岸、苍松、翠竹、溪水、小洲、晴沙, 这些景物渲染出乡村秀美宁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面对自己治下安宁乡村的欣喜自得之情。因此, 第四句“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它与“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意境是不同的。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试题将两首诗比较的范围限定在 “刈麦场景”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这样设题有利于增加考查的具体性和针对性,避免考生套话答题。 的 的答题时,考生应紧扣“刈麦场景”这一要求,先梳理内容的不同,再分析情感的不同。 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一句,即“陇头刈麦催行馌”;而《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 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此时,考生要懂得根据题干中“不同”这一要求,先确定“陇头刈麦催 行馌”所写内容就是“忙”,然后再由此倒推《观刈麦》所写的内容除了“忙”,还有哪些内容。《观刈麦》 一诗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 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是写“忙”,但此外还用“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写刈麦的“辛劳”,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 税 尽,拾此充饥肠”写农民的生活之苦。因此,两诗在内容上的不同,指的应是曾诗只写刈麦之“忙”,而白 诗还写了农民的“辛劳”和“困苦”。 梳理出内容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据此分析情感的不同。试题设问用“所 引发的”来提 示情感的范围和内容,意思是考生所要回答的情感,是由“刈麦场景”出发的,应联想到与“刈 麦场景”有关的人、事,要将情感对象扩大到刈麦的农民及农村等,所归纳的情感才是完整正确的。结合 全诗内容可以发现,曾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丰收、农村安宁; 白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辛劳困苦, 农村税负不合理。由此就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曾巩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自豪,白居易同 情农民的辛劳困苦,并为官员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而愧疚。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 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 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 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 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男子婚后的行为让女主人公清醒认识到:当年的“________”,男子已违背:“_________” 的婚姻愿景,也只能让自己心生怨恨。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再次佐证了前文”“_________, __________”这一择师标准的观点。 (3)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行猎后“____________”,不以年老为意,还有了“________”,到 西北边疆杀敌报国的期盼。 【答案】 (1). 信誓旦旦 (2). 及尔偕老 (3). 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5). 酒酣胸胆尚开 张 (6). 会挽雕弓如满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 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 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 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誓、旦旦、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奈良成为日本文化的________ 之一。奈良正仓院珍藏了一把名为“螺钿紫 檀五弦琵琶”的唐代琵琶。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 器物表面。该琵琶的紫檀面板上有一幅螺钿质图案,图案的下半部分为人骑骆驼弹琵琶。弹琵琶者应为来 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胡人骑骆驼弹琵琶奔驰的图案,正是“丝绸之路”开拓以来,中亚、西亚人们争 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图案的上半部分为五只祥鸟绕树飞翔,与弹琵琶图案结合,可谓______,让人感 到琵琶声充盈整个画面,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可以说,这把五弦琵琶既是大唐"丝绸之路”_______ 的艺术写照,也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显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_______ 以及“丝绸之路”的广 泛影响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发源地 相得益彰 崛起 精美绝伦 B. 发祥地 相得益彰 崛起 美轮美奂 C. 发祥地 天衣无缝 繁盛 精美绝伦 D. 发源地 天衣无缝 繁盛 美轮美奂 18. 文中画横线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 B. 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 C. 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 D. 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 19. 下列材料,可支持文中“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推断成立的一项是 A. 弹琵琶者卷发,鹰钩鼻子,鼻根与前额连在了一起,而唐朝汉人的鼻根是在两眼中间。 B. 弹琵琶者的琵琶为“五弦曲项琵琶”,《旧唐书·音乐志二》说:“曲项者,亦本出胡中。” C. 弹琵琶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D. 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周朴《塞下曲》有“石国胡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的描述。 的【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 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 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个空白处要辨析“发源地”和“发祥地”两个词语。“发源地”多指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后借指事 物发端所在;“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文中指的 是文化领域,所以此处用“发祥地”更恰当。 第二个空白处要辨析“相得益彰”和“天衣无缝”两个词语。“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 显出各自的好处;“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综合文意可知,文中说上下两 部分图案合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突显彼此的好处,而是为了强调二者完美融合组成一幅富有内涵的图案,所 以此处用“天衣无缝”更恰当。 第三个空白处要辨析“崛起”和“繁盛”两个词语。“崛起”意为突起、兴起,与“丝绸之路”搭配不够 贴切;“繁盛”意为繁荣兴盛,文中认为图案是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争相进入” 呈现出繁荣兴盛景象,所以此处用“繁盛”更恰当。 第四个空白处要辨析“精美绝伦”和“美轮美奂”两个成语。“精美绝伦”意为精致美妙,没有可以相比 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综合文意可知,此处旨在突出古代 乐器的精美,而美轮美奂使用对象多限于房屋、装饰、布置等,所以此处用“精美绝伦”更恰当。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 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结构混乱和不合逻辑两处语病。首先是前一分句说“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后一分句本 该用判断句或名词性短语补充说明“是什么样的手工艺品”或“这 一手工艺品是怎么做的”,但后一分句却 用“用贝壳薄片制成……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 这一动词性短语,导致前后分句结构混乱衔接不起来。其 次是“松菊”与“花草”概念有交叉,且句中“人物、鸟兽、花草”均为集合概念,而“松菊”为非集合 概念,并列不合逻辑。 先看 A、D 两项的修改,这两项都没有解决“松菊”与“花草”并列不合逻辑的问题,故 A、D 可以排除。 再看 C 项,C 项虽然解决了并列不合逻辑的问题,但“螺钿是用…… 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一句缺少宾语中心词,结构混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故 C 项也可排除。 B 项对两处语病都进行了恰当的修改,且表述通顺合理,是本题的答案。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言语逻辑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段,细 细品读,再结合选项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的长相与唐朝汉人不同,就逻辑而言,与唐朝汉人长相不同并不意味着就是石国 胡人,因为弹琵琶者也可能是其他人种,故 A 项无法支持文中的推断。 B 项,材料指出弹奏者的琵琶出自胡地,就逻辑而言,弹胡人的琵琶并不能推出弹奏者就一定是胡人,因 为弹琵琶者也可以是其他人种的人,故 B 项无法支持文中的推断。 D 项,材料指出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就逻辑而言,并不能反推出擅长音乐的人就是胡人,因为其他人种的 人也有擅长音乐的,可见 D 项也无法支持推断的成立。 C 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和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北齐时期文物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分析这一材料 可知,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出石国胡人的容貌特征有考古实物(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可证, 二是指出弹琵琶者的容貌和考古实物上石国胡人的相貌高度吻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两层意思构成了 推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是可以推出“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结论的。 故选 C。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 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 现象。 20.根据下面的文字,将下面的语言产业图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 6 个字。 2018 年,我国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达到 72500 家,行业产值超过 2800 亿元人民币。语言产 业是知识经济行业,以生产和提供语言产品为主,可分为语言教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创意等。上 述行业都是将语言作为加工对象,着眼于提高消费者语言文字能力(包括第二语言)。语言产业低耗能、无 污染、科技附加值高,不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服务语言生活的社会效益,是世界各 国争相发展的新兴科技产业。【答案】:①加工 ②生产和提供 ③促进经济增长 ④优点 ⑤提高语言能力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连贯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本题要求根据文字内容把语言产 业图的信息补充完整。解答本题,考生应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提炼选用简明准确连贯的词语或短语来完 成语言产业图。 根据“语言产业是知识经济行业,以生产和提供语言产品为主,可分为语言教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 言创意等。上述行业都是将语言作为加工对象”可知语言产业、语言产品、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再结合 图中“语言”与“语言产品”之间用“形成”这一动词表述二者关系,由此可知,①处应填补“加工”,② 处应填补“生产和提供”。从“不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 济效益,而且具有服务语言生活的社会效益”可 知,③处应填补除了“服务语言生活”之 外的“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效益。依据产业图连接线上的“效 益”“目的”两词可推,④ 处应依据文字内容选用相应的词语填补,由原文“语言产业低耗能、无污染、 科技附加值 高”可概括出“低耗能、无污染、科技附加值高”当为语言产业的“优点”,故④处应填补“优 点”。从“着眼于提高消费者语言文字能力(包括第二语言)”可知,“着眼于” 对应产业图的“目的”, 所以⑤处应填补“提高语言能力”。 21.某校拟举行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请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词,串联其中的两个活动环节,要求连贯得体, 不超过 85 个字。 环节一:观看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 环节二:初三学生代表朗诵《少年中国说》 【答案】示例:南京大屠杀让我们无比悲愤,屈辱的历史警醒我们奋发有为。今天,我们沉痛悼念死难同 胞,更要发出我们的呐喊:少年强则国强。下面请听初三学生代表朗诵《少年 中国说》。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运用连贯得体的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本题要求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词,串联两 个活动环节。串词是指在活动中,能够将前后环节(节目)乃至整场活动的所有环节(节目)恰到好处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语言形式。 回答本题,既要考虑关联观看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和初三学生代表朗 诵《少年中国说》这两个活动环节,以使后一环节的推进顺理成章;也要考虑“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的 性质,注意用语庄重肃穆,符合悼念的活动主题。根据两个活动环节的内容来看,串词内容至少应包括: 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的内容概述或观看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的感受,对死难同胞的缅怀悼念, 有关下一环节“初三学生代表朗诵《少年中国说》” 的提示,必要的衔接过渡用语。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 2017 年建社 65 周年之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计 136 册连环画套书合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领略四大名著的故事精华,为读者奉上一道重温名著经典, 感受传统线描艺术的文化大餐。 材料二: 1986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西游记》,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据统计,自 2017 年至今, 仅片名包含“西游”二字的网络电影就有 26 部,但以歪曲、恶搞原著的居多,得到观众认可的极少。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班级团支部组织的“致敬经典,传 承文化”专题讨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 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 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 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 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 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 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 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对于 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 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 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 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 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 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 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 能力。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 首先分析材料,作文材料来源于媒体报道,命题时对媒体报道的有关内容做了适当的整合与提炼,以便考 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立意 高远又贴近考生的实际,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体 现了素养考查与思想教育的高度统一。试题在材料的选用方面下足了功夫,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同一论题—— 如何致敬经典,传承什么文化。论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也能引导学生关注名 著经典,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材料一呈现 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四大名著连环画套书合集,让读者重温名著经典。材料二呈现的 是歪曲、恶搞《西游记》的现象及观众的不认可。试题由两则材料构成,预留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足够的 思辨探析空间,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找到可写的角度,有利于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真实写作能力的考查。 命题精心设计写作任务,力求科学合理地对考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全面考查。 本题的任务指令非常具体明确: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班 级团支部组织的“致敬经典,传承文化”专题讨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与思考”,这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的“认识与思考”都必须是由材料“触发、联想与思考”而来的,必须是 本于材料,源于材料的,凡是脱离材料的“认识与思考”都不符合本题的写作要求。作为专题讨论,这点 尤为重要。 “结合材料内容”,则要求考生作文内容必须与两则材料提供的思考点凝结在一起, 形成密切 的联系,不可以油水分离,牵强附会,偏转空谈等。但同时也应注意适当、合理 的延展,不宜只停留在对 材料内容的肤浅议论上,而要充分考虑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要注重分析,增强思辨,不能仅是自 圆其说,还要顾及不同的看法,或接纳或反驳,要有读者意识。 “写一篇文章,用于班级团支部组织的‘致 的敬经典,传承文化’专题讨论”,暗含对 写作者身份——共青团员、班级一员的规定,有利于帮助考生聚焦 审视表达的主体——“共青团员——班级一员——我”,也为考生的作文立意提供了支架,便于考生思想的 表达与 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写作任务。这一任务指令规定了写作特定的情 景场合——班级团支部组织的专题讨论,暗示参加对象主要为本班同学,写作需贴近这一对象群体,得体 地阐述自己对事实与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同时,文章是用于专题讨论,所以应是讨论会上发言的稿子,与 发言稿接近,要阐明自己对某一论题的认识与思考,要做到针对性强,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论证符合逻辑,语言通俗易懂文 明得体,摒弃陈词滥调,力求写出有见解、有体验、有感情、有新意、说 服力强的文章。“‘致敬经典,传承文化’专题讨论”是写作任务指令中巧妙的主题要求,也是写作任务 中的关键部分。考生应综合两则材料围绕“致敬经典,传承文化”这一主题写作,必须注意的是,“经典” 指的是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根据材料所指,此处的“经典”指的是以四 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致敬”意为 表示敬意;“致敬经典”是指对名著经典应该心存诚敬; “传承文化”则指应传承名著经 典所体现或承载的文化;“经典”和“文化”两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 的。所以写作时不能泛泛而谈,应立足于材料所指,发现材料之间的关联,紧扣任务指令,深入思考,进 行理性分析和阐述。落实到写作之中,考生不能孤立地谈某一方面,而应整体思考,厘清 “致敬经典”和“传 承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写作时最好能做到从它们的联系中“抓住一点,深入下去”,避免陷入面面俱到、 浅层粗糙的写作窠臼。比如,可以侧重思考传承优秀文化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也可以侧重思考当代青年 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致敬与传承经典优秀文化,也可以侧重思考新时代下致敬经典该传承什么文化;等等。 本题贴近考生的实际,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考场上有写作主体意识、对象意识、读者意识、 交流意识、辩驳意识,有针对性地写作,这有助于纠正考场作文写作中随意性的倾向,从而考查出考生的 真实写作能力。 立意: 1. 传承优秀文化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 2.尊重历史,尊重经典; 3.去粗取精,传承经典; 4.“恶搞”不等于创新; 5.青年学子应肩负起经典传承的使命; 6.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原汁原味。 参考素材: 1.谈到古老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廖昌永认为:“我们要想把作品推向世界,不应以任性改编中国传统文化为 代价。”文化不是媚俗的,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和格调,必须要尊重悠久传承的艺术的精神和本质。不是为 了对方听懂,我们才去做什么。 2. 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 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该文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 实意义。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依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原汁原味地传承文化可以保护文化的美学内涵。诗词的婉约,书画的酣畅,戏剧的跌宕,民俗的古朴。传 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无可复制的美学内涵。然而,近些年网络上却出现了大批文化戏谑化流行的现象:“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双截棍”,“后宫佳丽三千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有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 脚踏摩托的搞笑图片红极一时,化“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非但没有普及文化精髓,反而会对文化造 成扭曲,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4.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对后人的贡献,而我们同样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吃老 本”,只顾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大快朵颐,还要以未来为方向,在对传统的再解释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新的 普遍性价值。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 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如何传承传 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 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 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 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 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 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 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 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 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 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