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试卷(必修)(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试卷(必修)(附解析Word版)

ID:428117

大小:640.9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历史试题(必修) 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 1.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夏代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 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铸造。 2.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如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实行“相地而 衰征”,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些改革 A.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B. 抑制了土地兼并 C. 使齐鲁先后成为霸主 D. 打击了豪强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来看,这些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答案为 A 项。当时土地制度刚刚开始向私有转变,还不存在土地兼并 现象,排除 B 项;鲁国不是春秋五霸之一,排除 C 项;这些措施并非针对豪强,排除 D 项。 【点睛】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 即按亩收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较为普遍。《荀子·富国篇》说:“掩地表亩,刺草植谷,多粪肥田, 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说农夫耕作时“必且粪灌”。由此可知,当时A.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 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C.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的意思是农民们很注意去掉 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并且认为施肥是农民应该作的,由此可以知道,题干材料在强调农业 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 D 正确;小农经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排除 A;普遍推广表述错误,材 料也没有涉及到铁犁牛耕,排除 B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农民社会地位的信息,排除 C 项。 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 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脚痛腰酸晓夜忙……高田车进低田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描写 的是以人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翻车,故 B 项正确。耧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与“高 田车进低田出”不符,故 A 项错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以水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不是 人力,与“脚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 C 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的是风力,也不是人力与“脚 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 D 项错误。 5.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又 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由此可以推知 A. 文物史料真实可信 B.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C.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D. 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据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 铜犁”信息,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 正确;据材料中 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 观点不全面;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 的礼器,而非农具,B 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 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 错误。 6.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 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 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 【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 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 C 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度是西汉初期实行的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 旨,A 错误;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合,B 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实行 的地方制度,D 错误。 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 一制度 A. 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 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 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 据材料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材料提及的是唐朝 的三省六部制,题干所示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C 项符合题意,正确;A 项“互 相倾轧”,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排除;B 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 设置军机处;D 项不符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排除。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 流动分布。”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顾问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中央的并 列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说明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 A 项正确;B 项是指内阁,排除。行省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不是地方的自治机构,C 错误; 材料说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 D 项错误。 9.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 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修谱”、“宗族”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重视血缘和家世门第。结合所 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 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世卿世禄制实行于先秦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 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其选拔标准是德才,不是门第出身;D 选项 错误,科举制开始实行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 品 A. 技术水平不高 B. 生产成本低 C. 面向市场 D. 供皇室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皇帝任命”官员“主持”的手工业生产属于官营手工业,所以该局生产的产品供 皇室使用为主,正确答案是 D 项;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水平高,不计成本,生 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进入市场,ABC 三项错误。 11.在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关于行军序列问题,日俄双方发生争执。日本福岛少将说:“理 所当然日军应该排在纵队的最前面行进。”俄军指挥官说:“俄军亦在此次事变之初甚是尽 力,故此排在最前行进之荣誉应归于俄军。”这次侵华战争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 侵华 【答案】D 【解析】【详解】材料中“侵华战争”、“关于行军序列问题,日俄双方发生争执。” 信息可知,日俄 共同参与了这次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900 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 军侵略中国,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代 理人,故 D 正确。A 选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日俄并未参与鸦片战争;B 选项是第二次鸦片战 争的影响,日本并未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C 选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俄国并未参与该战 争。 12.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提出了 A. 保护小农经济的主张 B. 实现产品公有的设想 C.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实行平均分配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故 C 项正确;ABD 项只符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 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内容规定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责任内阁制度 C. 主权在民原则 D. 自由平等 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可以 看出,总统的发布的命令等需要国务员“副署”,反映了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是典型责任内阁 制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主权在民和民 权等主张,故 CD 项排除。 14.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是我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党的某 次会议重大影响的论述。该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红船劈波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 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 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故 A 项正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都与“红船”无关, 故 BCD 项排除。 【点睛】“红船劈波行”是关键信息。 15.1930 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 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A. 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 苏区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C. 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支援红军打胜仗”主要反映的正是积极地农业生产,支援革命的思想,说明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生产的恢复信息,A 错误; B 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C 错误。 【点睛】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入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 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也提到相应的高度。通过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的革命积极性,通过武 装斗争保卫革命成果,通过根据地建设发展壮大根据地。 16.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 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 1937 年之夏同蒋介石 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 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此次战役 A.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中国的野心 C. 使得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 日军屠杀南京军民三十余万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城市遭到轰炸,郊区 战斗趋于白热化”说明是 1937 年淞沪会战,国民党 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抗战三个多月,打破了日本三个灭亡中国的野心,故 B 正确;七七 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 A 错误;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是 的 的1938 年 10 月,故 C 项错误;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不符合“此次 战役”的特点,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日军先是于 1937 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 一场激烈厮杀'”,联系所学淞沪会战的史实分析解答。 17.下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形势。以下描述与之相符 的是 A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 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D. 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被解放军突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 反攻的序幕,B 项正确;ACD 三项的内容与图片中的信息主旨不符合,故排除。 18.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 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这一“新制度”是 A. 社会主义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与材料中强调新中国的具体的一项政 治制度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A 项;B 是新中国建立的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 基层民主制度是新时期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排除 C;“人民……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揭示了这个制度就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选 D。 19.截至 2016 年底,全国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换届选 举,此次选举统一届期,统一指和实施,参选率达到 90%以上,优化了村(居)民委员会班子 结构。这反映出我国 A.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重大进展 B. 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已经得到普及 D. 能够保障人民间接行使民主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实现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优化了村(居)民委员会班子 结构”反映的是新时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康社会 的状况,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主选举状况,但无法体现出基层民主选举已经普 及,故 C 项排除;基层民主是直接民主,故 D 项错误。 20.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 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B.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D. 外国资本 大量进入中国 【答案】A 【解析】【详解】现代中国实行“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 A 项正确。B 项都是经济的范畴,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并 未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C 项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和题意主旨无关,排除;D 项属 于经济范畴,但未从社会制度性质上对我国的制度造成影响。 【点睛】明确“一国两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可。 21.如表反映了 1991~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 资呈快速増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 1992 年“一个中国”共 识达成,故 B 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提出,当时并未产生这样的 效果,故 A 错误;C 错在“开始”,排除;D 是在 2008 年,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 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原则,使新中国走 上了真正独立自主外交道路的外交方针是 A. “和平共处”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另起炉灶”是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同各国 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外交道路,C 选项正确;“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A 选项排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了 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 选项排除;“求同存异”是在亚非会议中由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促进 了亚非国家间的合作,D 选项排除。 23.“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 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 与尼克松会谈时 B. 出席日内瓦会议时 C. 出席万隆会议时 D. 出席联合 国大会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 和支持”可知是 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故 C 项正确;与尼克松 会谈是 1972 年,不符合材料中“解除殖民主义痛苦”的信息,A 错误;出席日内瓦会议主要 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等问题,B 错误;联合国大会不符合材料中“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 难中找共同基础”的信息,D 错误。 24.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 1952 年开始酝酿,到 1954 年 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 地区。这一政策 A. 成为国与国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 B. 为全世界所有国家普遍接受 C.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52 年开始酝酿,到 1954 年间基本形成”“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可知是中国在 1953 年提出,1954 年正式形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方针成为解决国 与国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A 正确;B 中“所有国家普遍接受”说法绝对,排除;清除帝国主 义在华残余势力属于新中国初期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和意义,C 错误;新中国 的成立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D 错误。 25.《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 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会议 D.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周恩来”“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可知是新中国 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故 A 正确;1955 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会议,不是解决朝鲜问题,故 B 错 误;“不结盟”运动中国没有参加,故 C 错误;1971 年的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周恩来没有参加, 故 D 错误。 26.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 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 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 C. 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 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表示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后,毛泽东表示赞同, 可见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故答案为 D 选项。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与苏联关系,B 选项排除。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的说法不符合 史实,C 选项排除。 27.外交“大智慧”是对高超的战略、策略思想的形象说法,也是对上乘外交斗争艺术的比喻。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他们都不乏“大智慧”。其中影响他们的外交决策的最根本因素是 A. 时势变化 B. 斗争艺术 C. 国家制度 D. 国家利益【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家间关系的改变和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国家利益,D 选项 正确;国家间关系的改变和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有时势变化、斗争艺术、国家制度、历史原 因、民族性格等,但不是主要的因素,ABC 选项排除。 28.2017 年,联合国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尼葛这样评价中国的工兵分队: “中国工兵非常出色,不仅为达尔富尔的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 条件。”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属于 A.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行动 B.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 中国与苏丹双边外交活动 D. 践行“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从材料可知,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授 权的,故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选 B。材料没有体现“构建新型区域合作” 的信息,故排除 A。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授权的,不属于双边外交活动,故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的信息,故排除 D。 29.《世界文明史》指出:“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 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 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材料中的“紧箍咒”开始于 A. 1832 年议会改革 B. 1688 年“光荣革命” C.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 D. 18 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紧箍咒”指的是王权受制于议会。结合所学可知,1689 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制约王权,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因此 C 选项正 确。A 选项错误,1832 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与限制王权无关;B 选项错误,1688 年的“光荣革命”尚未使王权受制于议会;D 选项错误,18 世纪 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国王失去行政权,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非受制于议会 的开始。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30. “它推翻了专制的国王,却保留了国王本身,它剥夺了国王的权力,却让国王继续存 在。”“它”是指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宣告独立 C. 法国颁布 1875 年宪法 D. 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推翻了专制的国王,却保留了国王本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 荣革命”推翻了专制国王,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但保留了国王 作为国家的最高象征,故 A 项符合题意;美国独立战争前后都没有国王,故 B 项错误;法国 1875 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建立共和政体,故 C 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 治,并未使君主继续存在,故 D 项错误。 31.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 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下列原则或制度属于政府权力“横向”分割的是 A. 邦联制 B. 人民主权原则 C. 联邦制 D. 三权分立 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负责行政权,国会负责立法权,最高法院负责司法权,体现 出三权分立的原则,D 正确;邦联制属于美国独立之初的体制,与题意主旨不符 A 错误;人民 主权体现不出“政府权力”分割的特点,B 错误;联邦制属于管理地方的制度,是纵向分割, C 错误。 32.近代某次革命“体现出由人民掌权的趋势”,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 一革命是 A. 法国大革命 B.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C. 俄国十月革命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革命 是指 1871 年的法国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故 B 项正确;A 项是资 产阶级革命,排除;C 项是 1917 年,排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D 项排除。 【点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是关键信息。 33.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找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A. 士兵不必再去参加一战B. 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结束C.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D. 临时政府 掌握实际政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统治,但是革命后的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士兵不必再去参加一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 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的统治, 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临时政府掌握了俄国的实际政权,B、C 和 D 不符 合题意,排除。 34.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 (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A.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 建立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C 【解析】 的【详解】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国发表了《四月提纲》。在提纲中列宁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故 C 正确;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是二月革命,A 和 B 错误;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建立的政府,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 35.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 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 是以暴力革命方式完成的 B. 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C. 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功的 D. 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以看出强调十 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故 B 项正确;材 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暴力革命方式,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 C 排除;十 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不是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 史的引领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6.某事件被称为“美苏冷战时期最严重正面对抗事件”,“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 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 13 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材料中的这 一事件是 A. 马歇尔计划 B. 美国侵略越南 C. 杜鲁门主义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 徘徊,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危险中,故 D 正确;马歇尔计划与“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无 关,排除 A;美国侵略越南没有涉及核武器问题,排除 B;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与“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无关,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 13 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 徊”,联系所学古巴导弹危机的史实分析解答。 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 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B. 欧共体的成立 C.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D. 欧州联盟 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于 1952 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于 1958 年,欧共体的成立 于 1967 年,欧州联盟成立于 1993 年,这四个事件与欧洲走向联合有关,但时间最早的是欧 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故答案为 C 项,排除 ABD 项。 38.“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 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 69 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 15 块 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耸立了 69 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 此后被分裂为 15 块碎片”的信息,可知这描述的是苏联解体,故 D 项正确;罗曼诺夫王朝覆 灭以及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都是十月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A 和 B 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 20 世纪 60-70 年,C 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9.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商业发展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 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 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 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材料四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 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 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模式形成 的时期以及“有财不行商”这种观念反映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街市”与宋代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说 明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消极影响。 【答案】(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2)变化: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 内在联系: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新现象: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商帮或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4)背景: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详解】(1)基本模式: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的可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依据所学可知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中“有 财不行商”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可知是重农抑商。 (2)变化:依据图二《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可知当时打破坊市界限、市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 的限制以及政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内在联系:依据图一的农耕经济以及图二商业发展 可知二者的关系。 (3)新现象:依据材料三“四方商贾辐辏”可知商业市镇繁荣;依据材料三“多徽商侨寓” 可知出现商帮。 (4)背景:依据材料四的现象和所学可知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依据所学 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从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 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以及使中国与世隔绝等方面归纳消极影响。 40.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杜鲁门总统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 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三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 70 年代,美国的无所 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 1945~1975》 材料四 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 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领导世界”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对当时 的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中的措施,并列举“在 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限制美国“威力”的国际力量。这促使美国对华 政策作出怎样的调整?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1)措施:实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影响:世界长期处于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状态。 (2)苏联措施:成立华约;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国际力量:联合的欧洲、崛起的日本、振兴的中国。 对华政策的调整: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4)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 积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析】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的出处和所学从美国实施冷战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 具体措施回答即可。影响:依据冷战措施导致世界长期处于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状态回 答。 (2)苏联措施:依据所学从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回答;亚洲“热战”:结合所学 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回答。 (3)国际力量:依据材料三“到 70 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和所 学从 20 世纪 60-70 年代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力量回答即可。对华政策的调整:依据所学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回答。 (4)趋势:依据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可知当今世界政治 格局呈现的趋势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积极影响:依据所学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及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思考回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