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ID:428270

大小:336.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理科综合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下列不符合生物适应性演变观点的是( ) A. 真核细胞相较于原核细胞有更复杂的生物膜系统,使反应更加有序 B. 有氧呼吸是对有机物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比无氧呼吸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C. 绿藻与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有光合色素 D. RNA 和 DNA 都是遗传物质,但 DNA 往往是双螺旋结构,基因的表达更复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化的结果是生物形成 了一些适应性的特征,表现为与环境相适应。 【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真核细胞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可将各种细胞器 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使各种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符合生物 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适应性演变,A 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最初出现的生物是厌氧型,最早的光合作用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 了氧气,才逐渐出现了有氧呼吸,并不是因为有氧呼吸供能多才出现的有氧呼吸,而且现在厌氧型生物也 存在,B 符合题意; C、绿藻与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蓝藻比较低等,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有光合色素,故也能进行 光合作用,符合生物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适应性演变,C 不符合题意; D、RNA 和 DNA 都是遗传物质,但 DNA 往往是双螺旋结构,更不容易突变,基因的表达也更复杂,使物 种相对更稳定,更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生物的适应性演变,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 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④最易断裂B. 酶 2 在人体细胞内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C.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合成的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 ATP 水解的反应相联系 D. 细胞内 ATP 与 ADP 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 ATP 的结构及 ATP 和 ADP 的转化过程;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 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 和 ADP 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 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 ATP 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 水解在细胞 的各处。ATP 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 分子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建④最易断裂,A 正确; B、酶 2 催化 ATP 的合成,人体细胞可通过细胞呼吸合成 ATP,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所以人体细 胞内酶 2 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B 正确; 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水解反应相联系,由 ATP 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合成反应 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 ATP 的高能磷酸键中,C 错误; D、细胞内 ATP 和 ADP 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 正确。 故选 C。 3.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 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农田中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适宜生存在树 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 【详解】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 错误; 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 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 不一定相同,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 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 4.下列有关实验原理及操作正确的是( ) ①在常温条件下,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沃泰默对胰液分泌的实验中,对照组排除了盐酸对胰腺的作用 ③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变为灰绿色 ④显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可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⑤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两次细胞形态 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需设空白对照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法国学者沃泰默对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做了系列经典实验:①稀盐酸→上段小肠(十二指肠)肠腔→胰腺 分泌胰液;②稀盐酸→注射狗的静脉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 的神经,留下血管)→胰腺分泌胰液。①和②实验的区别是稀盐酸是否经过小肠,经过小肠则能分泌胰液, 否则不能分泌胰液,这说明稀盐酸必须刺激小肠黏膜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排除了盐酸对胰腺的作用。① 和③实验的自变量为小肠神经的有无,有无神经都能分泌胰液。 【详解】①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需要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才生成砖红色沉淀,①错误; ②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 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②正确; ③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发生反应变为灰绿色,③错误; ④由于制作装片时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④错误; ⑤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三次细胞形态,第一次观察细胞形态是装片制作完成 后,滴加蔗糖溶液前,第二次观察细胞形态是在滴加蔗糖溶液后,第三次观察细胞形态是在滴加清水后,⑤ 错误; 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由于不同取样时间的种群数量形成前后对照,因此不需设空白对照,⑥错 误。 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5.2019 年 9 月,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宣布该校研究人员与美国同行合作,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培育出特定的细胞和脏器,为器官培育研究迎来了新的突破。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研究项目表明 iPS 细胞可培养成生物体,体现细胞全能性 B. 干细胞产生其他各种细胞的过程属于脱分化 C. 若在实际生活中依据该技术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D. 诱导 iPS 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酸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胚胎干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 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详解】A、该研究项目只是利用 iPS 细胞培育成特定的细胞和脏器,并没有形成个体,所以不能体现细胞 全能性,A 错误; B、干细胞产生其他各种细胞的过程属于分化过程,不属于脱分化,B 错误; C、利用 iPS 技术可以用病人自己的体细胞制备专用的干细胞,所以不会有免疫排斥的问题,可提高器官移 植的成功率,C 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中 mRNA 种类不完全相同,所以 诱导 iPS 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酸不完全相同,D 错误。 故选 C。 6.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 基因突变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比染色体变异少 B. 减数分裂过程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 C. DNA 分子发生碱基缺失,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 D. 染色体的易位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种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 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又分为染色体以染色体 组倍数的增加或减少及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详解】A、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变化,不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变化多,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A 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B 正确; C、若基因结构中内含子部分或非编码序列发生碱基缺失,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C 正确; D、染色体的易位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种类和排列顺序的变化,D 错误。 故选 D。 7.下图为山芹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请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_________。 (2)在 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更_______。 (3)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应将温度控制在____。超过 45℃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 没有有机物的 ______,不能生长。 (4)温度 30°C 时,山芹菜叶肉细胞中 O2 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移向_______。研究者用含 18O 的葡萄糖 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 。 【答案】 (1). 高 (2). 大 (3). 25 度 (4). 小于零 (5). 积累 (6). 叶绿体 (7). 线粒体 和细胞外 (8).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上图为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分析题图可发现,同一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 度不同。约在 30°C 时总光合速率最大,50°C 时光合速率为 0,约在 52°C 时呼吸速率达到最大,60°C 时呼 吸速率为 0,光合作用对温度更敏感。 【详解】(1)由图可知,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30°C 左右,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52°C 左右,所以呼吸 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2)在 0-25℃范围内,光合速率增加的快,呼吸速率增加的慢,说明此温度范围对该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比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 (3)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让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由图可知,温度在 25℃时,净光 合速率最大,积累有机物最多,所以应将温度控制在 25℃。超过 45℃植物净光合速率小于 0,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植物不能生长。 (4)温度 30°C 时,净光合速率大于 0,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部分流向线粒体供呼吸利用,一部分流向 细胞外,所以叶肉细胞中 O2 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移向线粒体和细胞外。含 18O 的葡萄糖在根细胞的细胞 质基质分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 氢,并释放少量能量,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氢与氧在线粒体内膜上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所以 含 18O 的葡萄糖在根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8.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多个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已知某小鼠体色由复等位基因决定:AY- 黄色、A-鼠色、a-黑色。其显隐性关系为 AY>A>a,且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黄色纯合个体在胚胎期死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体现基因突变具有_____的特点。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和____,请用遗传图解解释说明。_____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设计实验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选用该黄色雄鼠与_______雌鼠杂交,并_______。 结果预测: ①如果后代___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AYA。 ②如果后代___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AYa。 【答案】 (1). 不定向性 (2). AYa (3). Aa (4). (5). 多只黑色 (6). 观察后代鼠的体色及比例 (7). 黄色:鼠色=1:1 (8). 黄色: 黑色=1: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小鼠的体色由 AY、A、a 共 3 个复等位基因控制,AY-黄色、A-鼠色、a-黑色。其显隐性 关系为 AY>A>a,且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黄色纯合个体在胚胎期死亡,说明黄色个体存在 AYA、AYa 两 【种基因型,鼠色存在 AA、Aa 两种基因型,黑色存在 aa 一种基因型,并且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1)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 (2)由于上述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而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根据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 可说明两个亲本肯定不存在纯合子,而是均为杂合子,由于黑色的基因型为 aa,鼠色鼠的基因型为 AA 或 Aa, 黄色鼠的基因型为 AYA 或 AYa,两亲本若为相同的杂合子,则子代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子代有黑色,说 明亲本均能产生 a 配子,所以可推知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 AYa 和 Aa,遗传图解如下: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基因型可能为 AYA 或 AYa,要设计实验检测其可能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实验 方法,即让该雄性黄色鼠与多只黑色雌鼠交配,统计后代的体色(或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后代出现黄色:鼠色=1:1,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AYA;若后代出现黄色:黑色 =1:1,则该黄色鼠的基因型为 AY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 判断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9.下图是特异性免疫发生的部分过程,其中 A、B、C、D、 E 表示不同细胞类型,甲、乙表示不同的物质。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 B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物质甲和物质乙在该过程中发挥某种活性,它们是_________,其中物质乙的作用是促进细胞 _________(A、B、C、D、E)的增殖分化。 (3)细胞 D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4)I 型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胰岛 B 成为靶细胞被攻击,由此可推断该病的产生与细胞_________(A、 B、C、D、E)的活动有关。 【答案】 (1). 摄取、处理、呈递(提呈) A 细胞抗原成分 (2). 淋巴因子 (3). C、D (4). B 淋巴 细胞 (5). E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细胞 B 能吞噬细胞 A,说明细胞 B 为吞噬细胞,其释放的物质甲能促进细胞 C 识别抗原并 释放物质乙,物质乙为淋巴因子,可促进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加强效应 T 细胞的杀伤作 用,细胞 D 与体液免疫有关,应为 B 淋巴细胞,细胞 E 可攻击靶细胞,应为效应 T 细胞。 【详解】(1)细胞 B 为吞噬细胞,可摄取、处理、呈递 A 细胞抗原成分。 (2)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的免疫活性物质为淋巴因子,图中细胞 C 为 T 淋巴细胞,细胞 D 为 B 淋巴细胞,可在物质乙的作用下增殖分化。细胞 E 为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 胞不能增殖分化。 (3)细胞 D 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的作用,所以细胞 D 为 B 淋巴细胞。 (4)I 型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胰岛 B 细胞成为靶细胞被效应 T 细胞攻击,由此可推断该病的产生与细 胞 E 的活动有关。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0.美洲某草原为保护鹿群,自 1907 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师和狼等捕食者,结果若干年后,鹿群的变化如图 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1905 年以前种群能保持在 4000 头左右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 (2)自 1907 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 ,草场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 【(3)1925 年前鹿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型增长,以后鹿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 (4)该曲线图中显示鹿种群增长极限为 10 万头,由图分析,如欲保持该草原鹿 最大可持续产量,应控 制鹿群数在____________头以内。 【答案】 (1). 由于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使鹿群数量保持稳定 (2). 先增加后减少 (3). 草场退化 (4). S (5). 衰退 (6). 4 万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907 年前鹿种群能保持在 4 千头左右;自 1907 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后,使得鹿 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1925 年前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1927 年后由于草原连续损耗导致鹿种群数量持 续减少。 【详解】(1)1907 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结果若干年后,鹿群的变化曲线为先增后减,不 能稳定在某一个值,由此推断在 1905 年以前种群能保持在 4000 头左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捕食者的捕食作 用使鹿群数量保持稳定。 (2)由图可知,自 1907 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根据曲线中 信息可知,约在 1916 年草场开始出现耗损,随后出现了鹿被饿死,草场连续损耗,鹿被饿死的越来越多, 说明草场是一直退化的。 (3)1925 年前鹿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以后鹿种群数量减少,说 明其年龄组成 衰退型。 (4)1925 年前鹿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但 10 万头并不是最大环境容纳量,而是种群数量的极限值,结合 图示中鹿群数量在 4 万头左右草场开始退化,且以后草场退化日益严重,会使鹿群因缺少食物大量死亡, 所以如欲保持该草原鹿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应控制鹿群数在 4 万头以内。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选修 I:生物技术专题] 11.亚麻纤维除去果胶成分是亚麻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之一。亚麻脱果胶菌的选育是黑龙江大学微生物团队 的重要科技成果,极大缩短了亚麻生产的周期。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亚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等。 (2)筛选亚麻脱果胶菌应以果胶为主要______源。制作______培养基(物理状态) ,用于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的 为(3)纯化菌种常用的两种方法是____和____,图中的划线方向是 ____ (a→b, b→a) (4)图中常用_______( 器具)进行划线,对该器具常采用______法进行灭菌。 【答案】 (1). 果胶、纤维素 (2). 碳 (3). 固体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平板划线法 (6). b→a (7). 接种环 (8). 灼烧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接种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进行微生物的纯化,稀释涂 布平板法还可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2、平板划线法是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 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亚麻是一种植物,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等。 (2)亚麻脱果胶菌能利用果胶作为碳源,所以在筛选亚麻脱果胶菌时应以果胶为主要碳源,以抑制不能分 解果胶的微生物的生长。用于菌种的分离与鉴定的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3)纯化菌种常用 两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根据培养基上左侧出现了单一菌落,说明 图中的划线方向是 b→a。 (4)平板划线时常用接种环进行划线,对该器具常采用灼烧法进行灭菌。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种类及作用,掌握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 方法及注意事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下图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 Ⅰ.②过程依据的原理是_____。一般在培养基上培养 24~28 小时后,大部分原生质体已再生出细胞壁。可 以取样,通过_____实验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已经再生。 Ⅱ.若想制备人工种子,则需培养至胚状体阶段,取出包裹上人工种皮。利用人工种子繁殖后代属于_____ 生殖。 Ⅲ.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愈伤组织形成导管是芽的直接作用,还是芽产生的物质的作用,做如下两组 实验: 的(1)愈伤组织细胞与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在结构上具有_____特点,形成导管的过程称为_____。 (2)愈伤组织常用作诱变育种的理想材料,理由是_____。 (3)若形成图示结果的物质是生长素,为了进一步验证导管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的作用,请仿照上述实验。 提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 【答案】 (1). 细胞膜流动性 (2). 质壁分离 (3). 无性生殖 (4). 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 细胞壁薄 (5). 再分化 (6). 愈伤组织具有较强分裂能力,细胞分裂过程中 DNA 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 突变 (7). 用含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和等大小空白琼脂块取代芽,分别进行实验 【解析】 【分析】 “白菜-甘蓝”是通过白菜和甘蓝两种植物的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杂种植株,图中①过程属于酶解法去细胞壁 的过程,②过程是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③是诱导杂种细胞再生细胞壁,④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 分化,⑤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再分化。 【详解】Ⅰ.②过程为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有细胞壁的 生物可发生质壁分离,而没有细胞壁的生物不能发生质壁分离,所以可通过质壁分离实验来鉴别细胞壁是 否已经再生。 Ⅱ.人工种子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繁殖,所以利用人工种子繁殖后代属于无性 生殖。 Ⅲ. (1)愈伤组织细胞与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在结构上具有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细胞壁薄等特 点,由愈伤组织形成导管的过程称为再分化。 (2)愈伤组织常用作诱变育种的理想材料,理由是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细胞分裂过程中 DNA 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3)为了进一步验证导管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因变量为导管是 否形成,所以实验思路为:用含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和等大小空白琼脂块取代芽,分别进行实验,一 段时间后,观察导管是否形成。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组织培养和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正确的解答试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