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2021 级高二(下)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
高 2021 级高二(下)阶段性测试
历 史 试 题
命题:李泽、赵辉 审核:刘忠骅 校对:李泽、赵辉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
求。)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
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下列属于这一历史时
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 B.由石器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C.由农耕经济向着工商业经济转型 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2.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政府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
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土地兼并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3.下图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某个西方人发表的一幅漫画《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1894 年),漫
画中日本武士矮小而灵巧,正手持战刀刺向全身披挂的中国巨人,一位西方人则躲在墙后的梯子上远
远观望。漫画反映了
A.日本已经完全确立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B.中日两国的军事装备均原始落后
C.西方支持日本取代中国成为地区霸主 D.西方列强对中日战局存在着误判
4.19 世纪 60 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
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形势由出超变为入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5.1937 年 11 月 20 日国民党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
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
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
生存独立之目的。”这反映了国民党
A.以空间换取时间保存来自身实力 B.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 D.能够较客观认识当时抗战形势
6.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某种程度的发展代替了外
国和本国封建的压迫,不但是进步,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该报告内容
A.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B.强调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
C.为社会主义革命指引了方向 D.批评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高 2021 级高二(下)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7.20 世纪 50-90 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
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 年国家正式取消该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C.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8.下图是英国历史学家莫尔顿的《人民的英国史》的目录节选,这部著作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
析方法运用到英国历史的研究。关于英国革命,作者的观点应该是
A.新经济形态的产生是最根本动因 B.文艺复兴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C.法国大革命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 D.农民是推动革命成功的主要力量
9.启蒙运动曾受到全世界的极力追捧,但是进入 20 世纪之后,对它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对此,詹姆
斯施密特说:“由于许多东西,启蒙运动已经备受责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是可以被任意篡改的 B.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和多元性
C.启蒙运动的弊端不断暴露 D.对启蒙运动的评价无法下定论
10.19 世纪,欧洲公众一般都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科学高不可攀。1895 年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
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报刊用大量篇幅普及科学知识,许多科普书籍成了热销书,科学发现成为知识
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这一变化表明
A.科技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B.科学知识逐渐被庸俗化
C.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推动了观念更新 D.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典范。可在“一战”后期这
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其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B.美国和英国两国有着历史渊源
C.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冲突 D.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伤害
12.“1914 年 8 月 21 日至 24 日,德法双方在阿登森林等地激战,法军伤亡三十万人,被迫后撤;9 月 8
日,英军抵达马恩河附近,德军腹背受敌;9 月 9 日,德军右纵队撤退。”该战役
A.使德军陷入不利的局面 B.英法军队有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C.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 D.对整场战争具有战略转折性的意义
13.1918 年法国的领导人这样说道:“我只有一句话,我以法国人民的名义,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
对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兰西的敬意”。实现这一“回归”的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海军条约》
14.1921 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该条约规定了
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 15 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海军条约》
A.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B.提高了美国海军影响力
C.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D.进一步加剧了日美矛盾
15.某国际条约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但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
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求助于这一条约。“这一条约”是指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海军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16.1939 年 11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
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A.美国与英国成为事实上盟友的标志 B.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C.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使西班牙走向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高 2021 级高二(下)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
17.1941 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 80%的橡胶、65%的锡、70%的铜、50%的铝、25%的锌都来自苏联,斯
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这一现象
A.说明苏联违反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原则 B.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
C.表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 D.表明苏联德国同盟关系日益稳定
18.下图所示为“二战”时期某战役,下列选项关于该战役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B.德国陆军首次在苏德战场战败
C.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D.促进了法西斯轴心国走向瓦解
19.《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
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
许”。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盟军更加注重彻底根除日本的封建主义遗毒 B.盟军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确定了战后由美国对日本单独改造这一形式 D.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2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
A.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D.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21.1947 年,美国政府官员邦迪指出,“尽管大国通常都不希望看到其他大国或国家集团出现,但美国
还是全力支持西欧的统一,其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当前与苏联的竞争中,美国和西欧在反对共产主义扩
张的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这一言论说明
A.西欧一体化有助于美国实施“冷战” B.一体化的西欧外交将由美国所操控
C.苏联强大对美国与西欧国家造成威胁 D.北约华约对峙推动西欧开始一体化
22.以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 年,美
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 129%,苏联
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是与美国进行“冷战”的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23.1990 年 5 月至 9 月,美、苏、英、法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
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
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同年 10 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
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B.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彻底瓦解
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D.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24.北京时间 2020 年 3 月 26 日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这是二十国集
团领导人首次以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协商,对当前世界应对疫情蔓延、稳定世界经济、加强全球合作具有
重要意义。这说明
A.二十国集团已经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发生质的变化
C.世界各国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全球治理需要由新兴国家进行指导 高 2021 级高二(下)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4 页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52 分,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
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
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
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
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
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
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
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
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
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1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8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500-1800 年,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内。贸易
上的顺差,使中国经济持续成长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国在近代以前跃升为世界最繁荣的地区。外来的刺激,
也促使中国的知识界尝试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这是历史上相当于欧洲启蒙时代的努力,可惜,这一
努力竟然中途夭折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曾经出现知识界
对中国文明的重新思考,竟也不能在此时延续下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制度,还能运作的最后
一段岁月。
——摘编自许悼云《万古江河》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1500-1800 年的中国与西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西对比,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
的中国人,是 14 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
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
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 年至 1918 年,英法两国在中
国共招募华工 14 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
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
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 1919 年和 1920 年回国,留
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14 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与德军搏斗约 2 万牺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