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
历 史 试 卷
卷首语:
因疫情影响无法开学,本次考试采取网络阅卷方式,每科试卷与答题卡都提前两小时通过班
级群发送,请下载打印,考试中,自觉遵守纪律,做到家校统一,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拍照上
传。
注意:考试时间 90 分,试卷总分 100 分,本卷由高二历史教研组命题。
第Ⅰ卷
本大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
人收割。究其根源在于( )
A.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B.劳动者更关注私田
C.井田制度日趋衰落
D.国君权威一落千丈
2.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
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为民主政治奠基
D.国家管理制度化
4.《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
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
明( )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5.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
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本质上表明他( )
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
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
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反对满族统治汉族
6.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
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
雅典民主政体( )
A.基础是公民大会
B.权力分立的倾向
C.法制是核心内容
D.体现了主权在民
7.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未成年人如因对方利用其无经验而遭受损失的,可诉请追回已
交付物件,纵使对方没有欺诈行为,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
要求返还原物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
A.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
B.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
C.法律严惩侵犯私有财产
D.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8.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美国既没有欧洲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具有特权的教士阶级,唯一身份不
平等的因素是南方存在的奴隶制,贫富差别远不及欧洲社会。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近代政体创建的优越条件
B.成功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
C.亟须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
D.脆弱破碎的殖民政治格局
9.法国革命之初,仿效英国,在 1791 年宪法中宣布“路易十六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在经历了近百
年的斗争后,1884 年法国议会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
一决议的通过说明法国( )
A.违背了英国制度创新的理念
B.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
C.树立了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
D.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
10.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
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11.19 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 20 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
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 6—12 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B.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巨大冲击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12.1825 年,英国利物浦议会就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
公司代表提出了“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等多条反对理由,企图维护既得利益。希
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
B.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
C.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D.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13.下表是 1820~1911 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
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
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173 0 77 396
A.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由此瓦解
B.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14.1928 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 1945 年的中共七大又指出“在
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
A.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艰苦的需要
B.说明中共积极探索对外开放之路
C.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
D.反映出中共对外经济政策成熟
1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
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
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16.1912 年 8 月 9 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
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 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由此可知当时( )
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
B.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
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D.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
17.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
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
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18.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
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19.1955 年 10-12 月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1958 年 2 月,日本工商界访华代表
同中方签订了钢铁领域的长期(1958 年至 1962 年 5 月)货贸协议,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说明
( )
A.中日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B.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经济交流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中国外交方针实行重大调整
20.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1.1921 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
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
当时( )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22.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
B.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C.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D.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23.下图反映了 1940 一 1990 年世界经济的比重变化。这表明这一时期( )
A.美国经济发展逐渐没落
B.德国经济的比重增加
C.美德经济稳居世界前两名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24.进入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
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
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C.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第 II 卷
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7 世纪中叶,中英开始茶叶贸易,19 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茶出口达到“极盛时代”。
由于英国等国棉纺织品的冲击,中国农民的棉纺手工业日趋崩裂。农民为了生活必须寻找其他副业,
有些地区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专营茶、桑。虽然英国政府征收进口茶税的税率不断提高,但是中国
茶叶出口价格也在大大下跌。随着英国上流社会饮茶之风盛行,茶叶“为大家一日不可无之物”。鸦
片战争后,鸦片入华量增加,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就使丝、茶出口成为弥补外贸逆差的唯一
途径。19 世纪 50 年代,英商报告说:江南产茶区“叛党是最急于鼓励商务”。
——据陈椽《茶叶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第一批美国皮货运往广州是在 1788 年,这种贸易“包含着‘三次赚钱的机会’:从美
国运出小刀、毡子等廉价物品,到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毛皮,然后驶向广州出售皮货,购
入茶叶,返航后,茶叶又以高价在美国或欧洲市场上出售”。其间,美商为获得毛皮商品,渐加快对
西北部海岸的探索,有力地将美国政府和国人的视线转向这一地区。建国之初的美国没有足够的力
量对国外的本国商人进行保护,这就使得美国商人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政府有关海外贸易的相关规定。
一批官僚认为美国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但毛皮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中美毛皮贸易不
可能长久进行,到了 19 世纪 20 年代早期,此项贸易已经难以为继。
——摘编自[美]K.S.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18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初期中美皮毛贸易和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英茶
叶贸易的相同点。(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初期中美皮毛贸易的影响。(9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 2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
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
频率 12.4%;盛唐最低;
安史之乱后 135 年间发
生 9 次,后期的 7 次相当
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
频繁。
隋 朝 北 方 病 疫 多 于
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
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
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
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
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
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
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
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
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 45 次。宋建
立后 103 年内共 10 次。
宋末 64 年间共发生 5 次
瘟疫,严重瘟疫出现 3 次。
春夏发病有 31 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
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
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
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
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
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
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 年共发生疫灾
330 次,前期疫灾次数少,
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
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
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
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
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
院。
清朝
269 年共发生大、小
瘟疫 149 次。前清 197 年
中有 84 年发生了疫病。
呈 现 由 东 部 沿 海 地
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
律。浙江、江西、福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
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
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
1840 年以后,疫病发生
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
上升。
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
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
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
高于其
他地区。
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
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
据,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
亦号为‘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
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
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
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
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
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8 分)历史线上期中检测答案
第Ⅰ卷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的信息表明,井田制瓦解,究其根源在于铁犁
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A 正确;材料强调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源,而劳动者更关注私田的
原因也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因此 B 错误;井田制度日趋衰落不是根源,
是表现,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没有说到国君权威问题,D 错误。
2.【答案】D
【解析】契约纳租的方式对租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保证了佃农在
一定时期内对土地的耕作权,以及期满后退佃的自由,这就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
弱,是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故 A 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使得
佃农有更大的自主权去选择自己想要租赁土地的地主,而不必一生都依附于一个地主身上,
故 B 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拟定契约之后,佃农只需按照契约缴纳够对地主的租额,
余下的产品可交由自己支配,甚至能与市场和商品经济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C 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普遍发展,
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并未取代租佃关系,故 D 项不包括,符合
题意,故选 D。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
控制手段”可知,西周时期利用道德礼法维护其统治,秦朝则利用包括郡县制、官僚制和法
律控制手段在内的各种政治制度及手段维系对广袤帝国的控制,故答案选 D 项。A 项在材料中
无法体现,排除;“人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特征,“法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
特色,故 B 项排除;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孝道,
从而以节日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
况,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中契合传统主流观念的因素得以流传,是外来文化借助主流观念而不是冲击主流观念,排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对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
进行比较,排除。
5.【答案】C
【解析】根据“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
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以一家之法取代天下之法,故 C 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宋明理学的束缚,排除 A;B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反映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无法体现反对满族统治汉族,排除 D。
6.【答案】B
【解析】“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陪审法
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体现出雅典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的分立性,B 正确;材料没
有说明公民大会是权力基础,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制是核心,C 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雅典
民主政体具有权力分立的倾向,主权在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7.【答案】D
【解析】根据“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
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可知,古罗马法律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 D 正
确;材料表明罗马法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无法体现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排除 A;材料
表明罗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无法体现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罗
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商品交换中受到的损失,并非“严惩侵犯私有财产”,排除 C。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美国既没有欧洲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具有特权的教士阶级,唯一
身份不平等的因素是南方存在的奴隶制,贫富差别远不及欧洲社会”可以看出美国社会与欧
洲社会不同,有建立近代政体的优越条件,故 A 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美国成功摆脱封建
势力的束缚,B 错误;材料中说明美国政体建立的优越性,并不是说明亟须加强联邦政府的权
威,C 错误;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美国已经成功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脆弱破碎的殖民政治
格局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材料中的法国经过近百年的斗争,从“仿效英国”进行
君主立宪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体现出它最终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 B 正确;选择
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并不违背制度创新的理念,故 A 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树立法律至上的宪
政观念,而是反映法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 C 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国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故 D 排除。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
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表明文艺复兴影响了建筑师的思想,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表明当
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故答案为 C 项。A 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 项,
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排除; D 项,依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
建筑不再流行”可知,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排除。
11.【答案】A
【解析】依据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到 20 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欧洲社会经济
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普及“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
满足工业生产需要,所以材料中的变化是由于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之前教育主要集中在精英和富有的阶层,选项中的特权阶级和
材料中的精英和富有阶级是不同的概念,而且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不是建立义务教育
体系的主要原因,排除;C 项,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其目的是要夺取政权,不仅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排除;D 项,“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是可能因素,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在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材料中“19 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
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说明,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对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
明显,排除。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和“棉纺织业主”就“铁路修建案展开
辩论”这一事件,结合材料中时间“1825 年”可知,此时正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
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
最终取得胜利”说明产业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描述的事件与环保
意识没有关系,排除;C 项,材料不是针对城市化进程而采取的措施,排除;D 项,材料体现
不出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排除。
13.【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谋生手
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侵略之下,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人口流动加剧,故 D 正确;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 项“瓦解”表述错误,排除;《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 B;材料数据只是表明
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无法体现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 C。
14.【答案】C
【解析】在中共六大上提出没收外国资本,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是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
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欢迎
外国来投资,故选 C 项;政策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故 A 项错误;对外
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共积极探索革命道路,并非对外开放之路,故 B 项错误;党当时正在探
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到成熟阶段,故 D 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主要值得是 1915 年以前,包括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其社会背景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是当时
的时代要求,故 A 正确;虽然“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但是辛亥革命建立
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不能说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排除 B 项;材料是在表述对于民主的追
求,和实业救国无关,故排除 C;“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不是因为民主观念
没有社会基础,而是因为“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是由当时的主要任务造成的,故 D
错误。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 23%”可知一部分人爱吃
西餐,说明人们的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故 D 项正确;西餐开始传入内地发生在鸦片战争
后,排除 A;此时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主要是服饰礼仪的变化,不涉及材料中饮食变化,
故 B 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部分市民和知识分子爱吃西餐的现象,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盛
行,排除 C。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
虽表示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
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 正确;据所学可知,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
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 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
方文明的态度,D 错误。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
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3.8%,从而确立了市场
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答
案为 D 项。A 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中共十二
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
“1993 年底”不符,排除;C 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
排除。
19.【答案】C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中日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两国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对立,但从材料
信息来看,两国之间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说明两国的经济交流突破了意识形态
的束缚。故答案为 C 项。中日建交是在 1972 年,20 世纪 50 年代两国关系还没有取得突破性
进展,排除 A 项;B 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方针,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排除 D 项。
20.【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
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
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
高,排除 B 项;C 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
21.【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 20 世纪 20 年代以及材料中“诸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
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
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故 C 项正确。地主富农反抗强烈不符合苏俄此时社会现
实,故 A 项错误。工业化道路不符合材料中“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信息,故 B
项错误。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农业措施,故 D 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北约是冷战的产物,从漫画反映的北约东扩是以战车碾压和北约
方面居高临下的姿态可以看出,当前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故答案为 B 项。多
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排除 A 项;漫画不能反映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有效遏制”,排除 C
项;漫画反映的应当是两极格局终结后的欧洲形势,排除 D 项。2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比重加大,而美、德比重下降,比重的变
化说明世界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故答案为 D 项。美国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其经济逐渐没落,
排除 A 项;德国经济比重下降,排除 B 项;这一期间苏联、日本的经济比重都超过德国,排
除 C 项。
24.【答案】A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进入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
行贸易保护政策,……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
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 A 项正确;
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B 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
差距,故 C 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
的破坏,故 D 项错误。
第 II 卷
25.(25 分)
【答案】(1)原因:近代中国农产品商业化程度的加深;传统棉纺手工业破产,农民投身
茶叶种植;华茶出口价格大幅度下跌;英国人消费习惯的变化;清政府和太平天国对茶叶出
口的鼓励;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促进;扭转外贸逆差的需要。(10 分,答出五点即可)
(2)相同点: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以土特产买卖为主;向西方市场销售茶叶。(6 分)
(3)影响: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美国西北
部的开发;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9 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由于英国等国棉纺织品的冲击,中国农民的棉纺手工业日趋崩裂”
可得传统棉纺手工业破产,农民投身茶叶种植;据材料一“农民为了生活必须寻找其他副业,
有些地区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专营茶、桑”可得近代中国农产品商业化程度的加深;据材料
一“中国茶叶出口价格也在大大下跌。随着英国上流社会饮茶之风盛行”可得华茶出口价格
大幅度下跌,英国人消费习惯的变化;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鸦片入华量增加,引起中国
白银大量外流,这就使丝、茶出口成为弥补外贸逆差的唯一途径”可得清政府对茶叶出口的
鼓励,扭转外贸逆差的需要;据材料一“江南产茶区‘叛党是最急于鼓励商务’”可得太平天
国对茶叶出口的鼓励;联系所学可得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促进。(2)相同点,根据材料一“17 世纪中叶,中英开始茶叶贸易”和材料二“这种贸易包含
着‘三次赚钱的机会’”可得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开拓;据材料一“农民为了生活必须寻找其他
副业,有些地区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专营茶、桑”和材料二“到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人的贵
重毛皮”可得以土特产买卖为主;根据所学可得向西方市场销售茶叶等。
(3)影响,据材料二“一批官僚认为美国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可得促进
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据材料二“从美国运出小刀、毡子等廉价物品,到西北海岸换取印
第安人的贵重毛皮,然后驶向广州出售皮货,购入茶叶,返航后,茶叶又以高价在美国或欧
洲市场上出售”可得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美国西北部的开发;根据所学可得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等。
26.(12 分)
【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2 分)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
工作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唐政府通过普及
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
生,采取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举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
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
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
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8 分)
结论:中国的大一统,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
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
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2 分)
(若从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和社会成因等角度探析亦可。)
【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隋、唐、五代时期政府
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还有两宋时期中央设太
医局;明朝时期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等归纳
出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
史实,论证主题,例如根据流行病疫灾概况归纳出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另根据各朝代防疫主要举措归纳出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
到切实有效的实施。例如:唐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政府高度重视与
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
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将“疫灾”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
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
一个创举。最后总结升华:结论:中国的大一统,做到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在
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
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
27.(15 分)
【答案】(1)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
迈;促进诗歌文体变革,创作规范化。
(2)作用: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丰富诗歌创
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
【解析】(1)改革:根据材料“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和
“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可知,初唐四杰改革
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根据材料“卢、
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可知,初唐四杰促进诗歌文体
变革,创作规范化。
(2)作用:根据材料“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
转文学风气”可知,初唐四杰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根据材料“为五言律诗奠定了
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可知,初唐四杰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根据材料“题
材较为广泛”“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可知,
初唐四杰丰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