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物理声、光、热学考点专练01 选择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中考物理声、光、热学考点专练01 选择题

ID:429015

大小:1.04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选择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答案】D 【解析】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 A 不符合题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可以感觉琴弦在振动,故 B 不符合题意;C、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知发声体的音叉在振动,故 C 不符合题意;D、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 声音会逐渐变小,若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是验证声音传 播条件的,故 D 符合题意。选 D。 2.如图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能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越短振动越快 B. 用抽气机不断抽气,听到玻璃罩中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 C. 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D. 说话时,手摸喉结感到振动 【答案】B 【解析】A、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越短振动越快,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故 A 不符合题意;B、用 抽气机不断抽气,听到玻璃罩中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 传播声音,故 B 符合题意。C、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C 不 符合题意;D、说话时,手摸喉结感到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D 不符合题意。选 B。 3.古时候的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敌人夜袭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 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地面振动 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在空气中不能传播 D.声音在土地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答案】C 【解析】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 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A、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地 面振动,故 A 正确;B、地面是固体,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故 B 正确;C、空气是气体,声音可以在 空气中传播,故 C 错误;D、由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中快,所以声音在土地中比在空气中传播 快,故 D 正确;选 C。 4.(多选题)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 m/s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答案】AC 【解析】A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不能传声,故 A 正确,B 错 误;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故 C 正确;D、物体振动能够产生 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耳听到,故 D 错误。 选 AC。 二、声音的特性 5.“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描述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A 【解析】“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小,故 BCD 错误,A 正确。 选 A。 6.如图所示,利用手机的“音量软件”测量音叉发出声音的声强级,若保持手机与音叉的位置和距离不变, 当两次测试时,显示的声强级由 40dB 变为 60dB,说明音叉振动的(  ) A.振幅变大 B.振幅变小 C.频率变大 D.频率变小 【答案】A 【解析】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 40dB 变为 60dB,表明响度变大了,即振幅变大,故 A 正确,BCD 错误。选 A。 7.如图所示,是四种不同乐器。演奏它们时,我们看不到它们而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是依据听到它们发 出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波形 【答案】C 【解析】ABC、不同的乐器演奏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分辨 出它们的依据是音色,故 C 正确,AB 错误;D、声音的波形需要在示波器上才能显示,我们看不到它们 而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是通过听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不是看波形判断的,故 D 错误。选 C。 8.(多选题)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 长度和拨动钢尺的力度,将钢尺发出的不同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显示的三种不同波形如图甲、乙所示。 下列对各种情图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波形图的音调比乙低 B.甲波形图的响度比乙大 C.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时,对应的是甲波形图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对应的是乙波形图 【答案】BCD 【解析】A、由波形图可知,甲和乙比较,甲波形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故 A 错误;B、甲和乙比较, 甲的振幅大于乙的振幅,说明甲声音的响度比乙大,故 B 正确;C、甲的振幅大于乙的振幅,说明此时 钢尺振动幅度大,拨动钢尺的力度较大,故 C 正确;D、乙波形的振动频率比甲波形慢,说明此时钢尺振动慢,则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故 D 正确。选 BCD。 三、声音的利用 9.一辆汽车以 20m/s 的速度沿笔直公路正对山崖驶近,途中司机鸣了一声笛,2s 后司机听到回声,听到回 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声音的速度为 340m/s)(  ) A.300m B.680m C.340m D.320m 【答案】D 【 解 析 】 如 图 所 示 , 设 车 由 A→B 所 用 的 时 间 为 t , 听 到 回 声 时 汽 车 离 山 的 距 离 为 s , 根据 v= 可得,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 车=v 车 t= 20m/s×2s=40m;由 v= 可得,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 声=v 声 t=340m/s×2s=680m;由图示可知,此 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sBC= (s 声﹣s 车)= ×(680m﹣40m)=320m。选 D。 10.以下事例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有经验的工人通过听机器的运转声,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B.医生用听诊器可了解病人心脏的工作状况 C.电视遥控器是利用超声波来控制电视 D.古代航行的水手在雾中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 【答案】C 【解析】A、有经验的工人通过听机器的运转声,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A 不符合题意;B、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工作状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B 不符合题意; C、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控制电视机的,而不是利用超声波,故 C 符合题意;D、古代航行手在雾 中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故 D 不符合题意。选 C。 11.下列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食物B.医生用超声波检查病人身体 C.超声波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 D.利用超声波治疗胆结石 【答案】D 【解析】A、蝙蝠夜间利用超声波来捕捉食物,属于声音传递信息,故 A 错误;B、医生用超声波检查病 人身体,属于声音传递信息,故 B 错误;C、超声波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属于声音传递信息,故 C 正确; D、利用超声波治疗胆结石,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 D 正确。选 D。 12.(多选题)生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春节放鞭炮,震碎了玻璃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BD 【解析】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通过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 A 不符合题意;B、春节放 鞭炮,震碎了玻璃,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给播给玻璃,震碎了玻璃,故 B 不符合题意;C、通过声学仪 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是利用次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故 C 不符合题意;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传递能量,故 D 符合题意;选 BD。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3.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属于噪声 B.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 C.优美的音乐人人爱听,它不可能是噪声 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答案】C 【解析】A、只要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就属于噪声,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妨碍了人 们的学习,所以属于噪声,故 A 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符合从物理学角度的噪声概念;故 B 的说法正确,不符 合题意;C、悦耳的轻音乐如果妨碍了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或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了干扰,也 属于噪声;故 C 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就属于噪声,故 D 的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选 C。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dB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C.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强烈 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相同 【答案】B 【解析】A、人们以分贝(符号是 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故 A 正确;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 B 错误;C、次声波的频率较低,穿透能力强,传 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的频率较大,要大于可听到声音的频率,故 C 正确;D、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D 正确;选 B。 15.如果你的邻居装修房子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措施中哪一个是合理可行的(  ) A.友好协商一下,让邻居放弃装修房子 B.将家中音响声音开到最大压过装修声 C.赶快将家中的门窗关闭同时挂上窗帘 D.抓紧在房间内安装合适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C 【解析】A、让邻居放弃装修房子是不合理要求,可以与邻居协商让其晚上和午休时间暂停施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A 错误;B、将家中音响声音开到最大压过装修声,更加干扰学习和生活,不合理,故 B 错误;C、赶快将家中的门窗关闭同时挂上窗帘,是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故 C 正确;D、安装噪 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出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不合理,故 D 错误。选 C。 16.(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 B.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C.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 【答案】AD 【解析】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 A 错误;B、 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 B 错误;C、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 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 C 错误;D、固体是 可以传递声音的,故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故 D 正确;选 AD。 五、光的直线传播 17.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天空彩虹 B. 日食美景 C. 耀眼幕墙 D. 水中倒影 【答案】B 【解析】A、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B、日食现象是由月亮 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 B 符合题意;C、耀眼幕墙,属于镜面反射,会造成光污染,由光的反射形成,故 C 不符合题意;D、平静的水面相当 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 D 不符合题意。选 B。 18.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我 们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成像原理与日食、月食相同 B.薄膜上呈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C.小孔的形状会影响像的形状 D.薄膜上呈现的像一定是缩小的实像 【答案】A 【解析】A、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是沿着直线传播形成的。日食、月食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 A 正确。BD、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薄膜上呈现的是蜡烛倒立的实像,可能是放大的、可能是等 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故 BD 错误。C、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但是小孔要足够小,故小孔成像 跟小孔的形状无关,但受大小的限制,故 C 错误。选 A。 19.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光线表示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运用了建模法,即理想模型法 C.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D.实际上光线并不存在 【答案】C 【解析】A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运用了建模法,即理想模型法,故 AB 正确;CD、光线是 我们为了研究光的方便假想出的物理模型,是不存在的,故 C 错误,D 正确。选 C。 20.(多选题)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的是(  ) A.白光通过三棱镜可发生色散 B.坐井观天所见甚小C.人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 D.人站在岸上可以看见水里的鱼 【答案】AD 【解析】A、白光通过三棱镜可发生色散,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不能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来解释,故 A 符合题意;B、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B 不合题意;C、人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 不合题意; D、人站在岸上可以看见水里的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 D 符合题意。选 AD。 六、光的反射 21.如图所示,下列光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波光“粼粼” B. 雨后“彩虹” C. 凿壁偷“光” D. 小猫抓“鱼” 【答案】A 【解析】A、波光“粼粼”,是由于水面反射太阳光,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 A 正确;B、雨过天晴时,常 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 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 B 错误;C、凿壁借光,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 播,故 C 错误;D、小猫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故 D 错误。选 A。 22.如图所示,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 AB 两部分组成,可以绕接缝 ON 翻 折。入射光线经纸板 A 入射到 O 点,关于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纸板 B 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反射光线 B.纸板 B 在任何位置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C.反射角 r 随入射角 i 增大而减小 D.反射角 r 和入射角 i 始终相等 【答案】D 【解析】A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B 绕接缝 ON 向前 后、向后翻折时,在纸板 B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只有纸板 A 和纸板 B 在同一平面上时,才能在纸板 B 上看到反射光线,故 AB 错误;CD、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 大,故 C 错误,D 正确。选 D。 23.如图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CD、图中光线来自水中,且光是直线传播或发生光的折射,故 ACD 错误。B、树木在水中倒影, 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 水中的倒影,故 B 正确。选 B。 24.(多选题)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应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B.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只有量角器 C.实验中应使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镜面照射D.实验中可以折叠的硬纸板应该垂直于镜面放置 【答案】AC 【解析】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为了能更清晰的显示光的反射路径,实验中需要用平面镜来反射光 线,使用玻璃板时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变暗,故 A 错误;B、实验中需要用量角器测量反射角与入射角的 大小,需要用到量角器,故 B 正确;C、实验中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使激光笔发出 的光斜着照向镜面,故 C 错误;D、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硬纸板应该垂 直于镜面放置,故 D 正确。选 AC。 七、平面镜成像 25.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 S,如图所示,作一条从光源 S 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 A 点。 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光源 S 射出的光线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①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 S 的对称点 S′即为 S 的像;连接 S′A 交平面镜于点 O,②OA 为反 射光线;③连接 SO 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选 C。 26.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将蜡烛 A 作为物体,用蜡烛 B 模拟 A 的像。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白纸应放在水平面上,茶色玻璃板应与白纸垂直 B.为了使成像更清晰,蜡烛 B 应该点燃 C.蜡烛 A、B 的长度应该相等 D.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答案】B 【解析】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与桌面垂直,像就不能呈在桌面上,不利于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 像完全重合,就不利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白纸应放在水平面上,茶色玻璃板应与白纸垂直。故 A 正确;B、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因为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 蜡烛 A,将蜡烛 B 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不能点燃 B 蜡烛,故 B 错误;C、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完全相同 的两个蜡烛,目的是通过比较看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 C 正确;D、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 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故 D 正确。选 B。 27.如图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视力表的 像,则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 4.4m,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大小不变 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4m,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变小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7m,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变小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7m,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大小不变 【答案】D 【解析】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2.5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 2.5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 是 2.5m﹣0.3m=2.2m,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 2.5m+2.2m=4.7m。当该同学走近镜子时,自 己的像大小跟自己大小相等,大小不变,故 D 正确、ABC 错误。选 D。 28.平面镜的镜面是平的,但有许多场合镜子的表面是曲面,常见的有凸面镜和凹面镜。与平面镜相比, 凸面镜能扩大视野,所以道路的拐弯处常常会放置凸面镜。如图所示,关于凸面镜所成的像,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B 【解析】凸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起扩大视野的作用,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故 B 正确。 选 B。 29.(多选题)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关于实验器材和步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中的平面镜用玻璃板替代 B.所用的两只蜡烛 a 和 b 是完全相同的 C.两只蜡烛都点燃后,分别放在镜子的前后两侧确定像的位置 D.进行多次实验,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AB 【解析】A、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薄平板玻璃时,既能成 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 A 正确。B、为了比较蜡烛的 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所用的两只蜡烛 a 和 b 是完全相同的。故 B 正确;C、实验本身的目的是确定像 的位置,而若是点燃玻璃板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因此玻璃板后放置的蜡烛 b 应该未点燃,故 C 错误;D、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 性,得出普遍规律。故 D 错误。选 AB。 八、光的折射与色散 30.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 0° B.如果入射角是 45°,折射角是 30°,则反射和折射光线的夹角为 75° C.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光线将会靠近法线折射 D.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变小 【答案】B 【解析】A、垂直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则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 0°,故 A 正确;B、 如果入射角是 45°,反射角也是 45°,折射角是 30°,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90°﹣30°=60°,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90°﹣45°=45°,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为 45°+60°=105°,故 B 错误;C、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将会靠近法线折射,故 C 正确;D、 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则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变小,故 D 正确。选 B。 31.夜间潜水时,水面下的人与岸上的另一人以光互传信息,如图所示,图中可能是光信息传播路径的是 (  ) A.甲丙 B.甲丁 C.乙丁 D.乙丙 【答案】C 【解析】先过入射点垂直于水面作出法线,如图所示: 若水面下的人以光传递信息给岸上人时,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由图可知乙符合; 若岸上人以光传递信息给水面下的人时,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由图可知丁符合。 选 C。 32.太阳光透过玻璃三棱镜产生色散现象:太阳光照射到我们的物理教材封面上,彩色的图案呈现在我们 眼前。对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太阳光是单色光 B.太阳光只有七色光 C.教材表面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D.教材表面吸收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答案】C【解析】AB、太阳光是复色光,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另外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和红外线,故 AB 错 误;CD、教材表面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故 C 正确,D 错误。选 C。 33.苏州街头有一个会说话的交通警示产品,名为“路口智能语音警示柱”。它在行人绿灯亮起的时候开启 语音提示“绿灯亮起请通行”;在红灯状态下,开启检测模式,当检测到行人闯红灯行为时,语音播报提 示“红灯亮起请勿通行”。检测模式下检测器检测到的是(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超声波 D.激光 【答案】A 【解析】“路口智能语音警示柱”是利用红外线成像原理工作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产生红 外线,并且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烈。由于人、动物、车辆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不同,所以“路口 智能语音警示柱”可以区分行人与车辆。选 A。 3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阳光中的红外线 B.彩虹的外侧为红色,内侧为紫色 C.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由于折射形成行状各异的光斑 D.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其中红、绿、黄是色光的三原色 【答案】B 【解析】A.在阳光下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消 毒的作用,而红外线一般用于红外感,故 A 错误;B.彩虹是光的色散得来的,其光的顺序和阳光一样, 太阳光从外到内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故 B 正确;C.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 线传播(即小孔成像),故 C 错误;D.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故 D 错误。 选 B。35.(多选题)小明经过平静的水面看到水里的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的“鱼”是虚像 B.看到的“鱼”在真实的鱼的上方 C.看到的“鱼”比真实的鱼要短一些 D.要用激光笔照射鱼要对准看到“鱼”的下方 【答案】AB 【解析】ABC、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水面偏 折,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入射光线的上方,我们看到的“鱼”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在真实的 鱼的上方,所以是看到的“鱼”是虚像,并且比真实的鱼要长一些;故 AB 正确,C 错误。D、鱼反射出的 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从看到鱼的位置正对鱼照射, 才能把鱼照亮。如果用激光笔对着看到的鱼的下方照射,他不能照亮鱼。故 D 错误。选 AB。 36.(多选题)下列是一些关于光现象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都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B.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用“光的折射”来解释 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D.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答案】AD 【解析】A、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所以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都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 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故 A 正确;B、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B 错误;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紫外线才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故 C 错 误;D、由于漫反射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可以使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故 D 正确。选 AD。 九、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7.如图所示,是一副眼镜放到太阳光下,眼镜到地面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在地面上观察到的情境,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答案】C 【解析】将眼镜放到太阳光下,眼镜到地面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由图知,阳光通过眼镜形成的光斑 四周亮、中间暗,说明该眼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选 C。 38.在旅游景区或森林里,不能随意丢弃矿泉水瓶。因为当瓶子装有水时,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将阳光会 聚在一起,点燃枯草,引发火灾。下列光学器材在使用过程中,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 A.潜望镜 B.三棱境 C.玻璃砖 D.显微镜 【答案】D 【解析】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形成水凸透镜,水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能使太阳光会聚于一点,这点的温度很高,会把枯叶点燃,导致森林火灾。A、潜望镜是平面镜,平面镜 对光线有反射作用,没有会聚作用,与题干的原理不同。B、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与题干的原理不同。C、光线经玻璃砖折射后,不会会聚, 与题干的原理不同。D、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是两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与题干的原理相 同。选 D。 39.不平行的光束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  ) A.不能交于一点 B.一定是平行的 C.可能交于一点 D.一定交于一点 【答案】C 【解析】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平行的光束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一定变得比折射前发散,会出现: (1)可能是会聚光束,交于一点,可能变成发散光束,不会交于一点,故 AD 错误,C 正确;(2)可能 变成平行光线,这是折射前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是一种特殊情况,B 选项太绝对,故 B 错误;选 C。40.如图所示,通过透镜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对于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 A 错;B、对于凸透 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故 B 错误;C、对于凹透镜,指向另一侧焦 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故 C 正确;D、对于凹透镜,过焦点的光线不属于特殊光线, 折射光线将远离主光轴,故 D 错误。选 C。 41.(多选题)如图,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D 【解析】A、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 A 正确;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但图中的折射光线没过焦点,变得发散,故 B 错误; C、从凹透镜的虚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应该发散,但图中的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了,会聚了, 故 C 错误;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故 D 正确。选 AD。十、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42.小明同学模拟投影仪成像原理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让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小一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向右移动少许 B.蜡烛向左移动多一点,光屏向左移动少一点 C.蜡烛向左移动少一点,光屏向左移动多一点 D.只需要将蜡烛向左移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投影仪成像特点及成像规律,判断如下:A、蜡烛向右移动少许,物近像远像变大,不符合 题意,故错误;B、蜡烛向左移动,物远像近像变小,符合题意,但物体移动距离应小于像移动的距离, 应是物体向左移动少一点,想向左移动多一点,故错误;C、由 B 选项分析可知,故正确;D、根据成像 规律只移动蜡烛不可得到清晰的像,故错误。选 C。 43.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 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C.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答案】C【解析】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 A 错误;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 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 B 错误; 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 2 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所 以,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故 C 正确;D、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因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 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 D 错误。选 C。 4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答案】D 【解析】A、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 A 错;B、物 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即照相机的镜头是 凸透镜,故 B 错;C、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 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故 C 错;D、远视眼是由于晶 状体太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戴远视眼镜使光线会聚一些,凸透镜对 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故 D 正确。选 D。 45.(多选题)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 15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 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15cm B.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 20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D.将蜡烛移到 40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AC 【解析】A、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当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中心 15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 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该点到透镜的距离,即焦距为 15cm,故 A 正确。B、从图上看出,物距 u=50.0cm﹣10.0cm=40.0cm,v=85cm﹣50cm=35cm,凸透镜 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不会得到清晰的像,故 B 错误;C、将蜡烛移到 20cm 刻度处,u=50cm﹣20cm =30cm=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 C 正确;D、将蜡烛移到 40cm 刻度处,u=50cm﹣40cm= 10cm,物距满足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 D 错误。选 AC。 十一、眼睛与眼镜 46.如图所示,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观看节目表演时,演员在视网膜上所 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D 【解析】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因为像 成在光屏上,所以为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经晶状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 D。 47 . 如 图 , 有 关 近 视 眼 、 远 视 眼 及 其 矫 正 的 光 路 示 意 图 中 , 是 近 视 眼 及 其 矫 正 的 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解析】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 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如图①.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如图②.故 A 正确、BCD 错。选 A。 48.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远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答案】C 【解析】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 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因此图乙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丙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近视 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 线推迟会聚。因此图甲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丁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综上分析,C 符合 题意。选 C。 49.(多选题)如图所示,小海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 视眼的视物差别。实验中假定图甲中的透镜为正常眼晶状体的形状,并测得其焦距为 10cm,再将甲分别 挤压成图乙、丙的形状。如图所示,能够模拟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是(  ) A. B. C. D. 【答案】BD【解析】因凸透镜的凸度越小,焦距越大,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 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 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丙图大,则测得焦距小于 10cm 的是图乙,焦 距大于 10cm 的是图丙;因为丙的焦距比乙的焦距大,所以会聚能力弱,因此丙图模拟的是远视眼;远 视眼要佩戴会聚透镜来进行矫正,故 BD 正确,AC 错误。选 BD。 十二、显微镜与望远镜 50.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 B.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目镜起放大作用 C.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物镜起放大作用 D.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凹透镜 【答案】A 【解析】A、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故 A 正确;BCD、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都起 放大作用,故 BCD 错误。选 A。 51.如图所示的望远镜,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用它来观察很远的物体,看到的是(  ) A.正立的虚像 B.正立的实像 C.倒立的虚像 D.倒立的实像 【答案】C【解析】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 于照相机,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个实像 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综上可知,望远镜观察很远的物体,看到的是倒立虚像,故 C 正确。 选 C。 52.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物体经过显微镜和望远镜所成的像都比实际物体大了很多倍 D.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答案】D 【解析】A、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A 错误;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 B 错误;C、望远镜所成的像都比实际物体小,故 C 错误;D、显微镜和望远镜的 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故 D 正确。选 D。 53.(多选题)人类借助于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看到了人眼所不及之处,实现了对微观世界和浩瀚宇宙的探 索。图中的甲和乙是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B.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C.显微镜的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D.望远镜的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答案】BD 【解析】AC、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 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 AC 错误;B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相当于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 BD 正确。选 BD。 十三、温度和温度计 54.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 5℃;用它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为 85℃.若用它来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 49℃时,该液体的实际温度应为(  ) A.55℃ B.61.25℃ C.44℃ D.64℃ 【答案】A 【解析】(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1.25℃;(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 49℃ 时,液体的实际温度:1.25℃×(49﹣5)+0℃=55℃,故 A 正确。选 A。 55.下面四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图知:A、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 A 错误;B、温度计放置方法正确,故 B 正确; C、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 C 错误;D、温度计玻璃泡没有接触液体,故 D 错误。选 B。 56.下列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中,有可能出现在青岛冬季的温度是(  ) A. B. C. D.【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2℃,示数为 72℃,不可能是青岛冬季的温度,故 A 不符合题 意;B、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2℃,示数为﹣33℃,不可能是青岛冬季的温度,故 B 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2℃,示数为 28℃,不可能是青岛冬季的温度,故 C 不符合题意;D、 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示数为﹣4℃,可能是青岛冬季的温度,故 D 符合题意。选 D。 57.用图示的体温计直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6.5℃ B.38.0℃ C.38.5℃ D.39.0℃ 【答案】C 【解析】由图知: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为 0.1℃,体温计的示数为 38.5℃;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 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 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 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 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 38.5℃,体 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 38.5℃。正常的人体温为 37℃,所以测量正常的人体温,测量的 结果是 38.5℃.故 C 正确。选 C。 58.护士测病人体温前,忘了甩体温计也没看原来的示数,测得的结果是 38℃,病人的体温(  ) A.一定是 38℃ B.一定低于 38℃ C.一定高于 38℃ D.可能是 38℃ 【答案】D 【解析】由于体温计构造的特殊性,水银柱不能自己缩回到玻璃泡中;直接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测体 温,如果被测的温度(病人的实际体温)比原先高,水银柱会上升,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 先低,水银柱不会下降,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所以直接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测体温,测量结果是 38℃时,则被测病人的体温可能是 38℃,也可能低于 38℃。选 D。 59.给体温计消毒,下列哪种方法是可行的(  ) A.用酒精棉花擦洗 B.放入温水中泡C.放入沸水中煮 D.在酒精灯上烧 【答案】A 【解析】A、酒精棉球既不会胀破温度计,又起到消毒的作用,故 A 正确;B、放入温水中泡,起不到消 毒的作用,故 B 错;C、体温计的量程是 35℃~42℃,沸水的温度超过 42℃,体温计会胀破,故 C 错; D、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远远超过 42℃,体温计会胀破,故 D 错。选 A。 60.(多选题)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某液体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B.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C.当温度计示数稳定时,玻璃泡中液体温度与待测液体温度相同 D.读数时,可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 【答案】ABC 【解析】A、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 A 正确;B、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 柱的液面相平,故 B 正确;C、当温度计示数稳定时,玻璃泡中液体温度与待测液体不发生热传递,故 温度相同,故 C 正确;D、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 D 错误; 选 ABC。 十四、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变化判断 61.如图是“泼水成冰”的美丽景象。睿睿查询资料发现需要用热水在极低(﹣20℃以下)的温度下才可 以实现。那么“泼水成冰”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泼水成冰”是热水在极低(﹣20℃以下)的温度下变为冰的过程,水是液态,冰是固态,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故 ABC 错误,D 正确;选 D。 62.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壶嘴冒“白气” B. “雾凇”的形成 C. 冰凌熔化 D. 铁水浇铸成零件 【答案】C 【解析】A“白气”是壶口喷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 A 错误;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 B 错误;C、冰凌融化,固态变成 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故 C 正确;D、铁水浇铸成零件,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此过程 放出热量。故 D 错误。选 C。 63.打火机里装有可燃液体丁烷,当它靠近火源或在高温下极易发生爆炸。如果机壳意外破裂,液体会迅 速消失得无影无踪,环境温度也会降低,这一现象说明了丁烷(  ) A.发生了液化,并吸收热量 B.发生了汽化,并吸收热量 C.发生了液化,并放出热量 D.发生了汽化,并放出热量 【答案】B 【解析】如果打火机的机壳意外破裂,液体会变为气体,这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选 B。 64.周末,小华在家中烧开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 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水量比锅里的少)。下面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着时间变 化的图象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 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 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中水的温度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 A 不符合题 意;B、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故 B 不符合题意;C、图象符合题意;D、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 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 D 不符合题意。选 C。 65.在炎热的夏天,阳江部分县市最高气温有时会高达 35℃,小马同学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 这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够降低气温 B.电风扇吹出的风为冷风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能量 【答案】C 【解析】使用电风扇吹风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具有 致冷作用,所以人会感到凉爽;电风扇吹出的风,并不能降低气温,也不是冷风,更不是风吸收了人体 的能量;故只有 C 说法正确。选 C。 6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压缩体积才可以使气体液化 B.开水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把装有酒精的瓶盖拧紧是为了加快酒精蒸发 D.电冰箱工作时,制冷物质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 【答案】B 【解析】A、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故 A 错误;B、“白气”不是气,而是小水 珠悬浮在空气中,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故 B 正确; C、把装有酒精的瓶盖拧紧,可以减慢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是为了减慢酒精蒸发,故 C 错误;D、电冰 箱工作时,制冷物质在冷冻室要汽化,吸收热量,在冷凝器要液化,放出热量,故 D 错误。选 B。 67.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遇暖消融 B.水壶冒出“白气” C.干手器将手烘干 D.草上形成“白霜” 【答案】D 【解析】A、冰雪遇暖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 A 错误。B、水壶冒出的“白气”是喷 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故 B 错误。 C、干手器将手烘干是水的汽化现象,故 C 错误。D、草上形成“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 故 D 正确。选 D。 6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衣柜里樟脑丸的不断减少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B.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吸热 C.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 D.冬天,家里的窗户玻璃常常变模糊,这主要是屋外的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所致 【答案】C 【解析】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 A 错误;B、冰箱 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 B 错误;C、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 C 正确;D、冬天,家里的窗户玻璃常常变模糊, 这主要是屋内的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所致,故 D 错误。选 C。 69.(多选题)图中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冰雪消融 B.屋檐上的“冰凌” C.草叶上的“白霜”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答案】AD 【解析】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 A 正确;B、屋檐上的“冰 凌”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凝固放热,故 B 错误;C、草叶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 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 C 错误;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 化现象,汽化吸热,故 D 正确。选 AD。 十五、温度时间图像70.如图是冰的熔化图象,下列有关该图象的说打法中错误的是(  ) A.AB 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BC 段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 C.CD 段呈液态,跟 AB 段相比,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更多 D.BC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不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A、读图可知,AB 段冰还没有开始熔化呈固态,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 A 正确;BD、 BC 段时冰吸热,内能变大,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BC 段是冰的熔化过 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 B 正确;D 错误;C、CD 段呈液态,即为水,AB 段为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 于冰的比热容,根据 Q=cm△t 可知,在质量、升高温度相同时,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故 C 正 确。选 D。 71.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在第 5min 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物质的熔点是 80℃ D.第 10min 时物质处于液态 【答案】C【解析】(1)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 80℃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 80℃, 故 A 错误,C 正确;(2)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从 5min 是开始熔化,到 15min 时熔化结束,整个熔化 过程用了 15min﹣5min=10min。第 10min 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 BD 错误;选 C。 72.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 10min,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是 80℃ B.甲物质在 0﹣6min 内一定吸收热量 C.乙物质在第 6min 时是固态 D.乙物质在 6﹣10min 内是固液共存态 【答案】B 【解析】A、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 熔点还是沸点,故 A 错误;B、甲物质在 0﹣6min 内,温度升高,一定持续吸收热量,故 B 正确;CD、由 于不能确定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乙物质在6﹣10min 内的状态,如果是晶体的 熔化过程,乙物质在 6~10min 内是固液共存态;如果是液体的沸腾过程,乙物质在 6~10min 内是液态, 故 CD 错误。选 B。 73.如图所示表示晶体凝固规律图线的是(  ) A. B.C. D. 【答案】C 【解析】A、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 A 不 符合题意;B、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 B 不符合题意;C、整个过 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 C 符合题意;D、整个过 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 D 不符合题意。选 C。 74.(多选题)如图是 A、B 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10min 内物质 A 不吸热 B.物质 A 的熔化过程经历了 10min C.物质 B 一定没有熔化 D.在第 7 分钟时,A 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ABC 【解析】A、由图象可知:A 物质是达到一定的温度才熔化的,且熔化要吸热,但温度不变,为晶体, 故 A 错误;B、由图象可知,物质 A 的熔化过程所需时间为 10min﹣5min=5min,故 B 错误;C、非晶 体物质 B 一边吸热升温、一边熔化;故 C 错误;D、从图中可知,A 物质从第 5 分钟开始熔化,到第 10 分钟完全熔化完,因此在第 7min 时,该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故 D 正确。选 ABC。 十六、分子动理论 75.我们的家乡风景优美,四季如画。以下自然景观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A.春天,南芙山庄百花争艳 B.夏天,白马湖面波光粼粼 C.秋天,古塘果国梨香四溢 D.冬天,人民公园银装素裹 【答案】C 【解析】A、春天,南芙山庄百花争艳,花朵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 A 不 符合题意;B、夏天,白马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 B 不符合题意;C、 秋天,古塘果国梨香四溢,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分子热运动,故 C 符合题意;D、冬天,人民公 园银装素裹,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 D 不符合题意。选 C。 76.如图所示,下列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有吸引力的是(  ) A.图甲中,两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能粘在一起 B.图乙中,颜色分明的鸡尾酒放置两天后,混合成了棕褐色 C.图丙中,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D.图丁中,打开醋瓶盖能嗅到醋味 【答案】A 【解析】A、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而使两块铅块粘在一起,故 A 正确; B、颜色分明的鸡尾酒放置两天后,混合成了棕褐色,属于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 B 错 误;C、图丙实验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 C 错误;D、图丁中,打开 醋瓶盖能嗅到醋味,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 D 错误。选 A。 77.下列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仙湖植物园的柳絮随处飘扬 B.冬季,长白山上的雪花漫天飞舞C.施工楼盘周边的空气中粉尘飞扬 D.林荫道两旁的植物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答案】D 【解析】A、仙湖植物园的柳絮随处飘扬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故 A 不符合题意;B、长白山上的雪 花漫天飞舞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故 B 不符合题意;C、施工楼盘周边的空气中粉尘飞扬属于宏观物 体的机械运动,故 C 不符合题意;D、林荫道两旁的植物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是花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扩散到了空气中,人们就闻到了花的香味,故 D 符合题意。选 D。 78.(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只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D.气体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的 【答案】AB 【解析】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故 A 正确。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B 正确。C、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 C 错误。D、分子间存在间隙,气体分子间的距离 较大,分子不是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的,故 D 错误。选 AB。 十七、内能 79.下列对物体的内能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A.物体有机械能可能没有内能 B.物体有内能可能没有机械能 C.内能是物质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答案】B【解析】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有机械能,一定也有内能,故 A 错误;B.静止在零势能面上且没 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其机械能为零,但其内能不为零,所以物体有内能可能没有机械能,故 B 正确; C.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 C 错误;D.内能的大小与物 体的质量、温度等因素有关,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故 D 错误。选 B。 80.下列关于物体的温度、热量和内能,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为 0℃的物体也有内能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不变 【答案】A 【解析】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温度为 0℃的物体也具有内能,故 A 正确;B、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 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也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故 B 错误;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 C 错误;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 的内能会减少,故 D 错误。选 A。 81.下图各实例中,属于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大的是(  ) A.铁水凝固,铁水内能的改变 B.压缩筒内空气,筒内空气内能的改变 C.瓶塞冲出,瓶内空气内能的改变 D.炒菜时,菜的内能的改变【答案】B 【解析】A、铁水凝固时,铁水放出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铁水的内能减小的,故 A 错误;B、压 缩筒内空气,对筒内气体做功,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大的,故 B 正 确;C、瓶塞冲出的过程中,瓶内的气体对瓶塞做功,瓶内空气的内能会减小,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减小内 能的,故 C 错误;D、炒菜时,菜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增大的,故 D 错误。 选 B。 82.(多选题)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也具有内能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不一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答案】AC 【解析】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故 0℃的冰也具有内能,故 A 正确; B、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故 B 错误; CD、物体吸热时,内能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是不 变的,故 C 正确、D 错误。选 AC。 十八、比热容 83.甲、乙两个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质量相等,比热容大,吸收热量多的物体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B.若质量相等,比热容小,吸收热量多的物体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C.若吸收的热量相等,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D.若吸收的热量相等,比热容小,质量大的物体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答案】B【解析】A、根据热量公式 Q=cm△t 可得△t= ,可知若质量相等,比热容大,吸收热量多的物体升 高的温度可能少。故 A 错误;B、根据热量公式 Q=cm△t 可得△t= ,可知若质量相等,比热容小, 吸收热量多的物体升高的温度一定多。故 B 正确;C、根据热量公式 Q=cm△t 可得△t= ,可知若吸 收的热量相等,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升高的温度一定少。故 C 错误;D、根据热量公式 Q=cm△t 可 得△t= ,可知若吸收的热量相等,比热容小,质量大的物体升高的温度一定少。故 D 错误。选 B。 84.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B.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C.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 D.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答案】B 【解析】A、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 以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故 A 不符合题意;B、炎热的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洒水,水蒸发会从周围吸 热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使人感到凉爽,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故 B 符合题意;C、因为水的 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让流动的热水流过 散热器取暖,故 C 不符合题意;D、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的比热容,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或放出 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少,所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故不符合题意。选 B。 85.一标准气压下,有 2kg 初温是 20°C 的水,吸收 4.2×105J 的热量后,它的末温是(  ) A.70℃ B.50℃ C.30℃ D.100℃ 【答案】A 【解析】由 Q 吸=cm△t 得,水升高的温度:△t= = =50℃;由△t= t﹣t0 得,水的末温:t=△t+t0=50℃+20℃=70℃。选 A。86.盐城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湿地能较好地调节气候,是因为水的(  ) A.密度大 B.比热容大 C.流动性大 D.热值大 【答案】B 【解析】湿地含有大量的水,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 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故能有效调节周 围环境的气温。选 B。 87.(多选题)用两个功率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液体同时加热,它们的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吸热能力大于乙的吸热能力 B.在相同时间内,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 C.在相同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大于乙吸收的热量 D.升高相同的温度,乙吸收的热量较大 【答案】BD 【解析】(1)由题知,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则在相等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故 C 错误; (2)由图象可知,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即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甲液体升高的温度大于乙液体升高的温度。 故 B 正确;(3)由图象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的加热时间长,说明乙吸收的热量多,也就是乙的 吸热能力大于甲,故 A 错误、D 正确。选 BD。 十九、热机 88.下面关于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汽油机与柴油机使用的燃料不同B.柴油机气缸顶部有个喷油嘴,汽油机气缸顶部有个火花塞 C.柴油机与汽油机除使用的燃料不同外,在构造上完全相同 D.柴油机采用压燃式点火,汽油机采用点燃式点火 【答案】C 【解析】A、汽油机和柴油机使用的燃料不同,汽油机使用汽油,柴油机使用柴油,故 A 正确;B、汽油 机气缸顶部有个火花塞,柴油机气缸顶部有个喷油嘴,故 B 正确;C、柴油机气缸顶部有个喷油嘴,没有 火花塞,汽油机气缸顶部有个火花塞,没有喷油嘴,所以汽油机与柴油机除使用的燃料不同外,在构造 上也不相同,故 C 错误;D、汽油机采用点燃式点火,柴油机采用压燃式点火,故 D 正确。选 C。 89.如图为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某个冲程的示意图,该冲程是(  ) A.吸气冲程 B.排气冲程 C.做功冲程 D.压缩冲程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进气门和排气门都是关闭的,活塞上行,因此是压缩冲程,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 为内能。选 D。 90.如图所示是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 B.C. D. 【答案】B 【解析】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A 图: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 气缸容积减小,是排气冲程,不符合题意。B 图: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行,气缸容积增大,是做功 冲程,符合题意;C 图: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行,气缸容积增大,是吸气冲程,不符合题意;D 图: 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行,气缸容积减小,是压缩冲程,不符合题意;选 B。 91.(多选题)关于内燃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四冲程内燃机中,只有做功冲程有能量的转化 B.汽油机汽缸顶部有火花塞,柴油机汽缸顶部有喷油嘴 C.内燃机中,燃料燃烧得到的内能会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D.内燃机的压缩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BD 【解析】AD、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压缩冲程 是活塞压缩燃气对其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 A 错误,D 正确;B、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点火方式 不同,在构造上也有不同之处;汽油机气缸顶部有个火花塞,柴油机气缸顶部有个喷油嘴,故 B 正确; C、内燃机中,燃料燃烧得到的内能有一大部分会散失掉或克服摩擦做功,只有一少部分转化为机械能, 故 C 错误。选 BD。 二十、热机的效率 92.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正确的(  ) A.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的热值比完全燃烧时的热值小 B.0.5g 汽油和 2kg 汽油,它们的热值是一样的C.当燃料未燃烧时,其热值为零 D.煤油的热值比酒精大,就是说煤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酒精多 【答案】B 【解析】AC、燃料的热值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无关,故 AC 错误;B、燃料的热值只 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无关,所以 0.5g 汽油和 2kg 汽油的热值是一样的,故 B 正确;D、煤 油的热值比酒精大,意思是在质量相同时煤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酒精多,故 D 错误。选 B。 93.关于热值和热机效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燃烧越充分,燃料的热值越大 B.燃料燃烧越充分,热机效率越低 C.减小废气带走的热量,能提高热机效率 D.热值越大的燃料,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C 【解析】A、热值是燃料的特性,与燃烧情况无关,故 A 错误;B、使燃料燃烧更充分,可以增大有效利 用的能量,提高热机的效率,故 B 错误; C、热机效率是指热机有效利用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所以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损失可 以提高热机的效率,故 C 正确;D、燃料的热值越大,燃料放出的热量不一定越多,放热的多少还与燃料 的质量有关,故 D 错误。选 C。 94.某个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转速是 3000 转/分,那么每秒钟内燃气对活塞做功次数和活塞冲程数分别是 ((  ) A.25 次,25 个冲程 B.100 次,100 个冲程 C.25 次,100 个冲程 D.100 次,200 个冲程 【答案】C 【解析】由题知,飞轮的转速是 3000 转/分=50 转/秒;因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飞轮转动 2 转,对外 做功 1 次,完成 4 个冲程,而每秒钟曲轴转动 50 转,所以每秒燃气对外做功 25 次,完成 25 个工作循环,活塞完成 100 个冲程。选 C。 95.传统的燃油汽车能量的利用率很低。经测量某燃油汽车汽缸向外散热占 26%,废气带走的能量占 32%, 摩擦等机械损耗占 12%,则它的机械效率为(  ) A.68% B.42% C.30% D.12% 【答案】C 【解析】各种能量损耗的总和是:26%+32%+12%=70%,所以它的机械效率为:η=100%﹣70%=30%。选 C。 96.(多选题)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热机的效率的是(  ) A.尽量使热机中的燃料完全燃烧 B.尽量使用热值更大的燃料,并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经常对热机进行保养,减少热机各部分之间的摩擦 D.在设计和制造上,要不断改进和革新,以减少各种能量损失,就有可能使热机的效率达到 100% 【答案】AC 【解析】A、尽量使热机中的燃料完全燃烧,损失的能量越少,有用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总能量的 比值越大,效率越高,故 A 正确;B、使用热值更大的燃料,其能量利用率不一定高,不一定能提高热 机的效率;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并不能减少热量的损失,所以不能提高热机的效率,故 B 错误;C、 经常对热机进行保养,减少热机各部分之间的摩擦,减少克服摩擦消耗的内能,可以增大有用能量与燃 料完全燃烧放出总能量的比值,可以提高热机的效率,故 C 正确;D、在设计和制造上,要不断改进和 革新,以减少各种能量损失,可以使热机的效率提高,但不可能达到 100%,故 D 错误。选 AC。 二十一、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97.关于能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因为它能够做功,所以子弹具有能 B.悬吊着的小球,从竖直方向拉开一个角度后,因为小球不能做功,所以小球不具有能 C.甲物体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D.甲物体的位置比乙物体的位置高,则甲物体的势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势能大 【答案】A 【解析】A、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因为能够做功,所以具有能。故 A 正确;B、用线悬吊着的小球,从竖 直方向偏开一个角度后,尽管小球不能做功,但是它具有一定高度,具有重力势能。故 B 不正确;C、动 能与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有关,不能单独从速度上判断动能的大小。故 C 不正确;D、重力势能与质量和 高度两个因素有关,不能单独从高度上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故 D 不正确。选 A。 98.都江堰水力资源丰富,水力发电占有最主要的地位,水力发电的主要过程是用流动的水冲击水轮机带 动发动机发电,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能量转化是(  ) A.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内能转化为电能 D.电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A 【解析】水从上游流下来时水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冲击水轮机的叶轮, 是水的动能转移到叶轮上;水轮机的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将叶轮上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所以整个 过程中,能量是由水的机械能(重力势能+动能)转化为电能。选 A。 99.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以下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 A.孤岛上被人们遗忘的一只机械表,默默地走了几十年 B.电水壶里的水沸腾了,给该电水壶断电,水的沸腾却永远不会停止 C.出膛的子弹射穿木板,以更快的速度继续前进 D.两个斜面相对接,小球从左斜面滚下后,继续冲上右斜面 【答案】D 【解析】A、机械表工作靠表内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机械能,几天就会消耗完毕,不会默默地走了几十 年,故 A 错误;B、在电水壶的使用过程中,消耗了电能,而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断电后,水不再 吸收热量,水的沸腾会停止,故 B 错误;C、子弹射穿木板的情景,子弹高速运动,说明子弹具有动能, 由于摩擦生热会使动能减小,它的速度减慢,故 C 错误;D、两个斜面相对接,小球从左斜面滚下后,由 于具有动能,会继续冲上右斜面,将动能转化为部分重力势能,故 D 正确。选 D。100.关于能量的转化与转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能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转移,也可以从温度低的物体向温度高的物体转移 B.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也可以转化为内能 C.内能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定有能量损失 D.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 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A、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内能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转移,不能从温度低的物 体向温度高的物体转移,故 A 错误;B、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 能也可以转化为内能,故 B 正确;C、内能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能量损失,故 C 正确;D、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转化前后总能量保持不变,故 D 正确。选 A。 101.下列事例中,能表示能量转化或转移具有“方向性“的事例是(  ) A.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 B.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但却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C.动能可以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 D.电能可以转化为内能,内能也可以部分地转化为电能 【答案】B 【解析】A、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只能说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不能说 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B、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但却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 到高温物体,说明能量转移具有方向性;C、动能可以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能说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不能说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D、电能可以转化为内能,内能也可以部分地转化为电能,能说明能量之间 的相互转化,不能说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选 B。 102.(多选题)下列事例与能量转化描述错误的是(  )A.煤炭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给蓄电池充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内能 D.转动的电风扇﹣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BC 【解析】A、煤炭燃烧的过程中,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 A 正确;B、给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 消耗了电能,获得了化学能,即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 B 错误;C、植物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 能,储存在植物体内,故 C 错误;D、电风扇在工作过程中,消耗了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还有小 部分电能转化为内能,故 D 正确。选 BC。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