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3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3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28531

大小:101.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2020.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 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 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 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 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 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 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 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 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 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 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 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 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 鸢舞”。“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 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 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 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 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 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 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 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 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国里 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 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 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 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 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 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 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 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 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休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 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 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 B. 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 化。 C.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 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 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 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答案】1. C 2. B 3. A 4.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 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材料采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三段中例举 了“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来论证现点,第一段中用“传统节日淡出人们的视野”和一 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这样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5. (1)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 好的安慰与宁静”)。 (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 竞争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 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 项,“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 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C 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 D 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 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论点理解不准确,文中论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当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 式。 C 项,说法太绝对。 D 项,“母亲节”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干问“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重点分析材料三。由第二段的“因此”引出中心论点为“要重视 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 社会的价值标准”。 第一段“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一些喜欢 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中,将“传统节日淡出人们的 视野”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是论证更具有说服力。第三段列举“如春节流行的对联、 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 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增强了说服力。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 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文中“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 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是从 文化层面来说明原因;“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 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是从精神层面来说明原因;“这些 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是 从国家层面来说明原因。【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 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 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 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 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1)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2)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注:(1)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2) 隘口:狭窄的山口。 6.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 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 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 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 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 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8. 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9.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 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6. D 7. C 8. (1)运用第二人称“你”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 了千古悲欢离合。 9. (1)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2) 在作者心中,长城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困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和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的情感主要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抓住诗中直 接表达感情的“只言片语”;对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还可从知人论世、时代背景等角度入手分析。各选 项内容涉及了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情感。 D 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理解错误,本诗中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依托。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 的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 C 项“语言质朴”的评析不对,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重、含蓄蕴藉的;“歌颂”也不恰当。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把握题干要求下,结合诗歌内容找 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指出此手法运用的妙处。 题干要求“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先分析第三节的内容,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 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 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 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 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运用第二人称“你”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思乡情感,使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与强烈。由抢谅解的“争战了一部历史”“悲欢”“千年的面容”等处可知,诗人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 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悲欢离合。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 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且诗歌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 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 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 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 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说明长城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 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 。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 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 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 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 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 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 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 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 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 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 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B.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 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 南蛮”之称。 C. 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太守又称为两千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 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 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 。 C. 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 D. 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 ,成为其属地。 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2)“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14. 汉朝对西南诸夷采取了哪些政策?请结合本文分析。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 ,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 (2)“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 ”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 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14. 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抚定西南夷,设置 郡县;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 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 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 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喻以威德”为状语后置,应为“以威德喻”,意思是“用 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应在“喻”前断,故排除 BD。 “约为置吏”是“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应在“约”前断开,排除 BD。 “自”是“从”的意思,应该在前断开,排除 AB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 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 项,“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 C。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 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 点内容。 B 项,“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错,“滇王始首善”是在“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 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且文中“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意思是“他 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 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 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 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 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1)中,因,乘机;盛言,大谈;隔,阻隔;诚,如果确实;道便近,路既方便又近。 (2)中,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以……故,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一州主,一州之 主。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文中“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 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 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知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等人抚定西南夷, 设置郡县。“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 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 头兰”“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由此可知,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 取恩威并施的政策。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 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 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最强大。建元六年,任命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率 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 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 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 直修到牂柯江。皇帝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 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 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 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 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 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 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 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 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 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朝使者回到京城,于是极力陈说滇是大 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汉武帝对这事留心了。等到南越造反时,皇上派驰义侯用犍为郡的名义调 遣南夷的军队。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行后,旁边的国家会乘机虏掠他的老弱之民,于是就同他的军队谋 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八个校尉,率领被赦从军的 罪犯去攻打且兰,把它平定了。正赶上南越已被攻破,汉朝的八个校尉尚末沿牂柯江南下,就领兵撤回, 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头兰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 儿设置了牂柯郡。夜郎侯开始依南越,南越被消灭后,正赶上汉军回来诛杀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汉朝京城 朝见皇上。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 近滇国。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没有被诛杀。滇王于是离开西夷,率领全国向汉朝投降,请求 为他们设置官吏,并进京朝见汉武帝。于是汉朝就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仍然统治他的百姓。西南夷的君长多得用百来计算,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滇是个小城镇,却最受 汉朝宠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 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 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 界。 B. 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 C. 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以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 的。 D. 颈联转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 事,非常贴切。 16.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答案】15. A 16. ①前两联写景(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 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 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缺乏教化,含蓄的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用 典抒情)。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 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解析】 【15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A 项,“清新、明快”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 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给人以 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 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最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句应该是描绘出“一个 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 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借景抒情。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 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 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 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 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 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 典妙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戒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对当世贤良龙伯高乖杜季良加以对比分析,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2)《越中览古》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对比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 慨。 (3)《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答案】 (1). 刻鹄不成尚类鹜 (2). 画虎不成反类狗 (3). 宫女如花满春殿 (4). 只今惟有鹧 鸪飞 (5). 落木千山天远大 (6). 澄江一道月分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 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 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 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 写:刻鹄、鹜、惟、鹧鸪、澄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 )。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 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抱定一个信念,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传,就有底气给后世一个 交代。 传承即是荣耀。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 1500 多个故事 ;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 钻研彩塑 30 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我的老师就是敦煌莫高窟”……无论是口 传心授、言传身教,还是家庭熏习、师法古器,前人筑基扬帆,后人接续起航,传承便也是“活”的了。 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这不是拜师摆宴的形式,也不是盲目移植的轻慢,更不是以传 人自居的炒作,而是让存乎一心的精细环节、精巧工序、精准节奏,能留存于时间、流传于世间。( ) 。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 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18. 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拟 对偶 夸张 B. 比喻 排比 引用 C. 对比 比喻 排比 D. 比拟 对偶 引用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问题,应怎样修改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20. 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20 字。 【答案】18. B 19. 与其说是器物留下了技艺,不如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结合上文来看,这一 句强加因果,应为选择关系,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 20. 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 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意思和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关键句进行 分析,熟悉常用修辞并能正确理解其用法。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是比喻,“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 魏显德掌握巴蜀 1500 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 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 30 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是排比,“薄 如蝉翼洁如雪”是引用。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 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错误使用关联词语,由前文“几千年来,那 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 清的风韵”可看出“器物留下了技艺”与“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之间该是选择关系,应修改为“不是 器物留下了技艺,而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 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20 字”,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 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字数的限制。 第一处,上文说到“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下文“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 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工匠精神薪火不绝靠的就是传承。 第二处,上文“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和下文“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 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知“传承的内容 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21.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架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 异常、温度下降。②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③在生死考验的瞬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④收 【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降后,才指示跳伞。⑤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 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⑥伞刚打开,人就着地了。⑦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 48 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 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⑧48 秒,生死关头见素质,更见精神! 序号 修改 【答案】 序号 修 改 ① “在”调至“参加”前。 ② “反应”改为“意识”。 ③ “与”改为“向”。⑤ 删除“之际”。 ⑦ “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病句综合修改的题目,注意病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 或赘余),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①介词结构引导句子,造成主语残缺,②搭配不当,③介词误用,造成搭配不当,⑤成分赘 余,⑦语序不当。 22.读这则消息,完成后面题目。 3 月,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台“挑战者号”型时空穿梭机。① 时空穿梭机又名娱乐仿真模拟器,是仿真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②三维立体图像、震撼人心的音 响效果和高度仿真运动,使人惊心动魄,会产生超越时空的感觉。③这台时空穿梭机开始营业以来,三个 月的营业收入就达到 40 万元人民币,其中仅五一节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公园 300 条游船的总收入。④在近 两年来许多公园经济效益很不景气的情况下,明湖公园这台时空穿梭机所带来的如此大的收益,使全园职 工倍受鼓舞。⑤据说,娱乐仿真模拟器已经成了国外许多公园、游乐园的换代的标志性设备,无论是好莱 坞还是日本海洋公园,仿真模拟器都是当地的“盈利明星”。 将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内容要包含具体的营业收入状况,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台时空穿梭机。开机几个月, 收入达几十万元。在公园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大的收益,职工们倍受鼓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句的能力。压缩报道内容应该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和“一般的背景性 信息”提取出来。怎样提取?就是要分析出此时此地读者最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作者最想告诉读者什么。可围绕三点概括(1、什么人或单位?2、做了什么?3、结果怎样?)即 1、明湖公园。2、利用筹资购置娱 乐仿真模拟器。3、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首先需对语料进行分解:“今年 3 月,……超越时空的感觉。// 这台时空穿梭机开始营业以来,……超过了公园 300 条游船的总收入。//在近两年……使全园职工备受鼓舞。 //据说,……都是当地的‘盈利明星’”。第二步,进行筛选:第一层机器特点,第二层五一节的例子,第 四层背景,可略去。第三步,再对余下的语句进行必要的压缩。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战士,火灾现场逆行的消防员,隐姓埋名三十年、将自己的一 生奉献给祖国核潜艇的黄旭华,历经失败、砥砺拼搏走至荣耀巅峰的“中国女排”……我们感动于他们心 中无我的境界。 这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与释放,我们喜欢生活的随性之乐,我们不断地制 造着“小确幸”与“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对以上提及的“心中有我”与“心中无我”,你有怎样的理解与体会?请根据材料及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 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战士,火灾现场逆行的消防员,奉献一生的黄旭华,走至荣耀 巅峰的“中国女排”,他们心中无我,无私奉献。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街舞 的自由与释放,生活的随性而乐,“小确幸”与“仪式感”,无不凸显着我们的个性与价值。 怎样理解与体会“有我”与“无我”?我的理解是,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所谓的“有我”就是面对人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个性,有我的责任,有我的奉献。 青春并不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我们;梦想并不发光,发光的仍是追梦的我们,这就是青春的个性。 青春的个性不是肆意挥霍,也不是庸碌平凡,更不是“佛” “宅” “丧”。青春的个性是“我命由我不由 天”的抗争;青春的个性是“一定要顶住,冲过去!”的坚毅信念;青春的个性也是“我不是多怕死,我 只是不想这么活!”的无惧无畏;青春的个性还是不把难事当回事的苦中作乐。正是这种张扬的个性,才 使他们突破重重的磨难获得成功;也正是这种张扬的个性,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风华少年,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这就是个性的力量! 而“无我”就是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的境界,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品质。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一腔热血洒高原”;他说“我是全镇最小的人” ;他,36 年为人民在绝壁凿出贵州的“红旗渠”。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大发,他们立天下之志, 胸怀苍生之情,用有我之心担起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重责。不唯共产党人,文化史上亦有秉持“‘有我'之 担当,成‘无我'之功”的无私奉献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显示了儒家广阔的胸怀,这种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幸福生活、传承文明创造的 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是对人民最大的担当,这担当里却无任何的小我,更多的是儒者的胸襟、 器识与宏愿。 面对国家,我们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及“功成必定有我”的个性。 两弹一星的成功,核潜艇的顺利沉潜,歼—15 舰载机的完美升空,我们只知道钱学森、黄旭华、罗阳, 殊不知这是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抱着无我之心担起为国铸重器的职责的结果。如果他们每一个人都汲汲于名 利,戚戚于得失,那么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命运,我们的钢铁长城焉在?我们凭什么 扬眉吐气?我们凭什么立于世界东方?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领路人的话,体现了无我的奉献,有我的担当,吾辈当以此为箴言, 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 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就属于议论 类作文,材料给出两段话,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两段话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即共同的 指向,抓住这关联点进行立意应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审题】题目提供了现实生活中的两种现象:戍边的战士,逆行的消防员,隐姓埋名的黄旭华,砥砺拼搏 的“中国女排”,他们心中无我,勇于担当,为国奉献;街舞自由于释放,生活随性之乐,“小确幸”与“ 仪式感”,心中有我,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这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出发点,考生要对此写出自己的理 解与体会,脱离此即为偏题或跑题。“心中无我”与“心中有我”限定了考生思辨的范围和方向,考生要 根据材料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命题者意在通过两个看似相对的说法,引导考生思考 人生的意义,从而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英雄、奉献给祖国、砥砺拼搏、感动,崇尚自由、凸 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材料中的这些词语暗示命题人并未否定任何一种价值观,考生不可与命题人的价值 取向相悖离。 【立意】写作时可以用求异的方法,写无我的奋斗、无我的拼搏、无我的奉献、无我的担当,或者写心中 有我,凸显青春的个性,心中有我,体现人生价值;可以用取同的方法,写以有我的人生态度,担人生的 责任、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付之于无我的拼搏、奋斗与奉献等,这些立意角度皆符合题意。 【结构】第一段:引材料。第二段:说出自己对“有我”与“无我”的认识。 第三段:论证“有我”就是面对人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个性,有我的责任,有我的奉献。 第四段:“无我”就是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的境界,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品质。列举史上“ 无我”之人。 第五段:联系实际,在社会上,正确的做法:“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领路人的话,体现了无我 的奉献,有我的担当,吾辈当以此为箴言,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素材】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 ,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 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雍正四年,谢济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他就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 ,引起雍正不快,结果被免去官职,谪戍边陲阿尔泰。与谢济世一同流放的还有两个人。经过漫长的跋涉, 他们终于到达陀罗海振武营。三人商量着怎样去拜见将军,这里的人告诉他们:戍卒见将军,要一跪三叩 首。另两人听后神色凄然,为读书人竟要向一介武夫下跪而难过。谢济世却不以为然,劝慰他们说:“这 是戍卒见将军,又不是我们见将军。”没想到,将军对读书人很是敬重,不仅免去了他们行大礼,还尊称 他们为先生。从将军那里出来的时候,那两人很是高兴,面露得意之色,谢济世一脸平静地说:“这是将 军对待被罢免的官员,不是对待我们,没什么可高兴的。”在一般人看来,遭逢屈辱是非常痛苦,甚至难 以忍受的事情;而享受尊敬却是令人得意、欣喜的。这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谢济世在做人的境界 上显然更胜一筹,那就是,他做到了“无我”。谢济世铁骨铮铮,疾恶如仇,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一生 四次被诬陷,三次坐牢,两次丢官,一次陪斩,一次充军,历尽坎坷,被当时朝野誉为“铁面御史”和“ 小包公”。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处境,他总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得失,把自己置身事外,这样就免除了各种烦 恼和困惑。 3.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大多数人为求取功 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 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官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 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 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 4. 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个没有多 少理科基础的青年人拍案而起,毅然转学物理系。他淡化了那个出口成章的自我,选择了“无我”的境界,放弃了曾有过的史学大师之梦,融入了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成为众多救国英才中的一个。钱伟长清楚地 知道硬件实力才可救国,爱国热情促使他如此选择。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 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 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 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 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 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 足。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