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地理汇编之气候模拟试题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 2020 届高三 9 月联考)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下图中的曲线反映了某地某日观测的近地面
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 1—3 题。
1.影响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天气状况 ②气候特点 ③地形 ④地表温度 ⑤太阳高度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2.甲、乙、丙三条曲线与下列各要素之间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A.甲——地表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
B.甲——地面净辐射强度,乙——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
C.甲——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地表温度
D.甲——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
3.有关该图反映的观测地点和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A.西欧平原,3、4 月份 B.撒哈拉沙漠,7、8 月份
C.青藏高原,5、6 月份 D.准噶尔盆地,10、11 月份
【答案】1.B 2.A 3.C
【解析】1.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到达地面的少,①正确;气候类型反映一地多年的气候待征,不能体
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弱,②错误;地形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③正确;地表温度不影响太阳辐射,④错误; 影响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距离越短,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少,太阳辐射强,⑤正确;故选 B 正确
2.根据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与太阳
辐射强度基本呈同步变化,所以甲表示地表温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
白天地面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夜晚为负值,所以乙图像表示地面净辐射;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变化要滞
后于地表温度的变化,故丙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温度。综合分析,A 项符合题意。
3.图中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应是当地地方时是 12 点,对应世界时 6 点,比零时区早 6 小时,可判断该地的
经度约为东经 90°,根据经纬度位置分析,不可能是西欧平原及撒哈拉沙漠,A、B 错误;由图示太阳辐射
强度曲线分析,该日日出约为世界时 23 时,日落约为世界时 13 时,昼长夜短,该地为夏季,但近地面
大气温度该日最高温度约为 150,判断观测点应是青藏高原的 5、6 月份,C 正确。该地最低气温大于 0
℃,准噶尔盆地在 10、11 月份的气温小于 0℃,D 错。综合分析,C 项正确。
(2020 届高三 12 月月考)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
升高的现象。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冷平流”。冷暖平流
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读图完成 4—5 题。
4.该日 10:00 受暖平流影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在冷平流影响下,常出现
A.霜冻 B.阴雨天气 C.气压降低 D.连续性降水
【答案】4.C 5.B【解析】4.根据所给材料,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可以判断出现暖锋,③处有暖锋,C
正确;①处有冷锋,A 错;②④位于高压脊,B、D 错。
5.在冷平流影响下,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出现冷锋,常会有大风、降雨、降温等天气,B 正确;
不一定会出现霜冻,A 错;气压会逐渐升高,连续性降水为暖平流影响下的天气特点,C、D 都错。
【点睛】该题关键在于对“暖平流”、 “冷平流”的理解,根据定义可判断“暖平流”会出现暖锋,“冷
平流”会出现冷锋。
(2020 届安徽省高三第四次月考)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
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会对冰川产生重要影响,
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冰雪中黑炭含量(单位为 10-9)。据此完成 6—8 题。
6.图中虚线框内高含量黑炭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油气资源开发 B.交通运输发展 C.牲畜粪便焚烧 D.工厂废气排放
7.青藏高原东南部空气中黑炭含量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夏季
A.太阳辐射强,促进了黑炭的分解 B.西风势力强,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C.气温高,利于大气层中黑炭自燃 D.降水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
8.冰雪表层的黑炭会对冰川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
A.吸收强,加速冰雪消融 B.吸收弱,加速冰雪累积
C.反射强、加速冰雪消融 D.反射弱、加速冰雪累积
【答案】6.B 7.D 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利用能力。6.“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表明
黑炭的形成主要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有关。油气资源开发是以开采为主,不是以燃烧和使用为主,A
错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火车和越来越多的汽车沿主要交通干道驶入青藏地
区,导致道路沿线黑炭数量增加。故 B 正确;牲畜粪便焚烧不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产生黑炭,C 错误;
青藏地区工业产业活动较少,所以黑炭的主要来源 不是工厂废气,D 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 B。
7.“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说明影响黑炭浓度的因素主要是风和降水。根据材料判
断,太阳辐射不是影响黑炭浓度的主要因素,A 错误;西风冬季强,夏季弱,夏季青藏高原受西风影响小,
B 错误;即使夏季气温高,大气层中黑炭也不会自燃,C 错误;青藏高原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
响,降水较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D 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 D。
8.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会使冰川表面增温,从而加速冰雪消融,A 正确;与冰川
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B 错误;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C 错误;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
弱,黑炭的存在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从而加速冰雪消融。本题正确答案为 A。
(2020 届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 11 月月考)下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右图是左图中
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成 9—11 题
9.左图中⑤地与②地相比
A.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小 B.②⑤两地七月份都吹西北风
C.⑤地的河流汛期比②地短 D.⑤地的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大
10.在左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受高压脊控制 B.②地风速比①地大
C.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 D.④地吹偏南风,正值降水天气11.关于右图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岩石乙比岩石甲易受侵蚀 B.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
C.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 D.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
【答案】9.B 10.D 11.C
【解析】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岩层形成过程的判断。
9.据 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进行判读,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中②地为地中海气候,⑤为温带
海洋性气候;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多,A 错误;7 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②⑤
两地七月份都吹西北风,B 正确;⑤地降水均匀河流汛期比②地长,C 错误;⑤地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
比②地小,D 错误。故选 B。
10.根据气压值的大小,中间气压低,四周气压高,说明为低压系统,①地受低压槽控制,A 错误;②
地等压线分布稀疏,说明风速比①地小,B 错误;③地有冷锋移来,C 错误;④地吹偏南风,位于冷锋锋
后,正值降水天气,D 正确。故选 D。
11.读图,河流横剖面西侧,乙类岩石处明显比甲类岩石凹陷大,说明乙类比甲类更易侵蚀,A 正确;
两类岩石均侵入到乙中,即岩浆活动发生在乙形成后,B 正确;根据图示,丁类岩石侵入到戊类,说明戊
较早形成,D 正确;图示甲类岩石形成最晚,河流从甲类岩石侵蚀下切,即河流出现在甲形成以后,C 错
误,符合题意。故选 C。
(安徽省合肥市 2019 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
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下面 12—14 题。12.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13.3 月到 5 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 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
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 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斯利那加每年 3 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为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答案】12.B 13.C 14.D
【解析】12.读图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 7 月 1 日左右,退却时间在 9 月 1 日到 9 月 15 日之间;西
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 6 月 10 日前后,退却时间为 10 月 1 日到 10 月 15 日之间;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
间为 6 月 1 日前后,退却时间为 10 月 15 日前后;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 5 月 20 日前后,退却时间
为 10 月 15 日前后,比较可得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为东南部,所以该题选 B。
13.3 月到 5 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高度角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
高,故①正确;3 月—5 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西南季风影响南亚的时间为 6—9 月),受东北季风的影
响,晴天多,降水较少,故②错,③对;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气团,气温高,故④
对,所以该题选 C。
14.读图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故 AB 错误;夏季风到达的时间为 7 月份前
后,3 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 C 错误;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该题选
D。
(2020 届湖南高三月考)位温指气体从原有的压强与温度出发,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压强时
的温度。空气块受热时位温上升,空气块放热时位温降低。在对流层内,位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下图表
示 1979—2013 年 7—8 月三个纬度范围对流层顶平均位温的经度变化。读图,完成 16—17 题。15.导致同一纬度范围内对流层顶平均位温东西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分布 D.洋流
16.据图可知,对流层顶最高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恒河平原 C.巴西高原 D.墨西哥湾
17.①地对流层顶位温高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 B.海拔高 C.距海近 D.冰雪多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7—8 月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海洋,陆地气温较高,空气受热显著,
因此对流层顶的位温较高;以 30°—40°N 纬度范围为例,0°—120°E 和 120°W—75°W 范围内以陆地为
主,对流层顶平均位温较高,120°E—120°W 和 75°W—0°范围内以海洋为主,对流层顶平均位温较低;
综上可知,选项 C 正确。
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大致位于 30°—40°N 的纬度范围,而恒河平原大致位于 20°—30°N
的纬度范围,两个地形单元均位于 60°E—120°E 的经度范围内;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平均
位温高于恒河平原,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海拔较高,故选 A;该图表示北半球的三个纬度范围,
而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排除 C;墨西哥湾地表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陆地,下垫面对空气的加热不显著,
上升气流较弱,对流层顶的位温较低,高度较低,排除 D。故选 A。
17.由前述分析可知,①地位于青藏高原,②地位于恒河平原;由于地表增温速度比空气增温速度快,
夏季时,青藏高原地表的温度高于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高原地表对大气的加热作用较为明显,使上升
气流增强,从而使该地区对流层顶的海拔较高,位温较高,故选 B。
18.(2020 届湖北省罗田一中学高三阶段性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图中高压系统在低压系统的______(填方向),M 地风力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N 地,在下图中,绘制
完成 MN 沿线锋面示意图(要求:绘制出锋面,并标注冷暖气团运动方向)。
(2)分析说明 T 时刻该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 N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⑴西北,大于。
⑵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
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⑶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
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⑷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
天气系统交替控制)。【解析】⑴图中高压系统在低压系统的西北方向,M 地等压线密集与 N 地,风力大于 N 地,从图中可看
出 M 地受到冷锋控制,N 地受到暖锋控制。不管是冷锋还是暖锋,暖气团均在锋面以上,冷气团在锋面
以下,冷锋的锋面比暖锋的锋面陡,且暖锋处冷气团有回旋。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锋面示意图如下:
⑵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的成因。在春季,冷暖气团比较活跃,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
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
移南下,形成冷锋。
⑶从图中可看出 N 点即将受到暖锋的影响。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锋过境后,暖空气控
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从图中可看出在暖锋以北还有冷锋,从移动路径可看出,冷锋在不久后也会经
过 N 地,故一段时间后,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锋过境后,受冷空气控制,
晴朗,气温低。
⑷天气系统活跃可从南北温差增大,且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水平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
快或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19.﹝山东省济南市 2019 届高三 3 月模拟(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
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
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
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
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 1867 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
象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
衍生灾害?
【答案】
(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
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
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
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
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
【解析】(1)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海南岛
周围海域。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
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2)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判断其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
北部高,南部低。气温差异影响,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
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
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
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4)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
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20.(2020 届陕西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北端,海拔在 3000 米至 6000 米之间,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
马拉雅山脉。该地区山高谷深,自然环境恶劣,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达到零下 25℃,昼夜温差巨大,
高山荒漠地貌贫瘠如月球表面,这里就像一块神秘的“月之地”。
材料二 进入 21 世纪,气候变化给这里带来严重的用水危机,尤其是在每年 4、5 月份的播种期,因为
缺水,河谷种植业与山地畜牧业无法进行,旱情愈演愈烈,拉达克一些村民开始逃离家园,成为“气候变
化难民”。
材料三 机械工程师旺茨桑马,发明了“冰雪佛塔”(下图),他将上游河床下的地下水用管引到低地。
水自上而下喷涌而出,在零下 20℃甚至更低的气温下,立即结成冰凌,这样一层层覆盖下来,像是冰川
形成的过程。但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3 月中旬,当所有平坦地面上的冰融化后,冰塔还矗立着,气温接
近 30℃时,出现了绿叶茂盛的树木与雪白冰塔并存的罕见景象,直到 5 月 18 日,冰塔才完全消融。
(1)分析拉达克地区成为“月之地”的原因。(2)分析拉达克部分村民变为“气候变化难民”的原因。
(3)简述大规模建造“冰雪佛塔”对拉达克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1)距离海洋遥远,(地形封闭)海洋气流难以进入,(降水少,)气候干旱;海拔高,紫外线强,昼
夜温差大,且冬季寒冷,土壤发育程度差,不适宜生物生存;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缺乏;人口稀少,经济
落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少,显得荒凉。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结冰偏少,春、夏冰雪融水减少,蒸发加剧;当地经济落后,以河谷种植业和
山地畜牧业为主,水资源减少,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当地村民无法生存或生存困难,被迫背井离乡,寻找
生存空间。
(3)对地下水:山坡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当地地下水水位上升,地表径流减少。
对气候:当地春季气温相对偏低,空气湿度加大。
对土壤:农业用水增加,不合理灌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及盐渍化。
对生物:当地生物萌发时间推迟,随着河谷地下水增加,生物量增加。
【解析】考查干旱气候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由材料可知,拉达克地区成为“月之地”的成因主要是:①距离海洋遥远,地形封闭(‘北有喀喇
昆仑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该地区山高谷深’)海洋气流难以进入,(降水少)气候干旱。②“海拔
在 3000 米至 6000 米之间”,所以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达
到零下 25℃,昼夜温差巨大”,所以冬季寒冷,土壤发育程度差,不适宜生存生物。③地表径流少,水
资源缺乏。④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少,显得荒凉,所以有了‘高山荒漠地貌贫瘠如月
球表面,这里就像一块神秘的“月之地”’的景象。
(2)由材料可知,拉达克部分村民变为“气候变化难民"的原因是缺水,我们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地
理背景来分析。宏观上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结冰偏少,春、夏冰雪融水减少,蒸发加剧;当地背景有:
当地经济落后,以河谷种植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水资源减少,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当地村民无法生存
或生存困难,被迫背井离乡,寻找生存空间)。(3)“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3 月中旬,当所有平坦地面上的冰融化后,冰塔还矗立着,气温接近 30℃
时,出现了绿叶茂盛的树木与雪白冰塔并存的罕见景象,直到 5 月 18 日,冰塔才完全消融”,大规模建
造“冰雪佛塔″对当地自然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融化非常缓慢,下渗时间长,下渗量大,使地下水位
上升,地表径流减少;②融化非常缓慢,当地春季气温相对偏低,空气湿度加大;③农业用水增加,不合
理灌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及盐渍化;④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当地生物萌发时间推迟,随着河谷地下水增
加,生物量增加。
21.(2020 届福建泉州高三阶段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桌山是南非的平顶山,可俯瞰开普敦市,耸立于开普半岛北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拥有 2.6
亿年的历史。山上地貌千姿百态,怪石林立,山顶平展似一个巨大的桌面,平面长 1500 多米,宽 200
多米。据学者实地考察发现,桌山上层为水平砂岩,下层多为花岗岩,山脚下发现海底生物的化石。由于
特殊的地理位置,山顶终年云雾缭绕,虽水源不足但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
2017 年我国多地经历了自 1961 年以来最热的夏季,酷热难耐之际,一位正在南非桌山旅游的网友发出
“来桌山避暑吧”的邀请,引起网络热议。
(1)根据材料,推断桌山的形成过程。
(2)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分析桌山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的原因。
(3)分析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的原因。(4)从地理的角度说明“来桌山避暑吧”的理论依据。
【答案】
(1)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然后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再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
(2)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信风,偏南风,偏东风),冬季盛行西北风(盛行西风,偏西风,偏北风),
风从海洋带来较多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
(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山顶(受流水侵
蚀影响)土壤层较薄,较贫瘠;山顶多大风,不适宜乔木生长。
(4)桌山位于南半球,我国夏季时南半球正值冬季;桌山冬季气温较低,受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的盛行
西风影响,冬季气候温和凉爽,适合避暑。
【解析】本题以南非的桌山为考查背景,考查桌山的形成过程、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的原因、山顶植被和当
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调动和运
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桌山的砂岩属于沉积岩,山脚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是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然后岩浆侵入,
形成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地势变高。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过程依次为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
动、外力侵蚀。
(2)本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受海洋影响大。夏季盛行东南
风,或偏南风,偏东风影响,风来自海洋。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盛行西北风或偏西风,偏北风等,风来
自海洋。风从海洋带来较多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所以终年多云雾。
(3)主要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方面考虑。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叶
质坚硬。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气候炎热干燥。山顶受流水侵蚀影响,土壤层
较薄,较贫瘠。且山顶多大风,不适宜乔木生长。所以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
(4)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夏季气候炎热,而开普敦桌山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冬季此时气候
温和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