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吉林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28110

大小:90.1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 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改朝换代建立全新制度 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是建立全新制度,故 A 项错误;儒家、法家、道家 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 B 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的是法 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 C 错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 谋划策,故 D 正确。 2.“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 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 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A. 天与人不相胜 B.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 修身齐家平天下 D.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答案】C 【解析】 孔孟儒学,尤其是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 核心。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利益。孟子还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后来《大学》 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所以,题文中“强调情感与理性 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符合这一思想原则,故答案选 C。 A 是道家思想;B 是墨家思想;D 是法家思想。3. 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 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 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僭越礼制”等,结 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得出,这位思想家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排除 A;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B;道家主张道家崇 尚自然、清静无为,排除 C。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 4. 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 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材 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以及 矛盾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是道家思想,C 项正确。ABD 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 【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 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主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 荀子和董仲舒一直是强调重民,这两句话都是强调“以民为本”。但是董仲舒更加强调对政策 的要求,要求君主施行德政,这就对君主的暴政有所制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他选项 不符合题意。 6. 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 家的观点最为贴切 A.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 B.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D.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体现的是致良知的思想,符合王阳明思想,故D项正确;AB 和 C 均不符合孔子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 7.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 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 )A. 是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的产物 B. 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C. 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排除 A;黄宗羲 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排除 C;明清之际思想是对传 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故选 B;当时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排除 D。 8.“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 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 明 A. 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 B. 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C. 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 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涉及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从“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 及中世纪划分开来”可以看出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划分了近代世界和中世纪,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义,因此可以得出它促进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揭开世界近 代史序幕的事件是文艺复兴;C、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属于望文生义。 9. 某文学学生喜欢写小说,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 的是 ①续写《寻秦记》:(战国)赵盘怀疑《本草纲目》中隐藏着武功秘籍 ②续写《神雕侠侣》:(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朱熹 ③续写《隋唐英雄传》:(隋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手持突火枪 ④续写《鹿鼎记》:(清初)韦小宝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 成书于明朝时期,故①错误;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故②正确;火药用于战争是唐朝 末年,故③错误;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人物,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发展 10.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 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 等,这表明 A. 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减弱 B.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街小巷”盛行、是“市民”“喜闻乐见” 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足以从侧面证明材料所 要表明的是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 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 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错误即是指“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授时历》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之一,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排除 A;同样的道理,《西 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明代文学,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状况不 能整体上代表南宋的城市化水平,排除 BD;C 项根据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来自北方的情况 得出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这一结论,较为合理,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2.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 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 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农政全 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 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 正确;BCD 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 农业科技试验,排除。所以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政全书》 13. 2015 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其在治愈疟疾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源自东晋葛洪的中医治疗学专著《肘后备急方》,与此书性质相同的著作 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皇帝内经》 D. 《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及材料关键词“中医治疗” 可知,A 正确,因为它被称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之作,故本题选 A。B 属于农学著作,C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D 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 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 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 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 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 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 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 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 A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5.“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 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材料主要想说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知识即美德 C. 认识你自己 D. 可贵的理论认识 【答案】A 【解析】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强调人的个人感觉,强调人是评判 一切的标准,这与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相符合,A 正确;BC 是苏 格拉底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的观点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也有 局限,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智者学派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 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 感觉。”的理解掌握。16.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 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 都是智慧。”据此言论,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苏格拉底 B. 普罗泰格拉 C. 亚里士多德 D. 卢梭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古希腊……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可知材料讲的是“美德 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A 项正确。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他主张“人 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之一;故 BCD 三项均可排 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 1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也。”与上述材料核心思想最接近的是 A. 人性本善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以德治国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爱人”、“ 敬人”、“ 无羞恶之心”、“ 人不可以无耻”可以看出十分重视人 的道德方面的修养,结合所学知识与之比较接近的是 D 项;A 项强调天生的,没有提到后天的 道德修养;B 项忽视伦理道德;C 项是治国理论不是个人道德修养。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名师点睛】苏格拉底: ⑴探究课题:人类及其环境,便更重视对人的伦理道德研究。 ⑵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提倡善良的道德,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 ⑶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⑷优秀个人的素养: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 18.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 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 B. 雅典民主正处于鼎盛时期 C. 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柏拉图强调国家应该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而把政府交托给他们,他认为,统治 者必须是哲学家,是最能够理解永恒的善的人,他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雅典道德沦丧,故 A 项正确;B 项柏拉图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逐步衰弱时期,故 B 项错误;材料与雅典的政治民主 化改革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主要在前期,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代表人物·柏拉图 19.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威尼斯、佛罗伦萨思想较开放 B. 威尼斯、佛罗伦萨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C. 威尼斯、佛罗伦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威尼斯、佛罗伦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最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观点强调“纺纱作坊”对人文主义兴起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是强调威尼斯、佛 罗伦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人文主义的复兴。故 答案为 C 项。从强调“纺纱作坊”的作用来看,不是肯定威尼斯、佛罗伦萨的思想氛围、人 才资源的作用,排除 A、B 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 D 项。 20.在过去的世代里,人是依附于神的;现在,已经由神转到以个人为中心,个人的发展成为 人生的目标和价值。人们把这种个人的觉醒和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认为每个人的特性都是 神所赐的,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是对神最高的尊崇。材料评述对象是 A. 古希腊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已经由神转到以个人为中心”、“个人的发展成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每 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是对神最高的尊崇”可知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 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符合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故 B 项符合题意;公元前 5 世纪中叶, 希腊智者学派活跃,但那时没有基督教,故 A 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是要实现宗教信仰事务 上的自主,故 C 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猛烈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 神权统治,故 D 不符合题意。 21.《十日谈》《红楼梦》《物种起源》《老人与海》四部书在 1986 年被法国《读书》杂志推荐 为理想藏书。下列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诗歌、剧本、散文、小说 B. 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 C. 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体现现代主义 D. 抨击世俗王权、叙述 爱情悲剧、挑战教会神学、歌颂民主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日谈》是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薄伽丘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红 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 观点,阐述了自然选择和自然规律;《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属于现代派 文学,故 C 项符合题意;《十日谈》、《红楼梦》和《老人与海》都是小说,故 A 项不符合题 意;《十日谈》作者是薄伽丘,故 B 项不符合题意;《十日谈》批判的是天主教会,而非世 俗王权,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22.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 年以后,启蒙 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 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 学说体系不同 B. 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C. 政治诉求不同 D. 阶级基础不同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有利于 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成分,他们代表着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 1840 年启蒙思想传入 中国后最初受到一些地主阶级士大夫的抵制,这是因为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极力维护封 .建统治,他们担心启蒙思想的传播会影响自身的统治地位。由此可知,排除 ABC,故选 D。 23.对于 16 世纪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 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 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经过宗教改革后,教徒和上帝之间的联系没有教会这个中介存在。宗教 改革后教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中介的作用,因此是对教会权威 的挑战。故 D 项符合题意;教阶制度并未被废除,宗教仪式仍然存在,只是略有简化,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后教徒“直拨上帝的热线”说明他们与上帝直接对话,他们仍然信 仰上帝,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到《圣经》,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24.“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 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 神创论与进化论 B.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 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D. 相对论与量子论 【答案】B 【解析】 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定律只有在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才适 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时空绝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否 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是全盘的否定,它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把牛顿力 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时的一个特例。B 项符合题 干要求。A 项错误,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论;C 项错误,量子论与经典力学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 系;D 项错误,相对论与量子论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名师点睛】首先要抓住关键信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 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提取新理论和旧理论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能正确把握相对论和经典力 学的关系,前者不是否定后者,而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25.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 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 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 超过 1 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 10 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 100 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 1000 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 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 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 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 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答案】A 【解析】 “粉丝”此处意为追随者或关注者,“粉丝”数量多说明关注面广,也说明网络渗透性强, 材料实际反映了互联网促进信息传播的平等性,故 A 正确;B 中取代明显错误,不符合事实; C 中主要手段说法绝对;互联网就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故 D 错误。 26.“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重道德,改良政治。”(选自《盛世危言》),此段材料反映了 A. 中体西用的主张 B.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现象两者都存在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对西方工商、科技、制度都要学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欲 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体现了维新派的观点,故选 D;A 是洋务派的观点,排除;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 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学习西方 2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 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 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A 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 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 的科学态度,故 B 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 D 项;传统观点认为新 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 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2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 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 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 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 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 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 项错误:戊戌变法 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 项正确;是新文化 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 项错误;应选 C。 29.“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 足。”上述言论 A. 反对变革制度 B. 抨击中体西用 C. 主张暴力革命 D. 提倡民主 共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仅摭拾泰西皮毛”可以知道,题干批判的是中国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而 不变革政治制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他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故排除 A,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暴力革命的态度,故 C 不符合 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提倡民主共和的信息,故 D 不符合题意。 30. 19 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他腰斩 的 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 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严复的学说一度盛 行的主要原因是 A. 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 B. 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 C. 《天演论》的科学性 D. 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严复的《天演论》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能提醒国人奋发 图强,挽救危机,故 A 项正确;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与《天演论》盛行的原因无关, 故 B 项错误;《天演论》的科学性不是严复学说在当时中国盛行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 《天演论》并没有强调要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且当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故 D 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思想 31.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 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是评价 ( ) A. 毛泽东思想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 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演出历 史的新场面”是指康有为等维新派借助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外衣进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所 以答案选 B,A、C、D 均与题意无关。 点睛: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考查的角度较多,形式多样。 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②中日甲午战争与 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③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④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⑤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⑦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 3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 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 19 世纪 40—90 年 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 D 项。建立君主立 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 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的特征,故排除 A 项。当时 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 B 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 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故 C 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 争 33. 百度对“近代化”词条的解释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下列主张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是(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①强调礼义和人心是立国之道,没有近代化的内容,符合题意;②反映出对近代文 明的反对,符合题意;③认识到机器的重要作用,是经济工业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④主张 设立议院,实行立宪政体,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⑤强调的是民主与科学,是思想理性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只有①②符合题意,故选 A。 34.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始自文艺复兴的人的觉醒,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演进则始于人们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学习和移植。前者是从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却是从制度的 觉悟到制度的建立,期间缺少人的观念普遍更新这一重要演进环节。为弥补这一演迸环节的 缺失,中国开展了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差异。西方民主政治是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 中国则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即维新派认识到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皮毛, 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倡导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人们依然信奉的还是儒家的传统 道德,因此为了弥补这个环节,彻底批判传统道德,中国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故本题选 C。 考点:思想解放 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特点 35.1921 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 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 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 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 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 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 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的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 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 呢?”,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极端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 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6.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 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 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答案】B 【解析】 材料可以看出,为了防止出现“独占”即垄断,所以才主张“节制资本”,由此可见孙中山的 出发点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故 B 项正确;A 属于民族主义;C 和 D 项材料中没有明 确体现。 37. 1912 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 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 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 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 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 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 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并没有实现三民主义的目 标,也没有成功推翻封建体制,只是推翻了封建体制中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孙中山为首 的革命派当然也不是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朱元璋“反异 族统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故排除 ABD;孙中山在清室退位后,率领文武百官去到明孝陵 举行隆重祭典,把自己摆在明太祖的事业继承者的地位上,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 复汉室”的喜讯,反映了革命派“反清复明”的“排满”主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所以选 C。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内容: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民族革命,用革 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前提)。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 就是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核心)。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 权”,就是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的地价 归国家所有,同国民共享,实现家给人足。(是补充、发展) 38.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 武装反抗国民党 B.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井冈山道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注意材料中的“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 莫斯科的第三国际”等关键信息,A 项在 1927 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B 项在 1937 年的洛川会 议上做出;C 项在 1935 年的《八一宣言》,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道路 【名师点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 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 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移到“外战”。(1927~1936 年内战→1937 年国共合作抗战) 39.2012 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 20 周年。当年八十八岁的邓小平登上南下的列车,来 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开放 胆子要大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的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南方谈话”发表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 1992 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答案】D 【解析】 1992 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D 错误。符合题意;A、B 和 C 均是正确的表述。 40.“文革”结束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A. 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 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 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 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邓 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崇拜,故答案为 C。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关于计划经济 与市场经济,不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A 错误。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 误是指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内容,B 错误。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仅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内容,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 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 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 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 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 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 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 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 性”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 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答案】(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或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 性) (2)原因: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 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欧洲: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 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 蓝图。 【解析】 【详解】(1)起因: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 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可知,其起因是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结 合所学知识,可以根据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来解答,即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 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或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原因:本问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其一,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 的社会方案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经济方面的原因是 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封建君主 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是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 统治地位。其二,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从经 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来分析。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思想方面的原因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技方面的原因是 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42.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 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魏源《海国图志》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 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 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 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地改变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 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 也不为过。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 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 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 年 8 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2)对比材料一,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 20 世纪 20 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 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 贡。 (2)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 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使国 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3)转变: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解析】 【详解】(1)“世界观”,依据材料一信息“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天朝抚有四海…… 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概括得 出: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 (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 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并结合材料一得出: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 从鄙视西方到平等对待西方再到尊崇西方、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原 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加深、先进知 识分子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3)“变化”,根据材料三信息“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 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 未已的资本主义”概括得出: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 俄国的革命经验。“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角度分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