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 2020 届高三 4 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1.良渚古城(距今 5300-4300 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 10 余条堤坝连
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
A. 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C. 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D. 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 10 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说明在当时生产工
具相当简陋的时代,能根据山势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修筑 10 余条堤坝,表明当时的人们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
力,故答案为 C;材料没有提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A 错误;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是在公元前 2070
年,即距今 4100 年左右,按照良渚古城存在的时间最晚距今 4300 年,还应该是原始社会,B 错误;铁犁
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 3000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 错误。
2.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C. 九品中正制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 160 年前后急转直下,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实力,所以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态势,故答案为 B 项;“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无法通过材料得出,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排除 D 项。
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
《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A. 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 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 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 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因此 A 选项正确。
B 选项错误,唐朝时期正统思想仍是儒学;C 选项错误,唐朝实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据材料信
息无法得出这些措施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 选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并未摒弃儒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
项。
4.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 73 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里,东
至王江径镇 6 里,北至平望镇 15 里,西至震泽镇 30 里,南至南浔镇 50 里。这表明当时
A. 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C. 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 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提到明代存在工商业市镇,但无法体现“开始兴起”,排除 A;材料中系列工商业市镇
的涌现,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 B;材料反映的短途贸易而非长途贩运,排除 C;材料反映的
是区域交通网络,排除 D。
5.19 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
,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A. 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 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 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D
【解析】【详解】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讲中学为道,在当时的环
境下,这种前后有冲突的论述,主要目的在于回避顽固派的攻击,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答案
为 D 项;其目的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排除 A 项;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
争后,排除 B 项;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没有鄙夷外夷的观念,排除 C 项。
6.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
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D.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星期制在中国推行后,国人对
星期制有着一定的抵制态度,有人主张取缔星期制;有人主张用中国古制“旬日”代替星期制;还有人认
为这一制度在中国早已存在,从国人对星期制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的心态,故 C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人抵制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星期制,没有体现国内思想的自由多元的问题,故 A 选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大众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星期制不是对中国文化的
排斥,而是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故 D 选项错误。
7.据统计,“民族”一词在 1911 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 243 条,而到了 1939 年,则高达 2369
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 1912 年,1939 年则达到了 372 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B. 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
C. 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
D. 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9 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导致“民族”、“中华民族”等词大量出现,
故 D 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处于 1924 年到 1927 年,故 A 错误;红军长征在 1934 年到 1936 年,故 B 错误;
百团大战在 1940 年,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1939 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
入手,正确区分不同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米谷先生取材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
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A. 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1954 年日内瓦会议……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反映了日内瓦会议时期
美国仍然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拒绝与中国代表接触,故 D 正确;日内瓦会议的成果并不能说明新中国取
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故 A 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而是说明美国敌视中国,
故 B 排除;新中国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 C 排除。
9.《雅典政制》记载,抽签选举后,官员任职前需要完成一张“考核项目清单”,内容包括:直系亲属的姓
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该规定
A. 强调了维护公民团体的权利
B. 违背了雅典的直接民主原则
C. 注重对官员施政能力的考察
D. 表明血缘政治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考核项目清单”的内容有“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
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可知,在民主政治下如果要正式成为一名雅典官员,候选人必须符合哪些基本条件、具备哪些方面的资格。从“考核项目清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来看,候选人首先应当具备的
是担任官职的法律资格,究其本质,则是公民权。在古代雅典法律中,虐待父母、不履行兵役以及拖欠城
邦债务的案件是被划分在同一类公共诉讼案件中的,在此类案件中如果罪名成立,当事人会遭受“剥夺公
民权”的惩罚。所以,准确地说,主审官员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依然在于考察候选人的法律资格,即确保
后者并没有丧失雅典公民权,故 A 选项正确;雅典的直接民主是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的内容,并且有
公民权的公民才能参政,说明这没有违背雅典直接民主原则,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考
核项目清单”的内容是强调维护公民团体的权利,并没有注重对官员施政能力的考察,故 C 选项错误;材料
没有体现血缘政治根深蒂固的信息,故 D 选项错误。
10.下图出自 1543 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
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
映出当时
A. 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
B. 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 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D. 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
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可知,这体现的是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因此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16
世纪自然科学尚未摆脱教会束缚;C 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是在 19 世纪;D 选项错误,《人体
构造》的出版标志着医学步入科学化,材料并未强调医学进步对人文主义的丰富。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11.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
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 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B. 整顿措施 系统性
C. 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 取得成功的偶然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可知罗
斯福的行政是基于实际的政策,具有灵活性,故选 A 项;根据“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
为基础”可知系统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B 项;罗斯福新政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不代表其具有脱离理论的
盲目性,故排除 C 项;偶然性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 D 项。
12.20 世纪 80 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
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这从侧面反映了法国
A. 国家干预经济减少 B. 中央集权制度松动
C. 国家干预经济增强 D. 福利国家道路受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20 世纪 80 年代”“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等信息可
知,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国家干预减少,故答案为 A 项,排除 C 项;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未涉及中
央与地方关系,也未涉及社会保障,排除 B、D 项。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 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
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莎士比亚经
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
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 17 世纪末 18 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
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
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
的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
——摘编自《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等
材料二 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
生活的重要设施。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
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人们在场馆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不分生人、熟人,不
管是体面官绅,还是下里巴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
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1950 年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再
加上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成都茶馆逐渐衰落。
——摘编自贾玉英《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述评》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18 世纪酒馆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指出 17、18 世纪的英国酒馆文化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结合
所学知识从中国角度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后成都茶馆衰落的原因。
【答案】(1)作用: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场所;成为政治活动 公共空间;是市民劳动力雇
佣市场;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
(2)不同之处: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而中国茶
馆文化不谈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
原因: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形成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社会氛围;实行文化专
制政策;民智未开,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
(3)原因:社会主义改造,茶馆所有权发生变化;政治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新的
意识形态的确立,社会风气的转变;政府的限制。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得出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
场所;根据“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
交往空间”得出成为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根据“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得出是市民劳动力雇佣
市场;根据“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得出成
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根据“酒馆在 17 世纪末 18 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
的部分”得出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可得出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根据“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
的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得出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根据“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得出中国茶馆文化不谈
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
原因:根据所学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分别从政府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专制政
策和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等角度分析总结。
(3)原因:根据“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得出社会主义改造,茶馆所有权发生变化,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得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社会风气的转变;根据“
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得出政府的限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00 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
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
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1500 年至 1800 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
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
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重新审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
论述:15 至 19 世纪,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高度繁荣。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取代官办手
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制造的手工业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度和竞
争力。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贸易量剧增,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同时伴随着白银大量涌入和高
产作物引进,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明清两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依旧开通了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海
外贸易,比如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中国仍处于世界最重要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示例二 论题:1500 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世界 市场初步形
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
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19 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
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欧洲不断对外扩张,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欧洲
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体系,从而引领着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
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
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 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拟定出自己的论题,如:重新审视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1500 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等;然后根据所学的中西方的相关史
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伦敦 1%的人口拥有 55%的国民财富,而 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
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
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 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
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
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 年政府财政
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 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 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1)特点:增开新税种;采用累进征收原则;以征收直接税悦 主;注重社会财富再分配。
更趋公平公正
(2)作用:逐渐完善英国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代议制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从改革前的“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发展到“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
,财产越多,税率越高”可知新税制追求再分配的公平公正;从间接税为主发展到了直接税为主;从“采
取累进征收原则”“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可知累进征收;增加了新的税种;注重防
止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
(2)作用:由“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 年政府财政
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 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 57.6%”等可知新税制改革对英国的税制、
两院制和财政收入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
为
。可以推出改革对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8 年 7 月 11 日,美国国务院向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表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向
从事那种轰炸的国家出售飞机或航空设备。因此,国务院将不乐于签发许可证,授权向正使用军队攻击平
民的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炸弹”。国务院还要求那些已
与外商签约的厂商,向国务院通报其合同的内容,无论是否已有或正准备申请许可证。这就是所谓的“道
义禁运”。“道义禁运”是美国政府针对日本轰炸广州采取的直接应对措施,但其意义则不止于此。应该
指出的是,美国依然保持着大量对日出口,而且,避免卷入战争也仍然是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战时美国对华政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道义禁运”措施的内涵,并简析该措施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道义禁运”的影响。
【答案】(1)内涵:它不是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而是利用政府在民间的影响力,号召本国企业自发减
少对日本的相关进口。它不具有强制性。
背景:日本侵华,占领广州;美国政府决心从置身欧亚战火之外到采用经济手段一定程度的限制日本扩张;
美日在远东矛盾的激化;孤立主义思潮对美国政府的影响;中国政府呼吁美国等国际力量援华制日。
(2)推动了美国社会放弃孤立主义思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目的;客观上推动中日
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成为 1941 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之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二战前的“道义禁运”措施,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
题的能力。
(1)美国“道义禁运”措施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国务院向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
等信息分析得出。该措施出现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形势,从日本侵华、美国政府决心限制
日本扩张、美日在远东矛盾的激化、孤立主义思潮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和中国政府呼吁美国等国际力量援华
制日等方面来回答。
(2)美国“道义禁运”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日本侵华和太平洋
战争的爆发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9 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却声称:
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
心;三是 1961 年出台“1961—1964 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
”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
分要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
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分别达到了 8.8%和 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
【答案】(1)特点:以东方价值理念为指导;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注重发挥
基层作用。
(2)意义: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加坡的独立地位;为新兴独立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扩大
了东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
“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出台“1961—1964 年
发展计划”,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等信息,从政府、理念、方法、策
略等方面总结出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意义:从材料中的“东亚模式”,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60 年代和 70 年代分别达到了
8.8%和 8.5%”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模式等方面可得出其治国措施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