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 2020 届高三 4 月高考模拟
生物试题
2020.4
一、选择题:本题 1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分泌脲酶将尿素分解成 NH3,玉米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NH4+用于植
株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菌中的高尔基体参与脲酶的加工和运输
B.玉米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NH4+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C.NH4+中的 N 可作为玉米细胞中蛋白质、糖类等的构成元素
D.分解尿素的细菌中具有裸露的环状 DNA 分子
2.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无活性胰蛋白酶原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B.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
C.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
D.水解过程改变了胰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
3.仙人掌生长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特征。如图表示仙人掌在 24 小时
内,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程度)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
是
A.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
B.白天蒸腾作用强,散失的水分多于夜间
C.白天可以进行光反应,但几乎不能从外界吸收 CO2
D.夜间同化二氧化碳,所以暗反应只在夜间进行
4.哺乳动物受精卵的前几次分裂异常可能导致子细胞出现多核现象。经研究发现,受精卵分
裂时,首先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纺锤体,之后二者夹角逐渐减小,形成一个统一的纺锤体。
科研人员用药物 N 处理部分小鼠(2n=40)受精卵,观察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有关实验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两个纺锤体可能分别牵引来自双亲的两组染色体,最终合二为一
B.细胞 A 最终可能将分裂成为 1 个双核细胞,1 个单核细胞
C.细胞 B 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每个核的染色体条数为 40
D.药物 N 能抑制两个纺锤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秋水仙素
5.果蝇的性别及育性如右表所示。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进行杂交实验,
发现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对这种例外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C.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
D.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
6.某植物花的红色和白色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用该种植物的三个基因型不同的红花纯系(甲、
乙、丙)分别与白花纯系杂交,其子一代都开红花,子二代都出现了白花植株,且红花和白花
的比例分别为 15:1、63:1、4095:1。下列描述正确是
A.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 5 对等位基因控制
B.只有当每对基因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才表现为红色
C.让甲和乙杂交,其子二代开白花概率的最大值是 1/64
性染色体组成 性别及育性
XX XXY ♀ 可育
XY XYY ♂ 可育
X ♂ 不育
XXX Y YY 胚胎期死亡D.让甲与白花纯系杂交的子一代测交其子代红花:白花为 3:1
7.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如
图是某患者家
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2 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3 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2/3
D.1 和 2 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 1/4
8.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 200 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
岛时,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低的火山灰上,
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 基因库差别较大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9.科研人员给予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
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 mV
B.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突触 a 和 b 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10.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病毒抗原诱导 B 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 T 淋巴细胞的作用
的11.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
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12.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成虫有短翅型和长翅型两种,长翅利于稻飞虱在水稻发育
晚期迁移到适宜生存的环境。研究人员在含糖量不同的封闭环境中饲养稻飞虱若虫(幼虫),
探究种群密度对成虫翅形比例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水稻和稻飞虱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B.稻飞虱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稻飞虱种群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迁移能力提高
D.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
13.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会有一定程度沉降。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平板培养基测
定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配制培养基时必须添加琼脂等凝固剂成分
B.将平板培养基放置在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
C.本实验需要设置不开盖的平板培养基作为对照
D.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才可以用于计数
14.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成功培育出了“微型”人脑,其已经达到 8 周胎儿大脑
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若培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
D.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则说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二、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
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5.大肠杆菌中发现的 RNasep 是一种由蛋白质和 RNA 组成的复合体(一种酶),某实验小组提
取核心组件 M1(可在一定盐离子环境下体外单独催化 RNA 加工过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 M1
仍然具有催化功能,而经 RNA 水解酶处理后的 M1 不再具备催化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核心组件成分 M1
B.M1 能为 tRNA 的体外加工过程提供活化能
C.M1 功能的丧失后会中断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
D.M1 也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16.生长素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可增强乙烯合成过程中 ACC 酶的活性,
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会抑制转运蛋白 AUX1 和 PIN1 的活性,AUX1 和 PIN1 分别为控制生长素进出细胞的载体蛋白。下列关于顶端优势解释错误的是
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到达侧芽不需载体的协助
B.顶芽合成乙烯运输到侧芽抑制生长素的运输
C.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促进了侧芽乙烯的合成
D.乙烯通过抑制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影响其生长
17.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 差异如表:(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枯草杆菌
核糖体 S12 蛋白第 55
﹣58 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
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
的存活率(%)
野生型 能 0
突变型 不能 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所致 B.链霉素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基因突变
C.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 D.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其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18.研究鼠对食料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和非食料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和阔叶草本植物)相
对生物量(每
100cm2 总株高)的影响,实验地块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据图分析错误的
是
A.缺少鼠时,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
B.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C.实验地块和对照地块非生物因素应该基本相同
D.实验结果说明鼠不影响非食料植物相对生物量
19.玉米非糯性基因(B)对糯性基因(b)是显性,如图为玉米培育的示意图。染色体缺失片
段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但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雌配子可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个体
B.甲与正常糯性玉米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不同
C.F1 非糯性玉米中,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占 2/3
D.在 F2 非糯性玉米的叶肉细胞中,异常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 2 条
20.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通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
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
的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 “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促进藻类生长繁殖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54 分。
21.(10 分)科研人员在一晴朗的白天,检测了自然环境中某种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光照强度下
光合速率的
变化,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A→B 段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2)C 点时叶绿体内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E
点。
(3)在光照强度为 800uE.m-2.s-1 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据此
可推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为验证
这一推断,科研人员以该植物长出幼果的枝条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叶片光合
产物会被运到果实等器官并被利用)
①将长势相似,幼果数量相同的两年生树枝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用一定浓度的 (填“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或“2,4-D”)进行疏果处理,乙
组不做处理;
③一段时间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两组枝条上相同位置叶片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和
比较。
预期结果: 。
22.(10 分)阿尔茨海默(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
积导致形成细胞外老年斑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两种情形均可能引
起神经细胞凋亡,使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科研人员为了进一步探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案,
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发现,患者脑部的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之间的 (结构)明显减少。
进一步研究证实这是由于神经元 (填“胞体”、“树突”或“轴突”)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导致。科研人员推断这种异常积累可能
与 Aβ的酶 C 表达量下降有关。
(2)科研人员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的神经元 DNA,对酶 C 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完全一
致,说明酶 C 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不是 导致。
(3)科研人员分别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神经元的酶 C 基因启动子的 DNA 片段,再分别用具
有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 HpaⅡ和 MspⅠ酶切(但 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结果显
示正常人该 DNA 片段用 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与用 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的差
值 (大于/小于)患者的相应差值,说明患者细胞中酶 C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
更高。
(4)依据上述结果,研究人员推测,患者神经元内的 RNA 聚合酶与酶 C 基因启动子结合
受影响,进而影响了酶 C 基因的转录。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方
案: 。
23.(14 分)果蝇(2n=8)的精原细胞要经过精确的四次有丝分裂之后,方能启动减数分裂形成
初级精母细胞。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调控机制,用 EMS 诱变筛
选,发现一株果蝇 tut 突变体,其精原细胞不能停止有丝分裂,而出现精原细胞过度增殖的
表现型。
(1)显微观察野生型果蝇精巢,发现有 15%的细胞是 16 条染色体、55%的细胞是 8 条染
色体、30%的细胞是 4 条染色体。细胞中 条染色体的出现可能与减数分裂有关。
(2)为探究 tut 突变体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 为隐性性状。推测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若 F1 与 tut 突变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及其分离比为 ,则说明上述推测
正确。
(3)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已报道有 bgcn 突变体与 tut 突变体性状一样,研究人员为探
究 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否就是 bgcn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做了如下实验: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 理 由 是
。
(4)研究人员采用缺失定位法对 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将一株一条染色体缺
失某片段的果蝇(缺失突变体)与 tut 突变体杂交,如果 F 1 表现型会出现过度增殖,则说
明 。研究人员将 tut 突变体与一系列缺失突变体果蝇做杂交,发现
tut 突变体与编号为 BL7591、BL24400、BL26830、BL8065 的果蝇缺失突变体杂交后代表型均
有过度增殖,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应该位于这些染色体缺失区域的 (交集/并
集)区域。
24.(11 分)某高山草地,气候寒冷,植物凋落物不易分解。为科学管理高山草地生态系统,
科研人员研究了放牧强度对该地区草地中垂穗鹅冠草和川嵩草两个优势物种凋落物分解的
影响。主要实验流程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流程:
实验结果:
凋落物种类 测定项目 不放牧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失重率/% 26.0 27.2 296 32.8
碳损失率/% 261 27.5 29.4 32.9垂穗鹅冠草
氮损失率/% 13.6 14.4 17.3 19.1
失重率/% 44.0 46.2 50.4 56.2
碳损失率/% 41.9 44.3 48.5 54.4川嵩草
氮损失率/% 39.4 41.4 46.4 52.8
(1)该高山草地植物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的原因是 。
(2)流程③中,装有凋落物的小袋埋在“土壤深度 10cm 处”为宜,其主要原因是 。
(3)土壤溶液中含氮无机盐主要通过 (填植物体器官名称)进人植物体内,
氮元素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存在形式是 。(4)根据研究结果,在高山草地进行人工种草时应优先选择的牧草是 ,
主要依据是 。
(5)结果还表明,随着草地放牧强度的增加,两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消费者的存在和数量增多,能够 。
25.(9 分)凝乳酶是奶酪生产中的关键性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该酶的基
因转移到了微生物细胞中并使之表达。如图表示 EcoRⅠ、BamHⅠ、PstⅠ三种限制酶在质粒
和含凝乳酶基因的外源 DNA 片段上的切割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 EcoRⅠ、BamHⅠ、PstⅠ三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分析,该工程中最不适宜
用来切割外源 DNA 获取目的基因的限制酶是 ,将切割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
起来需要 酶.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在目的基因前要加上特殊的启动子,它是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2)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若采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凝乳酶,该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人大
肠杆菌前,常常用 处理细胞,使之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
DNA 分子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 细胞。
(3)研究发现,如果将该凝乳酶第 20 位和第 24 位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其催化能力
将提高 2 倍。科学家可以生产上述高效凝乳酶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 。该
生物工程技术对蛋白质结构的设计和改造,必须通过基因来完成,原因
是 。高三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0.4
一、选择题:本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B 3.C 4.B 5.D 6.D 7.C
8.C 9.D 10.D 11.C 12.A 13.D 14.B
二、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
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5.ABC 16.AB 17.CD 18.D 19.ABC 20.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54 分。
21.(10 分)
(1)光照强度(2 分)
(2)大于(2 分)
(3)抑制(2 分) ②2,4-D(2 分) ③甲组枝条上叶片的光合效率低于乙组(2
分)
22.(10 分)
(1)突触(1 分) 胞体(1 分) 降解(或“分解”)(2 分)
(2)基因突变(2 分)
(3)小于(2 分)
(4)抑制酶 C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高;增加酶 C(或“分解 Aβ的酶”)基因的表达量
(2 分)
23.(14 分)
(1)8 和 4(2 分)
(2)过度增殖(2 分) 分离(2 分) 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1∶1(2 分)
(3)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与 bgcn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是同一个基因(2 分) tut 突变
体与 bgcn 突变体杂交,F1 为正常表现型,F2 性状分离比为 9∶7,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说明这两个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 分)
(4)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该果蝇的染色体缺失片段(2 分) 交集(2 分)
24.(11 分)
(1)天气寒冷,微生物分解能力弱(2 分)
(2)分解凋落物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该土层 (2 分) (3)根(1 分) 蛋白质等有机物(1 分)
(4)川嵩草(1 分) 川嵩草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快于垂穗鹅冠草,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的碳、
氮循环(2 分)
(5)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 分)
25.(9 分)
(1)EcoRⅠ(1 分) DNA 连接酶(1 分) RNA 聚合酶(1 分)
(2)Ca2+(1 分) 感受态(1 分)
(3)蛋白质工程(2 分) 基因决定蛋白质(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