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学科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光景倏(sū)忽,芸(yún)芸众生中的大多数已被岁月遗忘,但那些个体命运与时代产生共震的少数人
则被记住,与他们相关的事件是当年的新闻,是日后的历史。
B. “临床发现,中医经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zhèng)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
势。”湖北省中医院新型冠(guān)状病毒肺炎防治专家杨毅说。
C. 他博闻强(qiǎng)记,对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之前的许多轶(yì)闻趣事都颇加留意,并能给予思考,
又特别有感与生死之事,所以才能写成这部《搜神记》。
D. 我们扎(zhā)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无畏一切考验的焠炼,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荆(jīn)
棘仍在,依然通向山顶,值得我们不停脚步,值得我们咬牙坚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
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 项,“倏”应读“shū”,“共震”应为“共振”。
C 项,“强”应读“qiáng” ,“有感与”应为“有感于”。
D 项,“荆”应读“jīng”,“焠炼”应为“淬炼”。
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与父亲相关的角色需要去捕猎养家,需要拼搏护家,或不惜以战争来维
护各自的家族与国家利益。于是,历史画面中的父亲,比如在荷马史诗中,总是身着盔甲,即使在拥抱自
己孩子的时候。【乙】鲁格·肇嘉也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的意象, 称之为“冷漠的拥抱”,并由此阐发了《父
亲的悖论》:“我们因此在父亲的内心发现了一种无法坦承的不安全感和一种矛盾的情绪。”需要指出的
是,根据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谈论“父亲”或“父性”的时候,即使与现实中的父亲息息相关,
却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父亲本身,而是进入了父亲意象的范畴。【丙】因而,我们所寻找的,也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父亲,而是父亲的意象、父亲的意义。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象 B. 坦承 C. 即使 D. 息息相关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如果是关联词则需要结合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C 项,“即使”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而后文的“却”是表转折关系,“即使……却……”无法搭配,应
改为“尽管”。
A 项,“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使用正确。
B 项,“坦承”是动词,意思是坦率承认。使用正确。
D 项,“息息相关”指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使用正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标点的用法和常见误区,然后要结合
句子、短语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是否使用正确。
B 项,“父亲 悖论”是观点而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即《》改为“”。
故选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019 年,“我太难了”突然成了网红金句,这句话蕴含着那么多的无奈、自嘲与顾影自怜,却又流露出
大时代考验下不服输、不放弃的生动脸庞。
B. 金庸先生之所以在众多武侠作家中独具一格,高出一筹,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生长在中国传统土壤中,是
“最中国”的小说的缘故。
C. 由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逐渐开启了与游戏、动漫的联动,为影视剧的跨产业传播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也为“国风汉韵”的跨产业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D. 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积累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健康生活相关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对线上服务的需
的求等,这些需求一经释放,必将形成新的产业牵引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
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
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
局部地判断。
A 项,“流露出……脸庞”搭配不当,“流露”改为“描画”;
B 项,“是因为……的缘故”句式杂糅,去掉最后的“的缘故”;
C 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改为“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或者去掉介词“由”。
故选 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
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
再分别造成句子,然后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
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语感不好的应该熟记多层定语、状语排序规则。对因不明词义而
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现在“人等床”的矛盾得到解决了,①_______。从社区防控看,全国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
态势,但是②_____,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还是要继续抓紧抓实抓细。从百姓的
生活保障看,社区封控已经有一阵子了,生活物资采购、其他疾病就医就诊等一系列问题就都冒出来了。
百姓生活保障问题,是整个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一部分,不能靠蒙上眼睛来解决,只能靠
③_____,实实在在去解决。
【答案】 (1). 社区防控和百姓的生活保障问题就凸显了 (2). 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3).
真正弄清百姓诉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根据
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段文字与疫情防控有关。
第一处,前面说“现在‘人等床’的矛盾得到解决了”,后面说“从社区防控看……”“从百姓的生活保障看……”,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领起后面的内容,而后面是说“社区防控”和“百姓的生活保障”,
所以横线处应包含这两个内容。
第二处,由前后语境可知,此处是说疫情防控,前面说“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态势,但
是……”,“但是”表转折,应是说疫情防控工作依然艰巨。
第三处,前面说“不能靠蒙上眼睛来解决”,后面应是说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语境可知,应是要真正
弄清百姓的诉求。
6.仿照下面画线句,围绕“你”和“时代”,运用比喻修辞,另写两句话。
我相信,不论时代怎样,一个人都可以获得精神生长的必要资源,因为只要你的心灵土壤足够肥沃,那
些神圣和伟大的种子对于你就始终是存在着的。所以,你如果像浮萍般随波逐流, 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没
有信仰的时代了吧。
【答案】示例:你如果像苍蝇般食腐嗜臭,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了吧。
你如果像鹦鹉般人云亦云,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精神平庸的时代了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画
线句,围绕‘你’和‘时代’,运用比喻修辞,另写两句话”,然后分析仿句的句式特点以及句子之间的关
系,最后按照要求进行仿写。“你如果像浮萍般随波逐流,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了吧”,首
先确定句式,句式应为“你如果像……般……,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的时代了吧”;然后确定句子间的
关系以及仿写的内容,前一句是假设“你”的状态,后一句是伴随这种状态的时代特点,而这段文字是表
述个人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都是可以获得精神生长的必要资源,强调个人心灵建设的重要性,而画线句是
从反面假设,如例句前一句用“像浮萍般随波逐流”来形容说明没有信仰的状态,后一句则是时代的特点,
即“没有信仰”,考生可以模仿这些内容进行拟写。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中,社区党组织不仅应该发挥而且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正确发挥领导核心
作用”,要积极探索党组织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社区决策的有效途径。其中,
如何科学把握和协调党建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把社区
治理这辆火车开得又快又稳,首先应该在基层党建这个车头上想办法、下功夫,精准发力。同时,作为火
车头,党组织既不能把资源和职责独揽一身,拖着火车跑,也不能把职权和责任卸给车身,由着火车跑,
更不能与车身脱钩,与火车分开跑。基层党组织应该树立“动力分散”的理念,既保持车头的牵引力,又将部分动力分散到每节车厢,促进火车高速行驶。这就是,统领而不代领,总揽而不包办,放权而不放手,
使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认为,“党建+”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和深入探索,在积累经验后逐步铺开。“党建+”的核心在于确立党建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主导引领地位,
关键在于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融合,目的在于推动党建工作效能最大化、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
事业相互促进。推进“党建+”实践,对于构建党组织与社区的和谐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张艳国、李非《“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和实现形式》)
材料二:
在西方国家,社区一直是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领域,而社区中心和社区组织构成最基本的
社区平台。从社会学意义上,社区中心可被归为美国社会学家 Ray Oldenburg 所称的“第三空间”(指咖
啡厅、酒吧、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这些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不同于人们的家庭(第一空间)和工作场所
(第二空间),对公民社会、民主、公共参与和社区归属发挥着重要功能。人们一生时间的大部分在相对隔
绝的家庭和职场渡过,需要有一个在人际关系上更加平等和中性的“第三空间”实现更加多样化的愿望或
追求。从社会工作意义上,人们现在更多用“以地域为基础的服务”取代“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因为前
者更容易体现一种以特定地域社区范围的服务,而后者通常有地域范围的不确定含义或指以人群为基础的
功能性社区。
社区中心作为地域性服务设施,是实现人们“积极的闲暇”“终生康乐”“社区参与”和 “领导力”
的重要途径,同时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服务理念和使命而言,发达国家提出了“积极的闲暇”(有
利于健康、学习和参与的闲暇活动)、“终生康乐”(从儿童到老年的康乐活动)、“社区参与”(体现公民
合作和志愿精神的活动)、“领导力”(体现团队组织的责任心和才能的活动)等概念,强调社区中心闲暇和
康乐活动的发展性和社会性功能,而不仅是一种个人化的消遣或娱乐。
(高鉴国《西方国家社区中心的功能定位与运营模式》)
材料三:
日本社会在 20 世纪中期也曾经历过房屋增值的快速住房商品化时期,并在 20 世纪后期表现为经济低
速增长的“泡沫”。在经济持续低速发展的当前,日本基层社会在社区建设实践中,社区资源逐渐转向社区“软
件”建设,随着少子化与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变动,社区居民更看重社区发展的活力,以使自己能够在社区
内更好地生活。S 社区便面临着少子化与老龄化的风险挑战,面对这样的基层社会结构变动,S 社区在改
造基础设施的同时,更为注重标识社区文化的社区精神培育。当地的社区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主义式的
素养教化,教育居民要热爱生活的社区空间,要有互相协作的精神,要通过凝聚力抗击外来的风险。这在
社区应对地震、台风等灾害时得到了明显体现。作为当地信仰支撑的神社及作为社区教育主要机构的公民
馆,成为培育人们社区精神的重要场所。重要的相关社区活动都在这里开展,极大地培育了社区居民的情
感、整合及参与等社区精神。(李升《中日城市居民社区意识比较》)
7. 下列对“社区”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党建+”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把握和协调党建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正确发挥社
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B.在西方国家,社区中心可被称为“第三空间”,因其不同于相对隔绝的家庭和职场,而对公民社会、民主、
公共参与和社区归属发挥着重要功能。
C. “以地域为基础的服务”更容易体现一种以特定地域社区范围的服务,而“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有地
域范围的不确定含义或指以人群为基础的功能性社区。
D. 随着少子化与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变动,日本基层社会的社区居民更看重社区发展的活力,以使自己能够
在社区内更好地生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是火车头与车厢的关系,应该“动力分散”,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
B. “党建+”通过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融合 方式,来实现党建工作效能最大化。
C. 发达国家社区中心作为地域性服务设施,不仅提供服务,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D. S 社区是日本基层社区的典型代表,它的神社和公民馆是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
9. 与西方社区中心相比,日本 S 社区在服务理念上有何不同?
【答案】7. D 8. A
9. ①西方社区中心不仅提供一种个人化的消遣娱乐,还强调闲暇和康乐活动的发展性和社会性功能。②日
本社区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主义式的素养教化,教育居民热爱生活的社区空间,要有互相协作的精神,
要通过凝聚力抗击外来的风险。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对‘社区’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筛选出与“社区”相关的内容,并与选项
进行比对。
A 项,“‘党建+’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把握和协调党建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关系……”张冠李戴,从材料来看,
材料一种说的是“‘党建+’的关键在于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融合。”
B 项,“因其不同于相对隔绝的家庭和职场,而对公民社会、民主、公共参与和社区归属发挥着重要功能”
强加因果,文中并未表明前后两者的因果关系。
C 项,“而‘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有地域范围的不确定含义或指以人群为基础的功能性社区”错误,材
的
【料二种说的是“……而后者通常有地域范围的不确定含义或指以人群为基础的功能性社区”,选项缺少了“通
常”二字,表达不准确。
故选 D。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
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
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
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 项,“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是火车头与车厢的关系”错误,从材料中“要把社区治理这辆火车开得又快
又稳”可知,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是火车头与火车的关系。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西方社区
中心相比,日本 S 社区在服务理念上有何不同”,然后浏览材料,找出西方社区中心和日本 S 社区各自的服
务理念,并比较二者的不同。
首先看材料二,这则材料提到西方社区服务,第二段提到“从服务理念和使命而言,发达国家提出了‘积
极的闲暇’(有利于健康、学习和参与的闲暇活动)、‘终生康乐’(从儿童到老年的康乐活动)、‘社区参
与’(体现公民合作和志愿精神的活动)、‘领导力’(体现团队组织的责任心和才能的活动)等概念,强调
社区中心闲暇和康乐活动的发展性和社会性功能,而不仅是一种个人化的消遣或娱乐”;
然后看材料三,这则材料提到日本 S 社区服务,“S社区……更为注重标识社区文化的社区精神培育。当地
的社区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主义式的素养教化,教育居民要热爱生活的社区空间,要有互相协作的精神,
要通过凝聚力抗击外来的风险”。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鸽
【美国】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站到
窗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
疲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安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
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自己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困惑地审视着。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
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
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
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自私、太残忍,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
他知道魏尔德小姐爱恋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一切可能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于陶柏
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虽然他和她之间不会热络交谈、缱绻蜜语,但从她的眼波中,从她羞涩的神情
里,从她的行动举止上,她的心思已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她的相貌并非不动人,所以他们单独相处的时
候,对陶柏蒙是一个诱惑。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
他陷入沉思,不经意地把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忽然间他从沉思中清醒过来,觉察到刚才这些无
意识的举动,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绕过玫瑰花束,出门去了。
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绚丽锦簇。陶柏蒙决定在回家准备行李之前,
先散散步,欣赏一下悦人的美景。明天抵达里约热内卢之后,开始新的生活,往后的享乐多着呢!虽然到
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他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
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
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骗
了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
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乐。”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
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是最
可靠的,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改变主
意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
人赚了许多钱……”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万一有意外,你能承受吗?”
“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她看看他,爽直地说:“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
人的年纪和他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
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装花生的袋子。从侧面看去,那
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想来是历经风霜。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
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会来这里,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心想: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用仅有的钱来喂鸽
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霍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名“嗷
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
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
他不仅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愧之心油然而生。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
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不再为邪恶的企图心所撼
动,心志固如金汤,坚如磐石。他面对着桌上的日历,衷心喜悦,也许这是一个好预兆,他不应该毁掉自
己一生的名誉。他为那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悬崖勒马。
到南美去,并不是惟一可行的休养办法,如果能得爱人的悉心服侍,也可以延年益寿。他要从头拾起那位
爱玫瑰的人给予他的爱,他得到一个新生的机会。
这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
吃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
“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节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10.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陶柏蒙的内心变化,请简要概括陶柏蒙的心路历程。
11. 在公园里,陶柏蒙回想起魏尔德小姐托付他投资的情节,请分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2. 本文标题的译文版本除了《鸽》,还有《喂鸽者》,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请说明理由。
13.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典型风格,是指作品喜剧形式与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请结合这篇
小说的结尾,谈谈“含泪的微笑”这一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0. ①决定携款逃走时的紧张、惶惑不安。②到公园散步时的矛盾纠结(轻松与沉重的矛盾)。③
受喂鸽子的老人触动后的羞愧。④及时醒悟后的坚定与喜悦(感恩)。
11. ①承接上文魏尔德小姐桌上摆放的玫瑰花与她对陶伯蒙的爱恋,表现出魏尔德小姐对陶柏蒙的无比信任,
为后文陶柏蒙悬崖勒马、期待新生提供了动力基础。②借魏尔德小姐的话语丰满了陶柏蒙的人物形象,表
现出他以前的诚信可靠、受人尊重,为后文陶柏蒙能够及时醒悟提供了思想依据。
12. (示例一)我觉得《鸽》这个标题更好。理由:①从情节角度来看,鸽群是陶柏蒙思想转变的触发点。
遇到鸽群,才发现了喂鸽的流浪汉,才让陶柏蒙想起他的客户们,进而幡然悔悟。②从主旨角度来看,鸽
具有象征意义,以《鸽》为标题内涵丰富。这里的鸽不仅指广场上会被诱杀的野鸽群,还象征如陶柏蒙的
客户们那样的善良纯朴、弱小美好而易被扼杀的小人物。“鸽子”的生死由陶柏蒙、流浪汉这样的喂鸽者是否良心发现决定,从而展现了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示例二)我觉得《喂鸽者》这个标题更好。理由:①从情节角度来看,遇到喂鸽者是陶柏蒙思想转变的
触发点,是全文情节的转折点。穷苦的喂鸽者流浪汉,用仅有的钱来喂养信赖他的野鸽子,这让陶柏蒙良
心受到触动,及时悔悟。②从内容角度来看,以《喂鸽者》为标题内涵更加丰富。鸽不仅指广场上会被诱
杀的野鸽群,还象征如陶柏蒙的客户们那样的善良纯朴、弱小美好而易被扼杀的小人物。那么,喂鸽者不
仅指喂鸽的流浪汉,还指主人公陶柏蒙这样的会影响众多小人物命运的人。“喂鸽者”内涵丰富,耐人寻
味。③从主旨角度来看,喂鸽者流浪汉为了一己私欲,残忍杀害信赖他的鸽子;“喂鸽者”陶柏蒙良心发
现,没有使他的客户们遭受重大损失,并因及时悔悟而拥有了新生的机会。可见,无论何时人们都不应为
私欲而泯灭良知,以“喂鸽者”为题,能深化小说主旨。
13. ①“微笑”的喜剧形式,体现在小说结尾令人忍俊不禁而又极具讽刺性的情节中。促成陶柏蒙及时醒
悟、悬崖勒马的,原来是一个诱捕鸽子得以果腹的骗子的谎言。巧妙的情节设置,使得陶柏蒙的悔悟显得
荒诞而极具讽刺性。②“含泪”的悲剧内涵,体现在小说结尾表现出的沉重主旨中。“鸽子”们无力掌控
自己的命运,最终的生死竟由陶柏蒙、流浪汉这样的喂鸽者是否良心发现决定,从而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
物生活的艰辛无助,体现了他们命运的悲剧性。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陶柏蒙的内心变化,请简要概括陶柏蒙的心路历程”,然后梳理小说
情节,根据情节的发展,圈出陶柏蒙心理变化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梳理其心路历程。
首先梳理小说的情节,从文中来看,小说开始写陶柏蒙准备携带款项逃走,接着写他到公园散步,然后写
他看到老人喂鸽子并受到触动,最后醒悟;
然后梳理这一过程中陶柏蒙的心理变化内容,如一开始“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
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惶
惑不安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这些表现说明他决定携款逃
走时的内心是紧张不安的;接着写他“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对
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他提提精神”,这些内容以及他在公园中的一
系列心理活动说明他此时此刻是矛盾纠结的;然后写他看到老人喂鸽子“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
个孤零零的人出神,心想: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用仅有的钱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这
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霍然一惊”“但是,他不仅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
衣足食!羞愧之心油然而生”,这些说明他内心受到触动而感到羞愧;最后“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不再为邪恶的
企图心所撼动,心志固如金汤,坚如磐石。他面对着桌上的日历,衷心喜悦”,这些说明他决定放弃一开始
的决定后的坚定和喜悦。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公园里,陶柏
蒙回想起魏尔德小姐托付他投资的情节,请分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到设题的情节,
概括所写的内容,接着分析这一内容在情节与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表现了……,结
构上的作用一般是与上下文的关系。
本题设题的段落是陶柏蒙在公园里回想起魏尔德小姐托付他投资的情节,从魏尔德小姐的表现来看,“她
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是最可靠的,我一向对股票
证券不大信任”“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
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她看看他,爽直地说:‘万
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这些内容说明陶柏蒙以前是诚实可靠的,也是受人尊重的,同时也可以看
出魏尔德小姐对陶柏蒙的信任,下文陶柏蒙之所以能够悬崖勒马,不仅与喂鸽子的老人有关,也与魏尔德
小姐的信任有关,而陶柏蒙能够改变也与他本来的品质有关;从情节上来看,上文写到魏尔德小姐桌上摆
放的玫瑰花,还写到她对陶伯蒙的爱恋,所以此处的内容承接了上文这一内容。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标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
文标题的译文版本除了《鸽》,还有《喂鸽者》,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请说明理由”,然后分析每个标题
的命题方式,接着分析这一命题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之间的关联,以此确定哪个标题更好。
如选择《鸽》这一标题,可以先分析标题的内容,“鸽”应该具有双关意,从老人喂鸽子这一情节来看,
标题“鸽”先是指广场上那些会被人诱杀的鸽子,如最后被老人捉到的鸽子,老人喂的鸽子让陶柏蒙想到
他的那些客户,所以“鸽”应该还象征那些像魏尔德一样的善良的弱小的容易遭人扼杀的小人物,无论是
广场上的鸽子还是生活中这些弱小善良的人,他们的生死都是由流浪汉和陶柏蒙这些人是否能够良心发现
而决定,这一标题展现出这些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就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情节来看,文章写陶柏蒙
准备携款逃走,看到老人喂鸽子,由鸽子想到他的那些客户,如“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名‘嗷嗷
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
鸽子是魏尔德小姐”,他最终悔悟,所以“鸽子”应该是陶柏蒙思想转变的触发点。
如选择《喂鸽者》,这是以人命题,这个“喂鸽者”先是指广场上喂鸽子的流浪汉,也是指能影响很多小人
物命运的陶柏蒙之类的人,标题具有双关意;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流浪汉最终抓住鸽子,而陶柏蒙最终良心发现,没有让他的客户遭受重大的损失,以此表明人不应该因个人的私欲而泯灭良知;从情节上来看,
文章写陶柏蒙准备携款逃走,看到老人喂鸽子,想到“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用仅有的钱来喂鸽子,那些
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但
是,他不仅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他最终悔悟,所以“喂鸽者”的行为应该是陶柏蒙思想转
变的触发点。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这篇小
说的结尾,谈谈‘含泪的微笑’这一风格是如何体现的”,然后理解“含泪的微笑”的内涵,再结合小说的
结尾来谈谈这一风格的具体体现。
从题干可知,“含泪的微笑”,是指作品喜剧形式与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然后看小说的结尾,小说结尾写
陶柏蒙受到流浪汉喂鸽子这一举动的感触而放弃最初的打算,幡然醒悟,但流浪汉“这茫然地环视四周,
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
来。‘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由此可知
流浪汉喂鸽子其实最终目的是诱捕鸽子,这就让陶柏蒙的悔悟显得荒诞而可笑,这是“微笑”的喜剧形式;
流浪汉喂鸽子目的是诱捕鸽子,而鸽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喂鸽子的人手中,它们或她们的最终生死不受自
己掌控,陶柏蒙的“鸽子”之所以没有遭受覆灭,是因为陶柏蒙的良心发现,如果陶柏蒙没有良心发现,
那么他的那些客户就和这些遭受流浪汉诱捕的鸽子一样,最终斗是覆灭,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
小人物命运的可悲,这是“含泪”的表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
小修①诗序
【明】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飣餖②,傅以相如、太冲
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
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③、教外④之语,备极研究。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
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 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
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
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
顷刻千言, 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盖诗文至近代
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
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
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 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
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
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
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
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 尝
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
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
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
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⑤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 痛哭流涕,颠倒
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
又何疑焉!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②飣餖:比喻堆砌、杂凑。③西方之书:指佛教典籍。④教外:
即外教,佛教称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为外教。⑤“不揆”二句:屈原《离骚》:“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
信谗言而齌怒。”说人君(楚怀王)不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于我。齌(jì),炊火猛烈,引申为急
疾。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 视:比照。
B. 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日:每天,一天天地。
C. 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 恨:憎恨。
D. 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 闾阎:泛指民间。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弟少也慧 吾其还也
B. 任性而发 弃甲曳兵而走
C. 其视妻子之相聚 树之以桑
D. 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修特立独行,过着任性自适的生活,他虽然有缺点,但决不虚伪庸俗,这就使得其作品具有“真人”
的性情。
B. 袁宏道为小修 诗集作序,不仅宣扬公安派的创作观念,还饱含对弟弟才华的尽情赞赏,对其不幸遭遇
的深挚同情。
C. 袁宏道批评了今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秦汉之人也是因学习《六经》而成就了秦汉之文,
这体现出一种文学进化观念。
D. 文章中段以“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引出对复古派笼罩的文坛扼杀了创作生机的抨击,兼用排比顶针
反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百 金 到 手 顷 刻 都 尽 故 尝 贫 而 沉 湎 嬉 戏 不 知 樽 节 故 尝 病 贫 复不 任 贫 病 复 不 任
病 故 多 愁。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2)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答案】14. C 15. B 16. C
17. 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
18. (1)只是时代有盛衰兴亡,可是方法并不沿袭不变,(每个时代的诗文)各自穷尽它的变化,各自尽情
表现它的意趣,才因此而可贵,原本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2)可是有人还是把太过直露作为他诗文的毛
病,却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
有什么直露呢?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
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 项,“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意思是“还不能避免矫饰雕琢和沿袭模仿的缺憾”,“恨”意思是“遗
憾”。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
的
的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B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修饰。
A 项,前者是助词,句中表停顿,后者是助词,句末祈使语气。
C 项,前者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助词,用在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
D 项,前者是代词,相当于“之”,后者相当于“然”,词尾,可译为“……的”。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秦汉之人因学习《六经》而成就了秦汉之文”与原文不符,原文“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
汉之文?”用假设语气,否定的这种做法。
故选 C。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本题中,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故尝贫”“故尝病”“故多愁”三句结构一致,可以断出这几处;“故”意思是“所
以”,前面都是说“尝贫”“尝病”“多愁”的原因,“百金到手”主谓宾俱全,可以断开,“沉湎嬉戏”
是说“沉湎于游玩嬉戏”,“不知樽节”是说“不懂得节制”,前者是行为,后者的评价,可以断开,“贫
复不任贫”和“病复不任病”的结构一致,可以断开。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唯”,只是;“升降”,盛衰兴
亡;“沿”,沿袭;“极”,穷尽;“穷”,尽情表现;“原”,原本;“以”,用;“论”,评定。(2)中,“病”
意动用法,以……为毛病;“曾”,却;“逐”,随着;“但”,只;“何露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露,有什
么直露。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
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
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
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
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
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
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
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
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
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
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
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我的弟弟小修的诗歌散失得很多,存留下来的很少。我害怕它再次丢失,所以将它们刻印成册。
我的弟弟小修,从小就很聪慧,十来岁就创作了《黄山》《雪》二赋,将近五千多字,虽然不是最好,
但刻画铺陈,佐以司马相如左思铺张扬厉的特点,和今天文士们看重并流芳百世的文章相比,没有什么区
别。但弟弟自己厌恶鄙视它们,弃之不理。唯独喜欢读老子、庄周、列御寇几家的著作,他都自己作注解,
其中多有言外之趣。长大后,器量愈加壮阔,见识更加开朗,鲜明的以豪杰自命。他看妻子儿女聚会如同
母鹿小猪群居(般庸俗,所以)不与他们聚合;看乡里那些庸俗的文人,如同行走在牛马之后,(污秽不
堪),一天也不能与他们相处下去。于是泛舟于长江之上,驰马奔走塞外,遍览天下,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
天天长进。他的诗文大都独立抒发自己的性情,不为固定的格式套路所束缚,如果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
露出来,就不愿下笔写作。他的诗文之中有优点,也有瑕疵,优点自是不必待言,就是瑕疵之处也多质朴
自然自我独创的语言。可是我却极为喜欢他诗文的瑕疵之处;这是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好的地方,还不能避
免矫饰雕琢和沿袭模仿的缺憾,还没能完全摆脱近代文人的风气习惯呀。大概诗文到近代已变得卑弱极了,
文章想要以秦汉的为标准,诗歌则一定要以盛唐的为标准,抄袭模仿,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
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却不知文章以秦汉为标准,而秦朝汉朝的人
又何尝一字一句学习了《六经》呢?诗歌以盛唐为标准,盛唐人何尝一字一句模仿了汉魏的呢?只不过时
代有盛衰兴亡,可是方法并不沿袭不变,(每个时代的诗文)各自穷尽它的变化,各自尽情表现它的意趣,才因此而可贵,原来并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况且世上的事物,独立存在的就一定不能没有,一定不能缺
少,那么即使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雷同的却可以没有,可以没有,那么即使想要留存下来也无法办到。
因此我说如今的诗文难以流传啊。其中一万篇中有一篇能流传下来的,或许就是现在民间妇女小孩所唱的
《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像这样没有见闻学识的率真之人所创造的作品,所以多真实的心声,不
效法汉魏,不模仿盛唐,而是听凭自然本性地行事发展,还能够与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愿望相连通,这是值
得高兴的。
我的弟弟因为不得志于时,所以多感慨;又生性喜欢豪放铺张,不安于贫困窘迫;喜爱留恋繁华景致,
不甘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间花费尽净,所以贫困交加;且沉湎于游玩嬉戏,不懂得节制,所以曾疾
病缠身;贫困又不能安于贫困,疾病又不能听任疾病,所以多忧愁。忧愁到了极点就吟诗,所以常常把贫
病无奈的苦楚,抒发到诗歌当中,常常如哭如笑,充满了他哀叹人生、感慨失意的情感。我读了,为之感
到悲伤。大概情感极为真实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正的诗,是可以流传的。可是有人还是把
太过直露作为他诗文的毛病,却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
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有什么直露呢?况且《离骚》气氛怨恨到极点,明白唾骂,哪里有所说的怨而不
过份呢?穷困愁苦的时候,痛哭流泪,语言颠倒反复,无暇顾及,这种哀怨不满,哪里有不伤心难过的呢
(意思是情之所至,不可能还能有意克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分伤痛。这是儒家中庸诗教的原则)?
况且不同的地方干燥潮湿的情况就不一样,不同秉性的人会有刚强柔和的性格的不同,至于那刚劲朴质而
多怨愤,严厉急躁而直白,这叫做楚人的风格,又有什么疑义的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仓鼠
(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公子行
(唐)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9. 曹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孟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
20. 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19. (1). 贪官污吏 (2). 富贵公子
20. (1)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曹诗用“斗”与老鼠对比,突出老鼠的硕大;用“健儿”“百姓”的痛苦与老鼠的肥大对比,突出老鼠的可恶。孟诗以“彩霞”与公子的“锦衣”对比,突出其衣着的
华丽;以农夫的辛苦与公子的游乐对比,突出社会阶层的矛盾。
(2)不同点:①曹诗运用暗讽手法,以“官仓鼠”的形象来比喻贪官污吏的肥大嚣张;用问句结尾,引人
深思,使讽刺的效果更为深刻。②孟诗运用写实的手法,熔描写、叙事、议论于一炉,直接揭露了贵族公
子不惜民力、奢侈骄纵的形象。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填写两首
诗歌讽刺的对象,然后分析诗歌中表面所写的对象,这些对象的特点,以此明确讽刺的对象是谁。先看《官
仓鼠》,这首诗歌表面是写官仓中的老鼠,这些老鼠“大如斗”,见人“亦不走”,可见这些老鼠之贪婪以及
胆大妄为,结合最后“谁遣朝朝入君口”可知,这官仓中的老鼠应是指那些贪官污吏,这就是讽刺的对象;
再看《公子行》,由标题可知,诗中所写的对象是“公子”,第一句写“公子”的衣着,“锦衣”,第二句是
写事件,“春游”,第三、四句是写其表现,“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由此可知,这里所写
的公子是富贵公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具体赏析
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然后分析两首诗歌各自所写的内容,所使用的手法,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进行分析。先看第一首,第一句“官仓老鼠大如斗”既使用对比手法,将“官仓鼠”与“斗”进行比较,
突出老鼠的“大”,第三句“健儿无粮百姓饥”写健儿、百姓“无粮”“饥”,而老鼠却是“大如斗”,二者
形成对比,突出老鼠的可恶;第四句“谁遣朝朝入君口?”揭示了诗的隐喻意,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
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
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必定有人作后台,“谁
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
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里使用暗讽手法,以“官仓鼠”来比喻贪官污
吏。
再看第二首,前两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
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
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后两句即紧切
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
“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不仅对公子的行为进行描述,同时也将公子与农夫进行了对比,这首诗歌主要是借助写实的手法对公子的
行为进行刻画。
明确了这些,考生可以从对比方面分析二者的相同,从暗讽和写实角度分析二者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
之罪,莫敢犯大上之禁,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不可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之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
之禁不可以为安也。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晓
然皆知夫为奸,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书云:“凡人自得罪。”此之谓也。
(《荀子·君子篇》)
21. 由材料可见,孔子与荀子均认为______是为政的关键因素。
22. 根据材料,分析荀子的观点与孔子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答案】21. 君王的德行
22. ①孔子认为君王自身的德行决定着政令的推行是否顺利;荀子认为不仅要有圣明的君王,还需要在臣民
中推行名分与道义。②孔子强调的是君王的德行可以使臣民得知应该做哪些事;而荀子强调臣民因此而明
白不能做哪些事。③荀子的观点中还体现了刑罚的价值,其为政的效果是臣民自愿伏罪而请求惩罚。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
子和荀子都认为什么是为政的关键因素,然后浏览所给的材料,找出相关的信息,理解其意思,概括出答
案。先看孔子的观点,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的“其”可以指君王,
君王自身“正”,结果是“不令而行”,如果君王自身“不正”,结果是“虽令不从”,由此可以看出“君王
德行”的重要性;再看荀子的观点,“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
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大上之禁”意思是“圣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义在民众
中推行,那么士大夫就没有放肆过分的行为,各级官吏就不会有懈怠傲慢的事情,广大百姓就不会有邪恶
怪僻的习俗,就不会偷盗的罪行,就没有人敢触犯君主禁令的”,这里强调的前提是“圣王在上”,也就是
君王自身的德行。由此可知,二人都认为君王的德行是为政的关键因素。
【2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析荀子的
观点与孔子的观点有哪些不同”,然后分别理解二人的观点,找出不同之处。如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
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君王的德行,即君王的德行好坏决定了政令
的推行是否顺利,“其身正”说明君王的德行就是臣民的指向,让臣民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再看荀子的
观点,如“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意思是“圣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义在民众中推行,那
么……”,这里不但强调君王的德行,还强调要在臣民中推行名分和道义,如“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不可
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之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意思是“天下的人都清楚的知道:
盗窃是不可能发家致富,抢劫杀人不可能获得长寿,触犯君主的禁令不可能得到安宁;遵循圣王的正道,
就能得到他所喜欢的;不遵循圣王的正道,就会遭到他所厌恶的惩罚”,荀子强调臣民因此而明白不能做哪
些事,如“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晓然皆知夫为奸,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
请”,意思是“这样,刑罚很简略,而君上的威力却像流水一样的通行,无处不在,人们都知道如果为非作
歹,即使躲藏逃亡也不能够免受惩罚,所以没有不伏法认罪而请求惩处的”,荀子还强调刑罚的价值,这在
孔子的观点中是没有的。
【点睛】译文:
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
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圣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义在民众中推行,那么士大夫就没有放肆过分的行为,各级官吏就不会有
懈怠傲慢的事情,广大百姓就不会有邪恶怪僻的习俗,就不会偷盗的罪行,就没有人敢触犯君主禁令的。
天下的人都清楚的知道:盗窃是不可能发家致富,抢劫杀人不可能获得长寿,触犯君主的禁令不可能得到
安宁;遵循圣王的正道,就能得到他所喜欢的;不遵循圣王的正道,就会遭到他所厌恶的惩罚。这样,刑
罚很简略,而君上的威力却像流水一样的通行,无处不在,人们都知道如果为非作歹,即使躲藏逃亡也不
能够免受惩罚,所以没有不伏法认罪而请求惩处的。《尚书》说:“所有的罪罚都是自取的。”说的就是这
种情况。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吾闻之,_____,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楚辞·渔父》)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李商隐《锦瑟》)(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 (1). 新沐者必弹冠 (2). 受物之汶汶者乎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
雷 (5). 曲终收拨当心画 (6). 四弦一声如裂帛 (7). 蓝田日暖玉生烟 (8). 只是当时已惘然
(9). 不知江月待何人 (10). 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
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在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沐、汶、喧、豗、砯、壑、拨、
帛、惘。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东北人要吃酸菜,陕西人要吃羊肉泡馍,江苏人要吃清炖狮子头。
专栏作者贝小戎说:我们吃东西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背后藏着很多因素。
网友代修鹏说:人无法直接进入壮年。童年家乡的一切都在血液里,这里面包括吃过的食物。
你对“乡味”中藏着的因素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想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套作。
【答案】例文
乡味至醇
低眉浅嗅,乡味至醇。
每到夏天,回到乡下,便有一股浓郁的大自然的味道扑鼻而来,整个村都沉醉于一种慵懒而又悠闲的
生活中。
走在羊肠小路上,去串门,几乎随处可闻到鸡鸭鹅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乡下人家里基本上都会养
几只鸡什么的。所以一到又闷又热的天气,从家畜圈里飘出来的味道变愈发浓郁。每每走到那些地方,我
和妹妹总会捂住鼻子往前拼命逃,就像圈中的两只小鸭子被主人赶到河边似的。虽然这味道确实不太好,
但也是乡味中独特的一部分。
最沁人心脾的莫过于瓜果蔬菜的味道了。奶奶就有一个菜园,在阳光照耀、雨露滋润下,植物们都茁
壮成长着。瞧,十多株玉米亭亭玉立,却又似一个个英勇的守卫身披黄金甲、戴着头盔,捍卫着奶奶的菜
园。四季豆和茄子也不甘示弱,四季豆从上到下缀满了奶奶搭的竹藤架,茄子则隐匿在绿叶下,养精蓄锐,
仿佛在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当然,四季豆炒茄子也成了家家户户桌上几乎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四季豆的脆嫩遇上茄子的酥软,想想就让人垂涎三尺。而如灯笼般红彤彤的西红柿,更是与长势喜人的青翠
欲滴的黄瓜形成了很好的颜色组合。这些植物都是纯天然的,摘了洗洗就能吃,更加健康,味道更是香甜
可口。
奶奶对于这个菜园倾注了很多心血。尽管菜园不大,但奶奶还是每天早上都去转一圈,浇浇水,到了
傍晚又去施施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料理着她的菜园。奶奶也是十分慷慨的,只要瓜果蔬菜有收获,
她总会给邻居家或亲戚家送点,她还经常让妈妈寄些到杭州姑姑家去。可以说奶奶种的植物都很受欢迎,
但要是没了大自然与乡村作为底味,这满满的乡味无论如何品味,终究失去了它最醇的味道。“为人处世
亦是如此,没了人情味,表面功夫做的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与这句话是一个道理。
等到了傍晚,夕阳西下,高低错落的房屋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几缕青烟从
家家户户的烟囱中缓缓地飘出,悠哉游哉。不久,远远便可从各家的烟囱里闻到晚饭的香味,红烧肉的可
口,番茄炒蛋的酸甜,鸡汤的香醇……乡味弥漫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中。
再次低眉,轻嗅一缕乡味之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
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
这是一则与“乡味”“乡情”有关的材料作文,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材料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话是说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食俗”;第二段话是说“食”的目的不
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背后还藏着很多因素;第三段话是说“食物”与乡情之间的关联。由此可知,本次
作文与“食物”“乡情”“乡味”有关。考生可以选取能代表自己或他人乡味的食物,由其味道入手来写
其中蕴含的各种乡情。可以选的食物很多,关键是要挖掘与这食物相关的情或理。
参考立意:品乡味,记乡愁;难忘乡味;乡味,乡情;悠悠乡味;舌尖上的乡味。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与材料直接相关的命题,如《乡味至醇》;然后直接引题,点明乡味的特点——醇;
接着写乡村的各种味道,如家畜圈里的味道,如瓜果蔬菜的味道,如晚饭的味道,展现乡村味道中的乡情
民风;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素材:
1.晨起,总会与父母到十八拐小巷里去吃一碗馄饨,坐在木制的红漆长椅上,听着那千回百转的温州
弹词,我的头却不住地向屏风后的厨房望去,翘首以盼着美味。“来嘞”,随着一声吆喝,不见馄饨影,只
闻馄饨香,让人不禁胃口大增。铺在馄饨上面的是蛋花,虾皮,胡萝卜丝,榨菜丝和紫菜,这五大传统配
料,色彩各异,做足色香。馄饨皮薄,褪去外皮就是劲道的瘦肉,配有虾仁,这是味香。吃完一碗热气腾
腾的馄饨,只觉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生活就从这里开始。
2.夜深人静的时候,楼下总是洋溢着锅贴的香气,坐在门口,随着晚风吹拂,点一盘锅贴,是何其享受的事啊。锅贴皮脆,咬开后是韭菜和肉的混合香味,吃上一个,可真是唇齿留香,色味俱佳。锅贴着醋,
酸香脆爽,爸爸要一瓶啤酒,这是深夜之最佳拍档也!
3.每逢喜事,邻里乡亲总会送来一个红袋子,那里面方方正正的定是九层糕。捻起一小点,放入嘴里,
无需去嚼,糕点已在嘴里化开。留有的是那糯米粉的清香。九层糕虽软,可其制作过程却是“粗暴”的。
大手一挥,将把控好的水洒在糯米粉中,用手反复揉搓,形成一不干不散的米粉絮。将豆子放在石磨,用
手推动石磨,把豆磨碎均匀。一切准备就绪,只见奶奶撒一层豆粉,放一层糯米粉,再撒豆粉……直到九
层,有黄豆粉、绿豆粉、红豆粉,再加白白地糯米粉,于是色彩多样的九层糕,就基本成型,再将糕放入
蒸笼中蒸熟,在那烟雾缭绕之中,九层糕已露出真身,引诱着我们这些小馋猫去品尝。这糕寓意着“年年
高”“步步高升”“高中榜首”。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
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
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
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
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