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7 页
枣强中学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
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 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
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 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材料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特点
是
A.三权分立 B.人民主权
C.轮番而治 D.法律至上
2、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摇了贵族的专制统治 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雅典双元社会格局 D.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待在家里说什 么,
“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待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 市政
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材料说明梭伦改革
A.激发并保障了居民参政的积极性 B.增强了公民意识
C.不利于城邦安全与繁荣 D.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4、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遭到奴隶主贵族势力强烈反对的是
A.推广县制 B.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
5、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政治上 促
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的措施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建立县制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6、战国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都遇到保守势力的阻挠 ②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③都是为了促进民族交融 ④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
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吏治清明
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D.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
8、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 浊
品,只能充任浊官,这说明孝文帝注重
A.规范制度建设 B.缓和民族矛盾
C.保护平民利益 D.提高官员素质
10、公元前 307 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490 年起,北魏冯太后及
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国势盛极一时。这可以用来论证
A.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成为历史潮流 B.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C.古代中国各时期的主流文化不同 D.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
A.整顿吏治 B.革除旧俗 C.推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
12、北宋神宗时期,任用王安石变法,其中保甲法规定: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 户
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第 2 页 共 7 页
人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对此项变法措施理解正确的是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有利于增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D.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13、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规定 20%的利率,如农民借 100 钱,一-年到期后就需要还 120 钱。此外,
新法还强行规定地方的贷款数额,地方官为(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这说
明王安石变法
A.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未能达到富国的目的 D.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
14、从表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南宋陆九渊 王安石“盖世之英、绝俗之操”“英特超迈,不屑于流俗”
20 世纪 50 年代
漆侠
王安石变法“加强宋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阶级广泛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王
曾瑜
“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剥削和镇压……使人民支付了重大 的
代价和牺牲。”
A.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历史解释带有时代的选择性
15、以下场景最可能在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是
A. 人们在阅读但丁的《神曲》
B.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而且生誉日增
C.尼德兰地区的民众广泛信仰卡尔文教
D.人们自愿订立一种社会契约,把所有原有的自然状态授予契约的掌握者-君主,人由此进 入
社会状态,产生了国家,人们要绝对服从君主
16、16 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天主教会,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世俗势力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封建君主力量较为弱小
C.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中世纪的教会和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
17、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①“因信称义”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建立民主教会 ④建立民族教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1096~1291 年,教皇先后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主要体现了哪两种宗教之间的矛盾
A.基督教和东正教 B.东正教和伊斯兰教
C.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D.天主教和印度教
19、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C.都大力推行文明开化 D.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20、“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领导者获得了
‘解放者’的名号。”“这项改革”是指(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 1861 年改革
C.中国维新变法 D.马丁路德改革
21、19 世纪中叶,“黑船来航”,日本沦为半殖民地,20 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获得了民族独立,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对此变化分析最正确的是
A.外来侵略有利于国家进步 B.改革维新的重要性
C.世界潮流的推动 D.“兰学”思想的推动
22、后来担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于 1882 年 3 月去欧洲考察宪法,据记载:“留欧三个月便掌
握了制胜自由民权派的理论和手段,他满怀信心的说:充分确立了巩固皇室基础,使大权不致 旁
落的大道理。”当时最符合伊藤博文意图的是( )第 3 页 共 7 页
A.英国内阁成为“第三院” B.德国宪法所规定的君主权力
C.德国宪法所确定的联邦制 D.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23、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 规
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D.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24、1898 年 8 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
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
种现象( )
A.导致满族地主阶级实力下降 B.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失败
C.使变法诏令流于形式 D.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25、他们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成规,创“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 被
部分学者认为是民族觉醒的标志。对此“大举”分析正确的是
A.迈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2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摇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造成
了地方势力强大,为改变这种现象,北魏政府实行了
A.均田制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
27、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
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 传
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路德的这种认识
A.有利于宗教权力的巩固 B.巩固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C.结束了德国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28、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最主要是指
A.民族融合的潮流 B.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C.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D.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29、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 史
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30、19 世纪末戊戌变法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 国
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
A.它首次冲破了明朝以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 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C.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出版 D.它推动了清政府紧跟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
31、“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
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
与大湫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否定了秦始皇的暴政行为 B.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
C.肯定了秦始皇以法律治理国家的行为 D.对中国的贡献高于汉武帝
32、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C.首创郡县制,并将之推广到全国
D.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维护了思想统一
33、“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下列对“玄武门之变”分析
不正确的是第 4 页 共 7 页
A.是李世民一生的一大污点
B.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
C.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
34、“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 这
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派遣金城公主入藏 B.重用原太子旧部魏征
C.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D.大封东突厥归顺的各部酋长
3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清朝时,使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的决定性人
物是
A.姚启圣 B.施琅 C.康熙 D.郑克塽 36、康熙帝加强对
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收付台湾 ②多伦会盟 ③根除准噶尔部叛乱 ④册封五世班禅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许多
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他们虽互不知晓,但思考的问题却有相似之处。下
列对孔子和柏拉图分析正确的是
①都崇尚道德,推行德治 ②都创立私学,讲学自由
③都提倡“中庸之道” ④都是在当时社会混乱的环境下提出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8、他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却在教原来贵族们学的东西;一方面主张“举贤才”, 另
一方面却仍然维护贵族等级制度。造成他具有双面特性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家庭出身和背景
B.他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C.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他主张“中庸”的体现
39、马克思对他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 命
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材料
中的他是指
A.墨子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40、“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
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 之
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 拉
图这一观点的实质
A.反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B.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C.要求哲学家管理政治 D.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4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 原
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 子”。
这种“插队”的做法带来的客观效果是
A.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42、王国维认为,若依商朝人的继统法,武王死后,周公理应为王,但他拥立武王之子成王; 自
此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由此可知,最符合材料的是作者
A.盛赞了周公的伟大人格 B.认可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C.认为商周继统出现制度性变革 D.反思了殷商继统法政治弊端
43、《汉书》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夏天,迁徙郡、国中的豪杰及货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位第 5 页 共 7 页
于今西安附近)。”汉朝政府这样做
A.有利于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局面 B.有利于拱卫都城长安
C.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4、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 4:6,
唐代比例一般为 5:5,宋代比例大致为 6:4,元代比例为 7:3,明代比例高达 8:2,清代比
例虽有下降但仍为 7:3。该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B.百姓负担的加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小农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45、“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
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材料直接体现了
A.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B.政府决策有程序规定
C.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D.尚书省是没有实权的机构
46、自孔子以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的做法被 第
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所限制,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这一替代 说明
A.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B.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国人已经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受到挑战
4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
才能生效。这一规定借鉴了
A.英国责任内阁制 B.美国总统共和制
C.法国责任内阁制 D.德国君主立宪制
48、美国一位史学家说:“1927 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
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
略。”“新的革命策略”
A.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B.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使毛泽东党内地位大幅提高
49、中国历史上年号和纪元方式的变化往往与统治者的变化、政权的兴替息息相关,而从年号 和
纪元方式的使用上也能为我们历史研究中的年代确定、判断使用者的政治立场提供依据。 2015
届学生查找一份发生于“民国三十四年”大事件的历史资料,以下现象不应该出现在资料 上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中共七大召开
C.重庆谈判 D.日本投降
50、《申报》1912 年元旦的庆祝标语和祝词:“中华民国万岁”“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
民,振兴实业……轶美追欧,扬我国力。”《申报》的这一标语和祝词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转 型
由(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向独立、自由、民主、富强
B.国家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向人民民主
C.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D.辛亥革命由失败走向成功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4 个题,共 50 分)
5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6 分)
材料一 1908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
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 6 页 共 7 页
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第五条规定规定“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
预,但由大臣辅弼之。”……附录中首先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 言
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正是《钦定宪法大纲》
和《明治宪法》制定时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 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尤
其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具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具有的“天皇 万世一系”的政治权威,
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内部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有效的领导核心、中 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离心离
德、一塌糊涂的外交窘境。《钦定宪法大纲》虽师法日本《明治宪法》, 但结局却迥然有别。
——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政府师法日本结局却迥然有别的原因。(8 分)
52.阅读下列材料: (12 分)
材料一 ……另一个重要法案是 1534 年通过的《至尊法案》,它把宗教改革 5 年来国王取得的
权力综合起来,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和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决定一切宗教事务的权力, 包
括推荐神职人员、规定教义……至此,罗马教皇在英国的权威被彻底摧毁。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如果教皇命令作恶,或禁止修德,教会就必须坚信作恶是好事,修德是坏事……必然
坚信,凡教皇指示的便是善,凡教皇禁止的便是恶。
——耶稣会一位理论家 请回答: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的基本主张。(4 分)
(2)材料一体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一矛盾在 17 世纪的英国又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8 分)
5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 分)
材料 1908 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与此同时,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
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形势所迫,清政 府
于 1909 年借鉴各国国籍法,参照中国传统律例,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大
清国籍条例》。条例考虑到“各国国籍法有地脉血脉,即是属地、属人主义,因两主义相持必
生抵触”,因此,它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
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理 所
当然的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 民。
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 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主要特点。(6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6 分)
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 的
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第 7 页 共 7 页
材料二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
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 从
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 武氏
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 结局的
原因却找不到。依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摘编自苏辙《唐太宗论》(译文)
回答: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评析。(10 分)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题答案
一、 选择题(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5 BCBDC 6-10 ABDAB
11-15 DCADC 16-20 DDCAB
21-25 BBCCB 26-30 ADABB
31-35 CCCDC 36-40 CDCCA
41-45 ACDCB 46-50 DCBAC
二、非选择题(50 分)
51.(16 分)
【答案】(1)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私
有财产等。(任意 4 点 8 分)
(2)原因:政治上:日本通过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政权,天皇具有至高的政治权威,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经济上:第 8 页 共 7 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巨额赔款使日本财政收入增加,而清政府则损失惨重;外交环境:清政府主权严重受损,西方列强转而支持地方军阀,缺乏一
个和平安定的外交环境。(任意 2 点 8 分)
52.(12 分)
【答案】(1)材料一:加强王权,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材料二:加强和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地位。(4 分)
(2)主要矛盾: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变化:变成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原因: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国
教成为专制王权的忠顺工具,要求改革。③加尔文教的传播及影响。(8 分)
53.(12 分)
【答案】(1)深受国际局势的影响;博采东西方律例;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近代法制观念;尚未形成近代民族国家意识。(任意
3 点 6 分)
(2)有利于保护侨民和维护国家主权;体现出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的增强,促进外交近代化;推进法制化进程;为后世国籍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和国际地位的低下,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实际作用有限。(任意 3 点 6 分)
54.(10 分)
【答案】
观点: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
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此外他还“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