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一)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波德莱尔的诗句总是肌体柔软,眼神迷离,透着些许慵(yōng)懒,意象与意象互相融合,句与句彼此
钩连,蜿(wān)蜒上升,有着“丰饶的倦怠”之美。
B. 新见的巴蜀文字玺(xǐ)印,成都船棺葬等处发现的巴蜀文字题铭,还有从道教符箓上剥(bāo)离出来
的巴蜀文字符号,都可能是汉字以外的另一种文字。
C. 台风“利奇马”给临海造成了严重内涝,皮划艇世界冠军许亚萍不顾湍(tuān)急的水流和腿脚上的淤
(wū)青,驾驶着冲锋舟,转移了三十多位受灾村民。
D. 针眼在医学上称为麦粒肿,又叫眼睑(jiǎn)炎,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炎症,相当
于微型的皮肤的疖(jiē)肿,得了针眼自然会很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
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
会更好。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
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A 项,“钩”应写作“勾”;
B 项,“剥”应读作“bō”;
C 项,“淤”应读作“yū”。
故选 D。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
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
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詹姆逊们对文化研究成为超级学科忧心忡忡时,中国的文艺学却有意外之喜。【甲】文化研究使被“元
理论(或‘原理’)”长期困扰的文艺学,突然有了解放的希望。【乙】文化研究既直接与西方当代理论批
评接轨,这使它轻易就越过了历史断层或差距;同时又让文艺学获得了崭新的形象。经过文化研究的洗礼,
文艺学又开始雄心万丈,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切入各种现象,既显出包罗万象的气魄,又不乏游刃有余的自得。
但文学性的缺失总是一件令其难以理直气壮的事,这也使当代文艺学有了难言之隐。好不容易抓住“西
马”,不料却是一匹“野马”。文艺学摆脱了文学的当代理论与批评,总是显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却也不无
旁门左道的怪诞。【丙】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在于
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事实上,当代不少文学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比 80 年代的文
学逊色。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更是一个文学的时代。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切入 B. 游刃有余 C. 旁门左道 D. 更是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A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
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D
项,原句关联词“不是……更是”不匹配,应该将“更是”改为“而是”,这样才能构成一套匹配的关联结
构。而且,根据上下文语境,作者认为“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
大,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换句话说,当代文学的衰落式微,原因就是缺少
文学繁荣的时代土壤。所以,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而是(失去了)一个文学的时代。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对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的能力。A 项“(或‘原理’)”是对“元理
论”的解释,应该放在原文双引号之外,表达为“元理论”或“原理”。
故选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 8 月 2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 75336 处,
较去年同期增加 85%,逾半数着火点位于亚马逊雨林。
B. 实名认证、时间限制、一键禁玩等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网络直播乱象;限制 14 岁以
下儿童开直播、发视频,才真正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C. 姜先生以陶渊明的“樊笼”和欧阳修的“金笼”为例,称它们虽有人处其中志不得伸的意味,但其重心并不在困境本身,而在冲出困境以实现退隐的夙愿。
D.翦伯赞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而辛德勇认为“始皇帝”是谥号,那么“始皇帝”到底是
自称还是谥号?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
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
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
局部地判断。
A 项,“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 8 月 22 日公布 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删除其中一
个;
B 项,“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网络直播乱象”搭配不当,可把“解决”改为“消除”;
D 项,“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指代不明,“这种说法”可指“自称”,也可指“谥号”,不明确。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
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
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
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冷饮在古代被称为冰食。①_____,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其中的“凌阴”即冰窖。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藏冰以备酷暑之用。但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藏冰很难,②_____,冰块几乎成了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宋元时
期,冰食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到了清朝,③_____。“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
冰。”从严辰《忆京都词》中的记载可见当时冰块的廉价与普及。
【答案】 (1). 有史记载的储冰 (2). 成本极高 (3). 冰块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
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
的写的句子的必须紧扣文本话题,从上下文的语意、关联词的衔接呼应去思考。另外,补写句子最核心的东
西是抓住话题中心,瞻前顾后,注意前后呼应。本题的话题中心是讲冷饮也就是古代的“冰食”的发展流
变的历史过程。第①句前后讲的是“冰食”的名称,及相关史书和诗文记录。所以第①句可填“有史记载
的储冰”;第②句从后文“冰块几乎成了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及前文“科技不发达的古
代,藏冰很难”可推测“储冰”的成本极高,故第②句可填“成本极高”;第③句说到了清朝,冰块已经非
常普及了,从“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冰”可得知:冰块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6.阅读下面的处警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注】处警:指接到指令或报警之后,前去现场处置紧急或危险情况,并向报警人或当事人了解情况。
(1)用一句话概括“技防报警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不超过 15 个字。
(2)简要评价处警的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字。
【答案】(1)发送报警信号,接收处警反馈。(2)①信息处理快速完整,既能接收报警信号、分辨警情正
误,又能反馈处警结果。②行动反应灵敏有力,接收报警信号后能迅速行动,根据警情实际,快速采取相
应措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
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本题,第一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技防报警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根据流程图,连接技防报警服务中
心的有两项内容,一项箭头向外,“收到报警信号”,箭头向外是指将收到的报警信号向外发送。一项箭头
向内,有两个箭头,内容都是“信息反馈”,箭头向内是指接收信息反馈。因此,可以概括为:发送报警信号,接收处警反馈。
第二问,要求简要评价处警的工作机制。认真审题,注意是“评价”而非“说明”。这需要在看懂流程图的
基础上对其具备的功能评价。其主要功能集中在信息方面和行动方面。在信息处理方面,注意看流程图中
的信息类内容,“收到报警信号”“误报警情”“真实警情”的“信息反馈”。据此,可以看出,既能接收
报警信号、分辨警情正误,又能反馈处警结果。可见,信息处理快速完整。行动反应方面,先看图中相关
内容,“出警”“现场察看警情”“控制现场 制止犯罪”“移交辖区派出所”。据此,可以看出,接收报警
信号后能迅速行动,根据警情实际,快速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概括为:行动反应灵敏有力。
【点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
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
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7 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
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
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唐朝廷内库藏有“纹如乱丝,其薄如纸”的青瓷酒杯。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
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
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時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
云秘色”。上林潮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
址中极难见到。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越窑衰落,
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
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摘编自虞浩旭《试论“秘色瓷”含义的演变》)
材料二:
最早写诗赞美秘色瓷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881),他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
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 14 件秘色瓷器中,除 2 件漆平脱瓷碗
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
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
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另外,中唐以后越窑瓷器已作为贡品贡奉唐王朝,尤其是慈溪
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 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
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
(摘编自孙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
材料三:
秘色瓷多用青绿色釉,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如静谧湖面一般。法门寺塔出土的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就
是这样的代表。这只瓷瓶造型端庄规整,线条优美,通体明亮泛绿,瓷化程度极高。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
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秘色瓷盘,通体施有青绿色的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饱满,器形规整。在灯光下,
碗和盘内明澈透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于碗内或盘内。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来在烧制前,工匠巧妙地将器物底部设计成微微向内部凸起的造型,这样便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
微小弧面,再配以青绿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成为一个类似凸面镜的构造,从而让光产生
了散射,形成了神奇的视觉观感。这便是秘色瓷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原因。秘色瓷的釉
色含蓄质朴,蕴含着坚韧容忍的文化意味,与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
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摘编自付少飞《揭秘千年珍宝——秘色瓷》)
7. 下列对材料中“秘色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秘色瓷是青瓷中的一种类型,“秘色”的含义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就瓷器品质而言,有时
就使用群体而言,有时就釉色品相而言。
B. 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
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
C. 秘色瓷胎质细腻,多用青绿色釉,光洁莹润,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神奇视觉效果,表现了
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
D. 秘色瓷的出现是越窑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晚唐上林湖地区贡窑生产进贡的秘色瓷是青瓷中的
精品,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林湖后司岙五代窑址所发现的官样刻花碗瓷片,之所以很难在其他普通窑址中见到,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是吴越国规定秘色瓷“不得臣庶之用”。
B.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
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
C. 工匠们将碗或盘的底部设计成类似凸面镜的造型,利用光的散射,让秘色瓷碗或盘产生“无中生有”的
观感,巧妙地将人为与自然融为一体。D.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含义演变、始烧年代、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等方面介绍了神奇的秘色瓷,使人们对
秘色瓷有了一个宏观概要式的了解。
9. 简要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
(1)演变轨迹:
(2)演变趋势:
【答案】7. A 8. B
9. (1)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唐朝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
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2)兴起→鼎盛→衰落、消亡。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
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
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秘色瓷”而
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A 项,正确。信息源在材料一的后半部分“……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世言钱氏有
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
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选项表述符合文意。
B 项,“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
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有“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
中叶出现了”“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
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混乱了两个时间段,
“此时”选项中指“九世纪中叶”,而文中指“九世纪初”;其二“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在选项
中仅指“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而文中应该是三个条件“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
装烧”,选项遗漏内容,信息不全。
C 项,“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表述不当;原文内容是“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
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见文中只是说自然和人工巧妙融合,达到天衣
无缝的境界,并非“巧胜”,“胜”,超过,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D 项,“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表述绝对,无中生有,过度拔高;原文中所有相关选项的信息
只有以下两处“1977 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
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 年)铭罐形墓志中有
‘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
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可见,只说是“精品”并无“最高水平”的说法。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
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
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
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 项,“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
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表述有误;原文说“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 14 件秘色瓷
器中,除 2 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
技术的成熟”,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表述绝对,“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 14 件秘色瓷器中,除 2
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可见并非所有的都“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选项直接表
述成“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扩大了范围;另外文中“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到了选项中加
入了“烧制开始”,范围程度均有别于原文,过度解读,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
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
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要求“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
第一问关于轨迹的概括应从材料一中的时间名词作为阶段划分的标志。从材料一“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
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
中提炼出最后一句作为答案点;
从“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時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
故云秘色’”中提炼出答案“唐朝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
从“上林潮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址中
极难见到。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得出“五代吴越国时期的
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
从材料一 “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
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中提取出“宋以后,
【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第二问演变趋势,应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符合先开端或兴起,再到发展鼎盛,最后是衰落,甚至
是消亡的发展过程。
文中材料二说“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
后。”“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这是开始兴起的阶段;
材料二中“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 14 件秘色瓷器中,除 2 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
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
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
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
瓷的基本条件。”这是发展和成熟或鼎盛时期;
材料一说“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
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这是衰落或消亡阶
段。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梳理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
(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
(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
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
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的
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他的摇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
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
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被背剪着,
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
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
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哪个
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 老少不
同的年纪。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
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 鞋带有时被人踩住
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
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
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
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
“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好死
的!”
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
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骆毛好像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
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
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们一脚;但是背上已
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群众都挤拢来,围成了一个圈子。
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
好汉吗?”
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放心去吧!逢
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
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好卖乖?” “七老
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拖累旁人的,——我的
妈来了没有?”
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光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人群又被他拖着, 像带
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的老虎一样。
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
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在什
么地方呢?”
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
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
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了很自然的波浪。
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村后远远
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一
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
显然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高的颧骨;瘦削的耳朵上还垂着一对小小的耳环。她的背有
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 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颜色青
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
来了。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
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地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黑
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跑到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
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
(选自蹇先艾《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节)10. 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
11.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2. 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
13. 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①骆毛自述。小说开篇借骆毛之口自陈“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说明事
起偷窃被抓。②作者补叙。小说次段作者补充“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
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说明因被退佃而行窃,兼有报复和生活所迫的因素。
11. ①内容上,为骆毛之死营造了一种沉闷、阴冷、幽寂的氛围,隐含了作者对骆毛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以
及对冷酷野蛮的边地风俗的否定。
②结构上,由骆毛受刑的动态场景,自然地切换到母亲等待骆毛回家的静态场景,叙述重心也从骆毛转移
到母亲,叙述节奏由急而缓,起伏有致。
③主旨上,沉闷、阴冷、幽寂的氛围与上文大家的喧嚷相对,表现出围观群众的麻木。
12. ①鲁莽冲动。被周德高退了佃,骆毛不是采取积极理性的行动去应对,而是以犯法的方式去报复,不
但没有获得正面的效果,反而被处以“水葬”。
②愚昧无知。骆毛以偷窃的方式报复周德高而被抓,只怪自己“背了万年时”,缺乏对自身悲剧的深层认
识;被处“水葬”而逞好汉威风,死而不知为何。
③富有孝心。骆毛不惧豪强,不怕死亡,但一想到自己一死,母亲将无依无靠,不禁“被踌躇和忧虑占据
着”,说明骆毛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
13. ①从骆毛的角度看,骆毛的悲剧性在于有反抗的精神和勇气,却对反抗手段和反抗对象缺乏准确深层
的认知;有面对死刑的勇气,却见不到死亡的深层根源。②从村民的角度看,村民的悲剧性在于将他人的
不幸当作无聊生活的调剂品,对人的生命冷酷麻木,对野蛮习俗集体默认,却不知自己的命运与骆毛是一
体的。③从母亲的角度看,母亲的悲剧性在于母亲对骆毛怀有伟大的母性之爱,她孤独持久地等待儿子回
家,却不知道骆毛已被“水葬”,也没人告诉她这一噩耗。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到文本中寻找相应
的内容,筛选的时候要细致、准确,并且把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为可以使用的答案,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换句话说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是什么?
作者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给读者的?作者一开头,采用先声夺人的方式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
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可见,事情的起因是偷窃被抓,这是以骆毛自述的方式来写
的。从原文可知:骆毛被退佃后,一气之下,便去偷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周德高家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有偷到,反被周家的家丁逮住了。“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
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可见,是因被退佃而行窃,兼有报复和生活所迫的因素。
这是作者的补充,属于补叙。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此类问题应该首先看环境描写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对交代了什么内容,渲染了什么气氛,对人物塑造、情节、主旨的作用等等。
本题,先看上文“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
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事情是骆毛被沉,这里有三类人物:骆毛、家丁和群众。再看这段
环境描写。“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等营造了一种沉闷、阴冷、幽寂的
氛围,隐含作者了对骆毛的同情和对这种野蛮风俗的否定。“沉闷”“冷落”“鸟噪”等照应上文的“大
家喧嚷起来”,体现了他们的麻木无情。再看下文,“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
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这是母亲等
待骆毛回家的场景。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尤其是“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起到
了情节上的过渡作用。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中
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
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被周德高退了佃,骆毛不是采取积极理性的行动去应对,而是以犯法的方
式去报复,可见其鲁莽冲动。“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
人”“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体现了他愚昧无知。“我的妈来了没有”“叫他不由得想起他
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体现了
他富有孝心。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
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
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 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
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本题可以从“骆毛、村民、母亲三个角度”探究小说的悲剧性。从骆毛来看,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
的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西,嘴巴上大骂周家,手脚做一点反抗,但因为自己的单纯,却反遭
算计,被活活水葬。其悲剧的根源还是小农经济的束缚和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文化,只靠单枪匹马是不
可能改变自己被欺压的命运的。他的悲剧是阿 Q 式的悲剧;从“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
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
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
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
等看出村民们,都是一些好事者,是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同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而骆
母,风烛残年,怜爱儿子。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她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女性
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简单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环境描写
在小说的开头,其作用一般是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的氛围;③环境描写置于人物描写之中,
其作用一般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的性格;④环境描写置于小说的情节之中,其作用是渲染氛围,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背景,其作用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答题误区:
①不结合小说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环境描写的作用;②答题时不分要点,或遗漏要点。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两制诸公书(节选)
(宋)苏辙
今夫使天下之人因说者之异同,得以纵观博览,而辩其是非,论其可否,推其精粗,而后至于微密之
际,则讲之当益深,守之当益固。《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
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昔者辙之始学也,得一书,伏而读之,不求其博,而惟其书之知,求之而莫得,则反复而思之,至于
终日而莫见,而后退而求其得。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坚也。及既长,乃观百家之书,从横颠
倒,可喜可愕,无所不读,泛然无所适从。盖晚而读《孟子》,而后遍观乎百家而不乱也。而世之言者曰:
学者不可以读天下之杂说,不幸而见之,则小道异术将乘间而入于其中。虽扬雄尚然,曰:“吾不观非圣
之书。”以为世之贤人所以自养其心者,如人之弱子幼弟,不当出而置之于纷华杂扰之地,此何其不思之
甚也!古之所谓知道者,邪词入之而不能荡,诐词犯之而不能诈,爵禄不能使之骄,贫贱不能使之辱。如
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
子之所不为也。而孔子曰:“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降志而辱身,言中伦,行中
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而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夫伯夷、柳下惠,是君子之
所不为,而不弃于孔子,此孟子所谓孔子集大成者也。至于孟子恶乡原之败俗,而知于陵仲子之不可常也;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知天下之诸侯其所取之为盗,而知王者之不必尽诛也;
知贤者之不可召,而知召之役之为义也。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今辙山林之匹夫,其才术技艺无以大过于中人,而何敢自附于孟子?然其所以泛观天下之异说, 三代
以来,兴亡治乱之际,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盖其学出于孟子而不可诬也。今年春,天子将求直言之士,
而辙适来调官京师,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取其鄙野之文五十篇而荐之,俾与明诏之末。伏惟执事方今之
伟人而朝之名卿也,其德业之所服,声华之所耀,孰不欲一见以效薄技于左右?夫其五 十篇之文,从中而
下,则执事亦既见之矣。是以不敢复以为献,姑述其所以为学之道,而执事试观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有删节)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资之深 资:凭借,借助。
B. 诐词犯之而不能诈 诐:偏颇,邪僻。
C. 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 皎然:清晰分明的样子。
D. 俾与明诏之末 俾:使,让。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终日而莫见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而不弃于孔子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 知贤者之不可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 以其无礼于晋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的话,强调为学之道贵在“自得”,即广泛阅览各类学说,自己去判断是非、探究深浅,
逐步抵达学问的精微之处,收获个人心得。
B. 自从读了《孟子》一书后,苏辙回过头来再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就不再感到飘忽迷乱、无所适从了,因
为此时的苏辙已经明晓了源于《孟子》的大道。
C. 苏辙认为,扬雄所谓“吾不观非圣之书”的主张并不足取,这就像为了保护弱子幼弟而不让他们去繁华
扰攘的地方,只会使人变得狭隘无知、萎靡虚弱。
D. 苏辙考虑到自己原先写的五十篇文章过于粗浅,不便献于两制诸公,所以特意写了这封书信,深入阐述
自己泛观诸家而尊崇孟子的求学历程与治学主张。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
君子之所不为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
(2)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答案】14. A 15. C 16. D
17. 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
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
18. (1)赞美大禹、后稷急急切切地为天下人奔忙,但是也知道颜回自得其乐的做法并不鄙陋。(2)所以
那些谈论学问的读书人,都并举孔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大道啊!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
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
入法、排除法。
A 项,句意为:那么就积累得深厚。资:积蓄,积累。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
判断。
A 项,助词,表转折,却/助词,表修饰,地;
B 项,介词,表被动,被/介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C 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代词,第一人称,我/代词,第三人称,他。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
D 项,“苏辙考虑到自己原先写的五十篇文章过于粗浅,不便献于两制诸公”错误,见原文“夫其五十篇
之文,从中而下,则执事亦既见之矣,是以不敢复以为献,姑述其所以为学之道,而执事试观焉”。是因为
大臣们都见过了,所以不敢再献。
故选 D。【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题,“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意思是“如果使他们深居自闭在深室内宅”,这是一个完整的兼语句,
需要在“中”之后断开。“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这句话描绘在家座谈大道的人状态,是一个完整
的语意,“者”是一个助词,表示某种情况,其后一般需要断开,加之后文的“此”为下一句的主语,可
以推断在“者”之后理应断开。“此乃所谓腐儒者也”是一个判断句,“者也”后应断开。“伯夷隘”和“柳
下惠不恭”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是君子之所不为也”是一个判断句式,“是”是这句话的主语,
故其前要断开。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使他们深居自闭在深室内宅,不与外界接触,整天一副浑然无知、萎靡不振的样子,
而嘴里却念念有词,说自己“懂得大道、懂得大道”,这只不过是人们所说的迂腐的读书人罢了。古代的伯
夷狭隘偏执,柳下惠对人不恭敬,狭隘偏执和对人不恭敬,这些都是君子不去做的。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汲汲:急切的样子。固:鄙陋。
(2)士之言学者:定语后置,那些谈论学问 读书人。以:因为。知道:掌握了大道。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
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
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
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的如果让天下的人借着不同的学说,能够广泛地阅览,自己去辨别孰是孰非,讨论孰可孰不可,推究那
些学说的粗浅精深,而后逐步达到那细微隐秘之处,这样,讲析道理应当会更加深入,坚守道理也就会愈
加牢固。孟子说:“君子用一定的方法来深入探究道理,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
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
有所收获。”
以前,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得到一本经书,就伏在案上阅读,并不贪求一定读得多,而只求懂得书
中的道理。自己探求没有收获,就翻来覆去思考,直到思考一整天却没有什么发现,这才退一步找来那些
别人的心得收获来看。为什么呢?我是害怕如果很轻易地就理解了,那么以后就不会很牢固地记住。等到
年龄大了,才开始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使人高兴的、使人惊愕的,无所不读,结
果却使自己飘飘忽忽,无所适从。后来阅读了《孟子》一书,然后再回过头来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就再
也不感到迷乱了。可是,世上一些人却说:“求学的人不应该阅读天下那些不纯正的杂说,如果不幸看到
了,那么,旁门左道、异端邪说就会钻了空子进入心中。即使是像扬雄这样的人也是如此,说什么“我不
读不合圣人之道的书”。他们认为世上贤能的人用来保养自己的心的方法,就像保护家里弱小年幼的子弟,
不应该把他们带出来放在纷纭繁华、扰攘杂乱的地方。这实在是太缺乏考虑了!古代的所谓明晓大道的人,
接触了邪僻不正的话也不会受到迷惑,受到偏颇怪异的言论的侵扰也不会被欺骗;爵位利禄不能使他们变
得骄横傲慢,贫困低贱也不能使他们感到屈辱。如果使他们深居自闭在深室内宅,不与外界接触,整天一
副浑然无知、萎靡不振的样子,而嘴里却念念有词,说自己“懂得大道、懂得大道”,这只不过是人们所说
的迂腐的读书人罢了。古代的伯夷狭隘偏执,柳下惠对人不恭敬,狭隘偏执和对人不恭敬,这些都是君子
不去做的。但孔子却说:“伯夷、叔齐不动摇自已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的
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可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符合规范。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
被废弃也是他的权宜之策。我就和他们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伯夷、柳下惠
的行为,这是君子不愿意做的,却并不被孔子完全否定,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孔子是一位集大成的人。至于
孟子,厌恶乡愿那种虚伪的言行会败坏风俗,但是也知道于陵仲子那种过分自洁的行为不可能持久;赞美
大禹、后稷急急切切地为天下人奔忙,但是也知道颜回自得其乐的做法并不鄙陋;知道天下的诸侯所索取
的都是不义之财,但是也知道即使有王者出来,也不会将他们全都杀戮;明白贤能的人是不应该受人召见
的,但也认为应召去当差是符合大义的。所以那些谈论学问的读书人,都并举孔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
真正掌握了大道啊!
如今我是山林草野中的一个普通人,自己的才能技艺无法大大超过中等智能的人的地方,因而哪里敢
自我攀附于孟子呢?不过,我广泛地观览天下各种不同的学说,分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历朝兴亡治乱的
原因,能够清清楚楚地判断它们的是非,原因就在于我的学问源于《孟子》,这是不能欺瞒的。今年春天,
皇上要搜求敢于直言的人士,我正好来到京师等待选官,中书舍人杨公不知道我的不贤,拿了我五十篇粗浅的文章向皇上推荐,使我得以备位其末,参加制科考试。诸位大人都是当今的伟人、朝廷的名臣,道德
事业覆盖四方,名声才华光耀天下,谁不想拜见,以便奉献浅薄的技艺呢?我的那五十篇文章,朝廷会下
发,恐怕大人们已经见到了,所以不敢再奉献,姑且讲述一下我求学的态度与方法,希望大人们能抽空看
一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①
(唐)王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②,合沓藏荆关③。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注】①崔季重,时已罢濮阳太守,隐居于终南山。②国:国都,京城。③荆关:柴门,指隐者的居
处。
19. 由前两句画线诗句可知,引发“佳兴”的既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
20. 本诗后十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归隐之意的?试简要赏析。
【答案】19. 美丽的秋色;故人重逢的喜悦
20. ①“悠悠西林下……合沓藏荆关”六句通过描绘景色的秀丽迷人,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荆关”
一词表现了他对归隐的神往。②“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两句借物抒情,同时化用了陶潜“羁鸟恋旧
林,池鱼思故渊”的句子,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志。③最后两句,“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通过隐居
山中的朋友容颜不老和在官场的自己的容颜苍老的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关键语句,品味精妙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语句的关键字眼,从修辞手法、
炼字、表现手法、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思考,然后筛选信息,去粗取精,提炼整合即可。从前两句画线诗句
可知,引发“佳兴”的既有美丽的秋色,也有故人重逢的喜悦。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把握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
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
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本题要求探究后十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归隐之意,应先读懂诗意,然后结合王维的生平、思想情趣等去思考。王维,
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崇尚自然理趣,虽官居王右丞,但佛老思想才是他的精神皈依。这首诗后十句:“悠
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等描绘景色的秀丽迷人,
表现了作者的喜爱。“荆关”一词表现了他对归隐的神往。“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两句借景抒情,
同时化用了陶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句子,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志。最后两句,“故人今尚尔,
叹息此颓颜”,通过隐居山中的朋友容颜不老和在官场的自己的容颜苍老的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
【点睛】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
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
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
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朱熹《论语集注》)
21. 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_______(用四个字回答)
22. 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答案】21. 谨言慎行
22. 原因:①.君子就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作为君子,在言行问题上就不能轻诺寡信,要谨守一诺千金的原
则。②.作为君子,必须恪守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准则,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重要观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用四个字归纳,就应从“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中抓关键词“讷”、“敏”和“言、行”,即可概括为:谨言慎行。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重要观点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般要通过提取文本信息,抓关键词句,加以筛选整合。
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整合思路。题目其实是要求用范氏的话来说明孔子提倡“谨言慎行”的理由。从“非
言之难,而行之难也”可概括为: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从“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
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可概括为:言行一致,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论语》)
(2)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3)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寒蝉凄切,___________,骤雨初歇。____________,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
夜》)
【答案】 (1). 发愤忘食 (2).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 其正色邪 (4).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 怨归去得疾 (6).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7). 对长亭晚 (8). 都门帐饮无绪 (9). 江月年年望
相似 (10). 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
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
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
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
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愤、邪、
倩、疏、晖、帐、望。【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
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
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作业问题,近来许多学校开始探索“私人订制作业”的模式,即为不同能力水平或
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此举一经推出,顿时引来一番热议。老师们基本上肯定这种布置作
业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因人施教,减负增效;家长们却不大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是人为地将
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有歧视后进生的嫌疑,也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假如你是老师,请就此写一封告家长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假如你是家长,请就此写一封致老师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相应的立场;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莫向“时尚”学“订制”
尊敬的老师:
你好!冒昧打扰,望你百忙之中抽空听听作为一名家长的我,对学校这次推出的“私人订制作业”的
举措,谈谈看法。
“私人订制作业”,乍一听似乎很“高级”,似乎作业也变得“高大上”了,犹如时尚界的“私人订制”
一般,非具备一定的条件不足以获得。我一向十分支持国家的教育方针策略,我也支持教育的改革,我知
道并非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十全十美”、都“尽善尽美”,但学校这次推出的“作业模式”,我实在不能接受,
因为在我看来,它没有那么“高大上”。
作业,作为老师检查教学质量的天枰,作为学生自检学习成效的法宝,它理应“层次不同”。我所说的
“层次不同”,指的是教师在设计一份作业前,理应考虑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
情况,包括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听课的效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做题的“快乐”或“痛苦”,从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达到
学习目标,以便有的放矢地预习、复习。所以,我不认为“私人订制”是“时尚”,它本就理应如此:一份
作业体现不同梯度。但绝对不是不同学生做不同的试题。
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我粗浅的理解是这样的:作业就是为了更好地考好人生的每一次“大考”,小学有
小学毕业试,中学有中学毕业试,高中更有“决定命运”的高考。试问,每一次这样的试题都是“统一命题”的吧?每一份这样的试卷都是教育者、国家对人才的选拔,高考体现得更甚,这样的试题不会为学生“私
人订制”吧?否则学生们也不用日以继夜地刷题,否则家长们也不用为孩子的辅导“焦头烂额”了。正因
为这样的试题不是“私人订制”,试题有难有易,家长学生,甚至你们老师,我们才费尽心思要提高孩子、
自己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即答对每一道题的能力。
但如果学校实施作业“私人订制”举措,这不是与“大考”目的相违背吗?能力强水平高的学生就“享
受”难度大的作业,能力弱水平低的学生就“应付”难度小的作业,更有一些落后的学生,他们又该做什
么样的作业呢?久而久之,学习成绩是否会分出“三六九等”不可知,但学生们一定会分出“三六九等”,
从而“分派结帮”、“歧视对待”也未可知。你们或者会强调,每一种类别的作业,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自
由,但不同类别作业一旦产生,学生们必然“争先恐后”选择难度大的试题,因为人都是有虚荣心、自尊
心的,每个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不想被人“另类”看待,他们更不想被认为“智力”“能力”不如人,如
果结果真如此,试问“私人订制作业”还有何意义?显然,这样做,既不利于他们应对“大考”能力的提
升,也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作为家长,希望的是孩子“能上学”,更能“上好学”,希望他天天向上、知难而进;希望他快乐成
长,“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希望他学习不骄不馁,生活朝气蓬勃。但“私人订制作业”的模式推广,我
认为与我的希望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我反对对我的孩子“私人订制作业”。我希望学校与老师能对这种模
式作更充分的检验,作更谨慎的考虑。
我作为家长,明白老师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也感谢老师为教育为孩子做出的努力与奉献。
但请体谅我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苦心。如有冒犯,请见谅。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此致
敬礼!
×××家长
2019 年 10 月 25 日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明确
写作要求。本题由“私人订制作业”的现象,引导出写作任务-------以老师或家长的身份给对方写封信,阐
述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到题目所提示的语境,要切合人物的身份、符合人物立场。站在家
长的立场上,考生切忌从部分家长的利益出发,简单粗暴地否定“私人订制作业”的做法;相反,考生不
妨从教育理念和教学规律的角度,先肯定这样做的合理性,再表达家长的忧虑。所谓“家长的忧虑”不是
否定“好经”,而是警惕“被念歪”。也就是说,考生可从“私人订制作业”的实践蜕变出发,列举成绩歧视、自尊伤害、功利加剧、两极分化等种种弊端,最后归于教育本义的偏离与教育机会的不公。这样,家
长的诉求也显得合情合理了。站在老师的角度,我们要向家长解释清楚“私人订制作业"模式的由来,对
孩子们的帮助,回应家长们的担忧。写作时,注意书信体格式。
参考立意:
1.“私人订制”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改革,但在执行过程中会不会“出轨”呢?
2.教育的本质是公平,“私人订制”是否背离教育的本意;
3.“私人订制”不可强迫,要征集学生意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素材积累:
1、“私人制作业”模式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我们学改革的需要,是一种创新。这个模式它讲究的是“私
人化”。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不同的,对于能力好的学生,我们要求他去做一些低层次的作
业这完全没有必要;而能力一般的学生我们要求他去做高难度的作业似乎也勉为其难。倒不如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订制作业,学生们可以各取所需,大家真正的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这既减轻了负担,
也能够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当学生学习有进步了,他也可以选择更高级别的作业,这也可以让他们更有
成就感。学习,本来就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再说,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不就
是让他们体到成功的喜悦,不就是为了让他们从小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吗?
2、“私人订制作业”模式并不是我们一时兴起之物,它是我们老师集体努力的结果。近年,我们迈进
了大数据时代,教育也在这个时代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我们逐新告别古老的凭经验教学的方式。这几年,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累积数据,如,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它在每次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学生的
得分情兄等等。每一道作业的设计,我们都是有数据可查询的,基于以上精心、充分的准备,我们オ推出
了“私人订制作业”。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学有所获。选择权在学生的手上,那么,他们的针对性
会更强,学习始终是学生个人的事,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情況选择而已。我相
信学生们会有自知之明或迎难而上的。我始终觉得有针对性比盲目乱碰要好。
3、“私人订制作业”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作业划分为不同层次,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
择并完成。从表面上看,这种设计方式似乎更合理,学生完成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业总归容易一些。但
从实质上看,假如长期推行这种模式,学生安于各自的学习现状,势必导致一种结果——优秀的孩子更优
秀,中等和后进的孩子却很难得到提高。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是积极主动、追求上进的,不
少人需要在外力的监督鞭策下才能成长进步,“私人订制作业”模式一旦全面开启,对于部分安于现状的
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来说,他们或许更容易局限于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作业而缺乏向更高能力层级挑战的勇
气和动力,长此以往,还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吗?我想,这样只会拉大不同能力水平学生之间的差距,真
正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的教育能体现出公平吗?
层次分析: 本文是以家长的身份谈的看法,这位家长并不赞同“私人订制作业”这种举措,认为这种做法并没有那
么“高大上”。然后从三个角度阐述理由,首先作业的作用,是老师检查教学质量和学生自检学习成效的依
据,但绝对不是不同学生做不同的试题;其次作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考好人生的每一次“大考”,“私
人订制作业”不利于他们应对“大考”能力的提升;最后说到“私人订制作业”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
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
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
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
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
足。