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金榜冲刺卷 01
本试卷满分: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 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党的
纪律, 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
叛党。
A.遵守 拥护 保守 严守 B.遵守 严守 拥护 保守
C.拥护 遵守 严守 保守 D.拥护 遵守 保守 严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本题主要考察语境下的词语搭配,可两两比较,“纲领”范围大、
空泛,搭配“拥护”,“章程”是具体的条文,搭配“遵守”;“严守”搭配“纪律”,“保守”搭配“秘
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 500 多个
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 。 , 。 , 。门卫
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 ③⑥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⑥①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看横线的标点,应该是两句一组,故先分出①④,②⑥,⑤③。
第一处横线前是讲“叫出名字”的事迹,故衔接⑤③。最后一个横线后面的语句讲的是“服务育人”,故衔接①
④。
3.下列对联内容和人物的关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②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③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
④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A.白居易 屈原 韩信 史可法 B.周瑜 屈原 萧何 王维
C.白居易 王昭君 韩信 陶渊明 D.周瑜 王昭君 萧何 陶渊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对联内容的能力。第一联是琵琶亭的对联,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意写成,
故和白居易关联。第二联由“青冢”排除屈原。第三联是写韩信,韩信由萧何举荐又被萧何告密杀害,“成败”
都和“知己”萧何有关;韩信因漂母舍饭度日因吕后奸计被害,“存亡”都和“妇人”有关。第四联是陶渊明祠的
对联,为纪念他而种柳,因陶渊明曾有自传《五柳先生传》,他死后葬在九江回岭,“处士”就是隐士,指陶
渊明。
4.阅读下图,选出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技术支撑层、基础应用层和方案集成层三个层次。B.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与人工智能联系最紧密。
C.关键硬件和算法模拟为人工智能产业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层面的支撑。
D.智慧家电、智慧工业是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顶端产品。属于方案集成层。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图像表达的是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三个层级,说第二层和“人工智能联系最
紧密”属无中生有。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有异禀。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为《祀灶文》,
大异之。举正统元年会试第一,殿试及第,授编修。
京城大水,应诏陈十事,言:“号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数易。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
才能心术而进退之。降人散处京畿者,宜渐移之南方。郡县职以京朝官补,使迭相出入,内外无畸重。荐
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
略,守令牧养为先务,毋徒取干办。群臣遭丧,乞永罢起复以教孝。僧尼蠹国当严绝。富民输粟授官者,
有犯宜追夺。” 疏入留中。十三年,弟寅之与乡人相讦,辞连定之,下狱,得白。秩满,进侍讲。景帝即
位,复上言十事。书奏,帝优诏答之。三年迁洗马。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
帝下廷议,竟不果遣。宪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
江西、湖广灾,有司方征民赋。定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而此张口待哺之氓,乃责其租课,
非圣主恤下意。帝感其言,即命停征。四年进礼部左侍郎。万贵妃专宠,皇后希得见,储嗣未兆。郕王女
及笄未下嫁。定之因久旱,并论及之。且请经筵兼讲太祖御制诸书,斥异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财。帝留其
疏不下。五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文安。
定之谦恭质直,以文学名一时。尝有中旨命制元宵诗,内使却立以俟。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
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有质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谱系然,人服其敏博。
(节选自《明史•刘定之传》,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 选拔 B. 也先使者乞遣报使 报告
C. 有犯宜追夺 削除,取消 D. 皇后希得见,储嗣未兆 征兆,迹象
【答案】B【解析】“报”是“回复”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定之天赋极高,科考顺遂。幼年读书,每天诵读数千言,做文章让父亲感到惊异;他参加会试获
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
B.刘定之忧心国事,敢于谏言。京城水灾他应诏陈事,从号令颁布、公卿侍从升降、归降之人的处置、
朝臣晋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C.刘定之体恤灾民,为民请命。江西、湖广受灾,有关官员还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刘定之向皇帝提
出减轻赋税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D.刘定之聪敏博学,文采斐然。他曾经一天起草九份诏书,笔不停地写;有人问他宋人的名字,他就
列出被问之人的世次,像谱系一样。
【答案】C
【解析】从原文“帝感其言,即命停征”看,刘定之向皇帝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取消征收老百姓的赋税,所
以选项说“他向皇帝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错误,他是反对在灾年收取赋税。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
(2)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
【答案】(1)公卿、侍从应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心术而决定(职位)升降。
(2)刘定之上书援引旧事请求,皇帝下发朝廷商议,最终没有派遣。
【解析】译对大意得 2 分,三个关键词,译对一个得 1 分。数,多次;察,观察,考察;进退,升降(提
拔、降职)。故事,旧事,老例;下,下发;竟,最终,最后。
8.请简要概括刘定之“质直”的表现。(4 分)
【答案】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怜悯百姓,为民请命。
【解析】“质直”的意思是质朴耿直,集中体现在二、三段。从第二段上书的十件事来看,都是在忧心国
事,而且不绕弯不避讳尖锐问题,一片忠心。第三段主要写灾年,请求免去百姓赋税,虽是实情,但非骨
鲠之臣不敢言。
【参考译文】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资。父亲教他读书,每天诵读数千字。不让他做
文章,一天(父亲)偶然见到他写的《祀灶文》,非常惊异。考取正统元年会试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
予编修。
京城发大水,应皇帝诏令,刘定之陈述十件事。他说:“颁布号令应该从公正出发,以正道来判断,
不能随意改变。公卿侍从应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心术而决定升降。归降而散居于京城的人,应该
渐渐迁移到南方。郡县的职位以京城官员作补充,使他们轮番出入,朝廷内外没有偏重。推荐的制度,不
应当限制在五品以上,可以仿照唐代的制度,朝廷大臣晋升,推荐一个人接替自己,吏部登记他的名字而
选拔任用。武臣的子孙,教他们兵法。地方官员管理百姓是居于第一的任务,不要只让他们办理事情。群
臣遇到丧事,请求永远停止复官以倡导孝道。僧尼害国应当严厉禁止。有钱人交钱授予官职的,有犯法的
应当剥夺官职。”奏疏呈上被留在宫中。十三年,刘定之的弟弟刘寅之与同乡相互揭发,言词牵连到刘定
之,刘定之被投入监狱,事情得以辩白。任期满后,晋升为侍讲。
景帝即位后,又进言十件事,奏疏上呈皇帝,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三年,升迁为洗马。也
先的使者请求配遣回报的使臣,皇帝坚决不答应。刘定之上书引用旧事请求,皇帝下发朝廷商议,最终没
有配遣。宪宗即位后,晋升为太常少卿,兼任侍读学士,在御前讲席值班。
江西、湖光发生灾害,有关官员正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刘定之说国家储备充实,仓库已满得不能再
装,而这些张口待哺的老百姓,却被责求交纳赋税,这不是圣主体恤老百姓的本意。皇帝被他的话感动,
立即下令停止征收。四年,晋升为礼部左侍郎。万贵妃受到特别的宠爱,皇后很少能见到皇帝,皇储还没
有征兆。郕王的女儿已成年还未出嫁。刘定之因常年干旱,一并谈论这些事。并且请求御前讲席兼讲太祖
颁发的各种诏令,斥责异端邪教,不让他们危害政事,消耗财物。皇帝将他的奏疏留在宫中不下发。五年,
死在任上。赠予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谦虚恭敬、朴实正直,以文才闻名一时。曾经有圣旨命他作元宵诗,内使退后站着等待。刘定
之靠着桌子,铺开纸张,立即写成七言绝句一百首。又曾经一天起草九份诏书,笔不停地写。有人问他宋
人的名字,他就列出所问的人的世次,像谱系一样,人们佩服他的敏捷和博学。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9.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人老”的具体表现:(5 分)
【答案】身形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退,灸穴养生,经多见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第二联的两句,理解起来难度不大。第三联的两句会显出差距,“废
书”,从后面的“缘惜眼”来看,是“不看书”的意思,因为年老眼花。第四联的一点,容易被忽略。
10.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诗
人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晚年比作落日,而把暮年的精彩比作满天的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可以心
不老,暮年也可以有美丽的人生,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情感把握和艺术手法鉴赏能力。首先考查理解,因为诗人没有直说,而是采用了比
喻的手法。这又关涉到了意象的把握,是一道综合题。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2) ,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7)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
(8)往者不可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
(1)春与秋其代序
(2)位卑则足羞
(3)枯松倒挂倚绝壁
(4)默而识之(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6)无案牍之劳形
(7)大直若屈
(8)来者犹可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默写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
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父亲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父亲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
脱下,用树权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上当,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权,
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
了。
对峙了近半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这一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
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
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
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蹬出的脚印,
想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
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作为火头军,身上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
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
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长靴是马靴。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
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着篝火来
了。
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
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嗨——”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
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每舒一
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父亲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
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
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
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
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
靴皮和山洞里的骨头,渡过了难关。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而小狼很卖力地想帮他们解决伙食问题,
其间它发现一只雪兔,可它跳跃着要扑的时候,瞎眼狼松开它的尾巴过慢,扑了个空。母子狼最终带着父
亲,靠近了一个村庄。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创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滚,
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线秋衣上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这件衣服现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
窗里。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
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了让隐蔽的敌人出来,父亲不顾严寒,脱下秋衣用树权挑起来,还大声咳嗽,这表现了父亲的机
智与勇敢。
B.父亲撤退时不忘拿走中弹的秋衣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在结构上为后文写秋衣的去向埋下了伏
笔。
C.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了读者,又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
革命精神。
D.小说以“我”的口吻主要叙述了父亲与敌人战斗、瞎眼狼和小狼带父亲走出困境的故事,情节简单,
但扣人心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把握。小说的前三段并未写“炖马靴”,不能说是“贯穿全文”,更不能说是“小
说的线索”。
13.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1)结尾描写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及交代其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的下落,令小说更具有
真实感,也与上文照应。
(2)父亲每年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说明了它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烘托了人物形象。
(3)“我”照例对儿子讲这个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从而拓展了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文学作品的结尾都是作家用力的地方,都会苦心经营。
前面有交代,后面有下落,这是精细之处。而说“秋衣”如今还在博物馆里,让人忘记这是小说,就是历史,
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炖马靴”父亲年年讲,足见战争的记忆多么刻骨铭心。而最后一句,把这个故事传
下去,就又增加了一个主题,所以是拓展了小说主旨。
14.这篇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6 分)
【答案】(1)狼与战争一样,本来很残酷,但小说中的瞎眼狼却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咬
住小狼的尾巴,不让其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并带父亲走出困境,呈现人与狼之间的和谐,
体现了温馨。
(2)父亲被敌人追击后又被狼尾随,形势本十分危急,但这种境况下父亲的镇定从容让人心安,父亲对狼
满怀关爱让人感到温暖。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
(3)生死之间,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但小说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美,画面充满了温馨感。
(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作者在写战争的时候,巧妙的插进了对狼的描写,人和自然
呈现出和谐的一幕,让人在战争的血腥中看到了一朵小花儿一样的温暖。“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
夜的森林的小礼花”,“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这些描写,让残酷的
战争氛围有了一丝诗意。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中央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
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
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
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
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
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
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
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
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
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
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
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
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
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
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
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
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
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
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
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响。
B.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C.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张僧繇的“凹凸法”,都属于那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
D.“敦煌文学”中的俗文学包括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等多种体裁,极具研究价值。
【答案】D
【解析】 A 项,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中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重要限定;B 项,强加因果,依照
原文,非汉语文献的研究价值大小与其是否为“死语言”,没有直接明确的关系; C 项,无中生有,“都属于
那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没有明确依据,只说在壁画中很流行。故选 D 项。
16.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具体分析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B.文章以中央讲话开篇,同时作为全文的中心观点,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
C.文章第四段举出《维摩诘经讲经文》,旨在论证敦煌文学的兼收并蓄自信创新。
D.文章基于“古为今用”的逻辑前提,重点论述了敦煌文物遗存、文献等三方面。
【答案】A
【解析】本文第一段为纲领式总说,后面四段为分说,论述结构属于“总-分”,而非“总-分-总”。
17.作者为什么说敦煌文化中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1)敦煌文化中多种宗教派系和睦相处,互不排斥。
(2)敦煌文化中汉语和非汉语文献包容并存,自由开放。
(3)敦煌文化中的文艺作品兼收并蓄,自信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
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尽量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要结合文本第 2、3、4、5 四段内容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0 题。
科学家发现保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
数十年来,神经学科的科学家在理论上推测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可以在大脑中为我们日常发生
的事件打上“时间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回想起过去的事情的发生时间。但是,科学界一直没有找
到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部分帮助我们记忆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脑细胞的存在。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有一类神经元
细胞可以将时间信息精确地编译储存。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的大脑给所有事情都加上了时间的标签,
这样就使得我们回忆事情显得非常简单。我们回忆事情的时候首先通过过滤这些时间标签,然后通过时间
标签将相关的事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种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或弹钢琴等日常活动以及对于我们
回忆往事极为重要。这个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进程》杂志上。这项研究成果可用于帕金森综合征等导致
记忆力丧失的疾病的治疗上。
这些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位于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人类大脑掌
控学习、运动和思维的重要区域。安•格雷布耶尔表示,尽管这次实验主要是研究猕猴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
状体区域,但是脑部的其他区域肯定也存在这些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对于这次研究结果的应用,安•格雷布耶尔表示,这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康复。帕
金森综合征患者正是由于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在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时总是比正常人要慢。因此帕金
森综合征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按照正确的时间规律来完成日常行动。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为帕金森
综合征患者治疗时,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等外部刺激帮助患者脑部加速寻找关于时间的记忆,这样患者讲话
时会显得更加清楚一些。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神经元修复装置或者神经元修复药物(这些药物中含有神
经元细胞所需的多巴胺和轻色胺等)来帮助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恢复。
下一步,安•格雷布耶尔将集中研究脑部是怎样制造这些含有“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的,并研
究这些时间记忆细胞是如何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学习活动的。为什么脑部在不同环境下对时间的感受会不相
同?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所有这些都将可以
用带有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来解释说明原因所在。”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彼得·施特瑞克对这次实验结果给予高度评价,施特瑞克认为这次
实验结果是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述时间概念的一次全新阐释。施特瑞克说:“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
感知、嗅觉等,我们人体有特定的感觉接收器,但是对于时间我们并没有特定的感觉接收器,对于时间的
感知和储存是由大脑自己形成并运行的。”
18.对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一些神经元细胞具有时间记忆功能,这有助于我们对某些技能性的日常活动以及往事进行回
忆。
B.实验研究成果给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带来了福音,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试验证明,在脑部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区域甚至脑部的其他区域,都存在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
胞。
D.实验只是研究证明了时间记忆细胞的存在,并没有研究它的形成机制。
【答案】C
【解析】本次实验证明在脑部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区域有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脑部的“其他区域
存在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只是推想。
19.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由于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时总是比正常人慢,所以他们不具有正常人按照正确的
时间规律来完成日常行动的能力。
B.关于时间记忆细胞,科学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在理论上提出了它的存在,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可以让人
信服的证据,直到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出现。C.安•格雷布耶尔提出,有别于我们在视听嗅触等感觉上存在特定的接收器,对时间快慢的感知,与我
们大脑的神经元细胞密切相关。
D.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施特瑞克认为这次实验结果是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
述时间概念的一次全新阐释。
【答案】A
【解析】B 项,“几年前”应该是“数十年来”。C 项,该说法不是安•格雷布耶尔的观点。D 项,彼得•施
特瑞克只评价了这次实验结果,并未评价安•格雷布耶尔教授本人。
20.请结合全文,概括“发现保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的价值。(6 分)
【答案】
(1)为人类的大脑存在时间记忆细胞的理论猜想找到了科学依据。
(2)为记忆力丧失疾病的治疗带来的希望。
(3)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述时间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也考查了概括综合以及表述能力。
答案在 1、2、6 段。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最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针对最近席卷全球的疫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尽管许多人认为新冠病毒是
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伟大的纠正者”。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道题切合当前的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材料指向明确,新冠病毒是人
类的灾难自不必多言,比尔·盖茨看出的是新冠病毒对人类的纠正,而且是“伟大”的。人类有时很固执,一
些见解观点、行为习惯、风俗人情等,很难改变。知识、历史、制度等改变不了的,新冠病毒给纠正过来
了。例如重新认识生命,重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打量社会制度,重新定位人
在地球上的地位等等。人类若不能在这次灾难当中汲取教训,实在是枉为灵长类动物。
【例文】
刺 客
蚊子常在夜晚行动,它的“峨眉刺”锋利无比,是名副其实的刺客,一针见血。蚊子臭名昭著,谁没被它的嗡嗡声烦扰过呢,谁没为它的繁殖献过血呢。时至今日,人类为把它们斩
尽杀绝,都用上了生化武器。然而,千万年来,蚊子依然发展壮大,生生不息,这着实让自以为无所不能
的人类颜面扫地。
蚊子,不像瓢虫、蝴蝶、蜜蜂之类的昆虫,对人类无益不说,还毫无姿色可言。在各种拍摄花草昆虫
的影集当中,我从未看到过它们的身影。
我也是偶然之中拍到过它们几次,其实它们也很漂亮精致呢。它们有让人羡慕的翅膀,能飞;有修长
的六足,苗条;头上的触须竟然有那么多绒毛,像酋长的头饰。
今年初春,惊蛰过后的第二天,我去生态园拍梅花。春寒料峭,我在寻找中意的花朵的时候,发现不
少梅花的花瓣被冻伤了,刚刚开放,边缘就干枯了。我希望有一只蜜蜂飞来,让花朵更为生动,没想到却
等来了一只蚊子。我失望的同时也很惊讶:它从哪里来?并无皮毛的它冬天躲在哪里抵御冰冻霜雪?
我不知道。人类在冬天有房子,有空调,有火盆,有地暖,蚊子在冬天只好裸身在外。那么,可以给
我们讨厌的蚊子一句褒扬的话吗?可以说它们与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吗?
还有一次,夏天,雨后,在一片草叶上,我又看到了一只安静的蚊子。从下面的露珠看,它很久不动
了。露珠并不是珍珠,它没有必要小心翼翼地保护,我猜,最大的可能是,它已经被雨淋得奄奄一息了。
昨夜是一场小雨,但这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对腿细若发丝的蚊子呢,一滴如泪的雨珠也成滂沱了吧!雨骤
然而至,不知未雨绸缪的小蚊子只能紧紧抓住草叶的边缘,等待雨停,等待太阳出来晒干身上的水。大多
数蚊子可能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命丧黄泉了,生活对它们来说,其实无比艰难。幸好,它们有十分庞大
的数量,并以此取胜,保证了物种的繁衍生息。
当然,它们历尽劫难而存活下来,还有更为惊人的本事。有人研究,蚊子能顺着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气息找来,能根据我们的湿度和温度来判断是否攻击。而攻击的时候,它先是注射麻醉剂让你难以察觉,
再用两片锯齿刀一样的下颚刺开你的皮肤,找到皮下的毛细血管,然后注射鲜血抗凝剂,最后才开始畅饮。
人被叮咬后,皮肤红肿,痛痒难耐,欲找寻凶手,而此时的蚊子一般早已溜之大吉。暗夜的刺客,一律都
是女侠。得手后的几天,她们静静地找一个地方,利用窃得的那一小滴鲜血作为营养,产下几十上百个蚊
卵。
昆虫学家说,在寒武纪时期,蚊子就出现了,由于装备的精良,亿万年来,它们几乎没怎么进化。而
人类的防蚊措施,倒是与时俱进。先是用植物防治,烟熏,涂抹;后来有了蚊香;现在用电蚊香,声光诱
捕,化学喷雾;据说,有科学家还想在未来改变蚊子的基因,让所有蚊子绝育。但在这场人蚊较量中,如
果让我下赌注的话,我赌蚊子赢。小的不一定弱,大的不一定赢。很多细菌和病毒,我们人类殚精竭虑研
制出的药物不但没把它们灭绝,反而让一部分发愤图强更加壮大,不断出现超级细菌和变异病毒。 当然,一切皆有可能。科学上的事我知之甚少,如果设想让蚊子绝育的科学家能梦想成真,那么我也
会是这一科研成果的受益者。但就目前而言,种种防蚊措施都有明显的副作用,熏蚊也熏人,害蚊也害己,
倒是简单的蚊帐两全其美。
我倒以为,这其中有自然对人的暗示。一刹那,我竟然想到了被广泛用在国际关系上的“和平共处五
项基本原则”。真的,我没有夸张和玩笑的意思。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给对方留下生存的空间,也许都
会生活得更好。这是不是,我想用一个流俗的词形容:和谐?
小小的蚊子,与人类相伴而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真诚。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 22~24 题。(10 分)
附 加 题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 19~21 题。(10 分)
22.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6 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
吾闻之,诸 侯 自 择 师 者 王 自 择 友 者 霸 足 己 而 群 臣 莫 之 若 者 亡 今 以 不 谷 之 不
肖 而 议 于 朝 且 群 臣 莫 能 逮 吾 国 其 几 于 亡 矣 吾 是 以 有 忧 色 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答案】诸侯自择师者王 /自择友者霸 /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 /且群臣莫
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 /吾是以有忧色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弄懂大意。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
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
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本段有“者王”“者霸”“者亡”整齐的句子,再根据句
首词“且”,句末词“矣”,便可完成。
23.刘向是西汉著名学者,除著述作品外,再举出他辑录修订的两部作品(2 分)
【答案】《楚辞》《战国策》【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
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24.用自己的话概括楚王“退朝而有忧色”的原因。(2 分)
【答案】楚王认为,凭自己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了,这样国家大概要灭亡
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本的理解能力。“是以”是结果,前面是原因。“不谷之不肖”“莫能逮”本
身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又牵扯到前面的断句。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
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
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
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
忧愁的神色。”
不谷,又作“不榖”,“不榖”的本意是不结果实。
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
和孤、寡意思相并列。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不谷,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不事生产,吃干饭的。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红楼梦》中,宝玉“水葬”落花与黛玉“土葬”落花,都表现出二人追求和维护不被污染的“童
心”,作者用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人物特有的悲剧结局。
B.《边城》中因住处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更为了纪念翠翠的母亲,老船夫便给这个可怜的
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翠翠”。
C.《药》中有明暗两条线索,《阿 Q 正传》则截取人物生活场景的几个横截面表现人物性格:《呐喊》
作品的结构多样化特色十分鲜明。
D.《炉中煤》把祖国比为“我年青的女郎”“我心爱的人儿”;把眷恋“女郎”的“我”比为熊熊
燃烧的“炉中煤”,其比喻在当时可谓想像奇特,独树一帜。E.《哈姆雷特》对王后乔特鲁德的描写较少,但她的存在丰富了作品的故事情节,使得充满男性刚强
气味的《哈姆雷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名著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对
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B 项,《边城》
“更为了纪念翠翠的母亲”错;E 项“王后乔特鲁德”应为“奥菲利亚”。
26.简答题(10 分)
(1)简述祢正平击鼓骂曹的故事(5 分)
【答案】曹操欲使人劝说刘表归顺,孔融荐祢衡。曹操见之不加礼,祢相讥,又批斥其人才。曹操恼怒,
命其为鼓吏以辱之。祢衡于宴上裸衣击鼓,痛骂操。操不愿负杀戮贤士之名,遂遣之。(补充:祢衡在众
人的劝说下奔赴荆州。至荆州祢又讥讽刘表,刘为免受害贤之名,遣其去见黄祖。祢衡后被黄祖杀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要求了解名
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祢衡击鼓骂曹是《三国演义》重要情节,细心的同学应该熟悉。
(2)《红楼梦》曾在第 23 回和第 27 回先后两次描写到林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相关情
节作简要分析。(5 分)
【答案】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
到臭水沟,所以葬花。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
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要求了解名
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的重要情节,但此题要求学生联系两次葬花来分析,
需要整合分析。
三、材料鉴赏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7—29题。
百年萧红的寂寞
唐宝民
我依然喜欢寂寞的萧红,虽然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69 年了,但她依然不时地引发我对她长久的怀念。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其经历最为悲苦也最具有传奇色彩,无论是幼年丧母的惨痛,还
是长大后逃婚出走的凄惶,漂泊流浪的苦楚与艰辛,最终玉殒香江的凄凉结局,都让人为之浩叹唏嘘。她
颠沛流离短促而悲凉的一生,虽饱含放逐的寂寞和孤独,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命运强加给自己的一
切,勇敢地与命运做着最顽强的抗争,以不屈的精神让生命充满了壮美的情怀,完成了对于苦难的壮丽超
越。
她的文字没有时尚华丽的成分,只是用平实的笔调白描的手法书写黑土地、呼兰河,以及生活在那里
的人们的真性情。那种来自底层体验所产生的痛感,让她记录了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悲歌,最真实地呈现
了当时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博大而深沉的文化意蕴及丰厚的文化内涵。
她渴望着生命中能拥有一份值得永远珍藏的爱,然而,每一次爱的经历,于她而言都几乎是一场灾难,
都以遍体鳞伤而告终。她与萧军在离乱中相识相恋,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六年幸福时光,
然而却没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端木蕻良短暂的感情使萧红愈发寂寞,她带着一颗残破的心远走香
港。萧红病倒在香港,曾经爱过她的人都不在身边,年仅 31 岁便玉殒香江,孤独葬于浅水湾,可谓“叶落
他乡情难酬”。
1942 年 1 月 12 日,一个美丽而孤独的灵魂凄惨地死去,“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
人写去了……半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曲终人散之
后,渐行渐远的她已经定格为一个时代的背影,但她的文字和精神却向死而生,洗尽铅华,万古长存。有
着为奴隶的萧红,我才感到心原来还未被生活、意志、理性熬炼成石头。
27.萧红离世 69 年,依然引发作者对她长久的怀念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 分)
【答案】
① 萧红经历苦难却依然满怀不屈的信念;
② ②萧红的作品真实呈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
③ ③萧红对爱情无限钟情,执着地追求着爱。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问题指向清晰,文本表述明确,关键看考生能不能准确概括。是概括,
不是照抄原文,不是细致分析。
28.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6 分)
【答案】
① 萧红一生漂泊,命途多舛,情路坎坷,内心孤独寂寞,有如“奴隶”般地生活着;②萧红对种种磨难依旧满怀不屈的信念,内心并没有像“石头”一样坚硬;
③表面萧红的文字和精神对“我”的影响,让“我”充满了对生活的感动与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答这样的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后总。划线句分两个短句,
第一句是说萧红的一生像奴隶一样悲苦,第二句是萧红虽一生凄惨,但内心依然柔软,也因而感到自己的
心也并未完全变得凉硬。合起来说,作者表达的是萧红的一生对自己的影响。
29.作者为什么认为萧红是“寂寞”的?请简要梳理。(6 分)
【答案】
① 萧红身世悲苦,人生寂寞;
② 萧红的爱多次被人遗弃,情感寂寞;
③ 萧红生前不被人们理解,内心寂寞;
④ 萧红去世时孤身一人,葬于异乡,境况寂寞;
⑤萧红身后多年无人问津,境遇寂寞。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梳理文本要点的能力。这道题可以换一种问法:萧红的“寂寞”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细心梳
理并不难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