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学家们的研究,在海岱地区、太湖流域、禮阳平原等区域考古发现的刻画符号,既有
简单的刻划、通真的描摹,还有较为复杂的组合符号,既有陶工的标记,又有巫师创作的祭
把符号……这些刻画符号或多或少均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材料表明了
A. 图画艺术是汉字源头
B. 汉字起源于黄河流域
C. 巫师促成汉字的形成
D. 汉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同区域文化的刻画符号各具特点,它们或多或少均对汉字的形成和发
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得知汉字起源是多元的,故 D 项正确;A 项,刻画符号不都是图画艺术,
排除;B 项,太湖流域是长江流域,排除;C 项,刻画符号不都是巫师所做,也有陶工的,排
除。
2.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
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以忠顺君主为初衷,
以效忠国家为结果”等信息可知,孝顺父母与效忠君主、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爱家就
是爱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 C。材料由孝敬父母延伸到忠顺君主,再延伸到效忠国
家,故其出发点为家,落脚点为国家,君权至上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 A;题目提到了孝
顺父母,是为了引出效忠君主和国家,而非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至上,排除 B;孝顺父母和效忠君主、国家,无法体现尊卑观念,排除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根据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
国家”的描述,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
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
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 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
故排除 A;CD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
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本性是善 ,但却不一定善,所以天就立王来统治,
导人为善,这是天意。其中“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意在主张君权神授。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指的
是思想领域的统一,与材料无关;B 选项是荀子的观点,与题意不符;C 选项是法家的思想,
不是董仲舒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5.《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
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 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的B. 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 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 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
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反映的本质是”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选项,不难
知道,只有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表述所体现的才是题干的本质。B 项表述本
身错误,不能够说“等同”;CD 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均不正确。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与运用
6.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
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
A 项错误。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孔子儒学和董仲舒儒学不可能吸收佛教思想,B 项
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 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维
护西周的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统治秩序,宋明理学
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D 项正确。
7.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
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
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经世致用”
C. “工商皆本” D.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C
【解析】时代发展要求指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工商皆本”能够体现出这一点,选 C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时代发展要求无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经世
致用” 和时代发展要求无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统治是天下之大害”不能能
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8.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这一思想
的深远影响在于( )
A.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
然会激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也就是在于激发了中华民族的
社会责任感。B 正确;A 不是深远影响;C 是该思想产生背景;D 不符合事实。
9.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
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
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
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
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
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 C。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 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
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 D 项错
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10.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
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
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 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 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 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得到了复兴,这个观点表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
影响,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 选项
与材料无关;D 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
11.宋代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
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宋代艺术风格折射出
A.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民众审美倾向
B. 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世俗生活领域
C. 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大众生活水平
D. 经世致用观含引导社会消费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
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等信息可知,材料讲究秩序、稳重、规整,反
映了理学的特征,B 正确;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无关,A 错误;材料中的“建筑上……诗
文……绘画……瓷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不是大众生活层次,应该是一些文人雅士的生
活,C 错误;据材料可知与经世致用无关,D 错误。
12.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
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
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昆曲格律严格,
文辞古奥典雅,逐渐远离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以昆
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清朝专制主义到达顶峰,社
会等级观念并未弱化;B 选项错误,昆曲的衰落主要是大众层面的因素,统治阶层的旨趣变化
不是昆曲没落的根本原因;D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改进促进了
知识的传播,此时期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3.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 19 世纪的中国政治
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
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 革命史观 B. 社会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全球史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所有 19 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
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
学习的自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近代化史观,故选 C。ABD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
1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
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
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 “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的【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
趋利避害的意识。A 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CD 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的
觉醒。1840 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为
最初的觉醒。故选 B。
考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点评:中国民族意思的觉醒适合民族危机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自由
紧密相连。与此题相关的洋务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15.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
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
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
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
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
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
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
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
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
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
16.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
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 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 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
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选项 D 正确;选项 A
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古希腊的英雄是集体力量的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崇尚武
力征服,选项 B 排除;选项 C 与题无关,排除。
17.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
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A. 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 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 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
D. 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
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可知,柏拉图批判了很多戏剧为迎合观众而通过对人的无
理性部分的模仿来亵渎神灵、摧残理性的做法,强调的是通过富涵美德的文艺作品来让人们
应该追求幸福生活,故 D 选项正确;柏拉图批判戏剧作品中无理性的部分,强调艺术作品应
富涵美德,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的信息,故 A 选项错误;柏拉图强调的是戏剧
应选取富涵美德的理性作品,而不是要取消戏剧,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柏拉图对亵渎
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的戏剧作品进行批判,无法体现文艺衰微,故 C
选项错误。
18.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每一变化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
文化运动;8、9 世纪,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12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 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
质。可见,14、15 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
A. 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 繁荣
B. 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
C. 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
D. 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欧洲三次思想文化运动 共性在于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
点”,而前两次的学习为 14、15 世纪时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利用古典文化、宣扬新思
想打下了基础,且当时“创新”“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又体现出第三次与前两次的不同,
这次运动不再是对古典文化的单纯学习,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 C 项正确,排除 A 项;
B 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D 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首先要判断出“14、15 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所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
答案。
19.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
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 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体现了世俗政权地位的
上升,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选项 C 正确;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说明依
然存在教会组织,排除 A;选项 B 不符合史实,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
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而非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排除 D。
20.“这是个受无知和迷信牵制的世界。社会有两股非理性的强大势力,一是教会,即天主教
廷;二是国王,那位绝对专制的一国之君。他们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人民的无
知。”这是某学者对欧洲某一时期的社会现状的评述。为此,欧洲社会兴起
的
的A 启蒙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文艺复兴运动 D. 智者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这段话描述的内容来看,他们反对的是两股势力:一是教会,即天主教廷;二是
国王,那位绝对专制的一国之君,启蒙运动既反对教权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A 正确;宗教改
革运动和文艺复兴只反对教权主义,B 和 C 错误;智者运动属于人从自然和神灵控制中解脱,
D 错误。
21.17 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 7%降至 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
取向则由 1.8%增长至 5%以上。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 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B. 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
C. 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
D. 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 7%降至 2%,而对于科学
的兴趣取向则由 1.8%增长至 5%以上”可知,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步下降,对科学的兴
趣逐步上升,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宗教地位下降,故 A 选项正确;材
料内容体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而不是全社会,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
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渐下降,但无法得出人文精神取代宗教
神学地位的结论,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 17 世纪英格兰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下降,
对科学的兴趣上升的现象,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影响,故 D 选项错误。
22.在 1543 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 1859 年出版的
《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
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
界的新视角。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1687 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
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1859 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
早就形成了;17—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
论比较
23.爱因斯坦曾说,“不让任何人猜测这一点,牛顿的伟大成就真的会被其他的什么理论所代
替。他伟大而明晰的思想将永远作为我们整个现代概念构架的基础而保留下来”。这句话旨在
强调
A. 牛顿力学被狭义相对论所取代的意义
B. 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最先成熟的体系
C. 牛顿学说对科学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D. 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让任何人猜测……”反映了爱因斯坦强调牛顿的经典力学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故 C 项
正确;材料强调牛顿力学不会被代替,狭义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 A 项错误;材
料强调的是经典力学的作用,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故错误;材料中未提到相对论,故 D 项错误。
24.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
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
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 D 项。A 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 是
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 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
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
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
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
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
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
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
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食客都达 3000 人以上。战国士人
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
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
应声而起。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
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
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
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
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叫嚷、欢
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把演说者直接赶下台。
——摘编自崔丽娜《演说自由与雅典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并分析这
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答案】(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
学术下移。
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
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2)差异: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
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
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涉及的时代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社
会处于大动荡大转变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得出答案礼崩乐坏,
传统社会秩序变动;根据材料“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得出各国变法,重视人才;根据
材料“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得出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成
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得出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根据材料“随
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
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得出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战国士人有着较强
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
存在。”得出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2)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
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可得出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根据材料一中“在
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得出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
根据材料二中“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得出公民
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演说是为了适应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
得出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第二小问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所学可知,
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受到城邦体制、工商业的发展和早期人文主义的起源的影响,不难得出
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著书等学术活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
育思想。来熹道德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就是轻视功利,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教育
的根本目标。他指出,向人们灌输伦理道德思想,不仅要启发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
开设学校进行专门教育。他认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当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如小学
的道德教育可以从躬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八手,让学生懂得“爱亲、敬长、隆师、
亲友之道”,而大学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放在“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
让学生尽快成为国家的栋梁。
——摘编自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材料二 18 世纪,法国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
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
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
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采,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
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融的批判,指
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成下的教育,是时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
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
的教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德教育观念。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乏真义”、“提
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
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袁世凯统治
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
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道德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的共同点,并
说明两者形成的不同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道德教育观念出现的意义。
【答案】(1)特点:以儒学为教育的核心思想(以寻求“天理”为目标);重义轻利;强调自
我修身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共同点:突出个性解放,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突出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注重爱国主义
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人(国民)。
不同背景:法国卢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已经出现;文艺复兴及宗教
改革的思想解放的奠基;近代科学兴起推动理性思想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传统道德教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或
进一步)发展;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化道德教育理念的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
伦理道德根深蒂固。
(3)意义:有利于国民接受民主、自由等先进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观念传播);有助于唤醒国民对国家事务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推进教育的发展;有利
于推动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解析】
【详解】(1)特点:概括材料“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就是轻视功利”可知重义轻利;概括材
料“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可知以儒学为教育的核心思想;概括材料“不
仅要启发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开设学校进行专门教育”可知强调自我修身与学校教
育相结合;概括材料“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当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可知因材施教;
概括材料小学的道德教育可以从躬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八手,让学生懂得“爱亲、
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而大学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放在“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之道是也”可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共同点:概括材料“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可知
突出个性解放,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概括材料“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
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 “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乏真义”可知突出
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概括材料“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倡
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可知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概括材料“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
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可知注重培养合格的人。不同背景:考生可根据卢梭
和辛亥革命来判定历史时期,分别从法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学发
展、阶级力量等角度作答即可。
(3)意义:考生可结合近代新道德教育观念的形成背景和特点,从新道德教育对国民自身的
观念更新和素质提升,对社会转型、国家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